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蔡依橙
日本,是台灣人最常去旅遊的國家,2017 年竟達 456 萬人次!但越認識這個國家,我就感受到越多矛盾。
那些顯而易見的矛盾
例如,去廣島的時候,他們用原爆紀念園區,記錄戰爭的殘酷。但有殘酷的行為,卻沒有殘酷的加害人!原子彈是美國丟的,園區沒有任何一字一句怪美國。好吧,人家現在是你的監護人,罵不得,可以理解。但官方的紀念館,也沒有對發動大東亞戰爭的日本,有什麼像樣的檢討。
例如,和平廣島旁邊的吳市,卻有博物館標誌著海上自衛隊的驕傲,尤其參訪動線最後的日軍與美軍望遠鏡比較,更告訴你日軍裝備的精良,遠勝當時的美國。和平代表城市旁,飄揚著大日本海軍的軍旗。
例如,日本政界一直有修憲法第九條(修掉麥克阿瑟監修的「日本不擁有軍隊」憲法)的聲音,也持續努力著。但在民間,即使技術與裝備都有世界等級,自衛隊的社會地位依然低落?
這本出版超過 50 年的書,可以說明非常多近代日本不可思議的矛盾。
日本右翼史觀
簡化的說,就是在美軍佔領的狀況下,日本政界帶領著全民與學者,進行一億總懺悔,並提倡世界主義、和平主義。但政治人物們,自己並不信這套, 多數仍把對日本的自豪牢牢放在心中,並另有一套看待近代史的邏輯。
這套邏輯,就是「日本右翼史觀」,相對於中華民國史觀、美國史觀,對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戰事,有非常不同的解讀。
採取右翼史觀的人,不見得是討人厭的過激團體,他們可能一邊接受現今的世界現況,知道日本必須隱忍,但只要國際關係一有變動,就會把握機會,持續推動日本國家正常化,那怕是一點點也好。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就是。
本書作者林房雄,並不喜歡「右翼史觀」這個詞,他認為,對應「左派」共產思想的,應該是資本主義,所以資本主義才應該是右派。他們這種「為日本好」的思想家,會隨著狀況不同,選取對日本最好的模式,根本不是簡單的「某某主義」可以概括的。
日本獨自扛起的「東亞百年戰爭」
日本右翼認為,幕末被迫開港時,就是歐洲列強因工業革命而擁有強大軍事力量後,不斷來到亞洲強取殖民地的年代,當時的清國,非常衰弱,列強紛紛拿到租界,並持續擴大勢力範圍,日本人很清楚知道,這樣下去,整個亞洲都會變成歐美的殖民地,到時日本被全面包圍,想採取守勢中立,根本就是癡心妄想。
與其如此,不如聯合朝鮮、清國一起,抵抗歐美。但由於對歐美殖民的急迫感不同,加上千絲萬縷的糾葛,和朝鮮、清國的外交合作無法成功,與其被歐美全部吃光,不如日本人自己先變強(明治維新),直接出兵,協助亞洲人抵抗歐美,也為日本本國四島,建立防禦縱深(日清戰爭、日俄戰爭、兼併朝鮮、滿州事變)。
以這樣的角度看,大東亞戰爭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日本面對歐美侵略亞洲的一連串抵抗」的最後一幕,這一連串抵抗,林房雄稱之為「東亞百年戰爭」。
日本,是罪人,還是燈塔?
雖然最後因中國的蔣介石政權接受英美外援,協助西方形成 ABCD 包圍網(美國、英國、中國、荷蘭),並因石油與鋼鐵禁運重挫而落敗,但這個抵抗也耗盡歐美列強資金,使得各國必須務實的考慮讓亞洲殖民地一一獨立,不然那些跟原始農業社會沒兩樣的國家怎麼可能脫離列強控制。
作者感慨,1964 年東京奧運開幕式所看到的 90+ 面國旗,其中 1/3,都是因為日本奮勇抵抗,消耗歐美勢力後,才出現的新興民族國家。
這想法並不是只有日本右翼知識份子有,其他國家的亞洲人也有的,像是東京大審時,戰勝國任命的 11 位法官,其中的印度代表拉達賓諾德·帕爾(Radhabinod Pal)就是如此。
他不甩自己是由「戰勝國任命」的政治背景,也不苟同東京大審的正當性,獨自寫下比主判決文還長的「不同意見書」,裡頭便是將日本視作獨立抵抗歐美殖民的燈塔,只是不幸打輸了,於是在東京大審被荒謬地政治凌遲!
長期接受中華民國史觀,以及美國史觀的我們,一開始可能很難接受,會認為這是少數日本人的偏激言論。但如果配合目前日本的政治新聞、自衛隊動向、人民感受、二戰相關景點、靖國神社爭議來看,你會發現這本書論述的核心,正是那個從未被明說的日本政治主流之一。
以 1963 年開始連載兩年的本書,所造成的話題性與影響力來說,會發現書名叫做「大東亞戰爭肯定論」,比「東亞百年戰爭」要好得非常多,更逼人直視,也更將整個論述動機說得清楚,是經典級的文案設定。
蔣介石為何丟掉中國?
林房雄認為,是因為中國人不團結,蔣介石政權被歐美列強滲透,而崛起的中國民族主義,進一步拋棄了蔣介石。
幕末的江戶不流血開城,之所以能達成協議,是因為幕府方的德川慶喜與勝海舟,或是新政府方的大久保利通與西鄉隆盛,都感受到列強的壓力。法國與英國都曾經想用資金、軍隊、情報等方法,介入日本內政,使其動亂後割據之。
但,德川慶喜依然有著日本人的良知,即使幕府可能結束在自己手上,也選擇不讓外國介入、不用外國軍隊打仗,避免被分而治之,成為殖民地。其政治智慧,選擇了不流血開城,和平轉移政權,保存實力,建立新國家。
但蔣政權就不一樣了,在與中國共產黨對決的時候,接受大量美國的技術、人力與軍備援助,就像中情局在很多國家扶持獨裁者或反抗軍搞破壞一樣, 偏偏當時中國民族主義開始崛起,「被境外勢力扶持的蔣介石」不得人心,被廣大民眾、知識階層與有志之士們拋棄,最終只能退守台灣。
認識複雜的過去,選擇自己的未來。
時代很弔詭,台灣曾經是日本領土,曾被美軍大轟炸,接著蔣介石意外來到台灣,而這個被美國勢力扶持的「中華民國」,在美國的壓力下實行了民主,讓「台灣人」逐漸擁有更多政治權力,走到了總統直選、三次政黨輪替、女性總統、轉型正義。
現在的台灣,作為數位冷戰的前線,與美國和日本站在同一線上,對抗著蔣介石丟掉的中國,故事還在繼續。台灣這個「海上高速公路的休息站」,在東亞史上,從未缺席。我們也正在寫下自己的歷史。
書本整體質感
這本書真的很厚,共 624 頁,是像磚頭一樣的厚書。八旗的製作質感很好,翻開壓一壓之後,可折可捲可單手握持,在厚實與可攜性上達到剛好的平衡。
我尤其喜歡封面設計(如上圖),告訴讀者:歷史有其厚度,且總有不同的觀看角度,你以為正確而明顯的,可能是被刻意強調、呆板而虛幻的,那些潛藏在歷史事實中的衝突起伏,你去仔細讀,把脈絡連起來後,更有意思喔!
書本內容,因為是從 1963-1965 年在《中央公論》的連載集結而成,有其時代性,是為了那個時代的日本人所寫的,不是為 40 年後的日本人,更不是為 40 年後的外國人所寫的。風格就是一邊寫、一邊收到批評,還要一邊開砲反擊罵人!XD
走筆方式很像評論,會把那時代日本人明確知道的事情當背景,所以今天的我們來讀,一些專有名詞就會很不熟悉,描述事件會感覺很跳躍。雖然全書大致照時間去排,但都是照作者自己的喜好去聊,所以常常會發散出去,不少概念也重複講兩次以上。
全書最好的章節,我認為是 1 到 9 章,以及最後的 17 到 19 章。這樣算起來,也超過一半了。
我對日本書市不熟,考量到本書年代久遠,年輕一代也逐漸成為「和平痴呆」。日本右翼思想家,如果想讓日本走向國家正常化、進入常任理事國,並在世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或許該要有人寫一本「大東亞戰爭肯定論:給富裕且和平的新一代日本人」這樣的思想巨作。
也說不定在日本,早就有人這麼做了。
期待台灣,也有勇敢的思想家,為台灣寫下清楚易懂,且影響深遠的「肯定論」。
相關連結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