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何以成為帝國》:今天的我們,仍活在帝國世界裡嗎?

 

讀者:蔡依橙

 

 

 

 

為何拆書?

 

讀這本書,是因為我想認識今日的世界秩序,與過去歷史的關係,並從中認識臺灣的角色,以及未來如何自處的閱讀計畫。

 

不過因為書太厚,超過 600 頁,不適合我在睡前,用單手握持閱讀。我試過,沒辦法成功,所以我買了 Kobo 的電子版,想說電子書 Kobo Forma 輕多了。

 

但嘗試了幾天,發現怎麼讀起來很容易想睡,好像太難。

 

不服輸的我,想到國高中升學時代,我會把很厚的自修分解,隨身攜帶,有空就讀,增加吸收。於是就拿出美工刀跟大釘書機,把 600 頁的書切成六大部分。

 

 

 

 

然後就很順利的,搭配休閒時間、睡前閱讀、假日拿起紙筆畫線筆記,把想讀的章節都讀過了。

 

讀完書後,我發現這個過程本身就很「帝國」。

 

根據作者所述,成功的帝國,在擴張的時候,會想方設法因地制宜,解決不同族群的文化差異,然後想辦法納進同一個帝國的經濟政治體系。

 

而我面對各種不同的書,也會交替運用略讀、睡前讀、認真讀,以及這次所使用的,切開來讀,去將這些書納進自己的思考體系中。

 

請愛書人先不要責備我把書給分解了。

 

我們都是愛書人,只是我不認為書的神聖之處,在於背後的膠裝,以及紙張頁面的完整。

 

我相信的是文字傳遞的思想,也相信一本書會為了他已經有效的傳遞知識,而感到幸福。

 

比起在孤獨的倉庫中,因為搬運時敲到角被退貨,從來沒有人讀過,而只能等著被丟棄的狀態,我想,照片上這本,應已感到此生足矣。

 

 

這本書好讀嗎?講什麼?

 

不好讀。如果你跟我一樣,沒有完整的世界史知識的話。

 

這本書,的確如作者所說,很像是為一門帝國史的課,所準備的教科書,而且是力求完整的那種。因為所橫跨的是整個人類史上重要的一大堆大帝國,又想交代出許多重要概念,篇幅又只有 600 頁可用,所以作者並不打算慢慢說故事,而是直接切入歷史情結重點,然後陳述重要觀念。

 

因此,像我讀過一點蒙古帝國的書,也對美國稍微有點閱讀,在讀蒙古跟美國的時候就會覺得很過癮,因為他不廢話,直接告訴你這些歷史轉折重要的關鍵跟觀察是什麼。

 

但像我對俄羅斯、非洲、奧斯曼帝國比較不熟,光是一邊讀一邊查,就耗掉非常多的時間。

 

例如第 284 頁的一句「新的帝國世系在原則上雖然延續到一九一七年,但基因上可能沒有(原因是凱薩琳大帝的婚姻問題)。」

 

作者沒有時間也沒有篇幅介紹凱薩琳大帝有多厲害多成功,他老公有多糟糕,以及到底後來繼任的保羅一世到底是誰的兒子的相關爭議與八卦,就這樣平鋪直敘一句話。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讀維基百科……。

 

讀完幾千字後,你就會對於為什麼基因可能沒有延續,而維基百科上的陳述則傾向於有,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

 

 

這本書的確是很好的教科書,適合歷史科的學生,拿著尺跟筆,一行一行看,然後不懂的就 Google 搜尋認識一下背景知識,用一個學期的時間,熟悉世界帝國史。

 

我認為實際讀完這本書的人,可能都不是業餘的休閒讀者,因為本書在 Goodreads,從 2010 年出版至今十年,雖然得到 4.06 高分,但給評價的只有 279 人,寫下分享文字的只有 23 人

 

 

 

 

現在的世界、現在的臺灣,仍在帝國秩序裡嗎?

 

是。

 

雖然美國究竟是不是帝國,仍然有很多爭議,但廣義來說,能以軍事為基礎,對周邊地區投射影響力,並將各種截然不同的政治實體,納入一體的經濟社會秩序中,就是帝國。

 

帝國並不一定要有皇帝,甚至可以跟共和國體制、民主體制、自由價值並存。人類自圓其說與雙重標準的忍受力其實很強。

 

作者自己也明說,蘇聯也是帝國、美國也是帝國(第 577 頁),只是他們都持續強調自己跟過去的帝國不一樣。但綜觀世界帝國史,成功的帝國本就一直在優化自己,並用新的方式,解決造成過去帝國衰敗的問題。

 

而現在的世界,就是以美國的自由帝國秩序為主,正接受新興中華帝國在一些小縫隙的挑戰。

 

臺灣在美國秩序之內,無庸置疑,從蔣政權撤退來台之後就是如此。早期如韓戰爆發救了蔣中正、大陳島撤退由第七艦隊掩護,一直到美國施壓美麗島審判公開,到今天各種保台法案出籠,都很清楚。這是以軍事為後盾的政治力投射。

 

帝國保護臺灣的安全,臺灣也在許多領域回頭貢獻美國,包括積極扮演科技價值鏈上的角色,如台積電;或者在能源骨幹上,不管是核一核二核三,都是美國廠商(奇異、西屋),取代核電的重要電力來源天然氣,也是跟美國買。

 

 

而美國跟過去帝國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並不尋求實際的殖民或領土佔據,而是採用非常務實的實質影響方式,對不同的政治實體也採用不同的「差異政治」。

 

平心而論,處在美國自由帝國圈中,還是比加入中華帝國圈,要好得太多。看看新疆、西藏與香港,就知道。

 

 

 

本書的缺點?/ 認識美國知識份子的態度

 

本書的缺點,就是鞭美國很大力,尤其對於美國立國之後,對印地安人與黑人奴隸的政策,非常不以為然。接著鞭歐洲老牌帝國,也算有力道。但對於中國,真的是太 nice 了。

 

我可以理解,本書出版於 2010 年,當時仍是胡錦濤時代,全世界都還在期待中國更進步、更融入世界、更自由民主。要能嚴詞批判中華帝國的新疆與西藏政策,然後預見十年後香港的殞落,是有困難的。

 

所以,在閱讀本書的時候,先理解作者作為美國知識份子的自省角度,可能是比較理想的。

 

美國大選過後,民主黨即將全面執政的今天,我們也該認識美國知識份子與主流媒體的 mindset,以及帝國母國的思想意識形態將往哪個方向走,才能在彼此需要溝通時,擁有頻率相合的語言。

 

尤其臺灣的政治人物與政治工作者,可以說是美國帝國秩序與臺灣本地社會之間的「中間人」(本書用語),要能協助臺灣持盈保泰,擁有這樣的能力是很重要的。

 

像是,為什麼美國的進步派,開始重新論述美國建國故事,甚至要檢討華盛頓、傑佛遜、林肯等人。本書的第九章前半寫得相當精采,很能讓人感受到歷史的無奈。

 

華盛頓要求手下的將領攻擊易洛魁人,還要「搗毀所有居住地……不能只是統治這塊地方,而是要摧毀才行。」

 

傑佛遜相信,印地安人的「殘忍野蠻就是滅絕他們的正當理由……他們在戰爭裡殺了我們幾個人;我們就毀了他們全部。」

 

亞伯拉罕林肯就明言,只要他辦得到,他願意「挽救聯邦而不放走任何一個奴隸」。但他辦不到,就連他的政府都曾考慮過,把奴隸驅除到其他國家殖民地的方法,這是不情願接納黑人成為公民的又一個象徵。

 

作為一個臺灣人,我試著理解這些歷史,但不打算太早做出評價,畢竟這是美國人的家務事,他們的確擁有論述自己歷史的權力。

 

當然,作為一個臺灣人,我們也深刻了解,中華帝國一定會利用這些歷史論述的爭議,利用美國的自由,見縫插針,並造成混亂,挑戰美國秩序。

 

在這樣的認識架構下,我認為,或許我們不該對美國人選誰當總統有太多意見,也不該對人家怎麼詮釋自己的歷史指指點點。

 

我們該扮演的角色,是提供對抗見縫插針、造成混亂、藉由自由反自由的經驗,供美國大哥參考,一起為自由秩序奮鬥。

 

 

相關連結

 

 

 

專頁筆記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empire, empires, 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八旗, 帝國何以成為帝國。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