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歐洲小國,如何變成歐亞帝國?

 

讀者:蔡依橙

 

 

 

 

也歐也亞的獨特存在

 

和多數的台灣人一樣,我們可能對美國、日本、中國略有瞭解,也常聽到南韓與北韓的消息,但對同為東北亞要角的俄羅斯,就相對認識不多。

 

這在我參與國際學會時深有感觸,因為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ASCI; Asian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很積極地在做國際外交,雖然創辦國是東北亞的韓國、日本、台灣、新加坡等為主,但與歐洲、美國、東南亞、中國都有許多互動。在各國學者中,俄國醫師是個很獨特的存在。

 

嚴格來說,俄國學者在國際學術的貢獻普通,這與很多因素有關,但主要可能還是經濟狀況。目前俄國的人均 GDP 大概跟馬來西亞和中國同一個等級,但在歐洲放射醫學會(European Congress of Radiology)中,卻是不可或缺,俄國人也曾擔任過全歐主席

 

在與俄國醫師的互動中,他們的自信、對自身歷史的理解,都與亞洲人明顯不同。到過莫斯科交流的伙伴也提到,路上非常多超級昂貴的車,如勞斯萊斯、賓利等,貧富懸殊令人印象深刻,更有趣的是,因為交通狀況非常擁擠,光在市區就可以塞好幾個小時,所以不管貴的或便宜的,都一樣卡在路上,哈哈,你開賓利也沒比較厲害啊,還不是一直在我旁邊而已,超療癒 XD

 

 

蒙古人殺過去,俄國人用移墾推回來。

 

最近讀的葡萄牙與荷蘭的海上故事,提到在海路上,歐洲人如何打通歐亞貿易通道。又讀了成吉思汗的故事,理解他的大範圍征戰與接著而來的交通體系規劃,如何穩定了絲路沿線經商環境,並創造大繁榮體系。

 

 

13 世紀的俄羅斯,只是一些在歐洲邊緣的分裂公國(基輔公國時期),在蒙古來犯時,被打得不要不要的。這個挫折真的很大,在俄羅斯史學上是個重要議題,稱為「蒙古(韃靼)之軛」,意思就是,這次的來犯真的讓俄羅斯人嚇到,不敢東進、失去自信,被蒙古人破壞的城市,也不太想花時間與資源重建,真要蓋,也只蓋要塞跟堡壘。

 

隨著蒙古各汗國的分裂與彼此砍殺,過了 300 年的 16 世紀,在葡萄牙人繞過非洲,逐步建立穩定的歐亞海上航線時,俄國人也要開始建立他們的歐亞帝國了。

 

這時期的領土擴張真的非常快速,可以參考這個 YouTube 影片,就知道他們在 1533-1860 年間,支配領土增加了多少。(也能知道「固有領土」都是現代國家編織出來的神話兼謊話)

 

 

 

 

本書要講的就是,這段「瘋狂領土擴張時期」,俄國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尤其在政治與社會層面。(3/2 0:16a 第二次看書,小幅修改內容,使之更為精準正確。)

 

先劇透一下,俄國的擴張,主因是彼得大帝對國家的改革,尤其財稅制度與所支持的軍事制度,讓他們能有效率的推進領土,並協助移民在新領地開墾住下,由於天高皇帝遠,西伯利亞除了成為貪污溫床外,也是逃跑農民的機會之土。

 

到了羅曼諾夫王朝晚期,農奴改革後,帝國把農奴從貴族地主手上釋放出來,要給人土地耕作才能活,否則會造成社會問題,但貧農又沒錢,所以當時是用國家力量,以村莊為核心,形成類似「公社」這樣的集體組織,來做資金協助、金融抵押與管理分配。

 

但土地有限,人口越來越多,土地分下來都太小了,有的甚至切分到很誇張的程度,書中提到,曾有文獻以「五個鞋子長」來記載土地寬度,可見狀況多糟,那樣細長的土地種個頭啊!這些農民需要更大的地去耕作,於是政府也樂意把人往東送,減少社會問題,順便鞏固所取得的廣大領土。

 

凡事必有兩面,正因為俄羅斯往東有超大的土地可抒解人口壓力,相對的,國內的產業升級就不那麼積極,因此在技術與產出效能上都逐漸輸給西歐各國。(跟台灣過去工廠外移中國,有便宜人力可以用,所以產業升級就不那麼積極,有沒有 87 分像?)

 

 

俄羅斯擴張與台灣的關係

 

本書是八旗引進日本講談社「興亡的世界史」系列之一,日本人會想回顧這段歷史,是因為俄國擴張到亞洲之後,對衰弱的清朝「非常有興趣」,平時做點生意、有機會佔佔土地,好不愜意。自然與當時另一個對清朝「非常有興趣」的亞洲強權,也就是剛維新成功,1895 年打贏日清戰爭(甲午戰爭)的日本,必然產生碰撞。

 

打贏日清戰爭的日本,原本跟清國講好「割讓台灣、澎湖、遼東半島」,連條約都簽了,在沒有手機沒有網路的年代,俄國竟然能在 6 天內呼朋引伴,找來德國法國,一起「三國干涉還遼」,而且還成功逼日本吐回遼東半島,叫中國改賠三千萬兩白銀,實在厲害!

 

俄國人這種非常值得學習的快速國際地緣政治反應,另一個經典的案例,就是美國在 1945 年 8 月 6 日於廣島投下原子彈後,史達林看勝負已定,就立刻在 2 天後對日宣戰,進攻滿州國,加入亞洲戰區「戰勝國」之一,準備在戰後分一杯羹。

 

那年代沒有 SNG 連線、沒有 Facebook 直播、沒有 24 小時新聞台,能做到這樣的資訊掌握與優質決策,真的厲害。連打了那麼多仗的日本,都一直以為蘇聯會站在自己這邊,或至少按兵不動,沒想到竟然瞬間宣戰並推進部隊,政府高層也變成傻眼貓咪。

 

這個決定也讓日本毫無懸念的決定投降,廣島的人民死難是一回事,但更個人化的原因,是裕仁天皇知道,戰敗後如果日本歸蘇聯管,自己在無神論共產制度下,沒有活命的可能,決定趁還有主動權的時候,選擇對「美國」投降。

 

 

回到剛才的三國干涉還遼,雖然以俄羅斯為首的三個國家,靠一張嘴就讓日本把肥肉吐出來,但也顯著升高了日本與俄國的衝突,雙方都知道,「未來終須一戰」。

 

後來在 1904 年開打的日俄戰爭,明明是日本跟俄國打,但戰場卻是在遼東半島,以及朝鮮半島周圍海域,這很諷刺的事實,最能說明當時的各國實力狀況,強國打仗都在別人國家境內的,你看現在的美國就知道

 

 

我讀俄羅斯書的困難

 

我過去所受的國民教育,對俄國的瞭解非常之少,不管是人名、歷史、時間、思維,都很不熟。目前對俄羅斯的知識還在學習狀態,實在不敢說什麼評論,前一本《製造俄羅斯》,內容很不錯(馬可孛羅做的書我最近也看不少,讚!),但因為我這領域的知識實在太空白,甚至連「閱讀筆記」都不知道怎麼寫 XD

 

因為八旗的翻譯與書本製作一直很合我的閱讀口味,在不熟的領域要推進時,選個可信賴的品牌,讀不懂的時候,就知道一定是自己的問題,不用把「理解不能」怪到出版社身上, 讀起來心裡比較踏實。累積了兩本閱讀經驗,硬啃下過苦工,累積的網路查閱經驗與知識,也逐漸派上用場,這次終於推進得比較順。

 

 

共產黨與俄羅斯

 

看了這書才知道,雖然共產主義的思想開端並非產自俄國,但俄羅斯會成為共產黨奪權最成功的國家,是有跡可循的。甚至連之後蘇共造成的悲劇,在過去的俄羅斯都已經出現過。

 

由於被特別不喜歡城市也特別愛摧毀城市的蒙古人打爆(這在成吉思汗一書也有提到),俄國人對重建城市興趣不大(我建好了還不是一下子又被你推掉),除了聖彼得堡與莫斯科之外,城市化程度都不高,市民意識的凝聚與形成比較差。所以,民主意識的發育就不如西歐各國。與孕育出「我們要作自己的主人」的自由或共和歐洲相比,俄國一直對帝制比較能接受(普丁大帝!),如果本土活不下去,就去天高皇帝遠的西伯利亞「新大陸」試試看。

 

另外,俄國的沙皇跟貴族,都不太把人民當回事,尤其貧農,根據文獻的描述,真的蠻慘。所以,「貧農」一直都是共產黨的主要切入點,就市場角度而言,奪權就從這裡開始,成本效益最好,支持力道最大。

 

史達林的專制殘暴,規模來說的確是很誇張的大,但過去幾位俄羅斯君主們也很扯,像是把可能威脅自己地位的政敵叫來戳瞎眼睛、新娶的老婆新婚之夜就頭骨凹陷死亡等都有,遇到難搞的對手或政治犯,流放到西伯利亞是家常便飯。而西伯利亞也因此,在這幾百年間,俄國人比例從不到 10%,洗到超過 50%,鞏固當地統治。

 

所以,史達林大規模的人口轉移洗族群比例,或廣設勞改營,追本溯源,在歷史上都有類似的前例,只是沒有用國家機器高效率地去放大。

 

根據這樣的脈絡,去觀察之後共產黨在全世界造成的悲劇,很有既視感,也很能看出那些在漂亮理論與滿嘴理想下,潛藏的各種極端暴力。

 

再好的思想,配上絕對的權力,都將墮落成華麗的詞藻,掩飾那些從過往歷史中取材,被放大數倍的殘暴。從蘇共、中共、赤柬等故事中,已經重複驗證了很多次,人類還要多久,才能徹底醒悟?

 

 

沙皇真的搖擺嗎?

 

看完本書,會覺得書名「搖擺於歐亞之間的沙皇們」可能是為了吸引台灣讀者而下的,的確頗為優美,也很有畫面。但事實上沙皇們沒什麼搖擺 XD 政治、經濟、社會的中心,一直都在歐洲。

 

亞洲部分,是要到西伯利亞鐵路修建,以及清朝孱弱後,才比較受到重視,但那也已經是最後兩任沙皇的時候了,但也是從這時開始,俄羅斯開始成為台灣的周邊大國之一,與我們的生活,開始發生關係。

 

 

 

 

相關連結

 

 

 

專頁筆記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俄國, 俄羅斯, 共產黨, 台灣, 尼古拉, 彼得大帝, 成吉思汗, 日俄戰爭, 日本, 沙皇, 甲午戰爭, 蒙古, 蘇聯, 馬關條約。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