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今天參加了黑熊學院的藍鵲行動,這是一場大型演訓,就像是一個模擬真實且讓大家思考如何生存的大地遊戲。
先說結論:我很推薦,如果以下的討論你看了也有同感,下次開放報名時,給自己一個機會參與。
作者:蔡依橙
今天參加了黑熊學院的藍鵲行動,這是一場大型演訓,就像是一個模擬真實且讓大家思考如何生存的大地遊戲。
先說結論:我很推薦,如果以下的討論你看了也有同感,下次開放報名時,給自己一個機會參與。
問:校長好,有件事情我真的不太確定該怎麼去思考跟看待,想請問你的意見。
進醫院後有聽到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很多醫學中心的老師們看不慣現在年輕人臨床都還沒學好,就整天寫論文的風氣,所以在招收住院醫師的時候,有論文不見得會加分,他們希望的是全人評估,能夠收進可以一起當同事的住院醫師。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因為評鑑跟醫院本身的要求,學術論文的寫作能力是剛性需求,偏偏有這種能力的人又很稀缺,所以能夠有發表,證明自己有學術寫作的能力,在多數的醫院其實是會加分的。
我現在雖然離應徵還有兩年,但我也知道,寫論文需要時間。到底我該不該去發展學術寫作的經驗,並充實自己的履歷?
答:(蔡依橙)
這是個好問題,事實上這兩種說法都存在,也都沒有錯,但他們會適用於不同的醫院。
招收住院醫師絕對是一個全人評估的過程,你論文再多,但人很難相處,而且面試的時候看起來氣場就與主考官不合,那是不可能會被錄取的。
但相對來說,如果兩個人不管在各方面都各有千秋,面談過程也沒出明顯的問題,科部又有發表需求,當然是有發表,證明自己有學術寫作能力的人比較吃香。
書面審查的部分也會有差別,論文只是一個記錄,他真正代表的是你對這個科別是不是有持續性的興趣,是不是專心致力於發展這方面的能力。大家都知道,對於醫學生 PGY 來說,寫論文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事實上對主治醫師也不容易),如果你年輕的時候就能夠克服困難的事情,那麼住院醫師訓練期間給你一些更有挑戰性的臨床訓練,學習新技術,應該也是沒問題的。
作者:蔡依橙(原刊載於未來少年雜誌)
Hey,小朋友們,你知道嗎?在這個地球上,只有一種生物可以想去月球就去月球、想造原子彈就造出原子彈、想讓火箭可回收,竟然就真的造出了可回收的火箭。
是的,這種生物就是我們人類!精確的說,是「智人」,因為在這世界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其他種人類,但現在只剩下我們這一種。
作者: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核心講師、新思惟國際創辦人)
常聽到的教養主流言論,如果去深思的話,會發現許多矛盾之處。例如:專家分享如何限制孩子 3C 產品與網路使用的實用技巧;老師感嘆現在的孩子都在滑手機跟看影片,專注力下降趨勢很嚴重,呼籲要多讀書。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的產業,都跟 3C 有關係,民用的像是 Apple、Google、Microsoft、線上購物或點餐系統,軍用的像是無人機、匿蹤戰機、精準火炮、加密通訊。半導體、手持裝置、網路服務合力改變世界,學者們大聲疾呼人工智慧的重要性,孩子都該認識。
但是,不准孩子用 3C,跟希望他們精通數位科技才好找工作才能面對未來,是矛盾的。
「讓孩子去做喜歡的事情不讀書?考試考差了怎麼辦?你要負責他的未來嗎?」
「給人家那個什麼建議?那是因為別人的孩子不用他負責,如果小孩去做模型去看 YouTube,功課都不顧,找不到工作怎麼辦?風涼話。」
前一篇關於「做這個有什麼意義?」的文章出來後,有幾位朋友傳給我看部分家長的批評。我完全同意每一個人的孩子要怎麼教要怎麼管,只要在合法的範圍內,都是每個家庭的自由。而這位家長的批評,也是我這種聯考世代,剛開始要給孩子自由的時候,心裡曾經猶豫的。事實上我很能理解。
問:校長好,上次你分享,美國的醫學教育是從技術傳遞逐漸變成強調研究,也因此影響了今天的台灣醫療體系,這很有趣。但我想問的是,我就好好的把我的病人顧好,學會既有的知識去做醫療服務,有什麼問題嗎?一定要做研究嗎?
答:(蔡依橙)
首先要先聲明的是,如果我們今天專心做醫療服務,而且持續進修,跟上醫療進步的趨勢,也引進新的觀念與方法,我認為完全沒有問題。
「做這個有什麼意義?」
我自己是聯考時代長大的,在我們國高中的期間,因為升學至上,只要你做的事情跟升學沒有直接關係,都會被師長這樣質疑。我們畢竟也想當個好學生,這樣的觀念,慢慢的內建到我的心裡。
不過,自己出了社會,感受到今日社會的多元化、網路跟國際語言的威力,還有各種新創業機會和工作出現,我漸漸會要求自己對孩子少說這句話。或至少在心裡想就好。
答:(蔡依橙)
目前 ChatGPT 有很多種花式應用,但我個人認為有一些應用需要研究者本身有比較高的鑑別度,才不會出事。所以,我接下來要講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用,而且最安全的用法:語言編修。
以下會舉很多的實例,有一些我實際應用的畫面,各位可以暫停或截圖下來看,參考我是用怎樣的互動方式,請 ChatGPT 幫我做事。
問:校長,像臺灣這樣,醫療領域的專業人員升遷還有評鑑,都跟學術產出綁定,是合理的嗎?因為我去開國際會議,發現新加坡醫師有在做發表的人很少,他們似乎只要專心把病人看好,就能夠過上很好的日子,不需要去做醫學研究。
答:(蔡依橙)
同學觀察的沒錯,這也是十多年前的我做過功課的領域,以下分享一些想法。也許你面對的時空環境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跟決定。我只是善意提供自己的經驗,各位斟酌使用就好。
我在 11 年前時,因為很想要創業,也注意到了新加坡的醫療制度跟臺灣有巨大的不同,臺灣是以健保局為主,而且政府有非常強大的醫療宰制力,對於醫療廣告也限制得非常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