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歧視鏈,OA 在下層?
臺灣這幾年掀起一波針對 OA 期刊的歧視,尤其是 MDPI 跟 Frontiers,我經常講,這兩家其實在 OA 期刊裡面算是很好的。有很多名氣更小,操作上爭議更多的 OA 出版社,甚至是傳統出版社。這是另一個故事,我們改天再聊。
資深的老師、成就很高的學者們會認為,高分的傳統期刊才是優質標的,低分的看不上眼,OA 的就算高分,他們也覺得不入流,甚至認為學生去登那些,有損學術形象。
但作為新手,你最重要的是盡快讓自己的履歷有文章列表。「有」永遠比「沒有」好。
所以,就算你登 MDPI 或 Frontiers 作為起步,根本就沒什麼好丟臉的。說老實話,有在投稿的人都知道,這兩家現在很不好投,連教授級的都常被退得七葷八素。
追求高分傳統期刊,可能讓你兩年沒有成果。
部分新手,因為聽老師說高分傳統期刊才厲害,他們就希望自己第一篇論文就能夠登上高分傳統期刊,結果第一本耽誤九個月退稿,下一本又耽誤九個月退稿,兩年沒論文,應徵時什麼都沒有、重要考試不能考,或者無法升上正式的主治醫師。
這種故事太多了。
我跟你說一個登高分傳統期刊的秘密,就是「老師們自己都沒把握」。
除非你是能夠主持「大型跨國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的學者,否則像我們這種只能在自己醫院收病例或做點小型對照研究的臨床醫師,論文要登到 10 分以上,都非常困難。
即使有登過 10 分以上的老師,你跟他夠熟的話,私底下去問,他也會跟你說,10 分以上的傳統期刊到底會不會收自己論文,根本無法預測。
可能 editor 不喜歡這主題,可能遇到莫名其妙的 reviewer,可能人家的系統自動篩選就把你踢掉,可能人家接受量已經夠刊登半年,最近只處理 editorial board 推薦的稿件,其他全退,都有可能。
為什麼有些人可以投上高分期刊,甚至達到量產?
那些隔幾年或甚至每年都有高 impact factor 期刊刊登的老師,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他們是廣泛合作、集中資源,且做出別人無法做到的平台或切入點,然後一年產出 3 到 5 篇去強攻高分期刊,才能每隔幾年都一定有一篇好成果。
也就是說,你必須有資源,而且有高品質論文的「量產」能力,才能有效去衝擊排名靠前、分數較高的傳統期刊。
這當然不是新手能做到的。
而且更殘酷的是,如果你一篇論文都沒有,也沒辦法證明自己有研究相關的能力,就算你身邊有這樣優質的團隊,你想要加入,人家也不見得會想要你。
認同歧視鏈?新手先看清楚自己在哪一層。
回到問題的根本,你還是必須把自己的履歷累積起來,並且成為學術內行人,才有機會去跟更優秀團隊和更有能力的老師們連結,或甚至合作。
證明自己的過程,只要有 impact factor,都是好期刊。一篇就是比零篇要來得好。五篇當然比三篇來的好。
作為還沒起步的新手,跟著人云亦云期刊歧視鏈,有點立場錯置。
新手,沒有餘裕去跟著複製甚至宣傳期刊歧視鏈。
你有沒有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才是最重要的。
近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