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我們的孩子,將會是更為國際化的一代。在歐美日這種先進國家,人家一定會問你「你是哪裡人?你代表怎樣的文化?你的祖先經歷過怎樣的歷史?你自己怎麼看?」
你可以說這是「素養教育」,也可以說是「不能忘本」。所以我一直思考,該怎麼把近代東亞史,跟我們自己的祖先經歷,串起來看,並分享給自己的孩子。
十八代的臺灣人
今天回家,認真請教了爸爸,我們家祖先到底有幾代。
他說,前陣子家族有回溯祖譜,到台灣後總共 17 代,如果一代以 20 年或少一點來算,加上我爸爸的年紀,估計最早到台灣的祖先,應該是 1618 年左右。
那時候是大明王國萬曆年間,台灣仍為無政府自由商業島嶼,連荷蘭人都還沒來,更別說鄭成功或清國了。
所以,我的祖先,到了台灣後,先在清水沙鹿一代生活,後來一直往山裡走。就是在讀台灣史時,那些連荷蘭人或鄭成功,都覺得遙遠的、未知的、模模糊糊的,在台灣中部的部落聯盟,或許是比較邊緣的那些。
當年過黑水溝,幾乎都是男人自己來,「有唐山公沒唐山媽」,所以我們家族有平埔族或原住民的血統是很有可能的。甚至有可能根本就是平埔族,後來漢化了。
帝力於我何有哉
在讀台灣史的時候,重大事件在長輩們的記憶都不清楚,因為都在山裡務農,當年沒有農藥,沒有耕種科技,產出甚少,農作物也實在不好吃,都是勉強餬口而已。
不管是鄭荷之戰、噍吧哖事件、霧社事件、二二八、二七部隊,離八卦山後的他們實在太遠,祖先都像是活在平行世界,化外之地,帝力於我何有哉。
我的阿祖他們是說台語,寫漢字的。
阿嬤則在家說台語,受過日本小學教育五年,第六年的時候遇到 1945 政權轉換,所以改學北京話。之後因為日語太久沒用,忘光了,只會唱童謠。北京話則一直沒有學得很好,畢竟在農村,生活最重要。第一語言,依然是台語。
台灣可能有很多人,家裡其實都是這樣,就是農民,一代一代下來,祖先譜系真有 400 年。對清國、日本、中華民國認同都有限,就是在這裡生活很久的「台灣人」。
熱烈討論,價值高。
感謝大家,討論非常熱烈且長知識。一來過早的祖譜,可信度有限,可能平埔族原住民裝漢人,也可能漢人自編攀附用,不過因為我家祖譜沒聽說長輩說有什麼名人,所以自編攀附的可能性低些。
如果真的 400 年前就在這裡,渡海來的可能性或許沒想像那麼高,平埔直接在生活上漢化的可能性不小。
所以,或許我們沒那麼中華,血統上與今天所謂的「中國人」,並不接近,只是因緣際會,剛好借用了漢字生活下來。
加入熱烈的討論
相關連結
- 《台灣歷史圖說》:一個適合跟孩子分享的台灣史觀,該是怎樣的?
- 如果我們忘掉所有黨國給我們的洗腦,一張白紙,想從台灣本地出發,該會是一本怎樣的歷史入門書?就是《少年臺灣史》
- 【小學生】國小五六年級的社會課補充資料整理
- 紅毛城到底是哪一國人蓋的?從九面旗子說起。
- 《像海洋一樣思考》:精選 14 個深度歷史主題,回答今日台灣社會的徬徨。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關於台湾人的血緣,已有科學研究,補充如下:
http://www.peoplenews.tw/news/e8b836e4-419f-43d6-9f57-d8ee6886b2d6
圖解台灣血緣:從基因研究解答台灣族群起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07421
林教授的研究還有待釐清
https://www.matataiwan.com/2015/09/28/genetic-war-behinds-taiwanese-chinese/
https://www.matataiwan.com/2016/03/24/85-of-taiwanese-haklo-and-hakka-have-indigenous-blood/
確實說「清國」或是「大清帝國」才是正確的,乃至其他各時期的帝國也都一樣。
說「漢朝、唐朝、宋朝、元朝、清朝」都是政治誤導之下的稱呼,因為這樣才能符合中國法統思想的政治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