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邀請撰寫十年學術回顧。

 

作者:蔡依橙

 

 

 

 

剛被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邀請寫這篇 SCI review 的後續版本。

 

 

這篇是 2013 年時,因為開始擔任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的先天性心臟病小組顧問,善盡顧問職責,為學會回顧一下,亞洲在先天性造影的特色,用 Web of Science 分析,配合我們身在這個領域的領導地位與所看過的歷史,做個說明。

 

文中分析了 1999-2010 年,世界文獻,以及亞洲文獻,在這個領域的特色。

 

後來陸續被引用 12 次,雖然不多,但幾乎都是 guideline 或 trend analysis 類的文章引用,是業界重要人物幾乎都有看過的一篇。

 

這篇也同時是初學者入門好朋友,文中列出的參考資料,所引用的我們的、韓國的重要文獻,也都是先天性心臟病造影,初學者進入這個領域時,「學長,我們都看你文章長大的」這樣的里程碑研究與入門教學文。

 

其中最大的發現,是用數據證明,亞洲真的是個很不一樣的地方,尤其日本、韓國、臺灣,醫療水準高,但資源有限。

 

所以先天性心臟病的影像部分,我們沒辦法像歐美一樣,用 60-90 分鐘,用全套麻醉,去做速度慢的磁振造影,而只能用 60-90 秒以內的床邊鎮靜,並配合超低劑量的電腦斷層設定(約合一張 KUB),去完成全心臟評估。

 

因為這樣的資源限制,以及品質要求,亞洲這幾個國家,也成為先天性心臟病電腦斷層,發展最好也最快速的地方。

 

不管是安全性、影像品質、對手術的幫助,都走出了一條全新的路。

 

然後,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希望這篇文章能有再 10 年的追蹤,以 2011-2020 年來看,觀察亞洲後續的優勢如何?以及早期亞洲的幾篇重要論文,是否成為這領域的指標。

 

而且,上次是投稿到有 impact factor 的雜誌,但這次有新增的任務,要 carry 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自己的雜誌。

 

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剛成立自己的雜誌 Cardiovascular Imaging in Asia,目前剛進 emerging SCI,還沒有正式分數。而主編希望我們這群學術老將,能幫忙用自己的名氣跟論文視野,幫忙學會的期刊帶出漂亮的 impact factor。

 

不是很容易的工作,但有機會為一個自己開創出的新領域,留下些記錄,也是很榮幸的機會。

 

加油!

 

 

My publication list

 

 

本篇發表於 初來乍到, 醫學研究 並標籤為 ASCI, Cardiovascular in Asia, 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