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章
關於蔡依橙
彙整
近期文章
- 獲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邀請撰寫十年學術回顧。
- Netflix《雙后傳》:歷史更多時候,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愛恨交織。
-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我對咖啡沒有感動,但對烏龍茶有?
- 陪孩子參加 VEX IQ 在 Texas 的連線資格賽
- 【空中相見】2/15(一)9-10p 開聊 @ Clubhouse
- 《What the 法》:終於,我們有本容易吸收的,給臺灣大人與孩子們一起讀的法律入門書。
- 《聖彼得堡》:穿梭 300 年的時空旅行,安全、快速、身歷其境!
- 《反抗》:不管你挺川普或拜登,都值得看看的世界真相。
- 《帝國何以成為帝國》:今天的我們,仍活在帝國世界裡嗎?
- 電影《靈魂急轉彎》:給大人看的生命思考動畫
2017 / 6 / 23
《不讀名校,人生更好》:台灣書名說明了什麼
讀者:蔡依橙
這本在 Goodreads 拿到 4.04 高分的書,反映了很多事情。
首先,在美國,進入名校的壓力很大,但本書告訴你,這些壓力很多時候會毀了一個年輕人,全家用盡全力讓孩子進去,最後結果也不如預期。
其次,中英文書名的差異,也看得出台灣與美國的差異。英文書名是 Where you go is not who you’ll be,直接翻譯該是「去了那個學校,不能決定你是誰。」很正向的態度。
但中文翻譯卻變成「不讀名校,人生更好。」沒有啊,人家整本書根本沒這個意思。「讀名校,不一定會比較好。」跟「不讀名校,人生更好」根本不同。
中文書名,卻有點極端,甚至見不得人家好的感覺了。
很多時候,台灣的書名,都要走極端,總要說成「魯蛇才有出頭天」或「社會令人窒息毫無希望」才能賣。
或許,台灣的貧富差距與社會氣氛,已經讓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是魯蛇,反正能上名校的人很少,不如我們告訴大家「上名校超爛的」,這樣認同感高,書比較好賣吧?
與其說是出版社的問題,不如說是這個社會的問題。編輯,只是順應這個社會潮流,去決定書名。
我們讀書怎麼會變成這樣?不是「想辦法讓自己更好」,卻是「想辦法證明自己爛得理直氣壯」?
永遠,要「想辦法讓自己更好」。
幸運的是,書本翻譯與構成還是不錯的。
結論是,為自己活,選擇適合自己的,規劃自己的學習,為自己負責。不用把自己與家人逼到極限,就為了去一個傳說中的好學校。
相關連結
看看別人討論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