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字的明信片》導讀:與孩子的討論建議

 

作者: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素養教育工作坊 講師)

 

 

 

 

《沒有字的明信片》,是很精彩的一本小書,不管是文字或插畫,都很有韻味,揭露嚴峻生活的角落,引導讀者去認識一個大時代。

 

實際給孩子讀,不管是國中的女兒,或國小的兒子,大概都在 5 分鐘左右讀完,而且會迅速被感動,有點鼻酸。

 

故事的每一頁,都有很多可以討論且延伸的細節,是很好的素養訓練,包括了文本解讀、歷史查證、性別意識、家人情感、生存掙扎等。

 

以下是我跟孩子們實際討論過的,也是我建議的對談方向,我們可以從一個一個的小問題,引導孩子表達他們的想法,並補充相關的知識。

 

 

 

 

問:請問,為什麼要把孩子送到鄉下?

 

因為都市有可能被空襲,造成火災,甚至死亡,且食物開始短缺。送到鄉下的話,因為地廣人稀,不會成為空襲目標,比較有機會能活下來。

 

 

問:為什麼空襲會造成火災?

 

因為當年的房子,並不是用我們現在習慣的鋼筋水泥造的,而是木造房屋,很容易起火延燒。這在作品中多次出現的木造玄關,以及火紅天空那頁,都能看到。

 

 

 

 

問:送到鄉下去的孩子,性別是?

 

兩個都是女生,大妹在前一年送去,一個是故事的主角,小妹。

 

 

問:故事中,有一個沒有說話,但很重要的人,是誰?

 

是媽媽。在戰爭中扶持一個家,家務繁多,並不容易。而對於故事裡的性別,或可跟孩子討論當年日本的性別觀。關於戰爭中疏散到鄉下,以及這個過程中女性的經驗,太宰治的故事值得參考,很巧的,太宰治也是疏散到甲府。

 

 

 

問:為什麼媽媽要幫小妹的衣服都縫上名牌?

 

因為食物短缺的年代,物資匱乏,如果不縫名字,可能被直接拿走。另外,如果在鄉下有個萬一,遭逢意外不幸死亡,且外觀難以辨認時,孩子身上的衣服,可以協助確認身分。

 

 

問:你覺得小妹妹過得好嗎?

 

不好,從圈圈的顏色跟大小就能知道。

 

 

問:不是有其他的大人幫忙照顧嗎?為什麼過得不好?

 

因為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物資短缺的時候,大家都會以自己的孩子為優先。

 

 

問:為什麼他們不全家都搬到鄉下?

 

因為都市才有夠多的工作機會,到鄉下可能找不到足夠收入的工作,純種田要養活一家人,每天要從田裡長出全家所吃掉的食物量,很困難。

 

 

問:為什麼最後那些明信片不見了?

 

可能小妹跟爸媽,都不想要想起那些痛苦的回憶,對爸媽來說,會覺得自己害了妹妹,對妹妹來說,看到自己畫過的圈,可能會回想起那時受的每個委屈。戰後生活不易,向前就沒有餘裕了,痛苦的過去,還是不要特別想起好了。

 

 

問:你認為最後一頁,所看到的天空,是很有希望的天空嗎?

 

嗯,可能不是。淺藍色部分還行,但紫色部分很陰鬱。可能代表戰後經濟幾乎回到農村狀態的日本,也可能代表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後,天空的黑雲與黑雨。

 

 

 

 

問:你認為這個故事,發生的年份是?

 

因為戰爭快結束了,可能是原子彈落下前,也就是 1945 年初。

 

 

問:在那樣的年份,家裡有四個小孩,是正常的嗎?

 

是,根據 Gapminder 的資料,日本從 1800 到 1949 年,平均女性生育數都是四個孩子左右,直到戰後經濟穩定起飛的 1950 年之後,才逐漸降低。(Free screen capture via Gapminder.org / CC-BY

 

 

 

 

以上是直接跟本書相關的討論,如果孩子有興趣的話,可以進一步跟他們分享戰後年代,包括麥克阿瑟將軍接管、日本憲法、東京大審、艾奇遜防線,以及韓戰爆發前後,美國態度的轉變,最終救了臺灣免於解放軍的渡海戰爭,一直到今天美軍持續巡航臺灣海峽的歷史。

 

總之,這是一本很棒的小書,不管是文字或插畫,都是相當好的素材,值得我們細讀、深思。

 

 

相關連結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小孩教養,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向田邦子, 導讀, 小麥田, 沒有字的明信片, 蔡依橙, 角田光代。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