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陌生人》:葛拉威爾為什麼是暢銷書常勝軍?

 

讀者:蔡依橙

 

 

 

 

暢銷名作家葛拉威爾的新書

 

這本是葛拉威爾的新書,書本身還是一貫的流暢,主要的內容在談,為什麼我們那麼不容易看穿別人在說謊,甚至,當別人其實很誠懇時,我們也常誤判?而且這些誤判,不管是看不穿說謊的人,或者誤把誠懇的人當騙子,都曾經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

 

例如張伯倫,親自跟希特勒見面多次,誤信他是個誠懇的人,簽了沒用的協議,英國毫不作為,導致全歐淪陷。又如美國近日多起警察暴力致死事件,其實被臨檢者沒有前科也沒有武器,但卻快速被壓制甚至槍擊致死?

 

葛拉威爾把這些故事的來龍去脈跟我們分析後,帶著他的好奇心,前往尋找研究表情、說謊、欺騙的學者們,藉由嚴謹的學術研究,想替他自己以及讀者們,找到一個解方。

 

書中的概念,大致歸納如下:

 

  1. 根據嚴謹的研究,那些號稱 FBI 識人術,資深警察盤問術,事實上要鑑別出人是否說謊,是做不到的。雙盲測驗的結果,猜中的機會比丟銅板的五成沒有好到哪裡去。
  2. 這主要是因為,人類太依賴表情,但表情與他是否說謊並無直接關係。反社會的罪犯,說謊的時候根本就像個誠懇的人,希特勒就是這樣騙過張伯倫;而許多無辜的百姓,光是被警察限制行動時,不自主的發抖、流汗、焦慮,會被視為心虛。也就是說,只要表情跟真實狀況不同,人類就幾乎無法正確判定。
  3. 人類容易被騙,還有一個特質,就是「預設為真」。當我們決定聽聽人家怎麼說的時候,就表示我們願意聽,也表示當人家不管說什麼,只要還算合理,我們就會相信。CIA 的內鬼能夠潛伏多年,靠的就是這個,即使事後看,好幾次都幾乎被抓到了,但他的同事們卻依然選擇相信他的說詞。
  4. 如果要打破這個限制,我們就要改成「預設為假」,也就是對任何事情保持懷疑。不過,葛拉威爾提出很多例子告訴我們,這樣的人很難相處,而且會對組織造成嚴重的傷害,因為「預設為假」的這種人,所找出的騙子、所揭發的弊端,偽陽性太高。人類社會,其實是基於信任所構築的,失去信任,成本非常之大。
  5. 最近美國接連有許多警察對黑人族群臨檢後,快速使用致死暴力,包括壓制與槍擊,這並不單純是種族歧視問題,而是美國在經歷了多次的治安改善計畫後,一個立意良善且成效卓著的打擊犯罪方法:「針對高犯罪區做高密度的臨檢」,被扭曲且放大。許多地方在應用時,沒有針對高犯罪區,而是隨意做高密度的臨檢,這就出了嚴重問題。
  6. 跟疫情期間我們討論要怎麼使用篩檢工具一樣,針對高犯罪區做高密度臨檢,正確率很高,在流行病學的說法,就是盛行率高的地區,檢查的整體準確率會比較好。但針對普通或低犯罪區做高密度臨檢就會有問題,因為警察帶著「預設為假」的敵意,去面對隨意被盤查的正常人時,許多焦慮和慌張,都會被看做拿取武器、攻擊警察的前兆,在自保的本能反應下,槍就這樣開下去,導致悲劇。

 

葛拉威爾把整個故事說完後,我個人覺得他並沒有明確的說出完整的建議。但做為一個讀者的歸納,我認為他的看法是:

 

即使我們常被陌生人騙,且造成損失,但比起一個彼此不信任的社會,在各種協作過程的損耗,這些損失是人類社會該去接受的。

 

如果說想聽懂陌生人講話的話,聽他說什麼、看他的表情,準確度不高,建議可以加上環境因素,也就是,他在怎樣的環境說這個話,他講這個話相關的利益狀態,對他有沒有好處,他為什麼要說這個,或許會有幫助一點。

 

 

葛拉威爾的暢銷秘密

 

葛拉威爾的書,都是暢銷書常勝軍,國際版權也都賣得很好。而他所遭受的批評也不少,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特別針對這個部分去思考,他可能是怎麼想的,以及他的暢銷秘密是什麼?

 

葛拉威爾寫書的方式,非常線性,一個故事接著一個故事,中間加上一些自己的好奇,帶領讀者一起探究一個主題。而他會去尋找各種學術研究,去帶著我們看懂這些故事,並提出適當的解釋。

 

他選擇的策略,是把學術研究講到一般人可以懂,為了讀者,往往必須做許多的比喻或簡化,但他依然不打算用過於複雜枯燥的方法呈現。

 

這就是他常被批評的其中一點,對於學術研究,解讀太過主觀,甚至武斷,在批評者的眼中,他幾乎是只挑他想要的部份去講,並沒有完整介紹這些研究。

 

但這正是葛拉威爾暢銷的原因,他永遠著重在讓讀者看懂,陪著讀者拓展思路與視野,而不是只站在知識高牆上俯瞰,放任複雜的學術語言隔開彼此。

 

 

 

 

這點你還可以從他的參考資料編寫方式看出。一般的非小說類書籍,如果有參考資料,就是像論文一樣條列在後,讀者幾乎不會去看。但葛拉威爾把你當朋友,他不用冷冰冰的 1 / 2 / 3 列出參考文獻,而是用前面正文的文字擷取一段,讓你很好接上。

 

而且,他甚至會寫一句,或甚至一段話,去說明他怎麼看這些文獻,或者這些研究有哪些很有趣的小細節,都是很精彩的進一步說明。

 

你可以很明顯從參考資料的寫法感受到,葛拉威爾把讀者放心上,把讀者當一回事,把讀者放在他寫作桌的前面,渴望與你對話,渴望與你分享。

 

 

我的看法

 

我也寫醫學的學術論文,很清楚學術界要的是怎樣的嚴謹。我也教入門的論文寫作課程,很清楚新手需要的是甚麼。如果從我的角度來看,我會怎麼評價呢?

 

以學術研究來說,客觀的是 results 結果,但討論 discussion 就多是主觀,同樣的研究結果,讓兩個研究者來寫,會寫出不同的論文,因為切入點不同,說的故事就不同。這點作過學術研究的人應該都知道。

 

而我認為,葛拉威爾去尋找這些學術研究時,他並沒有責任要把每個研究的每個面向都解釋清楚,作為一本書的作者,他也有權力去挑選他要的內容,並用一個新的立場,去串成他想說的故事。

 

硬要套入學術語境說的話,這樣的作品作為 systematic review(系統性回顧)是不行的,作 narrative review(敘事性回顧)可能也會被 reviewer 嫌一下。不過,作為一本帶領我們思考,具有科普跟社會分析性質的書,是全然沒有問題的。

 

我一直認為,出來開課,當我們面對的是論文新手,讓人能吸收,且能上手,才是最重要的。

 

出來寫書,面對的是從專業人士到業餘讀書人,甚至第一次拿起葛拉威爾書來讀的人,這樣的雅俗共賞、深入淺出,才真正是尊重讀者,才真正能為讀了書的人創造價值。

 

 

相關連結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時報, , 葛拉威爾, 解密陌生人, 課程。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