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計畫》:在做出世界第一支 COVID-19 疫苗前,BioNTech 做了多少準備?

 

讀者:蔡依橙

 

 

 

 

BNT 疫苗在臺灣的爭議

 

Pfizer/BioNTech 疫苗,在臺灣被簡稱為 BNT 疫苗。這蠻有意思的,就像是 Oxford/AstraZeneca 疫苗,在臺灣被簡稱為 AZ 疫苗。似乎我們喜歡使用簡單的英文字母縮寫,但對於 Pfizer 或 Oxford 這種發音較難且沒有簡稱的字,就會直接略過。

 

這說明了,人類會根據自己的教育背景與生活經驗,去簡化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以求得快速的理解與認識。為了使有限的大腦處理能量,快速掌握近乎無限的世界變遷資訊,這是演化過程中,智人必然發展出的技能。

 

在臺灣,BNT 疫苗跟 AZ 疫苗一樣,都是曾經造成極化意見的產品,相對來說,莫德納就比較沒經歷過這樣的挑戰。有些人認為,BNT 疫苗就是神藥,非郭董 BNT 不打,有些人則認為,其效力跟意義,可能在臺灣被特定媒體與政治人物炒作得太高了。

 

加上,中國上海復星早期就卡住臺灣代理權,使得臺灣取得 BNT 疫苗相當困難,在民意被鼓動後,政府邀請台積電與鴻海共同達成合作默契,經歷一番努力,終於以「可能是除了以色列之外的世界最高單價」32 元美金左右,歐盟與美國 1.5 倍的價格,買到,並緩解集體焦慮。

 

 

 

 

 

當時的驚滔駭浪,不知道各位是否依然記得,美國的情報體系也對當時的臺灣輿論高度神話「郭董 BNT」以及瀰漫的焦慮感到訝異,於是 AIT 緊急協調同為 mRNA 原理的莫德納疫苗 15 萬劑迅速出貨(因為輝瑞 BNT 合作的疫苗,其臺灣代理權已經被 BNT 賣給上海復星,所以輝瑞沒辦法從美國出藥給臺灣),飛航路徑刻意繞開中國,之後甚至再由三位美國參議員,搭著美軍軍機 C-130 抵台,宣布捐贈 250 萬劑莫德納疫苗

 

 

這本書,就是讓我們看看,一支能夠讓臺灣民意沸騰、美中在臺灣直接較勁、上海復星以代理權卡出高額政治溢價的疫苗,早期究竟是怎麼研發的。

 

去除那些因我們的生命經驗所造成的簡化印象,先放下讓我們激起濃烈情感的「BNT 疫苗」一詞,回歸到這支被收藏到倫敦醫學博物館,與詹納接種牛痘以預防天花的柳葉刀並列的,世界第一支 COVID-19 疫苗。真正的認識 BioNTech 這家公司,以及其里程碑疫苗的早期研發故事。

 

先聲明,我個人對這幾家疫苗的看法至今不變,只要政府組成的專家團隊評估過,並會購買的疫苗,都是好疫苗,而且他們有著不同的作用原理,也各自面對不同的未知,就我們所能得到的資訊,並沒有明顯的高下。輪到我,就去打。

 

我的兩劑 AZ 完整接種後,加強劑打的是當時鋪貨最廣的 BNT。而我自己的學齡孩子,學校開打之後,也完成了兩劑 BNT 完整接種。

 

 

 

天下文化一次出了四本疫苗書,這本有什麼特別?

 

天下文化這次引進四本疫苗書,各有特色。

 

  • 疫苗商戰》:記者角度,綜論 AZ、BNT、輝瑞、莫德納、嬌生、Novavax。如果只想讀一本的話,這本很不錯。
  • 輝瑞登月任務》:輝瑞執行長角度,看看今天的世界級大藥廠,結合多元開放價值,能產生怎樣的力量。
  • 疫苗先鋒》:認識 AZ 疫苗背後,生物醫學研究者的真實狀況。

 

這次的《光速計畫》,則是介紹「輝瑞 BNT 疫苗」的 BNT 部分,也就是 BioNTech 這家低調又傳奇的公司,究竟有怎樣的老闆、怎樣的過去、怎樣的技術、怎樣的研發過程。

 

因為 BioNTech 過去真的很低調,這本《光速計畫》,分享了很多過去在媒體上沒有出現過的細節,如果你想要認識全世界第一支 COVID-19 疫苗,或者想要認識 BioNTech 這家未來可能會改變人類疾病治療模式的公司,都很值得讀。最有意思的幾個細節如下。

 

  • BNT 早期的疫苗選株策略,這部分可以看出,他們強大的背景知識能力,以及在知識無法預測的風險區,如何規避風險。
  • 以技術為主的小公司,決定擴廠時的艱辛。
  • 與歐盟和德國政治人物的交手,發現他們寧願事後被檢討不夠積極,也不會做出需要冒風險的決策。跟現在歐盟對烏克蘭被侵略的態度類似。相對地,美國跟脫歐的英國,就積極許多。
  • 與上海復星的合作過程。當初是 BNT 很想在 COVID-19 疫情最嚴重的起源地做臨床試驗,加上也希望自己的藥物能夠協助到十多億人。但 BNT 老闆夫妻,可能真的對台灣與中國的特殊狀況不瞭解,或者從中國方得到了不見得正確的資訊,才會簽出包括台灣在內的代理權。另外,作者們對中國也有很大的誤解,書中認為,中國很快就會核准 BNT 的販售與施打(324),但事實上到今天 2022 年 4 月,繁體中文版發行,上海都封城並產生人道危機了,BNT 疫苗在中國依然沒有被放行。
  • 與輝瑞的合作過程。
  • 最終,在以受體結合區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設計的 BNT162b1 與修飾過的全部棘蛋白 BNT162b2 之間的選擇考量。以及最後的 BNT162b2,其實又從 8 變成 BNT162b2.9 的故事。前者 b1 與 b2 的差異,在學術期刊有之前的報導也有提到,上海復星花錢買了 BNT 疫苗的研究開發權與經銷權,也嘗試過自行處理中國區的 b1 臨床研究,只是最後這株被放棄了。後者 b2.8 跟 b2.9,則是學術期刊與網路都沒出現過的,而且作者只提到「這種候選疫苗所攜帶的棘蛋白序列經過稍微修改,目的是優化細胞的轉譯工作。」並沒有提及細節,這部分的修改,可能被歸類為其商業機密。
  • 作為土耳其裔德國人,作為移民,吳沙忻與圖雷西,是怎麼處理政治議題的。

 

如果你對於以上任何一項有興趣,這本書都很值得讀。

 

因為 BNT 疫苗研發過程中,分成 b1 跟 b2。上海復星擁有這兩者的研究開發權與經銷權,也嘗試過自行發展 b1 後續,只是最終出線的是 b2。這件事情被批露之後,有網軍大量把這個訊息攻擊成假訊息,但隨著《輝瑞登月任務》與 BNT 角度的《光速計畫》出版,這件事情確定就是真的了。當初為什麼會有一群瘋狂的網軍,要把這個消息洗成假的,洗到讓人都不敢再提呢?你認為是為什麼呢?

 

關於 b1 與 b2 的科學細節,可以參考以下兩篇。

 

 

 

從「個人」的角度閱讀

 

閱讀這本書時,我建議可以從「個人」與「系統」兩個角度來閱讀。

 

個人的角度是,去觀察究竟一個人,或者帶領的組織,要怎麼成功。可能是我們自己的專業人生經營,可能是我們小孩的學業或競賽,究竟有沒有什麼訊息是可以從書中萃取的。

 

我看到的是:「到達成功的一整條路上,真的有太多的機緣跟運氣。我們只能隨時做好準備,等待這些機緣跟運氣,把自己推上頂峰。如果這次沒有成功,我們就繼續做好準備,等待下次更好的機緣與運氣。」

 

做好準備的人,有沒有可能失敗?有,像是在德國也做 mRNA,甚至得到比爾蓋茲投資的 CureVac 就失敗了,而同場競技的莫德納,更積極研發、更早進入臨床試驗,卻因為拿了美國政府曲速計劃的錢,被要求擴大研究設計與所收的資料,延遲數周,就這樣被輝瑞 BNT 疫苗超越,拿了個第二。

 

回頭看各種細節,CureVac 的失敗,有沒有可能發生在 BioNTech?有。

 

目前認為,CureVac 雖然同為 mRNA 疫苗,卻在臨床試驗失敗,是因為他們使用了自然的 mRNA 設計,而沒有使用假尿苷(pseudouridine)去取代原生尿苷(uridine)。

 

 

而這個使用原生尿苷的選項,也曾出現在 BioNTech 的候選疫苗中,甚至是吳沙忻夫婦心目中的第一候選(p.227 / 編號 BNT162a1),只是後續的動物實驗數據與概念推導,讓他們選用了使用假尿苷取代的 modRNA (modified RNA) 版本。

 

即使發明這個假尿苷取代法的兩位研究者,考里科和韋斯曼,其中的考里科就在 BioNTech 工作,吳沙忻夫婦也並沒有將這個最後被證明是關鍵修改的選項,放在第一指名。

 

這顯示,成功的科學並不是靠直覺就可以,還需要系統性的思考,系統性的避險,以及系統性的驗證。

 

但在這些未知的新領域,每個人所建立的系統,不管是思考系統、避險系統,還是驗證系統,並不一樣。CureVac 一定也對自己建立的決策系統很有信心,才會投注那麼多的時間與精力進入臨床研究,但結果就是不好,成王敗寇,沒辦法。

 

 

從「系統」的角度閱讀

 

我們也可以想想,臺灣會不會出現 BioNTech 這樣的公司。臺灣會不會塑造出這樣的醫師:當醫師時,覺得不足,於是做研究;做研究時,覺得不足,於是開公司;因為生技業的高風險與難找錢,於是股權被稀釋,覺得控制力不足;舊公司有好產品後全數賣掉,再投入新公司;從醫療轉到研究,從研究轉入商業,持續跨界並努力,一直深信自己有能力改變世界?

 

如果臺灣有這樣的人,他在當醫師的時候會不會過勞燒盡?去做研究的時候會不會被各種行政跟教學卡住?擔任獨立研究者時,會不會每年光是維持實驗室運作的科技部計畫申請就焦頭爛額?會不會在疲勞中,目標漸漸從創造出改變世界的治療方法,變成追求期刊 IF 以及升等委員長輩的喜好?如果真熬過這些了,在臺灣,他能募集到資金嗎?臺灣是德國那樣的生技市場嗎?連梅克爾都說德國不如美國,但臺灣跟德國相比呢?

 

如果臺灣有了 BioNTech 這樣的公司,會被媒體集體抹黑造謠攻擊嗎?會有首都政治人物持續開記者會嘲諷嗎?我們有建立好一個系統,去孕育出 CureVac 或 BioNTech 嗎?

 

這都是很值得我們共同去思考的。

 

 

有趣的小細節:與輝瑞敘事的不同

 

 

 

 

客觀來說,輝瑞跟 BioNTech 的合作,的確快速又互相信任,但即使如此,如果對照《輝瑞登月任務》與 BNT 角度的《光速計畫》,會發現其實敘事有出入之處。我舉兩個例子。

 

第一,《輝瑞登月任務》中提到(p.97-98),執行長博爾拉才是最終決定使用 b2 而非 b1 的決定者。但《光速計畫》明言,當初簽合約的時候,決定疫苗設計的最終決定權在 BNT 手上,而且是吳沙忻召集會議,說服兩家公司的高階主管的(p.268-269)。

 

第二,《輝瑞登月任務》全書完全避開直接批評川普,即使我們從各種博爾拉執行長的行為跟動作,都多少會推測,博爾拉本人應該很不喜歡川普,但無論如何,書中就是沒有任何直接批評。可能博爾拉本人就自己不想說,或者出版前,認真看過的公關跟法務團隊全部把負面詞彙修掉了。不過,BNT 這本《光速計畫》則是直接爆料,「博爾拉透漏自己一直在譴責川普(p.276)」,之後的疫苗製造廠承諾書連署,也是輝瑞針對川普的回應。很有意思。

 

 

結語

 

總結來說,我很喜歡這本書裡頭提及的許多細節,讓我們對這瓶世界第一支 COVID-19 疫苗、造成臺灣輿論沸騰的疫苗、結合小型尖端生技公司與世界級大藥廠合作的疫苗,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這是我們共同經歷的歷史,藉由閱讀,也將成為我們共同深刻認識的歷史。

 

 

相關連結

 

 

 

專頁筆記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biontech, BNT, pfizer, 光速計畫, 吳沙忻, 圖雷西, 天下文化, 疫苗, 輝瑞。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