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核心觀察
苗博雅、蘇美、人渣文本大戰這事,最重要的觀察點是什麼?
多元化!
性別觀念與論述多元化(文字游擊戰也算進來)這是當然,但在概念上,則出現「政治正確」多元化,甚至還有社群多元化,甚至社群集結的媒體也多元化。
這比我們表面上看的還要複雜,回想過去,從自由中國、美麗島的辦雜誌來戰,鄉土文學論戰主要在報紙上戰,到在無線台辯論戰,開放有線台後名嘴處處是,現在甚至一個小議題,都能分為:現場辯論直播、Facebook 論述、PTT 筆戰三個戰場,而且多數使用者偏好固著在自己的板凳,不願意移動。
網路讓世界更單一,或更碎片化?
我們都以為,網路的崛起,讓連接與溝通更容易,所以世界會變得更統一,但事實上不是。因為連接方便,反倒讓有相同喜好的人,更不用遮掩、更不用順應主流,而能夠找到自己的「社群」。
你可以喜歡聰明帥 T、酸度破表的人渣,也可以喜歡文字游擊隊的孤獨戰神。以前,這些不同喜好的人們,都只能看三台、買兩大報。
這表示什麼?這表示你要獲得所有人認同是不太可能了,但要獲得一群人支持卻相對容易。 而社群是靠什麼集結?靠平台嗎?靠內容嗎?很明顯的,你會發現,其實是靠「人」。
從雜誌、報紙、無線台的「通路為王」,到百台有線電視的「內容為王」,當網路使得人人能夠成為媒體時,「人格為王」的意義就出現了。台灣過去 5 年,隨著行動網路滲透全台,正是從「內容為王」逐漸過渡到「人格為王」的過程。
「人格為王」當然不是說「內容為屎」,邏輯那麼偏激的同學,您可能要找精神科醫師幫你看一下是不是邊緣性人格,而只是說「內容依然必要,但已經不是王」。當人們因為喜歡你的內容,進而喜歡你的人格後,就擁有了明顯的「價值溢價」,即使在一兩次論述內容上失守,社群並不那麼容易流失。
是大戰嗎?還是嘉年華?
三位高手,各有其同溫層、認同圈以及友善外圍,而且,會因為筆戰內容而改變認同的很少。這表示多數人是先有情感認同,後有理性論述。
在《好人總是自以為是》這本書中,Jonathan Haidt 把這概念比喻為「騎象人」,但說老實話,這實在不是一個很容易懂得比喻,你 Jonathan 實在是學者過頭,講這樣人家也沒有比較懂。在我的讀書心得中,以下白話會更容易理解。
道德是很直覺的,而且牽涉到好惡,不是很容易被理性改變。相反的,人往往是先決定好惡,然後再由理性系統去自圓其說。基本上,「理性」只是「道德直覺」稱職的鬼扯發言人,即使再怎麼怪異,「理性」往往都能掰出一套說服自己 XD
所以,這次的大戰,其本質比較像是「吵架嘉年華」,給平靜的生活帶來一點樂趣,但你說要更讓這個社會對性別的思考更一致、更深入,我看是不太可能了 XD
不管哪一個性別 問題都是那些領取父權紅利的豬隊友造成的 卻能激化整個族群的對立 如果雙方都只會指責對方而不是那些豬隊友 那結構永遠都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