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蔡依橙
我不是一流的人,只是個小小讀者,看完本書,我劃的線是這句:「作者要選一流的變態」。
如果你想看看自認為「一流的」、「菁英」的作者長怎樣,這裡是土井英司的照片,請參考 XD
我個人很喜歡的一本小書
天下出版這次出中文版,所用的封面,是保留日本原書的風格,做點中文化的處理,書名也保留原意,讓讀者更容易感受作者訊息,甚好。
閱讀過程相當暢快,且作者不喜歡囉唆,所以概念陳述非常清楚精準,架構清晰,對於他所認為的錯誤概念,也毫不留情的破除。非常不錯。
書名很嗆嗎?這是暢銷秘訣呢!XD
雖然書名有點臭屁,「菁英?一流的人?你以為你是誰啊!」但這正是作者想達成的意圖。
土井英司認為,書名唯一的意義是引起興趣、促進購買、讓讀者與作者產生關係,如果書名與內容無關,也沒關係的!事實上,作者應該還會覺得自己是良心事業,畢竟內容還真的跟「畫線」有點關係 XD
近年來,我們也讀到不少日本「很猛的人」的書,像是見城徹與森岡毅:
這些人都在保守的日本社會,衝出自己的一片天,有自己的想法,all-in 全力實踐,看到其他平凡人看不見的世界,在商業上獲得巨大的成功。
有趣的是,作者土井英司在本書中,多次提到「森岡毅」,並極力推崇,卻一次都沒提到出版同行「見城徹」。或許,彼此也有些微妙的競爭關係。
關「人工智慧」什麼事?
最近去奇美演講,對人工智慧可能取代放射科醫師與病理科醫師的問題,連續被問到約 5 次,不管是餐敘、演講後提問、對談時間、放射科參訪、閒聊,我都已經根據提問者的現況給予回覆。看到本書,我覺得這正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說明在科技進步的時代,該如何自處。
土井英司在 2000 年時進入日本亞馬遜(Amazon.jp)擔任採購,是創設老臣之一,當時全日本的出版社新書幾乎都會送一本到他桌上,跟傳統書局直接擺放上架不同,他必須自己企劃行銷,自行打造出適合線上購物世界的暢銷書。
每天約送來 15 本書,他會挑出 3 本讀,最後寫成 1 到 3 篇不等的書評。由於閱讀量大、洞見精準,成為人們口中的「王牌採購」「第一書評家」,總能創造爆款!
然後,Amazon 的人工智能越來越強,2004 年時,根據使用者點擊與購買的習性,加上出版社提供的資訊,其需求預測系統準確度已經達到 97%,人類還派得上用場的,只剩 3%。
他的工作,在 4 年內被人工智慧取代。
工作被人工智慧搶走,怎麼辦?
他認為,這 3% 還是有相當豐富的金礦。因為,電腦可以預測你看到什麼書會買,但不知道為什麼,更不知道如何根據這些為什麼,去打造暢銷書。
於是他在 2004 年辭職,創業成立「Elies 書本顧問公司」,發行每日電子報,介紹熱門商業書,作為行銷核心,並以開課、接案、合作等模式,協助作者與出版社,打造暢銷書。
從網站的資料來看,主力似乎是開課,「十年作家養成班」,入門課程 10800 日圓,聽個 2 小時演講;如果覺得喜歡,完整講座 500000 日圓(現在約合台幣 135000 元)。跟新思惟以大型研討會,以及簡報、研究、個人品牌課程,協助每個人發揮得更好,有點類似。
知名的成功案例如:《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為什麼有錢人都用長皮夾?》、《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
或許嚴肅閱讀者,會對他的書名嗤之以鼻,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茫茫書海中,土井流書名的辨識度很高、不管你討厭或喜歡,都成功引起你的注意,更重要的是,這些都是超級熱賣的暢銷書。
我們回顧一下這個過程:
- 「4 年間,工作就被取代,是不是很恐怖?」「是!」
- 「他有自怨自艾嗎?」「沒有!」
- 「他有讓焦慮與憤怒毀了他自己嗎?」「沒有!」
- 「他有抱怨 Amazon 怎麼這麼無情,不懂得他的價值嗎?」「沒有!」
專注並放大「人」的價值
他怎麼做呢?土井英司去尋找作為「人」的真正價值,並放大他。當他的價值沒辦法在 Amazon.jp 被需要,也無法換成更高收入時,他自己去創業,打造一個商業模式,讓他的「價值」,能夠轉換成「價格」。
而且,他打造出來的產品,更能因為 Amazon 精準的人工智慧推薦,推送給所有可能買書的人!
我們再複習一次,這個過程有哪些重點?
- 在人工智慧來臨前,你能重複做、反覆做好一件事情,獲得高價值,累積現金與知名度,為下次的改變做準備。
- 當你做的事情有價值,而且可以重複,人工智慧就會進來,為了降低成本,也減少你的勞累,只是不小心把你的飯碗整個捧走。
- 接著,我們可以把這些被人工智慧取代的部分,送給電腦去做。反正你也做不贏,畢竟電腦不會累、不會抱怨、更不適用勞基法。
- 我們繼續強化無法被取代的部分,如果既有體系無法認可自己的價值,那就用創新模式,去證明自己的價值。電腦不會打造新商業模式,但「人」會。
- 甚至,再反過來利用之前打造好的人工智慧體系,去放大自己的價值。
在科技進展極快的時代,「人」必須做好準備,用這樣的價值鍊移動,讓自己在商業世界中存活。
同樣的概念,過去幾年,我們就真實在醫學世界裡看到。
- 過去,你要從患者的周邊血管放入導管,做血管攝影,才能看清楚冠狀動脈有沒有狹窄。後來,這樣的診斷工作,大量被心臟電腦斷層取代。
- 掃描被取代了沒關係,電腦不太會重組,影像不好看。因為人類對解剖構造熟,首先做出漂亮的重組,就能對患者產生價值,並在國際學術舞台發光。
- 接著,人工智慧開始認識心臟解剖,重組越來越漂亮也越來越快,我們就把重組交給電腦,然後去尋找更多可以掃描的不同疾病患者,像是先天性心臟病、心臟內植入物、手術後追蹤。
- 在這些新領域,雖然對個別患者的價值很大,但因為疾病種類太多,每個病人都必須個別化去處理,暫時人工智慧還沒殺進來。
- 就算人工智慧哪天連這些也能處理,我們還是能繼續找到新的突破點,找到更多種類的疾病、更多需要幫助的患者,讓機器為我們服務。
所以,這本書到底講什麼?
說到這裡,雖然我們沒講到書裡頭寫什麼,但卻已經作了實踐。
作者認為,書評,不應該只是評價書「優秀」「佳作」「很爛」,也不應該只是內容整理或摘要,那些都沒有價值。真正的價值在於:「你,這個人,從這本書,學到了什麼?」「你是否提升了自己的視野?」「你是否學到讓你這個人更有價值的觀念,一個也行。」
本書節奏明快,內容精彩,不拖泥帶水,直白的觀念陳述也給了我很多刺激,非常過癮,推薦一讀。如果您讀了,也歡迎與我分享,你所學到的,是什麼?
相關連結
- 《一流的人讀書,都在哪裡畫線?:菁英閱讀的深思考技術》(由此連結購買,你沒損失,4% 購書介紹費捐贈公益計畫。)
- 本書提到代官山蔦屋書店,我的分享,以及網友討論。
- 如果你也有用 Goodreads,這是我的帳號。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
我畫的是:閱讀是加深自己擅長的專業知識,接觸看似不相關的知識,然後組合排列那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