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一直在改變:從 PLOS 收掉 PLOS Currents 說起

 

作者:蔡依橙

 

 

 

 

之前,曾經很流行 pre-print,也就是說,投稿後不需審查,就先刊出。有人認為,這樣能夠釋放科學活力,也讓非機構的「民間科學家」,能有機會被看見。

 

這個模式除了搶快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像演算法、理論推導,這類一看到就懂的科學研究,或一看到沒幾天就能複製的研究,如果用 pre-print 先刊出,可以避免經手的 editor 或 reviewer 偷偷去做,然後搶先發表,到時為了原創性以及相關利益,會告很久。

 

Pre-print 是一個比申請專利、正式刊出都更快,成本更低,又能保護 credit 的機制。

 

PLOS 系統畢竟是全電子的模式,很適合經營這個潮流,2009 年也成立了 PLOS Currents 來專做這類快速 publication。

 

在 2014 的 Ebola virus outbreak,以及 2015-2016 的 Zika virus outbreak,這本 PLOS Currents 都收到大量快速稿件,也在資訊傳遞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不過,PLOS 要收掉 PLOS Currents 了。因為熱潮已過,利用率降低,加上網路變化快,系統需要更新,更新需要錢,評估起來不划算。(Nature 集團的 Nature Proceedings,2007 開始,早在 2012 年就收掉了。)

 

PLOS 的作法,是把這種 pre-print 的需求,整合到旗下其他期刊,並與冷泉港的 bioRxiv 合作。也就是說,例如你投稿到 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 的時候,可以同步把你的程式碼、演算法等資料,放到 bioRxiv 上,留下時間標記與內容,保障你的 credit。

 

在資訊傳遞上,則由 PLOS 的 blog 系統做報導,並用純網頁分類的 PLOS Channels 做資訊集結,方便社群使用。

 

我也很好奇,維持一個 pre-print server,到底要多少錢,所以去搜尋了一下。知名的 arXiv,你可以去看看他的網頁,其實不是很精美,就是能用而已。目前的維持費用,一年 3000 萬台幣,而且最近有打算作介面跟程式碼更新,估計需要 6000 萬台幣。

 

創新跟理念,一直是很需要資金的。

 

是的,可能我們會認為,pre-print 一開始就感覺行不通啊,你看,這下子收掉了吧!UCCU。

 

但真正頂尖且資源多的科學界領頭者(歐美為主),他們遇到有趣的主題,就會討論並做做看,在這個過程中,或許遇到挫折,也嘗試解決,最後走不通,開始整併資源,收掉一部份的時候,至少相關的經驗、人才、所建立的人際網路都有了。

 

看似一個凋零的計畫,卻得到了許多全新的經驗,為下一次的創新,提供沃土。

 

我想,這就是老牌的富裕先進國家,與我們這種正在追趕的後發式先進國家,最大的差異:

 

「我們急於綻放華麗花朵,他們努力創造肥沃土壤。」

 

「我們在意別人的觀點,他們在意累積了什麼經驗。」

 

土壤對了,開出美麗的花,有什麼困難呢?遲早會有的。而且種類與顏色,都將更為多元豐富。

 

當有一天,我們變成資源的擁有者與分配者時,也希望能持續提醒自己,對整個系統有更多的貢獻,栽培更多的年輕人,培育更多的經驗。

 

 

加入討論

 

 

本篇發表於 醫學研究 並標籤為 bioRxiv, PLOS, PLOS Currents, pre-print, 收掉, 醫學研究。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