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台灣經濟發展遲緩,工作與上升機會減少,怎麼辦?

 

 

 

 

問:校長,擔憂台灣經濟發展遲緩,下一代工作/上升機會減少,這個又何解呢?還是我們可以看的到台灣經濟再起的曙光?

 

答:(蔡依橙)

 

 

如何看待經濟成長率

 

所有的成熟經濟體,2%-3% 的成長率是常態。這點在雅言出版社的《拚經濟》有很好的論述。那種 6-10% 的成長,在人類史上,我們說的是全人類歷史喔,只有「戰後復甦」曾經大量可複製地出現過。連我們認為很猛爆的「工業革命」,翻開 200 年前的資料,其實年均成長都只有 1% 左右。

 

 

現在你看到的中國崛起、東南亞崛起,其實也是「戰後復甦」的劇本,只是他們戰後因為各種因素,可能文革、可能人為飢荒、可能土地改革失敗、沒有跟上海洋貿易潮流,現在認真開始補課而已。

 

補課的內容,就是台灣曾經走過的路。農業累積資本、輕工業進口替代、勞力密集加工出口、金融與產業政策引導升級。幾乎都是。

 

 

 

台灣沒希望的感覺是怎麼來的?

 

事實上台灣這兩年的經濟狀況很好,經濟數據顯示的確如此,基本工資與時薪也都上升了。

 

媒體以及刻意帶風向者,努力營造一種台灣沒有希望的感覺,偏偏他們很成功。帶風向的人,一部份曾是執政黨,連自己號稱的統計數據提升都做不到,現在別人執政,數據提升了,卻說那是「運氣」,他「無感」。這其實不是討論國家施政走向的方法。

 

做科學研究的人都知道,衡量一件事情,指標要固定,不然今天用 CRP 看感染嚴重程度,明天改用「體溫」,後天憑「感覺」,這樣怎麼能有結果?

 

 

不管是用橫向比較、歷史比較,台灣都在很好的狀態。

 

要讓一個社會感覺自己很絕望,方法很簡單:講福利比北歐,講上層收入比美國,講成長率比印尼,講國家資源調度比中國,當然怎麼比都是輸的。

 

反過來說,講稅率比北歐,講中下層人民生活比美國,講絕對收入比印尼,講人權比中國,就會知道其實台灣怎麼看都很不錯,而且平衡。

 

事實上你拿什麼指標去全世界比,台灣多數都能拿到前段班,很多甚至都是前 20 名的。

 

 

 

上升機會減少,怎麼辦呢?

 

至於「上升機會」,人同此心,每一個階層都在努力地讓自己的孩子上升,大家說要流動,沒有人希望自己孩子向下流動,都想向上,不是嗎?

 

在自由國家中,大家獲得資訊的機會,因為沒有極權國家的資訊壟斷與訊息不對稱,大家基本差不多,你有網路我也有,我能讀書你也能。所以社經階級越好,取得資訊與應用資訊能力越好。

 

相對來說,中下階層的困境越發明顯,這也是每個自由且先進的國家都一樣的。同樣有網路,一些人不知道怎麼找到適合自己的機會與資訊,同樣有書,一些人不知道怎麼深度理解並應用,同樣有工作機會,一些人因為生活其他部分的困境,導致無法有效把握。

 

日本、美國都是這樣,日本開始出現下流老人、貧窮問題的各種書。美國的話,八旗文化的《絕望者之歌》、時報出版的《窮忙》與《下一個家在何方》,都在講這樣的事情。只是過去的「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思維,讓我們總覺得美國,或其扶植來對抗蘇聯的小老弟日本,一切都是好的。

 

 

這就是成熟經濟體的無奈,社會福利、教育普及、網路與基本建設做好,就是政府該做的補強。所以台灣的健保,根本上就是一個社會福利政策,提供全民「健康的安全網」。廣設大學,以及高速普及的網路,也是這個脈絡下的必然。

 

至於很多人喜歡說的,「中國」早期很多人白手致富,別忘了,很多的起家,建立在與黨合作、黨特許、黨先不抓你,這基本上是利用資訊與機會的不公平而崛起的,不管在俄羅斯或中國,改革開放的過程,都有這樣的黑暗故事。戒嚴時的台灣也是,很多行業,「不是你想做就能做」的。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上升」,在一個自由的成熟經濟體中,「防守」比「攻擊」重要,也就是「不犯蠢」。增廣自己的視野,深思表象後的意義,對世界有更開闊的認知,把這樣的能力分享給你的孩子,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然後,他們會有屬於自己的機會,也只有他們自己看得到,能把握住。我們沒辦法下什麼指導棋。就像你的人生,只有自己能把握,能看清楚,能做好每個適合自己的決定。

 

 

相關連結

 

 

 

閱讀筆記 / 小孩教養

 

 

本篇發表於 小孩教養, 閱讀筆記 並標籤為 21 世紀的 21 堂課, 下一個家在何方, 成熟經濟體, 拚經濟, 真確, 窮忙, 絕望者之歌, 經濟成長, 經濟成長率。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