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蔡依橙
這麼推!為什麼?
如果你看小弟書評與書介一陣子了,應該知道我喜歡讀 nonfiction 類的翻譯書,因為這些書,會解決人生中的重要疑惑,並給予啟發,是讓人思維提升的確實途徑。
不過,很多人真買了書,還是讀不下去,主要卡在幾個地方:
- 外國人角度。最常見的,是美國人的角度;書回答的,也是美國人的問題。當然也可能有英國、日本、德國作者的書,但反正就不是台灣人的角度、台灣人的問題。所以讀者必須自行思考,萃取核心,然後從台灣的現況,再做調整與應用。雖然有這樣的能力真的很棒,我也建議你練,但誠實地說,這種轉換不是每個人拿起書來就可以做到的。
- 翻譯畢竟是翻譯。雖然都是中文,但你讀著就不是很順。遇到優秀譯者是你幸運(所以選出版社、譯者或書系很重要),遇到糟糕的,你看著那些中文,甚至都能浮現英文的子句、同位語、過去完成式,心想:「這位翻譯應該是創造了一種新的語言,叫做 Chin-glish,有著中文的文字,加上英文的文法。」
- 時間晚了些。很多書,2017 年才出,但其實在美國 2015 就上市了,裡頭提到的事件,後來都有新發展。即時性不夠。
如果,有人用原生流利的中文,帶著台灣人的角度、帶著台灣人的問題,去寫出一本 nonfiction 的書,注重時效,連英國脫歐、川普當選都講到,由優秀的出版社衛城製作,加上全彩書本構成,原價還只賣 400。像我這種在 nonfiction 書海浮沉的輕大叔,就感激到眼淚都掉下來了!
這種專為台灣所寫,2017 年 2 月出的書,人家認真把資料整理到 2016 年 11 月川普當選之後,閱讀最好的時機就是「現在」!能多早讀就多早讀!
這本書好在哪?
- 文字流暢好讀。林育立先生的中文流暢,不吊書袋、不用艱深字,白話清楚地介紹複雜概念!
- 標註原文恰到好處,剛好都標在你差不多會想開 Google 搜尋的位置,我之前遇過都不標的,讓人延伸閱讀頗為困難,也遇過 (encountered) 什麼都要 (whatever) 標讓原文閱讀 (reading) 支離破碎 (very fragmented) 的。我跟你說,順暢的閱讀體驗不是理所當然,這本真的好。
- 圖片搭配超佛心。除了作者自己拍的少數照片外,更取得許多精美照片的授權,讓你在閱讀文字的時候,很方便地看到好照片,身歷其境!看 nonfiction 書最花時間的,就是 Google 搜尋,看看 Google Maps 上的照片,讓文字具像化,體會作者為什麼會這麼寫。本書超體貼,照片都幫你先準備了,而且還全書全彩印刷!等於是用編輯的心力與買照片的成本,幫各位節省閱讀的時間!
本書寫什麼?誰應該看?
如果你跟我一樣,持續思考台灣未來該往那邊走?有哪些可能?我們作為個人又該在這樣的潮流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這本書必看,因為他幾乎把德國能供我們參考的各個面向,一次打盡。
像是哪些問題呢?以下簡介。
國家接受移民政策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移民政策,像是日本就一直不太歡迎外國人,川普後的美國也是,我們前陣子讀的瑞士,更是如此。
這些國家認為,公民權是特權,不是人權。給高階好腦袋都要考慮一下了,我為什麼要跟無親無故的其他國家難民或移工分享?
但德國就不一樣,在敘利亞難民大量移出時,他們盡全力收容,而且努力讓難民住下來,並融入德國社會,成為未來德國的一份子。實踐這樣的理想,並不容易,不是嘴砲一下就行。德國作了哪些努力,又付出哪些代價?這些代價是不是台灣想要擔負或能夠擔負的?值得思考。
能源議題:系統層面解決
說廢核,很簡單,真要做,很困難。在台灣,能源問題往往被簡化成「不要核能那你用什麼代替?火力發電嗎?所以你吸破百的 PM2.5 也活該!」「天氣熱了,要吹冷氣,你就該支持核能。」如果你不能看出這樣的論述有什麼問題,強烈建議你讀讀作者替你準備的詳細報導。
德國決定廢核是非常務實的,福島出事後,他們意識到「連學我們學得最好,甚至還超過我們的嚴謹日本人,運作核電廠都會出事,這顯示人與組織文化,並不能保證核能安全」,即使德國公司西門子,因核能技術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並擁有強大的技術競爭力,一樣決定廢核。
廢核之後,不是找一個太陽能發電或找一個風力發電就要來替代,然後大家互噴口水,而是很務實的理解到,替代能源往往隨著天候變化起伏,其特性與核能或火力發電不同,再去打造新的能源「系統」。
簡單的說,過去以核能與火力為主的發電,是「以發電廠為中心」,電網則以「輸送電力」為目標。就像大英百科全書,我最多、我最棒,大家來讀我,整個知識網是以「專家百科全書中心」與「單向輸送」構成。
德國要走向的未來,是家家戶戶都發電,太陽能板是基本的,追日系統也上,提升效率,如果有養雞養豬的,再加上沼氣發電。另外,能擺風車的地方擺風車,有地熱的用地熱。像是維基百科一樣,每個人都是生產者兼消費者。所以,電網設計就要能互通有無,自動預測、交易並分配,再加上逐步退場的核能與最後剩下的少量火力,補足天候起伏造成的缺口。
過去的電網,是主動脈、小動脈、微血管,把電輸過去就算成功。現在的電網,是要搭建電纜固網,完成全德國 P2P 電力系統。我家電力多的時候可以賣,甚至可以自己定價,天候不佳時我發電不足,也能上網買其他地區的綠電或傳統電力。
這就是從「系統」層面解決問題,而非噴口水吵架。
將能源納入國家戰略
這個過程中,電廠必需要從「電力製造商」,轉型成「電力服務業」,從送電給你並計價,變成協助家家戶戶鄉鄉鎮鎮建立自己的電力系統、換裝智慧電網、並提供各種諮詢安裝與售後服務。
看了本書就知道,能源問題要解決,把壓力給台電是沒有用的,而必須用更高的層級作政策規劃。畢竟你找台電,這麼大一家有歷史的公司,要做轉型談何容易。從大英百科轉向維基百科式的電網,意味的是大量裁員,成立全新部門。這些轉型的痛跟步驟,作者也作了很多報導與介紹。
德國為什麼要這麼做?當大家都認為這是蠢事,傳統能源效率好,替代能源發展之路痛苦多,Data Su 的分析也發現股價不支持時,這樣做真是對的嗎?
我認為是對的。因為,這是德國,作為先進工業國的德國。
當我們都知道這是未來,但每個人都想等成本降下來而不行動時,德國人用他們嚴謹的工程性格,一步一步的去克服每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培育了人才,作為示範點有了自信與會展經濟,研發了大量的技術,累積了無可跨越的競爭門檻,當他們把細節都搞定,開始把價格降下來時,全世界能與德國競爭的,就沒多少對手了。
之前聽 Planet Money 分析過,為什麼歐元區中,德國就是那麼強,對誰都貿易順差?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德國人做的,很多都是你非買不可的「基礎建設」或「工具」,那些大家都知道重要,但就想著「不如等價格降下來吧」的東西,結果就只有德國人真的願意持續研發,生產這些無聊但卻不可或缺的東西。
相對的,義大利這樣的國家,他們擅長的「手工跑車」與「高貴紅酒」,卻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尤其從二戰廢墟苦過來的德國人,對奢侈品頗為疏離。
一來一往,造就了德國過高的順差,與其他國家長年的逆差。
揭露真相的轉型正義
這部分很有趣,你在讀的時候,有幾段話,一時會懷疑「現在我們還在講德國嗎?還是我拿到講台灣的《百年追求》?XD」因為既視感實在太強了。像是:
- (p 184) …黨統治的時候,街上到處都是標語……整個社會自我感覺良好,多數人只想維持現狀,表現看起來相當安定。
- (p 188) …大家都知道選舉是選假的,可是社會上有無形的壓力逼你去投票,民眾怕惹上麻煩還是會去投,也都知道政府會灌票。
- (p 209) 威權體制下,人可以為了名利出賣家人和朋友,檢調為了升官把無罪辦到有罪,威權轉型成民主後,這段不堪的過去該如何面對?
- (p 212) …檔案的內容太具爆炸性,輕率開放的話,尋仇報復將難以避免,造成社會動盪,主張向前看不要向後看,將檔案加密三十年……
但最後,德國還是選擇公開真相,之後真的有動盪嗎?還是整個社會藉由責任釐清才真正能和解共生呢?這部分對台灣的參考價值非常之高,至於務實的德國人怎麼處理,就請各位自行閱讀囉。
也歡迎與我分享您的看法。
相關連結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1.第一段就錯很大,日本文化的缺失是造成福島核災的主因之一,例如日本人嚴謹的背後也代表僵化、自負。
所以福島核災的啟示是,優良的組織文化能防止核災,而不是人與組織文化並不能保證核能安全。日本在福島核災後也進行組織大改造,學美國核管會的組織方式,然後重啟核電。
如果第一段的說法為真,那怎麼要廢核的國家這麼少? 難道美英法等國都自認比日本嚴謹!?
2.第四段也不對,德國能源政策開頭就表明:德國的能源政策是建立在有歐盟電網支援的基礎上。
談到德國的能源轉型,卻不提歐盟電網的影響,就代表根本不懂德國的情況。
3.德國也沒有家家戶戶都發電,發電設備是要錢的,而且是很多錢。
跟低收入戶說去買太陽能板來用,根本是要他們的命,德國甚至有用不起電的「能源貧戶」。
#別忘了德國電費一度十幾塊
路過.覺得此留言有商榷之地, 1.人與組織文化並不能保證核能安全..因為還有海嘯,地震及其他意外你防不到的. 而且日本重啟核電,是政治與商業利益所趨,福島廠輻射外露現在還無法解決呢! 2. 歐盟電網中有法國嗎? 法國有核能. 德國能源轉型,未提歐盟電網就結論”不懂德國”,看不出因果. 3.太陽能發電在德國是有政府補助的.也不是家家戶戶都一定要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