我的讀書方法分享:紙本書 vs 電子書

 

作者:蔡依橙(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下課時校友問我,為什麼在忙碌的生活中,我的閱讀量還是不小,尤其領域跨得很大。希望我分享一下目前是怎麼讀書的。根據大家的提問,簡要整理,以下分享。

 

 

問:常常買書會不會很花錢?

 

答:書,只要有讀,都不貴。

 

我個人不建議在書的價格上糾結太久,以一本定價 400 元的書,你買原價或買八折,其實也不過就是 80 元的價差,如果你現在就想讀,在書局 400 元買了,也讀了,那就值得。如果你現在不急,網路書局 320 買了,到貨後讀,也值得。

 

唯一可惜的,是買了,然後就從此放在書架的一角,讓他成為角落生物(我自己也養一堆 XD)。萬一你又剛好住台北,那書所佔空間的租金,可能早就超過書本身的售價。

 

如果現在的你,經濟上依然有點壓力,可以考慮以時間換取金錢,多利用圖書館借到想要的書。也許不那麼即時,但重要的書通常都有。

 

 

問:讀書很無聊,容易睡著,請問你怎麼克服?

 

答:會睡著,跟「你有沒有興趣」有關,所以選書開始讀的時候,一定要用各種方式讓自己有興趣,而你需要一些周邊活動。例如:

 

  • 閱讀書本封面,去感受編輯團隊為什麼這樣做,思考他們想吸引怎樣的讀者,想傳遞怎樣的概念。因為設計良好的封面而去讀書,不是什麼可恥的事 XD
  • 上網搜尋該書的評價,尤其英文書在 Goodreads 的評價跟留言都很值得參考。我個人覺得 Goodreads 評分跟我的契合度,超過電影界的 IMDb。
  • 看看作者有沒有 YouTube 影片,有些甚至有 TED 演講,對於其研究核心跟本人特質會比較有感。
  • 好的導讀幫助很大,值得讀。序的話就見仁見智,挑著讀或大略掃過內容也可。
  • 一邊讀書一邊 Google。講到巨石陣就看一下那裡的照片,感受當地風情;講到烏茲別克就看一下該國位置與鄰國關係;講到班達島博物館,有幅班達島大屠殺的畫,就想辦法找出來看一下。雖然這樣會慢,但主動搜尋且結構化、脈絡化的知識,才真正能產生意義,變成自己的。

 

一旦想睡就睡,想休息就休息。不要讓讀書變成痛苦的事。

 

我的閱讀很片段,最長一次大概也只能衝 80-100 頁,有時看兩頁覺得這章很無聊就整個跳過也很常見。喜歡的就會全部看完;不喜歡的,只要累積足夠的理由,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喜歡,就可以放下了。

 

看書跟挑 Netflix 的節目一樣,選擇太多,我都靠「緣分」跟「前五分鐘是否心動」來篩選。

 

 

問:你怎麼選書?會有固定的讀書主題嗎?

 

答:會,但不強求。像是前陣子幫大家介紹國際新聞,我對於二戰後的世界秩序,以及不熟悉的國家,就會比較有興趣,比較常讀這些主題。

 

不過大概一半的狀況,是優秀的封面設計跟文案,讓我感覺到「喔,出版社看來很有信心,既然你有信心,我就來讀讀」,然後認識新的領域。

 

在台灣選書,我發明了一個 400 / 400 法則,選我自己喜歡的書。也就是定價 400 元以上,書本 400 頁以上。因為這類的書,在台灣書市的出版風險很高,價格高不好賣,體積大也佔空間,所以出版社在做之前,都會慎重評估過。符合 400 / 400 法則的書,爛掉的機會不大,而通常這樣的巨作,Goodreads 得到 4.0 分左右評價的機會也頗高。

 

 

問:你會畫線嗎?會做筆記嗎?會折書嗎?這樣賣二手書會不會不好賣?

 

答:會,我會畫線、做筆記、折書,這些部分愛書人深惡痛絕的事情,我都會做,真是不知悔改 XD 主要的原因是,我把紙本書(或電子書)當成載體而已,書的神聖性來自於知識與其寫作的方式,而非載體。

 

我是個「神經突觸存在主義者」(好啦,這個詞我剛剛發明的),也就是說,對我產生意義、在大腦留下印象,就是一切,如果畫線、筆記、折書能幫助我吸收,我會毫不猶豫的使用這些技巧。

 

賣二手書問題不大,價格調低 10-20 元,就賣得掉。

 

也是因為我會畫線、筆記、折書,所以事實上我很少使用圖書館的借閱服務,避免破壞公物。

 

 

問:說到載體,你會用電子書閱讀器嗎?你用哪台?

 

答:我陸續用了三台,包括 mooInk 初代 6 吋,後來覺得想要試試看大的,所以換成 8 吋 Kobo Aura ONE,接著想試試看實體按鍵,於是上了 Kobo Forma。現在手上的是 Kobo Forma。

 

 

 

 

問:Kobo Aura ONE Kobo Forma,這有差別嗎?

 

答:有耶!我覺得 Kobo Forma 多了手握區真的比較方便,實體按鍵回饋感也很好,這是真的使用之後,我蠻意外的發現。

 

 

問:但是電子書閱讀器比紙書貴很多,你建議大家買嗎?以及,你有改機嗎?

 

答:書,只要有讀就不貴。我的概念還是一樣的。

 

假設你在猶豫,要不要花 8000 買一台機器,我的建議是,你就規定自己要看完 40 本書,這樣就絕對回本了。

 

書,只要有讀,就不貴。

 

對我們這種已經出社會,又有家庭的人來說,「真正最貴的成本,是時間。」所以我不花時間改機的,我把時間全部砸在閱讀跟思考上。

 

我想,喜歡改機的朋友,對他們來說,改機本身就是樂趣。我自己改過車,知道那個很好玩,但也很花時間,有時很疲倦。所以我現在車子都原廠式樣就好,手機平板也沒在 root 或越獄,使用人家架好的平台,付點錢買方便跟穩定性,我很能接受。

 

如果一台閱讀器能刺激你閱讀,眼界更開闊,給小孩更好的身教,在日常生活聊天給孩子啟發,那個價值絕對超過 8000 的。

 

有養小孩的就知道,孩子的學費袋,要裝進去的,往往不只 8000。

 

如果你還是猶豫,想看實際的機器,現在 Kobo 也正在推租借服務,實際用個一星期,通勤用、休息用、睡前用,很快就知道適不適合。你出運費,買書或之後買機器還有折扣!實在是個不錯的互惠方案,已經上萬人嘗試過了。

 

  • Rakuten Kobo 衝刺班(電子閱讀器免費租借服務)

 

 

問:電子閱讀器不方便作搜尋,畫線跟做筆記的反應也不快,不是嗎?

 

答:要順著特性走啦。我個人不會拿來跟紙本書比較,主要的問題是,當你拿紙本書作為參考標準,當然看電子閱讀器是千百個比不上。(就像你拿自己小孩去跟全校第一名或隔壁練十年鋼琴的鄰居比,當然千百個比不上。)

 

但如果你真的用了一陣子,會發現以下幾個特質是電子閱讀器僅有的。

 

  1. 單手可拿。這個在每天工作結束,身體沒力,腰也有點痠只想躺著的時候,是很有用的。我喜歡的厚書多數沒辦法單手握持,更別說翻頁了,但電子閱讀器可以。以前 Aura ONE 還要自己貼指環,讀久了手指會痛。現在 Forma 直接有把手,還不錯。
  2. 訓練專注。iPad 看書實在太容易切到旁邊的 Facebook 或 YouTube,或者以看一下有沒有重要的事情為名,開一下 Gmail,一分心就很久才會回來。這些都讓我不太喜歡用 iPad 看電子書。
  3. 多平台閱讀。在電子閱讀器上讀到一半作個書籤,會同步在你自己的帳號裡,明天早上在捷運上拿出手機,拉著吊環也能繼續讀。

 

以前吸收影像知識的方法,只有老三台,後來有第四台、MOD、YouTube、Netflix 等。以前吸收文字知識的方法,只有紙本書,後來有手機、平板、電子閱讀器等。

 

沒有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是單一載體變成多元載體而已。都用,都讀,也不錯。

 

記得,只要有讀,都不貴!

 

 

問:資訊爆炸時代,很多主題,YouTube 上都有很好的整理,尤其如果懂英文的話,很多主題都能學,還需要看書嗎?

 

答:書有他獨特的角色,所能提供的知識面比較廣。

 

假設你想理解日本人為什麼發動大東亞戰爭,那麼《大東亞戰爭肯定論》就是很適合的入門解決方案,你可以原原本本的從日本思想家的文字中,讀出背後的危機感與使命感。

 

但你拿「大東亞戰爭肯定論」去 YouTube 找,卻找不到一個影片專門講這個,換了英文,也需要用 why japan started ww2 或 Japanese empire war,看了很多之後,再自行拼湊。

 

我們再換一個角度想,如果你是一個思想家,有很獨特的分析跟論證要分享,是找電視台拍記錄片容易、是找個團隊拍 YouTube 動畫容易,還是打開電腦開始打字寫書容易?很明顯是寫書比較容易。

 

因為知識生產的門檻低,且出版產業已經是整個世界的基礎建設,從「想到一個概念」到「表達一個概念」,還是出書最容易,加上各國著作權交易系統也成熟,美國的暢銷書,很多甚至能同步推出台灣中文版,而你沒辦法期待,這些知識都有對應的影片版本。

 

相對地,有些知識很適合原生以影片形式傳播,例如我最近喜歡看的「Visualpolitik EN」,配合報導、影片、照片、評論,一次認識一個國際政治主題。「年代向錢看」,清楚即時解析美中對抗。這些就是適合使用影片學習的知識。

 

所以一樣的,沒有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是知識從單一載體變成多元載體而已。都用,都讀,也不錯。

 

最後,如果對我所讀的書、我小孩讀的書,或我最近看的資訊有興趣,歡迎參考以下連結。

 

 

 

本篇發表於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400/400法則, forma, kobo, 紙本書, 蔡依橙, 讀書, 閱讀。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