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毅力》:個人發展與親子教養的優秀好書

 

作者:蔡依橙

 

 

 

 

可能不受歡迎的一本書

 

我個人「非常」喜歡這本書,但我知道這本有非常多的原因,可能不會很受歡迎,所以在 Facebook 上分享進度時,很保守

 

為什麼這本書可能不受歡迎?

 

  • 作者不是視覺上典型的外國人,她亞裔,一整個亞洲臉,跟金頭髮藍眼睛的「典型外國人」不一樣。出版社是知道的,所以如果你金頭髮藍眼睛,在台灣出書,就可以直接放封面。如果你看起來就是亞洲人,那就像《恆毅力》一樣,印在書腰就好。《暢銷書潛規則》一書認為,不能放、不敢放、不夠格放封面的,就放書腰吧。
  • 副標題叫做「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結果是個「恆毅力」,看起來就很難做到,比起那種「只要作個姿勢就有機會成功」,難度差太多,不吸引人。
  • 「恆毅力」,不就恆心跟毅力嗎?這種事情還需要你來告訴我?
  • 好吧,就算恆毅力很重要。你有需要用 350 頁這種很需要恆毅力才能讀完的篇幅,來教我嗎?這太累人了。

 

猜想負責作這本書的編輯也知道,所以你可以從幾個細節看到,天下的努力。

 

  • 封面很有質感,設計、紋路、浮凸、金色小點,都很有意思。
  • 作者是賓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但為了迎合台灣書市,還是強調哈佛牛津好了,雖然作者只是在那邊讀過書 XD 這就像哪天我出書,在封面上寫台大醫師蔡依橙,結果我只是去台大醫院實習幾個月而已 XD

 

 

我有多喜歡這本書?

 

這半年來的閱讀,為了方便寫部落格,以及回顧所學到的內容,順道用一用文具控同事推坑的逸品自動鉛筆 我會在閱讀到「拍案叫絕」的時候,把該頁與其重點,寫在書的最前面。

 

 

 

 

像是上圖這樣的標示,我總共寫了 3 頁,不過 20 頁左右,就標了 5 處,這密度連我自己都覺得有點誇張 XD

 

一般如果讀過去就可以的書,我不會畫線也不會寫重點,但這本不一樣,裡頭的每一頁差不多都像這樣。

 

 

 

 

總之,我真的很喜歡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和《階級世代》一樣程度的。

 

 

我為什麼喜歡這本?

 

因為這本書所描述的,與我自己的人生經驗相符。雖然這主題很容易流於廉價的成功學,但作者是學者,他發展了「恆毅力量表」,並持續的以 cohort study 證明自己的「恆毅力量表」是有預測力的。(Part 1 恆毅力 被低估的成就必要條件)

 

這正是我的小孩教養策略的第一優選:有實證,看實證。(下圖取自「新思惟論壇:小孩長大二三事」開場介紹設計概念的投影片)

 

 

 

 

Part 2 培養恆毅力 由內而外的四大驅動力,則分章說明「興趣」「練習」「目的」「希望」的各種面向,非常有說服力且實用。

 

Part 3 培養恆毅力 由外而內的三大環境力,是我覺得這本書最令人激賞的部分。這部分作者承認,自己的研究並沒有涵蓋到,所以,他以一個科學家媽媽的姿態,尋找專家意見,而且在探詢的過程,策略與我相同:所找的專家,要實際有經驗、世代與資源等級差不多,而且是 smart people。

 

「身為科學家,我很想這樣回答:這個議題還需要更多的研究。目前有很多親子教養的研究,也有一些恆毅力的研究,但是還沒有同時兼顧教養和恆毅力的研究。

 

可是我自己就有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女兒,我沒有時間等所有的資料收齊。我就像那些問我這個問題的家長一樣,現在就要做決定。我的女兒正在成長,我和先生每天都在做親子教養。」(取自《恆毅力》第 252 頁,第十章開頭。)

 

「我知道你的學術背景是社會學家。我也知道很多東西已經有大量的證據可以佐證,但教育界還沒有應用;還有一些東西是沒有證據,但教育界照做不誤。但我想知道,根據你的所見所聞及親身經歷,你覺得什麼方法最能幫助孩子脫離貧困?」(取自《恆毅力》第 295 頁,作者請教 Geoffrey Canada。)

 

這本書,不只以實證確認了許多我自己的人生經驗,補足了我所沒思考到的盲點,給予我更完整的架構與細節,更是一個很好的教養地圖。

 

這是我為什麼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你不介紹一下「恆毅力」嗎?

 

饒了我吧,就讓我先 pass 這部分。因為本書中的很多觀念,與現今快樂學習、自然成長的主流相違背,偏右且不討論系統因素的寫作主軸,也不討喜。

 

世界本就多元,每個家長都可以選擇自己相信的流派,沒有對錯,只有選擇。

 

這本書,就推薦給跟我一樣,相信實證,相信實證的侷限,也相信「我們應該多努力掌握能掌握的,不沈溺於不能掌握的因素」的朋友們吧。

 

 

相關連結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恆毅力與學校教育、職場工作、創業的關係

 

作者:蔡依橙

 

《恆毅力》一書中提到,要提高小孩的恆毅力,就必須去建立一個「正向回饋恆毅力」的機制。

 

亞洲教育中,不斷的考試,就是這樣的機制。你有讀,馬上就會分數鼓舞,每次讀,就能每次被分數鼓舞。

 

Kotter 的變革八步驟,也是講同樣的事,你要讓整個公司文化轉向,就先做小的,然後獎勵小的,接著就會越來越多人一起變革,然後就達致成功。

 

這也是為什麼,多數的醫院,薪水會跟工作量連動,多數的公司,總薪資福利會與營業額連動,弱相關到強相關都有可能,因為臨床工作(或者說任何工作)說老實話很累,也很需要耐得住煩,所以一個正向回饋的機制是很重要的。

 

然而,創業就完全不是這回事,你的努力,不會立刻有收入,他可能完全不被市場肯定,也可能莫名其妙的爆紅,這時候,考驗一個人的心智,如何在「缺乏線性回饋關係」的狀況下,持續做對的事,就很重要。

 

所以,從讀書、工作到創業,事實上是一個很好的鍛鍊階梯,逐步面對真實世界。

 

也因為創業有這麼多不確定性,所以其成品最後呈現出來的樣貌,跟創辦人會有很大的關係:創辦人有深度,他就會找到有深度的團隊成員,做出有深度的產品;反之亦然。

 

繼續努力、繼續前進,加油!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本篇發表於 短篇評論 並標籤為 堅持, 天下, 恆毅力, 成功, 教養, 生涯, 發展。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