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研究者,真有機會做出一片天嗎?

 

作者:蔡依橙

 

 

羅振宇 羅輯思維 逆襲

 

 

對學術策略的批評

 

上次發表了 open access 初探,以及 PLOS ONE 分析後,有些長輩批評的聲音,部分直接嗆我,更多的是在我沒參加的學術討論與會議上,針對這些思考與策略,作大幅的貶抑,一些年輕朋友,輾轉與我分享。

 

去掉情緒化的批評後,我把幾個主要的論點列舉如下:

 

  1. 竟然鼓勵大家去投 3 分的期刊,而不是 10 分甚至 50 分以上的 PNAS, Cell, Nature, Science, JAMA, Lancet, NEJM,目標低下,不可取,價值觀錯亂。
  2. open access 直接跟作者收錢,就是花錢買刊登,不是正統科學價值。
  3. 年輕人不按部就班,加入並在學會中往上爬,去那種像 mobile01 一樣的電子期刊混,學術名聲不好。
  4. 與健保資料庫論文一樣,這種都不是「真科學」,應該研議升等與教職,不准使用這類論文,封鎖健保資料庫論文、封鎖臨床論文、降低 open access 期刊的計分權重。

 

 

這些批評,有道理嗎?

 

第一點與第二點,如果您仔細看過我寫的文章(open accessPLOS ONE),也理解科學的進步,從來不是漸進,而一直是許多邊緣科學人,從逆襲到稱王的「典範轉移」過程(如:地動說、演化論、病原體發現……)。應該就會跟我一樣,一笑置之。

 

而且,我一直認為,用全職學術研究者的價值觀,去規範每天忙門診、手術、病歷、評鑑、申覆都搞不完的台灣臨床醫療人員,邏輯上完全不正確。

 

就算你願意花十年完成一篇 JAMA 好了,實際的情況是,你在第 10 年文章投出去前,已經被 2/6/9 條款弄死 3 次,就算你有超強背景撐你到第 10 年,因為這 10 年間,你一點投稿與修正的經驗都沒有,這篇論文出去,還是有非常大的可能被拒絕。

 

想想,你會跟少棒選手講這樣的話嗎?「不要練安打、推打、犧牲打,就直接練全壘打。全壘打以外的得分,都是假得分,不可取、不正統、價值觀錯亂。」「報名要錢的棒球比賽,都不是真比賽,竟然還要我們自己準備機票、住宿?」你認為這樣的價值觀合理嗎?可以 work 嗎?

 

 

道德與規則

 

第三點和第四點,一個用道德評價,一個用規範限制,這就比較多人看不開。恰好羅胖在上一期的《羅輯思維》節目中,說得很明白。

 

整個影片,用各種故事反覆的告訴你,新進者就是弱者,弱者想在強者已經圈地為王、嚴陣以待的世界裡逆襲成功,就必須避開主戰場,從側翼切入,並用強者沒有的優勢,一口氣翻盤。

 

強者在這個被挑戰的過程中,會制訂無數的遊戲規則,希望弱者照他們的規矩玩(這樣他們的勝算才大),也會制訂無數的道德評價作為框限,讓弱者失去話語權(這樣你就永遠都只能抬轎)。而弱者唯一致勝的機會,就是堅定自己的價值觀,而非遵守強者規範的價值觀,持續鍛鍊強者已經追不上的面向,等待勝利到來。

 

今天看完後,感觸良多,特別寫篇文推薦給各位新進科學研究者,建議用 1.5 倍速,花半小時左右,看完他。

 

 

 

 

不正統、不入流?

 

達爾文的物種原始,根本不是論文,是不需要同儕審查的書籍出版,更沒有 impact factor。所以達爾文很丟人、在科學史中是個恥辱嗎?當然不是。唯一覺得他很丟人、是個恥辱的,是跟他同世代的保守科學勢力。

 

Werner Forssmann 把導管放進心臟,啟發人類文明開始使用心導管技術,獲得諾貝爾獎。文章也不是 original research,重點就一張圖,勉強是個 case report。Forssmann 在科學史上是個恥辱嗎?當然不是。唯一覺得他很丟人、是個恥辱、把他開除掉的,是他的長官、他的主任

 

這些都是人類歷史真實發生的故事,一個又一個的反覆出現。看了這些,年輕研究者,到底應該如何做出自己的一片天?

 

 

新進者的逆襲之道

 

你沒資源,當然是用沒資源的玩法:自己臨床工作中可以完成的主題、在自己的電腦可跑的資料庫研究;你沒有學會人脈,當然是用網路去建立自己的人脈:用隨時都會被看到而且又有美觀平台的 OA 期刊、用自己建立的部落格列出簡歷研究成績,直接讓世界看到。

 

正因為這條路真走得通,而且造成強者的威脅與緊張,所以才有許多箝制手段與道德抨擊。歧視鍊永遠存在,基礎研究者認為臨床研究不是夠水準的科學,現在做臨床研究漸漸被肯定,但這些人上去後,卻又開始歧視資料庫研究,順帶歧視一下自己沒登過的 open access 期刊。

 

發現了嗎?只要新的東西,就會被歧視、被用量身訂做的新規矩排斥、被用道德批評,只要你的科學信念正確,合理合法,持續的耕耘,總會有你的一片天。

 

 

讓自己更上層樓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impact factor, open access, PLOS ONE, 一片天, 主任, 健保資料庫, 價值觀, 台灣, 基礎, 學術, 學術圈, 學術界, 弱者, 成功, 新進者, 研究, 臨床, 資料庫, 逆襲, 醫學, 長輩。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

年輕研究者,真有機會做出一片天嗎? 有 4 則回應

  1. 陳天心 說道:

    今天看完後,感觸良多,特別寫篇文推薦給各位新進科學研究者,建議用 1.5 倍速,花半小時左右,看完他。

    這是強者騙人的,不要相信這種規則:1.5倍速看完還能理解?,第133集,在羅輯思維中算中上難的,我是弱者,所以,大家請用1倍速,慢慢看,最好要看兩次,慢慢咀嚼。

  2. 謎超人 說道:

    上博客來找逆轉這本書,不知是否因為這邊推薦的原因,博客來已經售空了…

回應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