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蔡依橙
先說結論:現在就讀
本書是以台灣「現在」的各種待解問題為本,選出 14 個重要的歷史議題分享,提供思考的起點與方向。並有專業學者的自我要求,包括:講學問要白話、講歷史不簡化、發文有附圖(真的圖多!)、帶你思考事情的多面向、破除錯誤且危險的刻板印象,並刻意留下開放的思考與對話空間。
花亦芬老師在前一本書,就對書本「該有的樣子」很講究,本書又更上一層樓,先覺出版(圓神)也很專業地,在設計、裝訂、編排、印刷上用心,全彩印刷不反光,可單手握持、可捲,閱讀體驗絕佳。
如果要推薦一個理想的閱讀時機,我認為是「現在」!
前一本書的故事
當台灣社會在 2016 年選出蔡英文總統,第二次由「非中國國民黨政權」執政,「轉型正義」成為熱門關鍵詞,社會言論交雜著躍躍欲試、不甚理解、蓄意干擾,台大歷史系的花亦芬教授,以其歷史專業,與實際的德國深度參訪經驗,寫成《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一書,為台灣轉型正義,提供重要參考座標。
書中,詳細說明了德國的兩次轉型正義之路,提示了我們未來可能會遇到的阻力、危險,以及對台灣社會終將產生的正向意義。
閱讀過程中,深刻感覺到,雖然台灣與德國,國情不同,文化也不同,但在面對重大議題時,瞭解到歷史上曾經有人做過類似的事情、解決類似的問題、遇到類似的阻力,對於所即將面對的各種困難,多了一層後設認知,心態將更豁達,前進的步伐也能更篤定。
也是在那之後,我閱讀近代史的比例開始調高,因為我很想知道,當我們遇到個人生涯發展或下一代教育的問題時,是不是在人類的歷史上,也曾有類似的狀況,讓我們能多少有些參考座標,作為思考與行動的「模擬考題」。
那些你我都關心的議題
台灣社會所面臨的議題,當然不只「轉型正義」,也是因此,花老師根據自己對台灣的觀察,提出了三大領域共 14 道題目,一一針對這些題目,綜觀歷史,選出 14 個可茲參考的主題,詳細介紹,讓我們練習思考,以避開歷史研究已經告訴我們的明顯錯誤,並一起找出適合台灣的解決之道。
做為學者,花老師盡量把歷史講清楚、講完整,避免主觀的引伸,避免對讀者過度指導。因此,書中「直接」說到台灣的並不多,尤其最後一章「十字軍東征」,並不明說其與台灣的關係,全書結束時,更沒有「後記」作為總結,刻意留下開放的思考空間。
如果你習慣要有標準答案,建議您特別壓抑一下「不知所措」的心情,強迫自己去想一下,花老師為什麼選這 14 個主題?很快的,你就能體會本書的標題與副標題(島嶼,不是世界的中心,是航向遠方的起點),為什麼是這樣下。
因為作者希望你「像海洋一樣思考」,閱讀,不是給你解答,而是走向未來的起點。
三大領域與 14 道題目
看完全書,用我自己的話來詮釋,這三大領域分別如下:
- 過去,真的不重要嗎?不,過去不只是過去。(由第一篇回答,問題 1-4。)
- 台灣可以如何邁向世界?台灣與世界的關係。(由第二篇回答,問題 5-9。)
- 焦點沸騰事件(如 318 學運或其他指標事件),與其未來對台灣社會的長遠影響。(由第三篇回答,問題 10-14。)
閱讀完每一章節後,我認為這些故事回答的 14 個問題,分別是:
- 為什麼有些對國外很重要的「台灣事件」,在台灣幾乎沒人討論?
- 會不會你所認定的國族形象,其實是錯的?會不會這些國族形象,將為台灣帶來悲劇?
- 想中立就能中立嗎?中立是孤立,還是積極融入世界?
- 為什麼台灣需要轉型正義?正面迎戰常見反對言論。
- 台灣與世界的關係,可以怎麼看?
- 民主與公民社會成熟的國家,最近怎麼處理歷史課綱?
- 我們認識的歷史,是對的嗎?黑暗時期有那麼中古那麼基督教?文藝復興時期有那麼世俗化?看看證據,瞭解簡化的歷史有多危險。
- 要談課綱前,要先談教科書的定位。他不完美、也不是絕對正確的知識,但為了全民歷史教育的普及,更不可全然廢除。所以我們該怎麼做呢?
- 歷史課綱分成台灣史、東亞史、世界史,為什麼是嚴重的錯誤?既有課綱有什麼舊的錯誤傳承下來,又產生了什麼新的錯誤?
- 沸騰的重要事件,往往造成日後多面向的評價與廣泛的影響,現在的歷史學者們,用怎樣更廣闊的角度去處理?
- 318 學運產生的文字嘲諷(如 Z>B 等),如何揭示台灣的可能未來?
- 威權時代定義的「好藝術」,現在回頭看,有什麼問題?怎樣的藝術,或許更好?
- 當我們說,一場運動「變質」時,這樣的指控有道理嗎?一場運動的解釋權,以及其社會意義,我們該怎麼解讀?
- 我們以為自己懂了一個詞、一個概念,但或許我們並不懂。如果「十字軍東征」都有這麼多誤解,那我們真的懂「政黨輪替」、「太陽花學運」、「台灣民主化」嗎?
如果你的讀書風格跟我類似,我建議您可以考慮把這些問題放在心裡,然後閱讀。議題與史實的各種交錯,將協助我們找到屬於自己的解答。
你,曾用這樣的角度,看過台灣嗎?
另一個有意思的閱讀體驗,是每一章之前的齊柏林空照圖,這些照片,是連被 Google Earth 洗禮過的我們,都感到震撼的。
你可以試試看,在看到每張空拍攝影時,問問自己,能不能從照片的細節看出「這是哪裡」?你真的認識台灣嗎?還是有那麼多的角度、那麼多的細節,我們從來沒看到過?
先逼自己思考,然後再到第 428 頁找解答。建議把這頁折個角,方便在閱讀過程中,快速查閱。不熟的地點,就進一步用 Google 與 Google Maps,帶我們補足更多台灣知識吧。
這是本擁有良好議題結構、討論方向多元、知識內容有深度,但也刻意對結論完全開放的書。或許,這也是花老師希望促成的台灣社會:以良好的議題結構,開啟多面向的討論,促成有深度有內涵的公民社會,一起開創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未來。
相關連結
- 《像海洋一樣思考:島嶼,不是世界的中心,是航向遠方的起點》(由此連結購買,你沒損失,4% 購書介紹費捐贈公益計畫。)
- 花亦芬專欄 @ Facebook
- 2017年11月11日(六)3:00p-5:00p 新書發表會(可惜我沒辦法去,純粹幫推。)
- 《在歷史的傷口上重生》:台灣轉型正義之路的重要參考座標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