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最近來參加新思惟課程的醫學生、見實習醫師、PGY、住院醫師比例明顯升高,在跟同學們互動的過程中,讓我覺得有些話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這樣公平嗎?
九月上課時,互動實作時間,指導舉手詢問的統計軟體問題後,一位資深主治醫師忽然對我說:「現在論文真的是越來越重要了,某醫院的某熱門科,在 PGY 要應徵住院醫師時,只考慮兩篇 SCI 以上的。」
隔壁兩位同學,目前是醫學生與 PGY,馬上湊過來,並說:「這樣公平嗎?」
我很能理解同學的感受,也能理解這樣的反應。畢竟我們沒權沒勢沒背景,現在才開始學寫論文,也還沒有成果。看著一些機會大門就這樣直接關上,心裡當然不是滋味。而且要求 SCI 已經很誇張,竟然還要兩篇。
我總覺得,在年輕的時候,如果有人可以跟我溫和地介紹世界的實際運作,我或許能成長得更好更快。所以,二十年後的我,現在就要來嘗試扮演這樣的角色。
這個案例中的科別,主任因為不太喜歡賺錢,也不太想要升官,就是很喜歡做研究,在臨床研究領域也很有競爭力,他希望自己的科部能夠維持這樣的學術氣氛,大家興趣一致,戰力更強,相處也融洽。既然可以挑選自己工作的夥伴,他不選有背景的、不選學校成績好的、不選能夠協助他社交升遷的,而是選擇能跟自己一起在學術上工作並突破的夥伴,你覺得,這位主任有錯嗎?
PGY 能做出什麼自己的研究?
同學問,「但是 PGY 結束前就有兩篇,往往不是自己的研究,也只是跟著老師的指導,完成該做的事情而已,不是嗎?」
是的,的確是如此。不過事實上,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是從做老師的主題開始的,也都是從負擔資深者不想做的事情開始的。在學術界,許多博士後研究都還在老師指導下,做這樣的事情,要經過很多年,且有機運,才能成為獨當一面的研究者,說服別人給他經費,做自己想做的研究。
而且,如果這個 PGY 有兩篇 SCI,至少他證明了,「我可以跟老師合作,我能夠聽從指導,我也願意下苦工完成作品的。」這本身就是一個還不錯的篩選條件。
說不定人家只是特權掛名?
醫學生同學接著問:「不過有些科展,都是爸爸媽媽幫忙牽好線,老師做主題給孩子掛名,小朋友就只是把主題讀熟,練習口試應對,其實也根本不是他做的。」
是的,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這位主任與他的考官,就要有能力看著論文,問出關鍵的問題,並且觀察應徵者是否真的適合科部的學術氣氛。我個人認為,對年輕朋友來說,由於人生經驗有限,真實體驗過的,跟硬是背起來的,在應答的時候,光芒並不一樣。
假設,實力真的差太多,但運氣好又裝得像,錄取了。進去以後真的開始做研究寫論文,實力不夠且本人又沒有意願,那是很痛苦的。
事實是,不管規矩怎麼定,都會有不公平,但這世界上,「公平」並不是我們追求的終極價值,「不公平」卻是預設與常態。
再思考所謂的公平
就像同學您跟我一樣,知識吸收能力不錯、考試厲害,所以考進了醫學系,這對於有閱讀障礙的人、考試容易緊張失常的人、家庭因為暴力或貧窮而無法靜下心來讀書的人,公平嗎?你我出生在臺灣,人均 GDP 在世界 225 個國家排行 25 名,跟南蘇丹或索馬利亞的孩子比,我們擁有這樣安全方便的社會,這公平嗎?
你認為,考試畢竟標準一致,對大家是公平的。是的,這就是我們希望盡量做到的「機會形式公平」。這世界幾乎不存在真正的公平,否則應徵住院醫師的時候,大家就抽籤決定就好。誰能讀醫學系,也用抽籤決定就好。用電風扇吹履歷,都還差一點,因為這會因為履歷張數、紙張磅數、釘書針的位置與重量、電風扇吹的角度,而有不公平。
但你也知道,抽籤決定誰能讀醫學系,抽籤決定住院醫師,那真的太奇怪了。所以,主任設下兩篇 SCI 的門檻,這不也是機會形式公平嗎?這個規矩訂在那邊很久了,有心想來的同學,可以從醫學生、見實習階段就開始努力,也的確有不少人拿著兩篇以上的 SCI 去應徵。
科部努力訂下規則,想篩選出適合的工作夥伴。這些 PGY 自信地介紹自己努力的過程,曾遭遇的挫折,以及克服的方式,面對考官們犀利的詢問。如果今天,為了要公平,忽然改成只能抽籤決定,如果你是科主任,或者是早就研究好規則並做好準備的人,這樣公平嗎?
為什麼這包乖乖特別貴?
上圖是我昨天逛超市看到的,很有意思。同樣是乖乖,為什麼有的可以賣 1.5 倍價格,陳列面積大一倍,這公平嗎?
「因為綠色的乖乖有顧機房的功能啊!就算不見得是真的,但人們相信,也願意多花錢,銷量又好,他當然不用降價。別的乖乖是休閒食品,綠色乖乖是保平安神器。」
是的,正是因為綠色乖乖不一樣,所以他能有更強勢的價格,更不需要委屈。你也可以成為那個不同的 PGY、不同的住院醫師、不同的主治醫師。
資源更豐富的時代
當然,我能理解,對於家裡沒有人當過醫師,沒有人可以詢問,沒有人帶的醫學生,這些資訊跟事實,都了解得太晚。當年的我,也是這樣。
不過,相對的,你比二十年前的我,有更多的學習資源,包括網路的討論、資訊的傳遞,甚至學習的管道,都更多更快更好更方便。你跟那些已有成績的人的距離,更縮短了。
二十年前剛畢業,要應徵工作的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開始寫論文,當年合記書局也只有兩本醫學統計書籍可以買。但二十年後的你,在生涯早期就有新思惟的研究課程可以選擇。就算因為各種原因,有人就是不喜歡上課,英文教科書、Amazon 電子書很容易取得就不用多說了,學術期刊各種教學性的入門文章,點一點就有 PDF,我們以前要花半天到圖書館用搜尋系統,然後自己去架上找出來影印耶!
各位面對的競爭,比我們當年更為激烈。但平心而論,這也是因為現在的資源更豐富,也更容易取得的關係。
不變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誰」更適合這個位子的問題。
我的實用建議
因為這兩位醫學生與 PGY,畢竟都來到了我們的研究課程,表示他們理解到學術寫作的重要性,也想走上這條路。我覺得,最實際的建議是,把互動實作教的統計與製圖做好,把課堂上教的關於寫作技巧與時間規劃學好,快點成為有能力統計製圖與寫作的寫手,讓自己有「利用價值」。
醫院裡頭比較有規模的團隊,往往資料很多,但沒人有空去整理去寫。你只要找到這樣的團隊,老師剛認識你,測試性的給你題目與資料後,你每個禮拜都至少用 email 報告一次進度,而且沒幾次就把圖表做出來,一定能取得寫作的材料與機會。一篇、兩篇、三篇,逐漸累積之後,隨著貢獻度上升,就能掛上主要作者。就算這個團隊因為某些因素,不給你認為自己應得的作者序,你也可以再找其他的團隊合作,動態調整你的資源分配。
當你有了兩篇 SCI,有了寫作能力,有了許多橫向連結後,再去看這些規定時,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我們有不少同學已經做到,你一定也可以。
- 楊醫師參加《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後,隔一年就產出第一篇 SCI 論文,目前已累積兩篇 SCI 論文!
- 蘇醫師在參加課程時為 PGY,課後一個月就完成寫作並投稿,即知即行,且迅速得到成果。
- 在 PGY 階段,前來參加研究課程,課後幾個月內,兩人並一起合作發表論文。這類的校友合作,會因為彼此對寫作的基礎認知類似,協作起來相對順暢許多,是很好的模式。
- 從 2014 年的實習,到 2015 年 PGY,2017 年的現在已經有 PLOS ONE 發表,實在是很勵志的故事。
希望這些說明,對於在生涯早期起步的你,會有幫助。
克服學術起步的關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