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孩子,來自於怎樣的家庭教育?《教養方程式》導讀

 

作者: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 策展人 / 蔡依橙的小孩教養筆記 板主)

 

 

 

 

如果聽說隔壁鄰居的小孩,申請上哈佛,又取得好工作,你是不是會想約個時間請教,瞭解他們是怎麼教的?看看他們的家庭教育,究竟是什麼樣?因為你心裡清楚知道,即使讀一樣的國高中,每個孩子的路依然大不相同,最終,其實都是家庭,也就是我們做家長的,佔了很大的比重。

 

你是否曾在「歐美式」的自由教育,和「亞洲式」的高壓規劃教育中掙扎。你是否也曾懷疑過,歐美就真的爽爽過也會成功?亞洲就一定要這樣把孩子逼到沒時間睡覺嗎?

 

這兩個問題,在《教養方程式》一書中,都清楚告訴你答案。

 

先劇透一下:小孩是否走上成功之路,的確與父母有很大的關係;而這些傑出的美國故事中,他們的父母做到的事情並不少,小孩走上的,都是一種同時具有父母支持與選擇自由的道路,不是放養,也不是嚴格管控。

 

 

哈佛經濟學家談教養?

 

市面上教養書非常多,這本最不一樣的,是其寫作的背景。

 

一開始,是一位哈佛大學經濟學家隆納.弗格森(Ronald F. Ferguson),其研究專長是經濟、種族如何影響教育成就,而他自己心中有個很「個人」的疑問,就是:他跟四個弟弟有一樣的父母,爸媽的教養方式也一樣,都成長於手頭拮据的黑人家庭,但為什麼自己成為哈佛教授,但其中一個弟弟卻從高中開始就尋歡作樂,走向麻煩之路,在38歲時酒精中毒過世?

 

於是他針對哈佛校友與家庭作了大量訪談(後來又擴及到非哈佛校友),想瞭解,成功的孩子,是由怎樣的家庭教育所支持出來的,尤其那些經濟上並不寬裕,甚至在貧窮線以下的單親黑人媽媽,究竟做對了哪些事情?

 

一開始隆納.弗格森想做成研究發表,但很快地,他就發現這些大量的訪談資料沒辦法量化,寫成論文是不可能的,或許更適合以報導跟歸納的方式,呈現其中的脈絡,於是找上資深記者塔莎.羅伯森(Tatsha Robertson)一起討論。

 

最終呈現的,就是這本書。

 

 

 

 

他們發現,優質家庭教育的家長,常扮演八種重要角色,書中把這八種角色介紹得很清楚,並提供大量案例,說明家長所做的,最終如何影響孩子的未來。

 

如果您現在翻到目錄去看的話,會發現在這八種角色中間,插了一章「手足」,似乎有點突兀,但這正是隆納.弗格森的「大哉問」:為什麼一樣的家庭、一樣的父母,會養出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

 

本書由兩位作者共同具名,表示其內容,除了有資深記者的洞見跟整理之外,也有哈佛教育經濟學家的背書,雖然無法以論文形式發表,但這些觀察,確實是與他過去教育經濟學的經驗相符。

 

 

建議的讀法

 

一開始,先翻到第三章,找到全書總架構圖,仔細讀過一次,看你是否認同這個架構。如果覺得有所質疑,則從第一章開始讀到第三章,先瞭解作者們是怎麼做出這個歸納的。

 

 

 

 

如果覺得頗有道理,則進一步閱讀「你認為自己目前作得不夠」的角色,並從目錄直接跳到該章節開始閱讀。以我來說,我對於「全球定位系統」的角色還想更認識些,就從那章先翻閱,解決了心裡的疑惑,再繼續推進其他章節,瞭解整體論述。

 

如果你同時有兩個以上的孩子,那麼「手足」一章,尤其值得參考,這章回答了隆納.弗格森最私人的疑惑,也能讓我們有效預防,教養成果差異過大的問題。

 

 

教養路上的確認清單

 

整體來說,我認為《教養方程式》的參考價值很高。作者們也知道自己提出了一個新架構,不免會被拿來跟已經被廣泛討論的各種教養模式相比,例如:《虎媽的戰歌》的虎媽模式、把孩子時間表塞滿的精心栽培模式、給予孩子全然自由的自然放養模式等,於是在第三章與書中各處,也常提及他們的「大師級父母」「教養方程式」,與各種教養模式的差異。

 

不只是知道隔壁小孩怎麼上哈佛的,這本讓你看到大量哈佛與非哈佛的成功人士,究竟是怎麼教出來的,而且幫你歸納出架構、用大量案例支持,並說明理由。

 

讀這本書,能知道自己做為家長,在哪些部分已經作得不錯,也注意到哪些領域還能改進,對於正在教養路上的我們,是個很好的確認清單。

 

 

 

 

相關連結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小孩教養,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哈佛, 教養方程式, 研究, 經濟學家, 親子天下, 角色。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成功的孩子,來自於怎樣的家庭教育?《教養方程式》導讀 有 1 則回應

  1. Ethan 說道:

    感謝您的推薦!雖然我還沒結婚也沒有小孩,但您畫的圖案啟發了我許多,讓我知道未來可以往什麼方向摸索以成為一位好的父親(如果足夠幸運的話)。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