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出有創意且能面對未來的孩子?《AI世代的創意教養》推薦序

 

作者: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核心講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教養世界的矛盾論述

 

常聽到的教養主流言論,如果去深思的話,會發現許多矛盾之處。例如:專家分享如何限制孩子 3C 產品與網路使用的實用技巧;老師感嘆現在的孩子都在滑手機跟看影片,專注力下降趨勢很嚴重,呼籲要多讀書。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的產業,都跟 3C 有關係,民用的像是 Apple、Google、Microsoft、線上購物或點餐系統,軍用的像是無人機、匿蹤戰機、精準火炮、加密通訊。半導體、手持裝置、網路服務合力改變世界,學者們大聲疾呼人工智慧的重要性,孩子都該認識。

 

但是,不准孩子用 3C,跟希望他們精通數位科技才好找工作才能面對未來,是矛盾的。

 

又例如,我們作為家長,出社會幾年後,在工作上的專精技能,都不是學校教的。像是問題判斷、故障排除、公關直覺、創業經營,都是因為我們自己有興趣,沒日沒夜研究出來的,接著就靠這些技能維生,獲得收入。實際經驗讓我們知道,內在動機很重要,「這是我想學的、這是我想做的、這是我想努力去超越既有限制的」,這樣的想法很重要。

 

但相對的,我們卻沒給孩子這樣的時間跟空間,從內在動機開始探索、努力、體會、決定、負責,甚至適應失敗、調整後再出發。他們的生活,就是學校規定的時間表,下課或放假時有大量的作業填滿,部分同學繼續在補習班度過平日晚上和假日。如果孩子偶爾有些自己的興趣,師長大人們會告訴他,「那個又不會考!那個有意義嗎?那些事情上大學以後再說。」

 

我們自己對社會的體會,跟我們為孩子安排的生活,是矛盾的。

 

 

教養:戰略應優先於戰術

 

如果我們在教養的閱讀上,只專注在「如何減少孩子使用網路?」「如何讓孩子專注在課業上?」這類問題,一開始一定有些效果,畢竟都是戰術層面的好技巧。但如果價值觀的問題沒有解決,也就是戰略層面沒有先制定好方向的話,越是成功的戰術,會更加深戰略的錯誤。像是很成功的禁止了孩子用 3C,但卻也同時斷了孩子精通數位科技並整合發揮創意的可能。很成功的讓孩子照表操課,但卻澆熄了他的內在動機,一切都被父母安排好的他,開始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是個怎樣的人。

 

如果你和我一樣,想要重新思考教育的根本意義,這是一本很好的書,協助各位起步。

 

我在教養初期遇到一樣的困境,決定從教育的本質開始思考起,建立出自己對小孩教養的價值觀,再根據這個價值觀去分配資源,並做出教養路途上各種大大小小的決策,以應對每一次的機會、危機和衝擊。這個過程我在臉書專頁「蔡依橙的小孩教養筆記」以及我的部落格,都有長年的分享,如果您看過我的文字,也看一下這本書的目錄的話,會發現作者很多概念是跟我一樣的,像是對網路的看法、對 YouTube 的看法、對 3C 產品、電動遊戲的看法、對教育系統的看法,幾乎都一樣。

 

 

創新與信任之路,是可行的。

 

這位以色列作者跟我有一樣的思考,也有類似的價值,並在生活中實踐。太太和我當年有了共識後,一起帶著孩子實踐了幾年,我可以很確定,書中這種對未來持開放與探索態度的路,是可行的。

 

我的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平板、筆電,想看 YouTube、Netflix,也都有完全的自由。但這麼多年過去,他們並沒有沉迷在遊戲或者是網路影片之中,反而學會了英文、日文、呈現手法、各種只能用影片傳遞的觀念和技巧。對於新科技與新的網路服務,也都能去嘗試熟悉,甚至用於創作。

 

在個人發展上,機器人競賽都會自己安排時間做研發跟練習,做好硬體寫好程式,把握住世界賽的機會,拿下兩次世界第一。ChatGPT 開始流行時,他們主動去接觸並在 AI 協助下開發幾個實用的小程式。對於考試,他們很清楚知道這些是為了自己的未來在打拼,也會自己找資源來補強。我們先給予了信任、自由跟支持,他們意識到人生在自己的手上,該為自己的人生奮鬥。

 

 

孩子變好,家長也要變好。

 

整本書我最喜歡的部分是,作者提到「家長」的部分。大部分的家長會認為,作為親職工作就該持續的付出,甚至經常瀕臨耗竭,才是好爸媽。關於這點,書裡提到的「受害者心態」很精確,觀念有點複雜,但非常精彩。其意思就是說,我們每次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到家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是一個對不起小孩的爸爸或媽媽,於是他們想要玩什麼或做什麼,我們都會盡量的去支持、去陪他們。這是因為,我們認定自己是這個社會工作系統的受害者之一,也因此對孩子感到抱歉,永遠都是在罪惡感裡去實踐親子關係。

 

但這個罪惡感是有害的,也是不必要的。我們並不需要去扮演一個「跟別人一樣」的爸媽角色,我們可以成為一個「只有我們自己能夠做到」的爸爸角色、「只有自己能夠做到」的媽媽角色,根據我們自己的特色、自己的資源,好好地去提供各種對孩子的輔導跟支持。

 

工作真那麼疲倦,就不用太委屈自己,用身教讓孩子了解到,照顧好自己也很重要。如果我們真的覺得孩子的哪些活動很重要,我們應該把時間好好排開幾個小時甚至保留好體力,全心全意地參加。如果你的專長是跟孩子談心,並給予鼓勵和支持,那你並不需要在自己非常疲倦的時候,花幾個小時,只為了陪他玩其實你不喜歡的遊戲,又因你自覺委屈,過程缺乏有意義的交流,甚至爆發衝突。

 

作者提出的觀念很好,教養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更好的人,但同時我們做為家長的,也要成為更好的人。

 

在這些年的教養過程中,我從一個為自己累積能力與成績的工作狂,以遊戲來說,就是 ADC 或主力輸出,逐漸轉換成一個專業的「輔助」,懂得做好後勤、設定戰場、注意成員狀況,然後看著孩子發揮出自己的全部才能。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更為成熟,看事情比以前更全面、更理解我自己,在團隊帶領上,也開始更為賦權的風格。

 

孩子長大了,我也長大了。做一個只有我們自己能做到的家長,也發展出獨一無二的孩子。

 

 

結語

 

如果你想要開始系統性思考「教育」這回事,並希望確定好自己的價值後,再作資源的分配與取捨的話,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入門書,對於教育本質的反思,以及如何真正支持孩子面對未來高科技且變化快速的世界,都很有幫助,非常值得一讀。

 

 

相關連結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小孩教養 並標籤為 3C, AI, AI世代的創意教養, 人工智慧, 以色列, 價值, 創意, 推薦序, 教養, 未來, 系統, 電子產品。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