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滋味》:從拉麵看美日國際政治,以及文化認同。

 

讀者:蔡依橙

 

 

 

 

沒得去日本,那就吃拉麵吧!

 

最近因為疫情,很久沒有出國了,一年多以來,都用精神勝利法騙騙自己,像是想去日本旅行時,就去吃個拉麵,疫情嚴峻時,就用 UberEATS 點拉麵來吃。

 

為什麼吃個拉麵,就會有「日本感」呢?我曾經這樣想過。

 

在這本書,我找到了答案。

 

這本書其實是作者 George Solt 在 UCSD 念博士的時候的博士論文,主題關於日本拉麵,但由英文寫成,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本身的文筆就好,翻譯也讓他相當平實好讀,沒有那種學術著作的奇怪習氣。

 

當然,一些專有名詞還是有的,但我覺得已經控制在一本學術型著作的最低限度,沒有那種炫耀性的句構,跟不必要的賣弄。

 

我個人非常喜歡。

 

 

從拉麵看國際政治與戰後歷史

 

全書對於拉麵的切入點,主要在於政治經濟歷史文化方面,先對於眾說紛紜的拉麵起源,做了一些簡單的整理,接著是最精彩的,講述日本戰後的窮困,以及美國農產品(尤其小麥)傾銷進口後,讓整個社會得以取得能量,邁向經濟起飛。最終講述日本人如何宣傳並在拉麵上找到國家認同,拉麵也逐漸變成全球化的日本符碼。

 

作者的風格,是典型的歐美知識分子那種偏左且有反省力的角度,挖美國不堪的過去並批評,不遺餘力。我認為在風格上,很類似之前我也很喜歡的《被隱藏的帝國》。

 

 

雖然我個人的立場比較站在中間偏右的角色,對國際政治也採取現實主義的立場,但我蠻喜歡讀這類偏左學者寫的歷史,尤其文筆好又頭腦好的。在這類的書中,你可以看到更立體的歷史真相,也更能理解既有秩序雖然不錯,但可能還要修補以及解決的細節。

 

整體來說,我相信社會大架構應該偏右,先認識並尊重既有規則,才能維持穩定,並完成理想,不要整天想著打掉重建。但在細節上,帶有一點左派理想與批判,對於整體結構的優化跟改進,是好的。不過,如果左到威脅生存,我就覺得太本末倒置了。

 

作為一個小右派現實主義政治解讀者,認清既有的國際秩序,並知道這樣的國際秩序所需要的代價是什麼,是務實的自我學習。

 

 

拉麵的「日本感」是怎麼來的

 

在這本書講述的國際關係中,可以發現,今天我們喜歡的日本,很多並不是日本傳統,而是戰後重新凝聚起來的日本。

 

以日式拉麵來說,從中國傳進來的中華麵,在戰後變成美援小麥被貪腐官員流出後,所做的非法低價小吃,協助有點餘錢的平民百姓活下去,漸漸又變成日本經濟起飛時期,勞工與貧窮上班族的能量來源。在日本人富有起來後,精緻化,找到屬於地區小城市的認同,並逐漸成為世界認識日本的符號。

 

原來,這個「日本感」,是在這樣的歷史下被建構出來的。

 

當我們捧起一碗日式拉麵來吃的時候,吃的是日本戰後從艱困走到富裕的路,也是美國救命物資帶來的飲食文化。

 

 

相關連結

 

 

 

專頁筆記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二戰, 八旗, 戰後, 拉麵, 日本, 日本的滋味, 美國。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