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們對 AI 趨勢看法不同,該怎麼看?

 

 

 

 

 

問:請問校長,如何看待 AI 到來的世界?

 

會這樣問,是因為我發現最近有很多名人,都喜歡評論 AI 出現後的世界會怎麼發展。黃仁勳說,這會是個超級大的產業,說得好像現在我就該 all in 買他們家的股票,或者辭職重新培訓,進入 AI 產業。很多大大小小的 KOL,都說不用 AI 就落伍了。但其實那些工具好像在我的工作中用不到……

 

請問我該怎麼看待這個事情?

 

答:(蔡依橙)

 

因為資料很多,我先推薦兩個影片給你,然後跟你說要怎麼閱讀。

 

一個是你提到的黃仁勳,最近一次的長時間訪談,這個有中文。一個是大歷史專家哈拉瑞,雖然沒有中文字幕,但你可以用 YouTube 的自動英文字幕加上自動翻譯,就有基本的中文可以看。

 

 

 

 

 

善用各種工具,讓自己能吸收各種語言的資訊和內容。

 

YouTube 自動英文字幕加上自動翻譯繁體中文,如果你還不會做的話,這表示在前一波的網路應用工具的環境中,你已經慢了一步,要盡快趕上。因為善用各種工具,讓自己能吸收各種語言的資訊和內容,是這個時代很重要的技能。(提示:YouTube 不知為何一直沒修好這功能,但 Chrome extension 有人寫,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以上的舉例,就是在說明,每一波的科技浪潮,可能有真有假,但如果是真的大型改變,很多跟不上的人,並沒有一個戲劇性的大事件出現,而是一點一滴的,就這樣沒跟上。在資訊取得的廣度、建立自己的工具與環境、綜合評斷與採取行動的速度,逐漸的拉開。

 

我的幾十年人生中,已經看過很多次這樣的例子。第一次是電腦、第二次是網路、第三次是手機上網、第四次則是 AI。

 

你甚至都不用會寫程式,光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否能夠用最新的工具去增進自己的生產力,讓自己對新的機會反應夠快夠好,就已經拉開很大的差距了。

 

 

AI 的出現只會幫上有環境且有動機的那群人

 

所以,一些人說,AI 是一個讓所有人都變強,抹去資訊落差的時代。但這種說法其實沒有考慮到人性、環境,以及歷史多次的實證結果。

 

在網路革命後,有個計畫叫做 OLPC(One Laptop Per Child / 每個孩子一台筆電),他們認為,有維基百科、有筆電,就能讓每個小孩都接觸到知識,改變自己的人生。

 

所以他們設計了手搖充電的筆記型電腦,灌上維基百科的內容,到未開發國家去發送這些學習工具,甚至幫他們架設無線網路,認為這樣就能讓人類一起變好,拉近知識貧富差距,進而消滅貧窮。

 

結果呢?世界有因此大家都脫貧了嗎?沒有,未開發國家還是未開發國家,貧窮還是貧窮。

 

所以,AI 的出現也不會幫上每個人,他只會幫上有環境且有動機的那群人。

 

 

不是名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

 

接著,我想講一下這些名人演講要怎麼看?

 

請帶著「他們的立場與利益」的角度去看。

 

黃仁勳是一家 AI 系統供應商的老闆,整個公司會因為他說錯一句話、得罪一個客戶或政治人物,而瞬間影響營業額以及股價。所以他說的話,就是一個老闆會說的話。

 

哈拉瑞是一位學者,他提供的是看待世界的想法,而且要新奇而有洞見,這樣他才能持續的發揮影響力,推廣他的各種書籍與產品。

 

在聽他們演講的時候,都從他們的立場出發,去聽他們怎麼說。尤其在尖銳議題時,他們是怎麼論述的,講了什麼,又避開了什麼?

 

演講聽完之後,思考一下,在你的角度,你又該怎麼看待這些事情?

 

也就是說,不是名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

 

而是認知到「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做著對自己最恰當最有利的事情,說著對自己最恰當最有利的話」,並這樣去理解他的思維。

 

然後,你再替自己思考,我應該為自己做什麼,才是最恰當最有利的。

 

這答案每個人會不一樣,不管你是醫師、老師、護理師,不管你在看診、做報告、寫論文或準備評鑑資料。答案都不一樣。

 

目前我們終端消費者能用到的 AI,還是工具 AI。至於代理人 AI,下指令能替你做事情的 AI,目前還在初步階段,正在小規模嘗試中,不管是安全性或正確性都還在驗證中。

 

在今天這個時候,我會認為,多學會批判性的去使用 AI,並找到生活中適合你的用法。然後瞭解他可能會錯在那邊,以及避免誤用出包,是這個階段很重要的。

 

 

近期課程

 

 

本篇發表於 醫學研究 並標籤為 AI, OLPC, 哈拉瑞, 黃仁勳。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