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蔡依橙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最近讀的兩本書,剛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精神醫學的個人與系統面向。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是一位「輕鬱症」女孩,失去了人生前進的動力跟熱情,但又沒有嚴重到重度憂鬱症的狀況。在這種提不起勁、心情不佳、不知道怎麼繼續人生的狀況下,多次尋找醫療服務,終於找到一位適合的精神科醫師做諮商與藥物治療,最終,把 12 週治療對話寫成書。
這本書很療癒,尤其作者真的很誠懇地把許多細微的事情說得很好。像是我們都知道人是群居的動物,不管工作或休閒,都需要與人互動,但難免都會想跟人比較,擔心在聊天聚會時,自己不如別人所預期,是文藝創作系出身,但寫作卻被人發現很普通,因為怕丟臉而賭氣不參加聚會,甚至遷怒對身邊的人生氣,心裡都會這樣難搞的自己很苦惱。
相對於 Instagram 都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美食、度假、肌肉、身材,容易令人自卑。這本書的閱讀則能提供另一個角度,「原來其實那些奇怪的念頭與行為不是只有我有,甚至我還算不錯的呢!」「知道你過得不好,我也就放心了。」
書封上有句話,「無所謂,沒有陰影的人本來就無法理解陽光。」也很有意思。這本看似用自己的陰影給人陽光的書,其實也有些陰影。
很難懂嗎?容我解釋。
實務上,精神諮商是高度保密的,受過訓練的專業精神科醫師,不可能把案例的故事主動講給別人聽,更別說出書了。所以,這本書其實是案主本人,藉由「我想回家反覆聽諮商的內容」為理由,取得精神科醫師同意錄音後,事後整理的。精神科醫師知道作者要出書,是初稿已經寫好,準備編輯出版的時候,其實有被突襲的感覺。
有意思的是,精神科醫師竟大方同意,並寫了附錄「精神科醫師的話:不完美的我致不完美的你」,做為補充。
在「精神科醫師的話」中,最令我驚訝的,是他自己回顧諮商過程,看到了許多當初自己回答得沒有很好,或事後看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因為我不是精神專業,說真的我自己是看不出來,已經覺得他做得很厲害了。但專業的高手就是這樣,光是回看自己的比賽,都能知道有哪些細節可以進步。
本書的諮商對話中,精神科醫師說的話中,有很多值得現代人看的內容,如何調整想法,如何切換角度,而能讓自己不困在思想漩渦中,而能大步向前的指引。
書不厚,很好讀,如果你在高度競爭的現代社會中,也覺得心情悶悶的,這本很適合!
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
《精神疾病製造商》,則是用另一個角度,切入「精神疾病」。
作者本人做過很長時間的精神醫學社工,對於貧窮、憂鬱、精神疾病的真實案例有多年經驗,也是激進社會工作運動的一份子,自身信仰馬克斯主義,意識形態偏左。
英文書名 Politics of the Mind: Marxism and Mental Distress(心靈政治學:馬克斯主義與精神痛苦),是比較宏觀的下標,學術氣息濃厚。
可能是怕賣得不好,中文書名改為「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則很有針對性,但綜觀全書,事實上作者本人的確有這樣的意思。
簡單說,作者的立場是,當我們今天使用現代精神醫學在照顧病人,例如我們在前一本書所提到的「輕鬱症」好了,我們評估一個患者,給他一個診斷,然後根據過去的各種人腦病生理機轉研究,給予患者藥物,或甚至提供諮商,協助他改變,並能回到社會。這個醫療過程的架構,就是認定今天的「輕鬱症」,是他以及他的腦袋有問題,而完全沒有檢討到患者所生活的環境。
但如果我們從精神醫學誕生的過程,極權政府濫用精神醫學的軌跡,會發現其實精神醫學是很政治的,曾經協助權力擁有者去定義弱勢,避免政體被檢討,甚至到了新自由主義的時代,也同樣把對人的過度壓榨與高度社會競爭造成的副作用,都認定成個人以及個人腦袋的問題。
因為我也有不少的精神科醫師朋友,這幾年最有爭議性的,就是過動症的診斷與治療,對於社會大眾與許多知名親子作家,喜歡針對精神科醫師的診斷與用藥批評,感到很無奈。
公允的說,在健保給付的架構下,根據標準診斷後,就給藥,其實是效果最好,最能協助孩子重新適應升學體制,時間與金錢成本都最低的方式。
如果以本書 Politics of the Mind 的觀點,作者就會認為,過動並不一定是孩子不好,同時我們也應該嚴格檢視,這個社會是不是過度強調競爭,過度強調升學與收入的關係,過度強調班級的秩序與學習的均質化,是因為這些問題造成孩子學習熱忱與成績低落,進而累積成為強勢現代醫學定義的「過動」。
但問題是,就算這些觀念我們都懂,又要怎麼去改變社會、教育、學校、班級?
本書作者認為,或許我們要打造一個更講究公平,更以讓人快樂活著為目標的社會體系,而非現在的資本主義社會、新自由主義世界。
「在一個不同的社會,一個不是以剝削和壓迫、而是以平等和民主掌控為基礎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精神痛苦的程度會低得多。」
只是,在一個更好更新的制度來臨前,激進社會工作運動依然理解,目前的社會仍有許多急迫需要幫忙的個案,目前的制度也的確依然能幫上忙,只是我們需要保有理想,繼續期待更新更好的未來。
在一個如夢想般的美麗世界實現之前,眼前的問題,吃藥看醫生能解決的,還是吃藥看醫生吧。
而馬克斯主義者的左派,還要解決的是,歷史給過他們表現的機會,但不管是蘇共、中共、赤柬、日共,都變成殘暴且血腥的代名詞,沒能實踐他們希望的新世紀。從觀念理論,進展到組織實踐時,如何不重蹈覆轍,或許也是左派若想取得更多支持與影響力時的重要課題。
這本書比較硬,建議可以先從推薦序,以及書末的附錄著手,會比較容易抓到本書概念。
對一般讀者如我來說,本書所示範的後設思考,也就是把眼光從「一個人有沒有病」,到「誰來定義疾病」,甚至「是怎樣的權力框架設定了今天的體系」,是很珍貴的收穫。
相關連結
-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身心俱疲,卻渾然不覺,一位「輕鬱症」女孩與精神科醫師的12週療癒對話,陪你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 《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
- 由此連結購買,你沒損失,4% 購書介紹費捐贈公益計畫。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