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中年危機的實用工具書

 

作者:蔡依橙

 

 

 

 

《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左邊這本),是提出「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寫成暢銷大作《與成功有約》(右邊這本)並啟發無數人的史蒂芬柯維,生前與女兒合作的最後一本著作。我自己蠻喜歡的,閱讀過程中,覺得值得日後再次思考,於是摺頁註記的部分不少。

 

 

 

 

這本書在說什麼?

 

這本《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以內容來說,是中年危機的實用工具書,希望協助讀者們,能夠活出更精采的中年之後的生活。

 

這裡首先要提一下「中年危機」。中年危機並沒有一個清楚的定義,不一定發生在中年,一開始也不見得非常戲劇化,只是在無法有效解決,衝突累積甚久一次爆發開時,常對當事人的人生,甚至周邊家人,產生災難性的危機。

 

 

中年危機 實際上是「人生意義危機」

 

人生意義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回答,我們從出生以後,因為忙著長大、讀書升學、找工作、升遷、拚事業、有些人建立家庭、生兒育女,這些都有效的填滿了我們的生活和注意力。

 

當有一天忽然發現自己可能已經在人生的巔峰,往未來幾十年看,成就應該沒辦法再更好,生活中一連串的忙碌,卻只是為了維持現狀穩定。加上開始面臨體力衰退、力不從心,或甚至疾病纏身,這時對人生的挫敗感和虛無感,就會變得嚴重。

 

也因為之前一直沒有認真回答過「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在內心徬徨且孤獨虛無的狀況下,就可能啟動許多旁人看來毀滅性的改變。從文學藝術、社會新聞常看到的,就是明知不妥卻深陷其中的外遇(失樂園、麥迪遜之橋)、宗教狂熱拋家棄子、購買炫耀性的昂貴商品而陷入財務困境、藥物濫用、尋求危險與刺激等。

 

之所以稱作「中年」危機,是因為大部分人的人生,大約在 40 到 60 歲左右,會到達收入與職位的巔峰,身體機能的衰退也明顯有感。不過,如果所從事的行業,巔峰出現得比較早,例如演藝人員或菁英運動員,他們的中年危機就會比一般人來得更早一些,20 到 30 歲就出現也是很有可能。

 

這本《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就是用有架構的內容,跟我們分享,當你遇到中年危機,人生失去意義感的時候,該怎麼辦?

 

 

作者的建議是?

 

首先,要肯定過去的自己,其實做的不錯,並不是那麼沒有價值的。我們的存在,已經讓很多人的生活變好,以一個中年職業婦女來說,可能帶了一個小團隊,作出相當多的成績,小孩衣食無虞穩定長大,跟伴侶也有許多精采回憶。

 

如果中年危機襲來,或甚至人生中場遭逢變故的時候,請記得,人生並沒有結束,也沒有人規定你接著只能走下坡,我們可以保持正向的心態,決定讓自己未來的數十年生命,繼續以「漸強」狀態呈現。這個「漸強」是音樂術語 crescendo,也就是在彈奏的時候,讓聲量漸次增強!

 

即使感覺自己已經到了巔峰,換個心態,我們仍可以去尋找下一個值得我們努力的目標。例如開創新的專案、學習新的才藝、參加新的比賽、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協助更多的人,都很好。

 

中年以後的我們,體力跟敏捷度不如以往,但卻更為認識自己,綜合能力、整體判斷力、確定要做了之後的毅力等,都在最好的狀態。綜合運用自己前半生所獲取的能力。再去創造一些對這個社會有幫助的事情,不只讓世界變好,自己的健康跟心理狀態也會更好。

 

 

又是「成功學」,不要吧?

 

史蒂芬柯維的作品,幾乎都被歸類在成功學書籍中,不過,能夠在競爭超級激烈的成功學領域獨樹一格,並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其內容的確與其他人略有不同。

 

以他最知名的《與成功有約》來說,講述的內容與原則,和其他成功學作者所說的,或者許多生活得很成功的人在生活中實踐的,都是類似的概念,只是換個方式、換套詞彙說。但柯維的書,把架構處理得不錯,提供實際執行的方法,以及協助思考的範例,讓他更容易被吸收、被記得、被實踐,所以才會是他的書,最能暢銷,也給最多人力量。

 

這本《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可以視作是其最知名作品《與成功有約》的中年續集。

 

如果剛進社會,想活出一個成功的人生,可以參考《與成功有約》的七個好習慣,去優化自己的生活,走向自己想去的地方。

 

十年二十年過去,累積了一些成績,卻忽然對人生感到空虛,並出現各種中年危機症狀時,《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就是很好的進階班教材。

 

 

柯維的爭議以及我的看法

 

在網路酸民成為重要特徵的時代,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放大批評,這種傳統的成功學書籍更像是標靶般的存在。讀完書後我上網繞了一圈,以下,就一些國內外網路常見的批評,以及我的想法,作個整理。

 

首先,柯維跟他的家人們,經常在書中提到「上帝」,你不用去探聽,也能知道他是非常虔誠的教徒。更精確一點說,柯維本人為摩門教徒。而柯維出名了之後,與人合資的事業體 FranklinCovey,有個基於柯維七習慣打造的教育專案計畫 Leader in Me,導入到美國的許多中小學現場,也是因此,在美國蠻多人認為,Leader in Me 以及柯維的整個論述,都有明確的宗教色彩、違反宗教多元、帶有文化偏見,甚至有點邪教氛圍,論述和計畫都缺乏實證支持,引來不少反彈。

 

不過,這個問題在臺灣是比較淡化的,畢竟我們很習慣看到翻譯書裡面言必稱上帝,尤其美國是個把 In God We Trust 印在紙鈔上的國家。臺灣讀者閱讀時,都會很自然的代換成自己心中的信仰,可能是民俗信仰、佛祖、祖先,或者一個尚不完全理解的自然秩序力量。如果柯維自己因為宗教而有了對人生好的領悟,他想跟我們分享,我們自然可以擷取領悟的部分,在宗教的部分則搭配自己喜歡的組合。

 

其次,也有不少人認為,柯維的書就是典型的成功學陳腔濫調,行文內容則是四處拼湊一些令人感動的小故事。但這些激勵人的小故事,不管是歷史事實,或者科學研究細節上,都不是很精確。這樣超譯與拼湊,只看見他們自己想看見的,說服力薄弱。

 

我的看法比較沒那麼嚴苛,我認為,這類跟人生經營有關的工具書,其最重要的核心,就是他的工具性質。也就是,你能不能根據他書中所說的這些原則,去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你能不能因此而作出對自己有利的改變?

 

如果他今天所援引的故事,在歷史細節上更為完整,你會因為這樣更相信他嗎?如果他今天引用的科學研究,更為精確,連各種限制都寫出來,而少了作者本人的延伸,你會因為這樣更被他說服嗎?

 

並不會。

 

這個問題拿來批評成功學的書是比較嚴格了些,即使以歷史書寫來說,也有不同的流派。有的重情感、有的重史實,有的希望呈現時代氛圍、有的則嚴守史實材料。我個人的傾向是,面向大眾銷售的書,跟學術界同儕審查,應該是有不同的標準才比較合理。

 

第三,常被批評的是,柯維在成為有名的成功學導師之後,建立並擴張了他的事業,出版面向少年或兒童的讀物,舉辦各種課程跟合作專案,正向積極的成功學變成他們的商品,持續往周邊擴張。

 

這個在商業界是很合理且常見的做法,就像是 Apple 在 iPhone 取得成功,他當然會用取得的資金去做 App Store、Apple Music、Apple TV+,再次強化 iPhone 生態系,並延伸到耳機、平板、電腦。

 

對消費者來說,如果你光是買一套幾百元的書,就能被感動,採取行動改變自己的人生,那很好。但有些人,就是比較缺乏舉一反三並應用到自己身上的能力,如果有老師指導、有教練提供個人化的建議,能夠改變他的人生的話,也是很不錯的。

 

就以升學為例,有些人自己讀書就能考,有些人需要聽學校老師講一次才會懂,但有些人就是要到補習班再聽不同角度的教法,有些人則需要一對一家教幫忙。

 

世界進步的過程中,會發展出各種不同的商品與服務,去對應不同的人。你不需要,不代表別人不需要;你不被感動,不代表別人不會被感動。

 

就像打開 Netflix,如果排行榜所推薦的戲,你看了 5 分鐘並不喜歡,那就離開,去尋找更適合你的主題跟劇情就好,也不用把人家批評得一無是處。這些戲劇之所以會上榜,就表示至少有一部分的人,是喜歡這樣的內容的。

 

沒辦法感動你的勵志書籍與課程,或許對別人來說,是生命最後的救生圈。

 

 

在酸民尖刻言論的背後

 

書裡提到,有些人中年危機時,對自己的價值感到不確定,於是買了比房子還貴的跑車,漆上誇張的顏色,希望別人看到後,能因此肯定自己。表面是昂貴的拉風跑車,實際上卻是一個沒有自信的靈魂在呼救。

 

許多酸民,或許本身就是中年危機的受害者。因為在真實人生中挫折,失去人生的意義感,只能躲在鍵盤與螢幕後面,對這世界的一切採取敵意,持續的抱怨並攻擊。當一切都能被他強勢的語言暴力拆解,而淪於虛無的時候。自己內心深層的虛無,似乎也沒那麼孤獨、沒那麼可憐了。

 

從這個角度看,《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非常適合酸民閱讀,希望他們能重新找到人生的意義,從害人害己,變成利人利己。

 

 

協助中年危機者的誠懇工具書

 

反成功學書籍者認為,如果我能像史蒂芬柯維賺那麼多錢又那麼有名的話,我也不會有中年危機,還能夠侃侃而談出書教人。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有錢又有名的人,他的中年危機造成的破壞力更大,因為他摔下來的地方,比一般人更高,能損失的金錢和名譽,也比一般人更多。

 

而且,如果柯維自己真的不曾經歷中年危機,這對他就不是個問題,他又怎麼可能寫出那些實際有用的可行建議呢?

 

善於閱讀的人,應該都能從書中讀出,柯維跟他的家人,遭遇了程度不等、面向不同的中年危機。進而藉由他們自己的體會,去設定了一些架構跟建議,並且填入許多實際案例與經驗,讓整本書變得容易查閱、容易閱讀,也容易應用。

 

這本書是柯維在人生的最後階段,跟他的女兒共同完成的計畫。用後設角度來解讀,這正是中年危機柯維的「漸強」(crescendo) 實踐:設定一個自己想完成的主題,並帶領家人一起成長。

 

《與成功有約最後一堂課》,是跟女兒合著。而《與成功有約》的經典再版,則是由兒子增加新篇章,並確認內容具有時代感。

 

 

 

 

從更高的視野看,這是柯維將前半生個人魅力的成功,轉換成家族事業,以照顧更多自己在意的家人朋友。

 

人生的下半場,不應該是走下坡的,就跟籃球賽或棒球賽一樣。籃球的第三節第四節,以及棒球七局後,往往是最精彩,且會被永遠記得的時刻。

 

柯維也是人,他也有各種喜怒哀樂,也會面臨身體與精神上的退化,如書中最後一章「結語」所述。但他與家人們,依然保持正向態度,持續朝著更好的人生前進,也希望藉由這些言教與身教,協助每個有緣份的讀者,活出精彩一生。

 

 

相關連結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crescendo, 中年, 中年危機, 人生意義, 史蒂芬, 向上心態, 天下遠見, 成功學, 最後一堂課, 柯維, 與成功有約, 酸民。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