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被攔住詢問的事
最近幾位新思惟之友,下課攔轎 攔住並私下問我,知識爆炸怎麼辦?要不要聽書、要不要訂閱得到專欄?要不要用「省時間」的各種知識服務?是不是要裝微信,訂閱中國的好多公眾號?
我想說的是,同學,事實上,「知識爆炸」已經很久了,不是今年才開始的啦 XD 你光想,我們自己家書櫃有可能讀完嗎?書局有那麼多好書,我們一年讀了幾 %?
其實,在知識的世界,我們本就渺小。
「省時間」的各種方法
而書本,其實已經是一種「省時間」的服務了,作者採集世界各種知識,加上自己的看法,用數百小時,寫成一本你在一個晚上可以讀完的內容。這已經是百倍的濃縮與「省時間」。
再經過一次演繹的產品,就跟書評、書介、摘錄一樣,也是抽樣策展,如果你喜歡「得到 App」,覺得有用,那就去買、去訂閱、去看,當然很好。
但在「得到 App」 之前,其實台灣本就有自己的閱讀社群。就跟我一個愛讀書的朋友一樣,他沒空讀一整本書的話,會到 Google 找別人的整理、搜尋書評、YouTube 看有沒有人剛好說這本書。遇到寫得好的評論者,頻率相投的讀者,就繼續追蹤。
而我,則是遇到策展用心且主題與我相合的出版社,就會持續的購買與閱讀。因為時間稀少,更不能浪費時間在爛書上。會做出好書的出版社,表示他們的品味與工作態度很好,未來幾乎都持續做出好書。
從以上三段的舉例,您有沒有發現,真正重要的核心,是「你」。而且世界上,能「為你所用」的資源,其實很多。
重要的思考起點
我們在選擇知識來源前,應該仔細思考,自己的知識缺口在那邊?是專業能力、國際情勢、育兒知識、學習方法、經濟思維,那個面向?需要怎樣的素材能讓我更完整?我缺乏的是被動吸收「知識」還是主動學習「思考深度」?或甚至是多面向的「系統性思考」?
以我們這一輩人來說,一部分人正在建立專業,需要的可能是醫學的專業知識、商業的運轉知識、經營的管理知識,每個人自然不同;一部分人專業已經穩定,需要補足的是自己的國際視野、系統性思考能力、教養相關知識、個人品牌經營,每個人當然也不同。
世界史缺口
以專業之外的閱讀來說,因為過去國民教育學到的背誦型世界史,實在太糟糕,導致我們長大幾乎都變成國際盲。這部分其實台灣出版社作了很多好工作,我自己讀過的,美國、日本、德國、新加坡……都有非常多優質且有意思的書。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國外旅遊經驗,配合書本講的歷史與現況,配合記憶,翻閱 Google 街景與維基百科,對自己的知識體系深化,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你會發現:原來一件事情不只有表面,他可以有第二層、第三層意義,也可以有深厚的歷史意涵。
而且,經過這樣的查閱與思考,這些想法,才真正是你自己的!
尤其,台灣是海洋國家,我們的文化受到美國、日本、中國三大流派的影響,在閱讀上,自然不宜偏廢單一來源,最好都有。甚至,在國際政治上,像法國就對美國很有意見,這種「我們以為是同一個陣營裡頭的反省力量」,讀來特別有意思。
台灣史缺口
因為過去我們國民教育掩蓋的 教的台灣史實在太糟糕,導致我們長大幾乎都變成台灣盲。這部分台灣學者們作了很多好工作,像是《百年追求》、《少年台灣史》,都很不錯,想用國際角度認識台灣,非官方角度的中國史、德國怎麼做轉型正義這樣的書,以及台灣吧的「台灣世界史」系列動畫,都是很好的材料。
知識為主?不,「你」為主。
這世界的知識,就像個過飽和溶液,擔心吸收不了全部的知識,是沒有意義的,假的,因為你根本不可能吸收全部的知識,不工作不睡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何必煩惱?XD
我們作為一個晶種,如何讓自己長成完整的結晶,讓相關知識進入自己的思考體系,讓自己在思想與行為上更完整,避免犯傻,這才是重要的。
所以,認識自己過去遺留下來的知識缺口、認識自己的特質、從事那個行業的工作、想要變成怎樣的人、認識所身處的台灣過去的歷史、認識台灣所在的世界局勢,這才是最重要的。
媒介的選擇,也是「你」為主!
你通勤時間長,聽 Planet Money、聽羅胖、聽「得到 App」,都很棒!
你常開會,沒辦法讀書但可以滑 iPad,那「多看」或自炊台灣優質好書,就很適合!三五好友組成共學團體,並定期舉辦讀書會,也很有意思。
你喜歡寫字、喜歡紙的觸感,那更應該支持台灣出版社出的厚書,從觸感、重量、封面、內容、知識濃度都好!如果還是沒有特別偏好,從《百年追求》、《基地帝國》、《階級世代》選一本有興趣的開始吧!
知識爆炸怎麼辦?我要不要訂閱得到 App 或各種替我讀書的服務?
作者:蔡依橙
被攔住詢問的事
最近幾位新思惟之友,下課攔轎 攔住並私下問我,知識爆炸怎麼辦?要不要聽書、要不要訂閱得到專欄?要不要用「省時間」的各種知識服務?是不是要裝微信,訂閱中國的好多公眾號?
我想說的是,同學,事實上,「知識爆炸」已經很久了,不是今年才開始的啦 XD 你光想,我們自己家書櫃有可能讀完嗎?書局有那麼多好書,我們一年讀了幾 %?
其實,在知識的世界,我們本就渺小。
「省時間」的各種方法
而書本,其實已經是一種「省時間」的服務了,作者採集世界各種知識,加上自己的看法,用數百小時,寫成一本你在一個晚上可以讀完的內容。這已經是百倍的濃縮與「省時間」。
再經過一次演繹的產品,就跟書評、書介、摘錄一樣,也是抽樣策展,如果你喜歡「得到 App」,覺得有用,那就去買、去訂閱、去看,當然很好。
但在「得到 App」 之前,其實台灣本就有自己的閱讀社群。就跟我一個愛讀書的朋友一樣,他沒空讀一整本書的話,會到 Google 找別人的整理、搜尋書評、YouTube 看有沒有人剛好說這本書。遇到寫得好的評論者,頻率相投的讀者,就繼續追蹤。
而我,則是遇到策展用心且主題與我相合的出版社,就會持續的購買與閱讀。因為時間稀少,更不能浪費時間在爛書上。會做出好書的出版社,表示他們的品味與工作態度很好,未來幾乎都持續做出好書。
從以上三段的舉例,您有沒有發現,真正重要的核心,是「你」。而且世界上,能「為你所用」的資源,其實很多。
重要的思考起點
我們在選擇知識來源前,應該仔細思考,自己的知識缺口在那邊?是專業能力、國際情勢、育兒知識、學習方法、經濟思維,那個面向?需要怎樣的素材能讓我更完整?我缺乏的是被動吸收「知識」還是主動學習「思考深度」?或甚至是多面向的「系統性思考」?
以我們這一輩人來說,一部分人正在建立專業,需要的可能是醫學的專業知識、商業的運轉知識、經營的管理知識,每個人自然不同;一部分人專業已經穩定,需要補足的是自己的國際視野、系統性思考能力、教養相關知識、個人品牌經營,每個人當然也不同。
世界史缺口
以專業之外的閱讀來說,因為過去國民教育學到的背誦型世界史,實在太糟糕,導致我們長大幾乎都變成國際盲。這部分其實台灣出版社作了很多好工作,我自己讀過的,美國、日本、德國、新加坡……都有非常多優質且有意思的書。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國外旅遊經驗,配合書本講的歷史與現況,配合記憶,翻閱 Google 街景與維基百科,對自己的知識體系深化,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你會發現:原來一件事情不只有表面,他可以有第二層、第三層意義,也可以有深厚的歷史意涵。
而且,經過這樣的查閱與思考,這些想法,才真正是你自己的!
尤其,台灣是海洋國家,我們的文化受到美國、日本、中國三大流派的影響,在閱讀上,自然不宜偏廢單一來源,最好都有。甚至,在國際政治上,像法國就對美國很有意見,這種「我們以為是同一個陣營裡頭的反省力量」,讀來特別有意思。
台灣史缺口
因為過去我們國民教育掩蓋的 教的台灣史實在太糟糕,導致我們長大幾乎都變成台灣盲。這部分台灣學者們作了很多好工作,像是《百年追求》、《少年台灣史》,都很不錯,想用國際角度認識台灣,非官方角度的中國史、德國怎麼做轉型正義這樣的書,以及台灣吧的「台灣世界史」系列動畫,都是很好的材料。
知識為主?不,「你」為主。
這世界的知識,就像個過飽和溶液,擔心吸收不了全部的知識,是沒有意義的,假的,因為你根本不可能吸收全部的知識,不工作不睡覺都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何必煩惱?XD
我們作為一個晶種,如何讓自己長成完整的結晶,讓相關知識進入自己的思考體系,讓自己在思想與行為上更完整,避免犯傻,這才是重要的。
所以,認識自己過去遺留下來的知識缺口、認識自己的特質、從事那個行業的工作、想要變成怎樣的人、認識所身處的台灣過去的歷史、認識台灣所在的世界局勢,這才是最重要的。
媒介的選擇,也是「你」為主!
你通勤時間長,聽 Planet Money、聽羅胖、聽「得到 App」,都很棒!
你常開會,沒辦法讀書但可以滑 iPad,那「多看」或自炊台灣優質好書,就很適合!三五好友組成共學團體,並定期舉辦讀書會,也很有意思。
你喜歡寫字、喜歡紙的觸感,那更應該支持台灣出版社出的厚書,從觸感、重量、封面、內容、知識濃度都好!如果還是沒有特別偏好,從《百年追求》、《基地帝國》、《階級世代》選一本有興趣的開始吧!
蔡依橙的閱讀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