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蔡依橙
過去,我們是讀國立編譯館的中國史長大的。這是中華民國角度,尤其南方孫文-蔣政權一系的論述。
史景遷的「追尋現代中國」,剛好最近更新第三版,時報花了不少功夫,優化整體翻譯,並提供蠻好的譯者序跟導讀。
整體來說,就是英國人美國學者的現代中國認識角度。
讀者:蔡依橙
過去,我們是讀國立編譯館的中國史長大的。這是中華民國角度,尤其南方孫文-蔣政權一系的論述。
史景遷的「追尋現代中國」,剛好最近更新第三版,時報花了不少功夫,優化整體翻譯,並提供蠻好的譯者序跟導讀。
整體來說,就是英國人美國學者的現代中國認識角度。
讀者:蔡依橙
這本書原本的英文書名,是「威爾遜時刻」,但畢竟是一百年前的事情,加上在台灣人、中華民國人、中共國人對「威爾遜」的記憶不同且模糊,賣書大概有點辛苦,所以編輯下了一個在台灣書市可能較為討喜的名字。1919 可以令人想到 100 週年,直接把書中的三個亞洲國家拿出來當書名,也更親近讀者。
這本寫一戰的書,是用非常獨特的切入點進去寫的,也就是「威爾遜時刻」。這個時刻,指的是在美國參戰之時,威爾遜為了正當化美國的參與,提出他自己深信不疑的十四點原則,隨著美國的力量進入,一戰被強勢結束後,全世界被壓迫的弱小國家、被殖民的各地民眾,都期待這十四點原則,會帶領國際關係進入更和平且更正義的未來。
作者:蔡依橙
配合新課綱上路,素養講究的是整合知識、跨學科、重思考與脈絡、與生活相關等特質。
這幾個月,我們家持續關注香港相關的新聞,孩子也因此認識了很多基礎知識,想說也該是個時候,比較系統性的協助他們整理一下知識,並看看孩子怎麼思考。
作者:蔡依橙
要認識世界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一戰、二戰、冷戰是無法迴避的三大主題。但由於台灣獨特的「台灣人的悲哀」,我們對一戰的印象,往往模糊不清。為什麼?因為歷史被刻意的抹去並錯置。
怎麼說呢?
作者:蔡依橙
這次是我被嚇到了。
昨天晚上睡前,跟孩子一起看《年代向錢看》,這集講到中共的人民日報開始重提鬥爭,汪浩大哥作了些解釋,並說明目前像郭台銘這樣的資本家,可能是整肅的對象。小學三年級的兒子忽然在上面這個畫面,說了一句:「喔,這個就是那個德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