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為何我們對一戰的印象模糊不清?
要認識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一戰、二戰、冷戰是無法迴避的三大主題。但由於台灣獨特的「台灣人的悲哀」,我們對一戰的印象,往往模糊不清。為什麼?因為歷史被刻意的抹去並錯置。
怎麼說呢?
在台灣,國編本時代介紹一戰,就是描述事件本身,從 1914 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大公在薩拉耶佛被刺殺,然後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德國跟俄國各自挺一邊,法國加入,德國對中立的比利時動手,英國才加入。這些很適合考選擇題、填充題。
但為什麼一個刺殺事件會搞成世界大戰,課本往往就只是提到巴爾幹半島是火藥桶,彷彿是那個地方天生的問題,土地含火藥量過高似的。(事實上這跟種族議題有關,而跟孩子講太多種族議題,對於中國政府聲稱東北、西藏、新疆、蒙古的主權會產生問題。)
課本這種寫法,很明顯是不行的,因為沒有背景的介紹,沒有事件的關連,更沒有與今日我們做為一個台灣人的關係,多數人也根本沒去過這些城市甚至國家,死記硬背,考完就忘記。
有興趣複習這段歷史的入門者,看過許多影片後,我覺得這個影片雖然輕鬆搞笑,但偏離事實不遠,很適合做為喚起回憶的開端。
中國的巴黎和會論述
另一種比較「中國」的說法,就是強調一戰是各殖民大國的彼此廝殺,巴黎和會又是現實權力的場合,中國只分到兩個席位,巴西有三個,甚至中國近代死敵日本,都有五個!
了不起的中國外交家顧維鈞等人,由於其對西方文化與外語的熟稔,在山東問題上,優秀的以國際法鎮住了日本與列強代表,雖然最後國際利益優先,中國依然被犧牲,但之後也促成了五四新文化運動,讓中國改頭換面。
這種論述,在中華民國的中國知識份子,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羅振宇在羅輯思維節目裡的精彩介紹,都是這麼說的。
當年中華民國外交家們的盡責以及專業,的確是很多論述的共識。但今天談這話題,誰來談都有點尷尬。
談顧維鈞,真尷尬!
就以最傑出的顧維鈞舉例,事實上中共不喜歡談他,因為他很早就洞穿了中共的殘暴與虛偽本質,也很早就感受到中共「反中華價值」的特色。中共建政後,在《人民日報》發布的第一批 43 人「內戰戰犯」名單上,顧維鈞位列第 22。
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也不太喜歡談顧維鈞,主要的問題是,當時顧維鈞代表的,是北洋政府,而來到台灣的中國國民黨,繼承的卻是孫文的南方政府論述。南方政府,正是利用北洋政府在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大做文章,為之後的奪權與武力進攻正當化。而且顧維鈞後來跟國民黨高層很熟,退休與過世都在紐約,大肆宣傳則容易讓台灣人發現,這些國民黨高層跟孔宋家族怎麼都在紐約,你們真的在乎台灣嗎?
我知道,你可能會覺得,以上這些好像很複雜,但似乎也跟我無關。
對!真的與台灣人無關。
為什麼呢?我們看看 1919 年,巴黎和會當時的亞洲地圖。圖片出自 OmniAtlas。
看到了嗎?當時的台灣人,是日本人。1919 年,正是台灣主權屬於日本的 1895-1945 其間。而發生的山東問題、中華民國五四運動,都跟台灣無關,而我的阿祖們,就是活在那個年代的彰化。我的阿公阿嬤,隔幾年就要出生,上小學的時候,說的是日語。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五四運動、對顧維鈞、對中國所受到的欺凌,好像很難產生發自內心的感動,讀起來都像「外國歷史」,其根本之原因。
因為那些記憶,都是 1949 年,中華民國在東亞大陸被趕跑了之後,只能長久住在「美國暫時請蔣政權代管」的台灣,為了方便控制,抹去台灣人的歷史,重新種上去的。
現今超過 80% 的台灣人,他們的阿公阿嬤、阿祖們,根本沒經歷過歷史課本所讀的這些中國外交,以及五四故事。當時的他們,是日本人。
台灣人角度的巴黎和會
那麼,1919 年的巴黎和會,到底對當時的台灣人,造成了什麼影響呢?
其實很多,只是這些影響,並不符合中華民國國民教育的需求,所以沒提太多;部分影響,或許會在日本的文獻中留存,但今天的我們如果沒特別去翻,或看不懂日文,也沒辦法閱讀。
- 當時的台灣,其實是亞洲戰勝國日本的一部份,所以你真要有國族主義,也該是替日本人能在巴黎和會佔到 5 個席位而高興。
- 即使顧維鈞能言善道,但在整體外交、國際合約、與美國的政治折衝上,日本大獲全勝,繼承德國的山東利益,且幸運地遇到中國民眾自爆,堵住中國外交家們,不讓在和約上簽字。這點對中國的國際參與相當不利。上頭羅振宇的優質影片也有提到。
- 如果你想站在台灣人的「民族自決」立場看待,當時的台灣知識份子受到威爾遜的影響也很大,《台灣民報》的前身《台灣青年》,「台灣文化協會」以及之後的「台灣民眾黨」,事實上都是這個論述的被影響者與啟發者。真正屬於台灣的「威爾遜時刻」遺緒,其實在這裡。
最近讀的書,與為什麼寫這些?
至於為什麼寫了這一堆,是因為去了英國,看了戰爭博物館,覺得自己的一戰記憶很模糊,在自行閱讀挖掘的過程中,覺得要介紹書之前,這些基本的閱讀角度跟背景,可能對台灣人更為重要,於是整理。
而我最近閱讀的兩本書,圖片與連結如下。有了這樣的角度,再重新閱讀一戰影響時,會更有專屬於台灣人的脈絡,在看待今日國際局勢時,也更有啟發。
像是:為什麼純正的中國國民黨人,在言談中,總對美國有那麼多不信任,總覺得美國人還是會為了自己利益,背棄盟友?
我每次聽到這種說法,都覺得這個論述很奇怪。每個國家不都是為了自己嗎?會這麼說,表示你投射太多期望在人家身上了吧!
這就是《1919》這本書裡頭提到的,全球瘋狂的威爾遜時刻,以及快速的幻滅。你可以指責威爾遜沒扛起你所有的幻想,但也可以更實際地,打造自己的家園,讓自己成為國際實力者,用硬頸姿態生存於世界上,而不是繼續道德綁架(威爾遜你不是說十四點原則嗎)加情感勒索(你們美國人最後還是會為了自己的利益放棄我們啦)。
一百年後的今天,你身邊的事情,其實都跟過去發生過的「外國」事件,息息相關。
這當然與「台灣人的悲哀」,經歷太多外來政權,也被抹去太多歷史有關。但我們可以讓他變成「台灣人的挑戰」,甚至「台灣人的強項」,以多角度的方式讀歷史,寫出自己的史觀,與脈絡。
相關連結
- 《巴黎.和會:締造和平還是重啟戰爭?重塑世界新秩序的關鍵180天》
- 《1919:中國、印度、埃及和韓國,威爾遜主義及民族自決的起點》
- 由此連結購買,你沒損失,4% 購書介紹費捐贈公益計畫。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作者這樣寫意思似乎是“台灣人都是日本人,被陸來的中國人同化”,實際上個人感覺台灣上沒有多少日本人
有空歡迎多讀讀 1945 以前的臺灣歷史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