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今天來聊一下新手起步。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研究歧視鍊」。
總會有些老師認為,基礎研究才是真研究,臨床研究就不太算,甚至會看不起 dry lab 或統合分析。
但這種價值判斷其實是主觀也浮動的,因為當 AI 開始流行,尤其又有 NVIDIA 跟黃仁勳旋風後,大家又覺得,其實做 AI 研究也蠻有意思的,而偏偏 AI 研究就是 dry lab 的一種。
(不過目前 AI 醫學研究的紅利期過了,意思是,研究還是可以做,AI 被視作工具的一種,只是不會因為做 AI 而天生就有加分效果。)
統合分析類的文體,節省大量時間。
統合分析類的文體,因為能夠為第一線臨床工作者節省大量時間,直接總結目前既有研究呈現的方向,被認為是實證金字塔的頂端。這 10 年也紅了起來。
如果你有自己的資源,也能夠獨立做研究。對於不同文體,自然會因為自己的經驗與現況,而有不同看法。
但我們今天想說的,是「新手」角度。
新手沒有 IRB 申請資格,也沒辦法獨立做臨床研究。
一個初學者想要起步,在今天,幾乎不可能建立自己的實驗室去做基礎研究,一個初學者想要起步,如果他沒有 IRB 申請資格,也沒辦法獨立做臨床研究。
所以,早年的初學者會從 letter to the editor 以及 case report 起家,因為這兩個文體,寫作比較快速,而且在 20 年前,要被刊登也不困難。
但因為走這條路起步的新手變多,也出現在升等文獻中,於是規定就開始調整,將 letter to the editor 跟 case report 的權重變得很低,獨尊 original article。有些升等跟論文規範,甚至只看 original article。
在各種 original article 裡面,讓新手來選擇的話,基礎研究跟臨床研究,新手不太可能獨立完成,需要找老師。如果剛好身邊環境遇到好老師,那當然很好。但也有不少人,從學長姐那邊聽聞許多找老師之後的不幸故事。
統合與網絡統合可以「不求人」
所以,新手選擇從「網絡統合分析」,或者是傳統「統合分析」入手,就是一個非常合理的決定。
「不求人」本身就很吸引人,麻將甚至給這樣的狀況一台的獎勵!不求人,也表示不受制於人。
我自己曾經是新手,這幾年也輔導相當多的新手。必須說,能夠起步最重要,英雄不怕出身低。
這些為學術界設下超高標準的老師們,也曾經是初學者,只是他們忘記了自己起步時候的辛苦。
先讓自己的履歷上有東西
對初學者來說,並沒有多餘的餘裕去參與各種歧視鏈的製造跟傳播。先讓自己的履歷上有東西,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這個過程中參與學術界的運作,包括:投稿、審稿,以及回覆溝通等,是不可或缺的訓練。
人生還很長,先儘速起步,之後慢慢的提升程度,完全沒有問題。
讓自己變強的優質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