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彼得堡》:穿梭 300 年的時空旅行,安全、快速、身歷其境!

 

讀者:蔡依橙

 

 

 

 

最近兩周,我去了一趟聖彼得堡,虛擬的。

 

我先是讀了右邊這本 623 頁的《聖彼得堡:權力和欲望交織、殘暴與屠殺橫行的三百年史》,配合 Google,認識從聖彼得堡建城開始,到今天的起伏故事。然後再買了左邊這本,想認識從一個觀光客角度,也就是如果今天我有機會去聖彼得堡,所能真實感受的。

 

 

旅行的時間與空間觀:旅行很像看星星

 

疫情前幾年,一邊讀書一邊旅遊,有種很特別的感覺:其實,旅行很像看星星。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星星,如獵戶座、冬季大三角、大犬座、小犬座,其實裏頭的組成星星,在宇宙中的排列,根本不在一起。他們的位置相差甚遠,發光的時間也不相同,只是在這個時刻、這個地點,剛好在我們的眼睛裡投影,排在附近,於是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去編排他們,去解釋他們。

 

 

 

 

旅行也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聖彼得堡,每一棟建築物都有不同的故事,在不同的時代輝煌、衰敗、悲涼、再起。在三百年時間軸上,開始的時間不一樣,意義不一樣,只是在這個時刻、這個地點,剛好在我們的眼睛裡排在附近,剛好是我們腳程可到的範圍。於是,我們將之化成一區一區去感受。但相鄰的兩個景點,在漫長的歷史上,可能相差兩百年,所代表的價值,也可能南轅北轍。

 

 

 

 

所以,我覺得這次,讀了三百年歷史(時光旅行視角)與 Google 地圖(俯瞰飛行視角)之後,我應該再配上一本適合觀光客的小書,補上入門觀光客視角,把聖彼得堡徹底感受一下。

 

 

這本書說什麼?

 

就完全跟書名字面意義一樣,《聖彼得堡:權力和欲望交織、殘暴與屠殺橫行的三百年史》,作者介紹的聖彼得堡 300 年,真的就是權力、慾望、殘暴、屠殺。今日的聖彼得堡是個適合旅遊的地方,以歷史來看,這樣平靜舒適的日子,相當短暫,大概只有最近 20 年左右。

 

我在閱讀的時候,許多朋友說,疫情過後可以去聖彼得堡旅行啊。我的回答大多是:「我目前看到 彼得一世 / 尼古拉二世 / 列寧出場 / 二戰圍城 / 史達林 時期,實在太苦了,我還不想降落在聖彼得堡。」

 

 

作者的文筆很好,很令人身歷其境,能讓人感受到在彼得大帝宮廷的荒謬、扭曲與死亡陰影,體驗凱薩琳大帝的進步與奔放個人生活對朝廷的影響,一直到十月革命後對布爾什維克的期待破滅、二戰期間圍城的瓦礫與屍臭。如果上 TripAdvisor 評比的話,應該可以登上 聖彼得堡 Best Virtual Time Travel 第一名。

 

直到最後一章,才慢慢接上了今日在 Google 地圖上,張開雙手歡迎觀光客,並有完整街景的聖彼得堡。

 

 

 

 

這就是大部頭書籍的強項。觀光旅遊小書,強調重點,文字不宜過多,只看裏頭的描述,會以為彼得大帝是個高瞻遠矚、事必躬親的難得賢君。但在本書中,就清楚說明了彼得大帝真實的各種面向,包括小時候就親眼看著政變衛隊,殺死自己的舅舅,導致他養成了虐待、濫殺、喜怒無常的性格,身邊能長期留下來的,多是瘋癲、貪婪、嘻皮笑臉、毫無原則、精通伴君如伴虎之道的佞臣。

 

相對的,觀光旅遊小書,更快速的告訴我們每個景點的簡要意義,例如:喀山大教堂是軍方教堂;基督喋血大教堂是紀念被暗殺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裡頭甚至保留當時沾到沙皇鮮血的石砌地面。不用擔心淹沒在磚頭書的大量文字中,忽略了什麼最根本的重點。

 

大書配小書,時光旅行配今日空間簡要解說。是蠻互補的組合。

 

 

聖彼得堡:俄國的西化之夢

 

聖彼得堡,從建城並遷都至此開始,就是災難,整個城市都建在河口沼澤地上,治水科技不發達的年代,必然淹水無數次,就只為了彼得認定,必須用一個全新的西方港口首都,將做為東方國家的俄國,面向西方的歐洲,成為一個西方國家,迎向現代化。

 

以今日的標準看,建城是成功了,大量華麗的宮殿,也標誌著曾經的輝煌。但過程中,那些犧牲的工人、居民,以及本可做其他更好運用的財富,就這樣被遺忘。

 

 

 

 

俄國在沙皇時期的改革太慢,與現代化衝突了一百年,從農奴變成無產階級工人,醞釀出了很有俄國特色的共產革命,列寧與共產黨折磨這座城市、德國人圍城滅絕這座城市、史達林清算這個城市。

 

今天的俄國,從來沒有經歷過真正的現代化轉變,只能緊抱著民族主義,以及從沙皇專政、共產黨專政、到普丁專政的專政架構。

 

聖彼得堡,作為西化與現代化的樣板投資,最終並沒有帶領俄國成為西方國家。

 

 

俄國 vs 現代化 百年磨出共產革命的列寧

 

這本書雖然只講聖彼得堡,但對於俄國近代史的介紹也自成一格。

 

我在看 Netflix《末代沙皇》的時候,認為尼古拉二世能力太有限了,如果他不是接連的作出大量錯誤決策,或許仍有活命機會。

 

 

但看完全書之後,我體認到,列寧跟共產黨,其實是現代化工業與商品經濟進入俄國後,幾乎在整個 19 世紀,跟俄國沙皇制摩擦了 100 年,才逐漸長出來的。尼古拉二世就算才能出眾,也沒辦法延遲革命爆發太久。

 

在這 100 年間,俄羅斯的農奴問題累積很久,10 萬地主,2300 萬農奴,幾乎人人都是農奴,只為了成就地主資產階級,以及沙皇宮殿的華麗。而解放農奴之後,相關的配套又沒做好,這些人自由了,但等著他們的工作環境一樣絕望,一大部分人,成了之後悲慘度日的無產階級工人。

 

為什麼共產黨強調工農兵?因為俄羅斯的底層就是超級大量的農民、工人,而共產黨崛起的時候,靠的就是農民工人去抗議,結果被屠殺,人民對沙皇的仇恨值持續累積,然後軍隊動搖、背離沙皇,政變成功。

 

列寧的思想並不原創,他真正強的是領導力、組織力與行動力。

 

在他之前,不管是農民起義、工人罷工,甚至公社的想法都已經出現。只是絕大多數的起義者,取得權力之後,沒有治理能力,變成一盤散沙。無產階級人民懂得用暴力推翻權力,但當自己成為權力時,卻無法有效維持秩序。

 

列寧切入的就是這點,提供領導與秩序。可惜,接著整個權力鍊條,就一直被偷換概念,人民由無產階級代表、無產階級由蘇維埃代表、蘇維埃權力集中到共產黨、共產黨權力集中到領導人,變成明明沒有選舉,但全體國民的權益,竟然就由共產黨領導人一人掌握的怪異結果。

 

(就像中華人民共和國,其實是習近平一人集權的國家,沒有經過選舉,不屬於人民,也沒有共和。)

 

 

而這個權力鍊條之所以走向一人獨裁,說穿了,就是路徑依賴。俄國人又選擇了一個類似沙皇體制的權力結構,中國人又默許了一個由皇帝管理的政治體制。

 

 

與中國相比,有很多近似之處。

 

俄國自知做為東方民族,需要面向西方現代化。但光近代就被拿破崙跟德國,兩次入侵,必須後撤到西伯利亞,用寒冷與焦土政策,以及大量人民性命,換取時間,取得慘勝。

 

俄國,西化沒有成功,現代化也不算非常成功。卻孕育出了一種圍繞在民族主義周邊的受害者心態。地緣政治上,俄國因此必須牢牢控制西伯利亞,作為戰略後撤之地。

 

中國自知作為東方國家,需要面向西方現代化。但光近代就被歐美與日本列強,全方位從東南西北各個面向入侵,必須用玉石俱焚的焦土政策,以及大量人民性命,換取時間,等到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才搭上順風車,取得慘勝。

 

中國,西化沒有成功,現代化也不算非常成功。卻孕育出了一種圍繞在民族主義周邊的受害者心態。地緣政治上,中國必須血腥壓制新疆、西藏,作為戰略緩衝之地。

 

 

 

臺灣呢?

 

臺灣這塊土地,也曾被視作邊陲、化外之地,也曾遭遇過多次的清鄉、屠殺,許多傷痕還存在今天的社會中。

 

但我們真的把這塊土地經營起來了,而且我們不依賴沙皇、不依賴獨裁者,我們熟悉並掌握了民主,勇敢行動,捍衛自由,當自己的主人。

 

回顧臺灣 400 年史,那些蠻荒、殘忍、械鬥、屠殺、清鄉,也佔大多數的時間。第一次政黨輪替、深化民主至今,也不過 20 年。

 

但,這是我很想從時光機上降落,並與這塊土地一起打拼的 20 年。

 

 

相關連結

 

 

 

專頁筆記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Google, 凱薩琳大帝, 地圖, 彼得大帝, 旅遊, 沙皇, 聖彼得堡, 莫斯科, 虛擬, 金環, 馬可孛羅。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