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惟國際的這兩年:經驗與建議分享

 

作者:蔡依橙(個人頁面專頁分靈,分享資訊不同。)

 

 

蔡依橙 新思惟國際

 

 

最近剛好開報名,是欣宇的「醫學簡報與電子壁報工作坊」,才發現,從我辭去主管職後,打電話找伙伴,與勳哥、欣宇合作開辦小班課程,至今已經兩年。

 

兩年前的現在,我穿著短褲,在台灣大道的路上流著汗,找尋便宜可租的辦公室,然後我們買了第一張二手辦公桌,一眨眼,BRT 蓋起來了,BRT 取消了,接著就是兩年後的現在。

 

以下是這幾個月,我常被問的一些問題,一併整理在此。

 

 

問:這兩年,你們的成績如何?

 

根據技術長瑋琳的統計,以服務量來說,至今年 6/30 止,共有 2572 人次參加過新思惟國際的活動,其中有 1453 位不重複個人。參加我們活動的朋友,有一大部分會參加第二次,平均參加 1.77 個活動。

 

如果單以小班工作坊(簡報、研究、演講、網路)來看,共有 1446 人次參加過,共有 930 位不重複個人,平均每人參加 1.55 次小班課程。

 

我們的成績,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學員的榮耀說了算,以下是參加過小班工作坊後,在個人生涯上的傑出成績列表,一些私底下跟我們說,但因科內氣氛不方便公開,以免棒打出頭鳥的,就沒列在上面

 

 

這些傑出成績中,最高分的 letter 登在 15.3 分的期刊,最高分的 original article 登在 8.6 分的期刊。最特別的是獲得國際學會 Best Young Scientist Award 與 International Scholar 殊榮!

 

其中,欣宇與我合開的「醫學簡報課程」,剛好開放 10/17 週六班報名,目前已經剩下不到一半名額,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每個月,我們平均有 10 位參加過研究課程的校友,有新文章刊登在 PubMed 上,以最近兩個月來說,六月 8 篇,七月則有 15 篇。

 

目前的社群動能很有趣,請您有空也到「新思惟之友」感受感受!

 

 

問:一個課程三萬元,這麼貴?為什麼你當初覺得可以做?

 

答:因為我們的課程「真的」能創造好幾倍的價值。

 

這麼說好了,曾經有年輕人來跟我學寫論文,當時我在台中榮總工作,所以他必須跟原醫院專案申請三個月外調,出公文請台中榮總核可,接著到台中租房子。然後這三個月都要幫我打一週約 80 份的 chest CT,三個月約 960 份,在指導的過程中一起找到適當主題,然後在我的高壓 指導下,寫出一篇 SCI 文章。

 

一篇 SCI 花了他多少成本來學?三個月的薪水、生活要換個城市、住宿吃飯與交通、大量的臨床工作,除了三個月的時間(生命成本)以外,特別來當我住院醫師,省吃儉用,也大約要花掉你 30 萬的成本。

 

如果我能用週末一天,把所有精華教給你,課前課後的規劃也很完整,對你的學術進展有顯著提升,用 1/10 的價格(3 萬元),1/100 的時間(1 天),少掉那些大組織的行政與人事瑣事,你覺得划不划算。

 

同學,這簡直跳樓大拍賣好嗎!XD

 

歡迎參考下面這些教學與學術成績,小弟我對於自己能把人教會、還教到國際舞台去,算是略懂略懂 XD

 

 

更別說,其實課後的演講費、論文獎金、競賽獎金,很容易就超過三萬元的學費。視作投資,也是非常划算的投資。(請看這裡這裡這裡

 

 

問:創業兩年後,有什麼感想?你的失敗經驗?

 

幹, 創業真的不容易,可能失敗的點很多,我現在回頭看,過去我說的 10 到 15 法則依然成立。我在創業那一天,所知道的事情,其實從我現在的角度看,只佔全部事情的 10-15%,大多數的細節與概念,都是這一路上學來的。

 

而且這些東西,沒有人可以教我。我問過不少人,但最後要做決定的還是自己,萬一失敗,要扛的也是自己。每個創業都是獨一無二的。你會有不同的團隊、不同的專長、不同的市場、不同的危機。看書、問人,只是不斷的訓練腦袋,用系統 R 去鍛鍊系統 I,以增加「直覺」正確率;看書,從來沒辦法找到能夠直接套用的答案,但你還是得看,不然思想會逐漸僵化。

 

我們在很多地方失敗過,最大條的就是「新思惟網路講堂:我們來談教育」,概念很好、作者很好、內容很好,但 paywall 就是不 work,當然也可能是我們本事不夠,所以做不起來。

 

在我們決定全額退費,並免費公開後,經計算,你可以說這是一個虧損新台幣 150 萬的專案,也可以說這是一個「新思惟給這個世界,新台幣 150 萬的公益回饋。

 

這計畫要說徹底失敗也不至於,畢竟他啟發了非常多的年輕人,藉由問答,許多朋友走出困頓。開放之後,有更多的年輕人、住院醫師、實習醫師更知道怎麼替自己的人生找到方向。

 

他只是「沒辦法形成一個永續模式」而已,而我們,也學到了寶貴的經驗。

 

創業最可怕的是,其實未來我們還是隨時可能會失敗,所以同學喔,你看到有適合的課程要快點來上喔,免得以後沒有了喔!XD

 

 

問:對醫療系統裡頭的朋友,你有什麼建議?

 

有件事情,現在的我,才知道其重要性,原來那麼大。

 

那就是:引進並規模化一個自己醫院沒有的新服務。

 

就以我做的 CT-guided lung biopsy 來說,先自己看文章,然後看過高手做,然後搞定器械採購那異常繁複的流程,然後教育團隊,然後做成第一個。

 

這其實就是從 0 到 1 的創業訓練,待過公家機關,你就知道年輕基層醫師要採購一個品項有多困難,這過程有多少人要拜託、有多少章要蓋。而第一次做之前的所有冷言冷語,更是不管內部創業、個人品牌創業、微型創業或什麼鬼創業,你都會遇到的事情。

 

接著,就是 1 到 10 的過程。你要去跟其他臨床醫師推銷這個檢查,讓他們信任你,願意開單、願意會診你。這是測試 minimum viable product 與 product-market fit 的過程。

 

然後,是 10 到 100 的過程,你要開始擠出一個帶狀時間,要克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團隊慣性,練習啟動變革(變革八步驟),然後兼顧到護理師與放射師勞基法的工作時數,給他們驕傲與榮耀,一邊又要迅速地把流程最佳化。

 

這不是很容易,我只能要到中午 60 分鐘,因為臨床需求量大,逐漸練成中午一小時能做完兩個 CT-guided lung biopsy(後來做完還能睡十分鐘午覺 XD,一週最多可以做到十個的速度。不管在輻射劑量、精準度、組織尺寸上,都有國際水準。

 

在這個過程中,我開始萃取,哪些重要事件是必須每個病人不同,哪些則是共同的流程?哪些我需要先做,讓同仁好做事?哪些則是要當場做決定,我的決策流程又是如何?因為最佳化,所以我沒有多餘的動作,也不會浪費時間,同仁逐漸喜歡跟我合作。

 

開小班工作坊也是一樣,哪些元素是固定的,哪些元素是變動的,想清楚這些,才可能實現「有品質的規模化」。

 

服務建立起來之後,就走向國際發表之路

 

你不一定要創業,但這樣的過程非常寶貴。你可以建立新的健保服務,但從參數細節開始設定,讓自己有一個很好的臨床 Cohort 日後可以做研究。你可以建立新的臨床服務,做自費,跟醫院談拆帳方法,讓自己得到你應得的。不管你要名還是要利,因為你有獨特的「建立服務」能力,選擇的權力在你手上,日子就能過得很好。

 

同樣的做事態度,你要開一家咖啡館、要開一家飲料店,原理都是一樣,就是從無到有,建立起一個可以運作的工作流程,並且持續讓他最佳化。

 

我建立的服務很多,心臟電腦斷層、血管電腦斷層、先天性心臟病電腦斷層、換肝前血管與肝臟評估。即使到今天,我除了可以跟你講學術、講機器、講疑難雜症,還可以跟你講人力、講成本、講速度、講流程、講拆帳。

 

這些能力,協助我度過很多這兩年遇到的困境。

 

 

問:你建議醫師朋友們,離開醫療界嗎?

 

答:實際問過我的幾位,事實上我分析的最終結果,都是「不建議」。

 

一個人想離開醫療界,有推力有拉力,推力就是你對醫療的疲倦與失望,拉力就是你經濟替代方案的成熟度。但多數人的狀況,「情緒」會欺騙你,讓你以為推力很大、拉力也很大,但事實上並非如此。

 

我認為比較實際的分析方式,是看看「你在既有資源裡面,做到盡頭了沒有?」

 

  • 如果覺得沒有舞台,那有沒有自己去尋找舞台甚至創造舞台?
  • 抱怨工作一成不變,那有沒有翻翻期刊或去國際學會看看國際上有什麼我們可以首先引進來做的?
  • 感覺工作沒有挑戰性,那有沒有試著挑戰把自己做得很好的東西讓全世界知道?
  • 環境沒辦法作研究,那有沒有嘗試在研究以外的世界,多所涉獵?

 

如果你都試過了,那有沒有先試著換個醫院換個系統看看?你所碰到的天花板,真的是健保造成的嗎?還是你所身處的組織文化不適合你?讓你窒息的,是人事、是文化、還是情緒?你真的用了各種方法去碰撞確認過了嗎?

 

 

醫療界的訓練其實很棒

 

因為我到現在,仍然因我所受過的醫療思考、臨床技術與做事態度為榮,也因自己用技術與速度,救治過無數生命為榮。那種在社會上活下來所需要的紀律與自我要求,我認為醫療界提供的訓練特別好。

 

在醫療中追求頂尖的過程,學術研究打下的思考基礎,以及進入國際學會工作,所獲得的深度思考與不同視野,都是非常非常難得的訓練。

 

而我今天所做的,就是希望更多人,用簡報、演講、研究、個人品牌,打造更好的自己,並感受到那種作為專業人士的榮耀與快樂。

 

因為我體驗過,那打開了我的人生視野;而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輕朋友,能看到我曾經看到過的。

 

 

追蹤新思惟國際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兩年, 工作坊, 建議, 新思惟之友, 新思惟國際, 研討會, 蔡依橙, 醫學, 醫師。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