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原發表於蔡依橙的小孩教養筆記)
關於孩子的數學能力評估,我是這樣看的。
在小學階段,孩子就開始會顯露出興趣與能力的不同,如果你很在意數學的話,可以從孩子的學校考試成績,跟大型數學競賽的排名位置來看。
學校考試成績是個參考,不過因為現在國民教育多用鼓勵,題目難度適中偏易,且老師也會反覆教學,盡量減少挫折感。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成績不是很理想,要去鑑別到底是不會、腦筋轉不過來、反應慢,還是單純的粗心。
有時候,孩子可能是數學好,就只是粗心錯幾題,分數就不太理想。
比較精準的實力評量,則可用大型數學競賽,因為這類競賽都是照孩子的年級跟所學的內容去出題,最後的成績報告資訊量很大,仔細閱讀,能清楚認識自己的孩子,並做出對應的協助。
例如,整體成績普通,但神奇的是,基礎題錯比較多,但進階題卻在高標以上。
這表示你的孩子不是數學有問題,而是粗心,題意理解也需要加強。不過,換到夠難的題目時,不但不以為苦,還能從中得到成就感。
這樣的孩子,你可以選擇超前學習,或者課外學習。
為什麼分兩種呢?這是因為,數學的世界很大,國民教育訂下來的學習順序,是根據各年級孩子的平均學習力規劃,而且挑選只要願意學,應該都學得會的內容。不太需要靈光一閃或反覆試誤。
而課外學習,則是用孩子已經會的工具,做更深更廣更繁複的應用。但這種領域,教材較少,而且很多題目頗吃數感、想像力、抽象思考能力。
多數人會選課內進度超前學習,畢竟「早點學以後也會用到」。但缺點就是,日後孩子數學課會覺得很無聊,甚至急於表現,造成老師與同學的困擾。
而課外學習,就純粹是鍛鍊腦袋,像是學一種新的才藝一樣。缺點就是,這些學習,不見得會很快速的反應在學校成績上。
你可以讓孩子都去試試,看他喜歡跟適合哪一個。我們家長該做的,是協助孩子去探索並測試自己的極限,但又不要在情緒上造成挫折與負擔。
因為孩子一旦覺得痛苦,壓力太大,決定放棄,甚至對數學由愛生恨,就更麻煩了。
又例如,孩子自己都覺得成績不理想,但他想變強。這種情況我建議可以陪著小孩讀一年數學看看,把比賽的歷年題目做一做,課內的數學也幫忙注意一下,然後明年繼續去考。
因為是一樣的大型比賽,參加的人也差不多是那些,可以看看經過一年的努力,排名是否往前。
如果你的孩子,經過一年的努力,看到自己在人群中的進步,覺得有成就感,那很棒。
如果你的孩子,即使努力過,成效也不明顯,甚至再隔一年,也沒多努力多少,就跟著學校進度學,整體排名也差不多就在那邊。
如果是這種狀況,或許我們該轉向,去尋找這孩子其他有興趣有才能的領域去發展。
這就是我女兒的故事。
因為連續考了幾年,數學排名差不多都固定,努力也不會往前多少,於是她把多餘的時間跟心神,拿去學機器人、英文、日文。
幾年下來,機器人臺灣冠軍、世界冠軍、積分排名世界第一,英文幾乎每次都滿分,日文考過 N2。數學則一樣還在之前的排名位置。
總結來說,人類的智能發育還是一片神秘,很多時候不能照我們想要的去強求,協助孩子探索、評估、順勢發展,會是比較好的。
像是我女兒的人際能力不錯,跟平輩與長輩的各種應對進退直覺就是比較好。在我兒子,則是對於數字的直覺就是比較好。
如果我們反過來要求,要兒子培養社交能力,要女兒一定得算進階數學,兩個人都不會快樂,最終成績也都不會很好。
像是最近很紅的韓劇《二十五·二十一》說的,孩子的青春,就是「一切都是練習的那些日子」。
能走到頂尖的人,多數是因為如主角羅希度所說的:「我並沒有放棄,因為到現在,我仍然覺得這很有趣!」
比賽、考試、成績、排名,其意義不是在最終的數字本身,畢竟這些在人生的長河中,都只是練習。
其意義在於,我們怎麼利用這些數據,來更認識自己的孩子,並調整時間與資源的分配,讓他們在有限的青春時光中,收穫最多。
相關連結
- 《二十五·二十一》討論
- 數學競賽那麼多,我的孩子需要參加嗎?該如何選擇?
- 《幫孩子找到自信的成長型數學思維》:別因錯誤的數學成見,限制了自己的孩子。
- 《數感小學冒險系列》:讓孩子用自己的速度,去探索數學。(兼談如何為孩子選書?)
- 《天地方程式》:認真讀讀國二女兒強力推薦的書,是怎樣的體驗。(文末完結篇心得更新)
- 《漫畫 STEAM 科學史》:疫情期間,跟孩子討論「科學」是如何進展的。
- 【中小學生】課外套書孩童評比,與長期使用經驗分享。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