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 創辦人 / 素養教育工作坊 講師)
「臺灣」的特色
在臺灣生活,以及實踐小孩教養,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我們住在被全世界各大國際媒體評比為戰爭風險最高的地方,甚至超越烏克蘭和以色列。
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以及以色列遭受哈馬斯恐怖攻擊之後,作為大人的我們一定也知道,目前中國的種種舉動,以及臺灣被滲透的程度,都讓我們無法樂觀。
面對戰爭,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會有自己不同的選擇並做不同的準備,但共同點是,我們總要讓孩子了解什麼是戰爭,以及它所帶來的影響,才有辦法討論後續。
比「性教育」更難的議題
在過去,「性教育」被認為是最困難也敏感的話題,但「戰爭」可能是更為難以討論的。性教育有很清楚的科學基礎,而且性器官、荷爾蒙、青春期都有正確的科學知識可以依循與分享。但對於臺海發生戰爭,不管是時機點、模式,以及我們每個人應該做的對應準備,臺灣內部仍有相當大的分歧,還在形成共識的過程中。
那該怎麼辦呢?先跟孩子討論「戰爭」究竟會讓哪些事情受到影響?哪些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生活會消失?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這本《那些不能忘記的事》是個很好的載體,不管你的孩子是青少年或學齡前,都是個很好的素材開始討論,其內容,是帶孩子認識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幸福一切,以及理解到,這些日常景象,在戰爭中是會全部消失的。作者並沒有指導我們怎麼去避免戰爭、怎麼去防止戰爭,畢竟這部分的分歧很大,但我們都同意,戰爭對幸福生活的影響,是毀滅性的。
與孩子討論時可以注意的細節
就以第一頁「有些事,每天都要做」來說,這畫面雖然看似簡單,但它充滿了各種豐富。從最上面粉紅且輕盈的雲彩令人感覺舒服,到飽滿且有層次的太陽,左側有層次起伏的山丘,右下方粗曠細膩兼具的筆觸畫出的海浪,以及平直線條的平原。看似簡單的一切,其實都是秩序,也值得珍惜。
再如午餐時間擺放餐具的這頁,擺放餐具對許多孩子來說是一件無聊的事,當被爸爸媽媽要求幫忙的時候,並不見得很樂意去做。不過這些基礎秩序與儀式感,正是我們在幸福生活中想要努力維持的,也是作者到了最後一頁用濃重而無秩序的黑,預告將會抹去的。發生戰爭之後,沒有貓咪、沒有水杯、沒有家人的座椅,也將沒有擺放在餐桌上的花瓶。
在「陸地」這張圖,更是鳥瞰了成熟文明的各種面向,包括左下角的農田、左上角的商業與住宅區、右側的工業區,還有從公園、樹林到海邊的一切種種。你曾經帶著孩子看過稻田嗎?一起經過工廠嗎?你曾經跟孩子在住商混合的精華區走過嗎?在這張圖裡,可以投射各種我們跟孩子的精采記憶。
代表戰爭的最後一頁,只有一片漆黑,彷彿有些什麼樣的記憶,但卻看不清楚也抓不住。許多經歷過戰爭的人,一輩子不願意再回想,甚至不願意再說話。有些很殘酷的事情,不適合我們直接告訴孩子,需要根據他們的年齡與特質,從生活中的各種細節去引導,避免產生過強的情緒與反感。
這本書就是一個很好的起頭,也是一個很好的載體,去讓我們分享過去的經驗,以及我們對這些事情的想法。
要怎麼避免戰爭呢?反戰就應該投降嗎?做好自我防衛的準備,是可以避免戰爭的發生的嗎?還是如一部分人所說的,是在挑釁大國來加速侵略呢?這些都是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討論的。
進一步結合歷史脈絡與作者介紹
如果還想要再深入地說一點的話,也可以提到作者羅大里。他的文字充滿了各種人道關懷,但你上網查會發現,許多不同出版社的作者介紹欄位,都盡量避免提到他(被迫)加入過義大利法西斯黨,法西斯衰敗後,則成為一個忠貞的共產黨員,多次前往蘇聯。
之所以作者介紹會盡量避提這個部分,是因為臺灣跟共產黨有千絲萬縷的恩怨,從國共內戰導致中國國民黨來台、蔣家反共的肅殺與宣傳標語、中共對臺灣政治的廣泛滲透,以及今天唯一可能侵略臺灣的敵國,都跟共產黨脫不了關係。
更為複雜的是,以羅大里生活的年代來說(1920-1980),作為一個希望用理性思考去找到世界答案的知識分子,他能夠選擇的思想武器並不多,而共產主義是在60年代之前非常受歡迎的進步思想,人類一直要到70、80年代,知道蘇共、中共、北韓、赤柬等各種人道悲劇之後才發現,這麼一個高舉理想大旗的論述,實際實踐時卻全是專制與殘暴。
而我們作為父母的,就是在未來幾年,盡量把這些人類已經實驗過、夢想幻滅過的故事都逐步告訴他們,在屬於孩子的時代,他們將會做出更好的決定,尋求更務實的方法,保衛家園,保衛自己的生存權。
相關連結
博客來 https://cplink.co/dFzMNbzF
親子天下
小孩教養 / 閱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