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時代的我們,都該為孩子讀過的一本書:《青春微素養》

 

讀者:蔡依橙

 

 

 

 

這本書,是最近一周的睡前必讀,也推薦給很多朋友。

 

我認為,如果你正在苦惱,要選擇跟隨多數人,給孩子高強度的填鴨式補習教育,還是選擇新型態的素養教育,我很推薦看這本。以下是相關的問答整理,文長,您可跳著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問答來閱讀。

 

 

問:跟填鴨式教育,有什麼關係?

 

最近 108 課綱上路,整個教育體系正式往素養教育轉向,但你可以在許多網路的討論串中看到,還是很多家長認為,「聯考最公平」、「教改都是亂搞」、「考試分發最簡單」,而且為數不少。

 

如果你相信高強度的考試,以及全國統一照分數分發,才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分配系統,那麼,我們必須說,要在紙筆考試系統中勝利,填鴨式教育是有效的,而且非常有效。

 

聯考世代的我們,現在很多都為人父母了,根據過去的升學經驗,以及自己帶小孩的經驗,應該都能感受到,把小孩長時間關在教室裡一直教,用大量的小考持續測試,每逢連假就讓孩子每科都帶回上百題當回家作業,這樣的模式,對於分數最大化,是真有神效。

 

也是因此,台中很多的小學生,三年級四年級開始,周末就被送到補習班超前學習,準備考私中。(書中也有提到這個現象)而這些孩子幾乎都能在小學畢業時,正確解答國中一年級的題目,厲害的全科孩子,能做到文言文釋義、解未知數與方程式、生物各種知識的背誦等。

 

不過,現在最接近過去聯考的「指考」,在各大學開放的名額比例,都在逐漸減少中,從過去全部名額照分數填的聯考時代,降低到大概只有 3 成是純以考試成績入學。簡化的說,只拚讀書考試,對於升學的 C/P 值,是過去的 3 成左右。

 

而被釋放出來的 7 成,則是需要考「學測」的個人申請與繁星路線,但事實上,學測的分級並不細,全部的考生就被分配在 0 到 15 級分而已,即使滿級分 15 級分,根據統計,每科也都有數千個孩子能拿到。

 

制度的設計,就是不希望孩子為了計較一兩分,而花上數千個小時的青春。多出來的時間,孩子可以去多方嘗試,找到自己的興趣,甚至嘗試做出一些小小的成績。

 

 

問:跟聯考時代的我們,有什麼關係?

 

很有關係,因為我們成長的時代,就是聯考的鼎盛時代,滿分 700 分,大家來斤斤計較,613 分跟 614 分就是不一樣,就應該上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科系,至於這孩子的特質、個人性向、學校匹配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614 分就是比 613 分好。

 

人有一個特色,在時代改變的時候,傾向於用過去使用過的方法,應對全新的趨勢,專業術語叫做「路徑依賴」,這是因為做一樣的事情、擁抱一樣的價值觀,人類會有安全感。

 

但時代改變已經太大,30 年來,臺灣人均 GDP 成長超過 10 倍,過去全家共用一台映像管彩色電視,一起看綜藝節目,認得一樣的主持人、一樣的歌手、唱著一樣的歌,現在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手機,他看的 YouTuber 我們甚至連名字都叫不出來,他們從網路上學會的知識、哼著的歌,我們連聽都沒聽過。

 

這還只是身邊的變化而已。這 30 年間,全世界的經濟、社會、政治,逐漸加速到以月為單位在大幅度的改變。香港的殞落,一年時間而已;一帶一路從眾人吹捧的偉大計劃,變成中國無法回收的負擔,一年時間而已;臺灣因為防疫成功而被世界看見,甚至只是三個月就發生的事情。

 

如果聯考時代的我們,用著過去的那一套,強壓孩子念書、少一分就打一下、要他們把自己的下課與周末,全部投入練習題,成為考試機器,我們做家長的,會因為走著以前習慣的路線,而很有「安全感」,但孩子成年後,會發現自己與世界,有很強的「疏離感」,甚至因為從來不曾探索自己,對自己也有很強的「自卑感」,永遠認為自己不夠好,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理想成績。

 

如果孩子長年感到自卑,不能理解這個世界,也認為世界根本不認同自己的努力,走向悲劇的機率就很大了。

 

說到「路徑依賴」,在火炮準確度不理想的年代,英軍把「線列步兵」戰術用得爐火純青,打贏法國,也打贏清帝國。但在火炮進步後,英國沒有去思考,在技術改變後的世界,原本的戰術還是否適合,就繼續用「線列步兵」戰術對付擁有機關槍的德國,導致索姆河戰役,一天死亡近兩萬人,被後世稱為「排隊槍斃」。

 

時代改變的時候,不重新思考並轉換觀念,非常危險。

 

 

 

 

問:聯考才最公平,孩子就是專心唸書,這句話有什麼問題嗎?

 

當然很有問題,因為聯考的分數只有一個向度,我比你高一分,所以就能填資訊工程系,但其實你對寫程式更有熱情。而我雖然成功卡掉了你要讀的資工系,但照著志願順序填下來的我,其實更喜歡化學系。於是,我們兩個就因為一分,竟然都沒辦法選到自己喜歡的科系。

 

但在學測制度下,我們兩個人都是同級分,申請學校的時候,就看我們有多適合所申請的科系,甚至過去做出些什麼努力與成績,讓大學挑選更適合的人入學,彼此都能各得其所。

 

而且,世界的知識已經遠遠超過中文、英文、數學、自然、社會,但我們如果依然用這五個科目去限制孩子的學習。孩子對批判性歷史閱讀、國際貿易與政治的關係、國內社會議題、日文德文法文、網路經營與行銷等等有興趣,都必須被「那個考試不考,先不要花時間」給壓抑,在持續被剝奪選擇權與掌控權的狀況下,長大成人。

 

這也是為什麼,國家教育研究院花了很多時間,觀察世界趨勢、臺灣變化,決定從考試與升學制度開始引導,弱化學科成績比重,導入「專題研究」與「自主學習」概念。

 

我們希望孩子成年後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就需要在他們的求學階段,逐漸讓他們掌握自己的學習。這樣的概念,在《青春微素養》中,也反覆提到,並有大量例證。

 

 

問:《青春微素養》這本書,有什麼特別?好在哪裡?

 

聯考時代的我們,當了爸媽,面對快速的世界變化,與素養教育的導入,不免感到慌張。如果要指定一本書,好讀、有說服力、有實際案例、有第一線經驗,讓所有家長在心態上做好準備,那就是這一本了。

 

作者蔡淇華老師,是第一線的公立高中教師,30 年教學經驗,學科之外,還協助孩子們企劃社會服務,指導多個社團,在刊物、文學、國際參與上,屢屢獲獎。

 

這本書,就是實際在教育現場的老師,分享他已經看到並實踐多年的素養教育,書中大量實際案例,很務實地說明升大學的各種準備。

 

而且,為了怕家長讀者們又覺得是陳義過高的綜論,作者把最實際的備審資料準備、自傳寫法、面試要點、作文技巧等,放在最前面,也就是「工具」篇。

 

大量真實案例取得讀者信任後,才繼續往更核心的心法去分享,也就是後續的「方法」、「動力」、「態度」篇。

 

最後一篇後記,「素養是系統動力學」,非常精采的總結了全書,也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教育觀。素養教育,是臺灣的系統工程,目的是打造一整代的臺灣人才庫。系統工程,從來不是容易的,但值得做,也應該做。

 

 

問:為什麼書名叫做《青春微素養》?是什麼意思?

 

說老實話,我不知道確切的原因。就我自己看完書的體會,可能教育界總是比較謙虛敦厚,用個「微」,比較謙和客氣。不過,我認為這個「微」,同時有見微知著的「微」的意思。

 

也就是說,你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嗎?你苦惱到底「素養」教育該怎麼實踐嗎?看這本,見「微」知著,就行了。

 

以商業編輯的角度來看,書名若是改作「素養教育是怎麼回事?家長跟孩子都該看過的第一本書。」完全沒有問題,而且可能會更熱賣!XD

 

 

問:學長,你為什麼這麼推這本書?是有什麼比較個人的面向嗎?

 

有的。雖然我個人不認識蔡淇華老師,不過他在工作上的熱情以及經歷,的確讓我有些觸動。

 

你可以先看看這個影片,是蔡淇華老師的演講,裏頭提到他鼓勵很多孩子,去實踐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因此申請到適合自己的頂尖大學。

 

 

 

 

作為公務員,多做這些事情,多帶這些孩子,並不會得到更多的薪水,甚至因為所做的事情與大部分人不同,閒言閒語少不了,在遇到逆境時,更可能讓自己暴露在不必要的風險中。

 

但是,這些孩子需不需要引導與協助?所做的事情是不是符合教育的本質?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自己也作得到,為什麼不做呢?我想這就是蔡淇華老師的心情。

 

在生涯的早期,我發現了多切面電腦斷層的潛力,於是在健保體制下,花上自己的時間,為先天性心臟病與各種成人心臟血管疾病,做出世界級的影像與診斷,除了協助患者之外,相關技術也發表在國際學會和國際期刊中,自己過得好之後,也帶著住院醫師們完成發表,一年發表超過 5 篇,甚至在國際學會得獎

 

然後出來創業,開工作坊,讓更多不同醫院、不同學校甚至不同職業的專業人士,都能發揮出更好的自己。一年發表超過 500 篇,每年都有校友在國際學會頻繁得獎

 

是啊,健保給付都一樣,為什麼要多花自己的時間呢?帶年輕醫師寫作跟國際發表,薪水不會變多,自己的休閒時間還被壓縮,為什麼要這麼投入呢?

 

但換個角度來說,我們自己過去作為年輕人,會不會很希望有人拉一把?協助患者做出正確的診斷,提供正確的治療,解決病痛,是不是符合醫療的本質?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話,自己也作得到,為什麼不做呢?這就是我過去 20 年的心情。

 

這世界,還是需要一些像我們這樣的傻子。

 

 

問:我上過你的《素養教育工作坊》,以核心講師的角度看這本書,你認為有什麼不一樣?

 

不一樣的地方蠻多的,根本來說,角度並不相同。

 

我畢竟身為家長,學員們也是家長,工作坊是以家庭教育為主,使用數位工具去實踐多元化的素養教育,也讓許多家庭實際成功導入。

 

 

蔡淇華老師這本書,是第一線高中老師看過 30 年變化,告訴大家現在高中生升大學的趨勢,以及教育新一代孩子該有的思維態度。對素養教育的看法與方向類似,但由於角色不同,實踐的細節不同。

 

我們在看蔡老師這本書時,更應該思考,自己能怎麼做好一個支持型的家長,讓孩子成為一個自我驅動的人,並展翅翱翔,而不是用大量的課業與既定的學科,去關住一隻可能未來是鴻鵠的幼鳥。

 

都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但如果長期不讓鴻鵠練習展翅,長久下來,鴻鵠會以為自己只是比較大的燕雀,忘了自己是鴻鵠,也不相信自己是鴻鵠。

 

 

 

 

問:你認為怎樣的人,適合讀這本《青春微素養》?

 

國高中生的家長,是最能立即應用的。光是第一章講申請大學的實務,就值回票價了。

 

小學生或幼稚園小朋友的家長,也很適合,如果你喜歡超前部署,寧願早一點點認識教育現況與趨勢,現在就可以讀。畢竟我們都已邁入中年,又是聯考時代長大的人,思維跟價值觀的更新需要些時間,早點把自己的腦袋準備好,對未來支持孩子長大的十多年,會有很正向的影響。

 

最後,閱讀能力好,思辨能力好的國高中生,也很適合閱讀。自己的人生,自己掌握。看看優秀的學習典範們,在國高中時代做了些什麼努力,在分配自己的時間與精力上,會更為精準。

 

 

問:看完全書之後,你最推薦哪幾篇?或者,你建議怎麼讀?

 

孩子已經高中的,可以直接看第一章「工具」,很實際地分享孩子申請國內外大學的務實建議。立刻用得上的,最有感。

 

至於論述最精采,讓我在讀書時特別折頁紀錄的,有兩處。

 

首先是第 214 頁「在世界的缺口,找到你的出口。」描述了臺灣學生念研究所,往往把學習當成目標本身,像是學程式、學 AI 等。但事實上,更重要的是「你要如何應用於真實的生活?你要解決世界的什麼問題?」

 

這個根本性的差異,也是臺灣整個學術界的危機,我們太把發表論文當成目標本身,而常忘了問自己到底想解決什麼問題,過於重視 impact factor,而非 impact。

 

其次是第 252 頁的「仁慈最酷!」清楚說明了臺灣聯考時代,造成一整代損人不利己的「競爭型思維」,有什麼嚴重的問題,而提出了教育應該支持孩子成為「共好合作型」的人才。

 

「競爭型思維」會讓孩子好鬥,無時無刻想把別人踩下去,並計較與身旁同學一分兩分的差異。但這個世界更需要的,是我們一起完成了什麼,是「共好合作」,創造出過去完全沒想過的新系統。

 

最後,後記「素養是系統動力學」也非常棒,但我建議全書讀完後,再去讀後記,會更有感覺,更能全面理解。

 

 

相關連結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小孩教養,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108課綱, 素養, 蔡淇華, 親子天下, 青春微素養。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