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 ASCI 2010 Cardiac CT Guideline 經驗分享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會員

完稿日:2010/10/19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2009/3/16  接獲邀請函

 

2009 年 3 月 16 號,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Asian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 ASCI)寄邀請函給我,內容是說,亞洲一直需要心臟電腦斷層(cardiac CT; CCT)與心臟磁振造影(cardiac MR; CMR)的相關指引(guideline),ASCI 決定擔起這個責任,成立 CCT & CMR guideline working group (WG),經由 ASCI 的核心成員提名,邀請亞洲四個國家共七位在心臟影像具有廣泛臨床經驗以及研究成果的醫師一起合作,預計藉由幾次實際見面的討論以及大量的後續電子郵件溝通,於 2010 年 2 月出版的 ASCI special issue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 中發表專屬於亞洲的心臟影像指引。難得有這樣的機會代表國家以「Taiwan」名義參加國際 guideline 的制定,當然是義不容辭立刻答應了。

 

 tn_Fig01

圖、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的邀請函

        之後的半年間,我領導工作小組成員,完成了 ASCI 2010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 for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一文,並成為以高品質獲得共識,準時刊登於 2010 年 2 月號 ASCI special issue 的「唯一」一篇。以下,便是想與讀者們分享這整個參與國際學術社群、制定國際指引的故事,提供未來即將走向國際的傑出醫師們,一些值得參考的經驗。

 

 tn_Fig02

圖、心臟電腦斷層適應症指引標題頁

 

 

工作小組成員簡介


people



2009/6/4 
在 ASCI 2009 東京年會之前的第一次會議

 

第一次工作小組的會議地點在 Tokyo Conference Center Shinagawa,重點是破冰與分派工作,大家都是初次接觸到這樣的國際寫作任務,也是第一次見面,剛開始的互動相當客氣,總是擔心話題過於敏感(當天是六四 20 週年!)。畢竟亞洲近代史有很多政治與民族情結,如:日本與韓國、中國在二戰時的恩怨、台灣香港與中國的微妙關係等。我的經驗是,從娛樂與文化入手,總是最容易的,跟韓國人提 Wonder girls 的 Nobody 或者冬季戀歌(Winter sonata)、對日本人提 NDSL 或 Doraemon、與中國人談談他們的土豆網、優酷與PPS,這些話題作為破冰是最安全、得體且有趣的。熟了之後,也發現這次的七位成員,大家心態上都很年輕,對政治與民族議題其實都採取很開放的態度,無所不談。

 

破冰之後,接著擬定工作計畫並各自認領。我由於對心臟電腦斷層較為熟悉,有兩個主題可選:一為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這是類似 indication guideline 的參考建議;另一個是 practice guideline,制定標準檢查技術的寫作計畫。由於在過去的寫作中,對於檢查技術的書寫已經有所經驗,於是我選擇了對我自己較有挑戰性的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 for CCT。

 

以下是各個專案的負責人名單,以及後續的狀況簡介:

 

project

 

Hwan Seok Yong 因認證各機構或各課程的施作水平,牽涉到權力、罰則,且有可能面臨許多人情問題,故此計畫取消。

 

第一次的會議,就在分派工作中結束了,想到刊登日期是 2010 年 2 月,離聚會當天還有 8 個月之久,像是明年的事情一樣,於是大家就在愉快輕鬆的心情中散會了。

 

 tn_Fig03

圖、第一次東京會議,剛認識,工作也是八個月後,大家都輕鬆的微笑著。

 

 

2009/8/15  南韓仁川機場旁 Hyatt Regency 的第二次會議

 

 tn_Fig04

圖、第二次開會,大家笑得比較保守,因為只剩下五周了!

 

第一次會議後兩個月,沒有人有動靜。但 Dr. Choi 詢問了一下 ASCI 總部,才發現,如果要在 2010 年 2 月刊登,按照 Springer 出版社(負責出版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也包括這次的 ASCI Special issue)的表定作業時間,在 9/22 之前就必須把稿件送到 Springer 編輯部,逾時不候!

 

這下代誌大條了!原本以為的八個月,忽然變成了八個禮拜不到,為了顯示事情的急迫程度,ASCI 總部緊急發出了第二次會議通知,這次沒有什麼其他學術會議合併舉辦,就專程為了這件事情開會,ASCI 提供來回機票、飯店住宿以及場所費用,很慎重的讓我們了解到「這個計畫是玩真的」、「請加油,好嗎?」。地點訂在南韓仁川機場旁的 Hyatt Regency,相當高級的飯店。經由飛行、入住、開會、回國的這整個儀式,我清楚的了解到事情的急迫性。

 

 tn_Fig05

圖、專程飛到仁川機場旁的會議室開一個緊急會。嗯,該加油了!

 IF

圖、第一次到韓國,就是想試試看韓國的石鍋拌飯跟台灣的有啥不同?這是仁川機場內的,結論是:「比台灣的辣很多!」

 

8 月 15 日開會時,根據 Springer 的 9 月 22 日底限,在記事本上算了算,發現我只剩五周的工作時間。這個有點棘手,一個從沒做過的計畫,要在五周內完成,包括規劃、執行、回收、統計、寫作和定稿,真的是一天都不能浪費。清點手上既有的資源:有 ASCI office 專業的秘書 Miss Kim 可以協助行政事項(順便說一下,insession 這家公司提供的會議與學會經營服務真的蠻專業的),其他只剩我自己的筆記型電腦以及一些網路上下載的歐美 guideline。現場幾位工作小組成員,紛紛反應要在五周內完成一篇代表 ASCI 的 guideline,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我逆勢思考,這是代表臺灣出來參與國際 guideline 制定,如果當別人都覺得不可能的時候,我們還能逆勢完成,是否更能取得各國研究者的尊敬?這個逆勢操作,有沒有機會成功呢?

 

 IF

圖、思考過程中所閱讀的大量參考文獻

 

 

2009/8/16 – 2009/8/25  十天間規劃與製作相關文件

 

回國的路上,我盤算著相關的資源,得出了「全力一搏,應該有機會成功」的結論。我想達成的目的是:2010 年 3 月在台北舉辦 ASCI 之前,讓國際學術社群知道,台灣除了有能力舉辦國際會議、更有能力領導制定國際學術指引。

 

空想無益,該腳踏實地。首先,我閱讀了之前由美國心臟學會出版的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了解其背後意涵。原來,一個理想的 guideline 應該由大量證據力強大的研究整理而成,但現今的醫療科技進步太快,科學研究從設計、執行到出版又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可能實驗結果還沒出版,該科技就過時了。於是業界發展了 modified Delphi method,認為找到具代表性的一群技術專家(Technical Panel),收集並用特殊方式整理其意見,可以作為一個深具參考價值的 guideline。所以我的工作細節如下:(1)擬定適當的適應症 (2)找到具代表性的專家給予評分 (3)將結果寫成流暢且有意義的文章。難只難在,這些要在五周內完成,而且在品質上要有國際學會的水平。

 

在整個專案品質上,我抓了幾個要點與其對應的策略,列表如下:


points



tn_Fig08

圖、我給 ASCI office 的表格,清楚說明哪一天我需要他們幫忙什麼,註明重要的日期以及相關作為的理由跟重點。ASCI office 也很專業的全部準時做到了。



 tn_Fig09

圖、我給 ASCI office 的 email 範本,讓他們可以專注在發送郵件。


2009/8/26 – 2009/9/7  亞洲各國專家成員評分、陸續收集回函

 

經由亞洲各國代表推薦,最後我們列出了 34 人專家成員清單,其中韓國 6 位、日本 6 位、台灣 5 位、中國 3 位、香港 3 位、新加坡 3 位、菲律賓 2 位、越南 3 位、泰國 2 位、馬來西亞 1 位。這個清單是很政治的,必須在兼顧 ASCI 的參與度、國際學術的貢獻度、亞洲的代表性中取得平衡,而由於事先的規劃與充分的理由,雖然這樣的人數曾遭到質疑,但最後大家都能接受。例如:韓國近年在心臟電腦斷層的學術研究發表不少,所以理當與日本同樣擁有六位代表;中國加上香港,人數剛好超過台灣,而台灣作為 ASCI 年會主辦國之一,學術的地位也是有目共睹。在這種國際圓桌上,大家都是代表各自的國家與學會,彼此之間沒有階級也沒有必要聽誰的,「說服力」則是由以下因素構成:對現實情況的掌握力、對各國期待與實際實力的了解程度、發言者在該領域的地位。這些因素都必須做到精確掌握,才能達到國際喬事最高原則:「讓意見消弭於無形」,且「大家都能接受」。

 

接著我準備好 34 位專家的名字列表以及電子郵件清單,請 ASCI office 代表發函出去,我想這樣的國際學會指引,對於專家們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畢竟寫個問卷與想法,名字便能以 Technical Panel member 身分出現在亞洲第一次的 guideline,也是種肯定,預計回收率應不會太差。

tn_Fig10

圖、技術專家問卷第一頁,基本資料調查。

 tn_Fig11

圖、技術專家問卷內容,共六頁51個適應症評分。

 

收集日期是 8/26到 9/7,這個日期規劃其中有幾個玄機:(1)先公布截止日是 9/4,但 9/4 週五預計做最後催票,實際截止日是 9/7,留個六日做最後補寫 (2)十天填個七頁問卷,時間上應該足夠 (3)這十天橫跨兩個六日,剛收到沒多久就有一個週末可以填。配合這一連串的策略,我們在 9/7 截止時回收到 23 份問卷,達成 67.6% 的回收率。

 

 

2009/9/7 – 2009/9/15  整理結果 寫作

 

9/7 當天收集了全部的回函後,便開始輸入到 excel 跑結果。一個客觀的 guideline,其說服力必須來自於有代表性的亞洲專家群,並忠實反應調查結果,打從開始,我們就預計將結果放在網路上做 online supplement,以昭公信。由於任何的小錯都可能賠上 ASCI 或台灣的名聲,所以這個表我花了非常多時間反覆確認,並用 excel 自動功能著色以求美觀與閱讀方便,最後輸出成 PDF 作為 online supplement。

 

tn_Fig12

圖、所有23位回函的統計結果,每一格都經過多次反覆校對,並公開為online supplement。

 

這個大表出來後,其實亞洲這份新 guideline 骨架已經出來了,剩下的只是寫作長肉,說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結果論述、與歐美既有 guideline 的不同等。

 

這寫作的八天,週一到週五每天下班後,吃晚餐邊吞下一罐純喫茶無糖綠茶,接著做到半夜 12:00 收工,加上六日全日泡醫院,總計大約用了 40 小時的寫作時間,比自己的研究文章花的時間長,畢竟所代表的是台灣、是 ASCI。

 

 IF

圖、我的寫作現場,一堆參考文獻,跟一台工作筆電。

        雖說七位工作小組成員的角色應該是共同作者,但真要七個人共同寫一篇文章,光處理意見大概就要過兩年,於是我採取的策略是:由我主筆,以公平客觀的角度,兼顧各國關鍵人物與工作小組成員們的重要文獻,讓整篇文章有亞洲特色、有原創觀點,但又四平八穩。希望能一口氣通過所有共同作者的審閱之眼,而能平安無事的儘速刊出。

 

 

2009/9/15 – 2009/9/21  將初稿給七人工作小組審閱並給予回饋意見

 

完成初稿後,我便 email 給工作小組有一周的時間審閱。各位可能會想,怎麼你寫花一周,給人家看也是一周?不留多一點時間給自己寫,而給工作小組兩三天看過就好?

 

在這件事情上,我的想法是:大家雖然英文不好、溝通有點卡卡,但都寫過文章,看到表格跟文章,就知道這要在一周內整理出來的難度了,如果我們很尊重工作小組成員,給他們也是一周時間看,加上文章流暢度夠、原創性佳、國際政治平衡好,工作小組成員都龍心大悅,少點麻煩意見,事情豈不容易得多。

 

 

2009/9/22  回覆 定稿 送出

 

9/21 我收到所有成員的回饋意見,有些的確是蠻尖銳的,例如:為什麼沒有引用誰的文章,而卻引了誰的文章?為什麼沒有提到某個團隊提出的重要觀念,卻講了誰的主觀陳述?幸好這類相關問題在下筆的時候,都已經用客觀的資料想好理由,所以我實際上需要改的部份其實不多,幾乎只是句子的使用或引用文獻的小幅修正。這也是我個人深覺重要的一個寫作與 revision 概念:勝者,先勝而後戰。

 

雖然七位工作小組成員的身分應是共同作者,但我還是很慎重的為每一位提出意見的作者,做了大表格,把他們的意見抄錄於上,並 point-by-point 的說明我的理由以及後來修改的地方,以高規格對待來顯示我的重視。

 

也因此,如預期的,在 9/22 用一天完成 revision 後,便迅速獲得全體同意,定稿,並送出到 ASCI office 與 Springer 編輯部。

 

 

2010/2/1 正式刊出

 tn_Fig14

圖、於ASCI special issue刊出的第一頁

終於趕在台灣 3 月舉辦 ASCI 之前刊出了。而這篇文章的完成,也讓參與這整個過程的 ASCI office、工作小組成員、技術專家成員充分理解到,台灣是一個臨床醫療與學術水平很高的地方,我們除了有能力舉辦超過 1000 人的國際會議(ASCI/AOCR 2010),也有能力整合亞洲區意見,寫作專屬於亞洲的適應症指引。

 

 

過程總整理

 

summary



給讀者的話

 

回顧這個過程的許多時刻,也許在當下您不會做跟我相同的決定,你可能覺得我對自己太嚴苛,給自己太少時間。但若時光倒流,角色交換,換你有個五週後想完成的小夢想,難道你能去跟各國研究者吵「填填問卷也要十天?」嗎?難道你去跟 Springer 吵「你們辦事效率太差,要四個月做一本期刊?」嗎?難道你去跟 ASCI 英修老師吵「你要那麼多天英修做什麼」嗎?可能花了七天吵,最後多吵出七天寫作時間,剛好抵消,心情還受影響。

 

我的觀念是,我不喜歡爭論,因為爭論完全無益。就像韓寒跑的拉力賽車,路很爛、彎很急、樹很多很危險,但我們能做的就是看好地形,選一個最快最可能的路,完成他。如果真的覺得資源不足、盡力也做不到,那就放棄吧。選項只有「完成他」與「放棄他」,「爭論」不在選項之內。而我只是看到一絲可能,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一個期限,去衝衝看。

 

又如打籃球,你要跟防守你的人吵「有必要靠這麼近?」嗎?你要跟你的隊友吵「傳球時機太差」嗎?重要的是,找到防守的空檔,在零點幾秒間漂亮出手,投進一個三分球逆轉局勢。真正值得你費心的,不是那些鼓譟的觀眾、黏人的對手,而其實是你自己出手的那零點幾秒。那零點幾秒,則是用幾萬小時的練習去換來的精華。

 

想跟你說的是:「把自己練強」,就這樣。

 

 

結語

 

很幸運有這樣難得的國際 guideline 制定經驗,能為國家、為學會爭一點國際能見度。希望以上的內容分享,能鼓勵更多的台灣朋友,繼續把臨床醫療做到世界水平,並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社群,留下我們受人尊敬的足跡。

 

 

後記

 

寫作的過程中,有朋友問我:「你寫這個出來好嗎?棒打出頭鳥,人家看你不順眼怎麼辦?萬一以後沒有類似的機會,豈不讓人看笑話了?」我說:「我不是這樣想的。我的想法是,因為台灣的進步與資源,我有機會在臨床上做出一些成績,也因此得到代表臺灣去制定國際 guideline 的資格。就像大隊接力一樣,輪到我了,我盡力跑,然後把棒子交出去,就是做好我的事。所以我去年盡力完成了這個 guideline 制定,結果還不錯,現在也把經驗寫出來傳承下去,讓其他的醫師能在這樣的基礎上做得更好。未來是不是還有我的機會,其實沒關係。」

 

只有當場上跑的人盡力,交棒迅速確實,場下沒跑的人衷心祝福,台灣才能在一個集體想像中前進。我們必須自己證明我們不會內耗,而且值得這樣的進步。不是嗎?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已標籤 ASCI, guideline, 制定, 努力, 南韓, 國際, 學會, 學者, 學術, 指引, 經驗, 緊張 | 1 則迴響

1st Asian Young Radiologist Forum (video)


snapshot20100422081557

Date: March 23 (Tuesday), 2010

Time:14:10 – 16:00

Facilitator:I-Chen Tsai, MD sillyduck.radiology@gmail.com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Taichung, Taiwan.


Panelists:

– Yuanyi Cheng (China)

– Benjamin M. Yeh (United States)

– Satoshi Kobayashi (Japan)

– Hyun Woo Goo (Korea)

– I-Chen Tsai (Taiwan)


這是今年三月,我們為全亞洲年輕放射科醫師舉辦的研討會,找來五位成功利用有限資源,並已有一定成績的年輕醫師研究者,分享他們的策略、想法以及努力的過程,希望讓有志的年輕人,能更堅定自己的信心繼續向前。我把全部的影片都照順序嵌入了,希望讓年輕人更好閱讀。


Radiology, as a specialty, changed much in recent ten years. About technology, multi-detector row CT evolved from 4-slice to 640-slice, 3T MRI became widely available, and new treatments such as 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and radiofrequency became our routine clinical practice. About external environment, many clinicians were doing procedures once only performed by radiologists, such as intracranial endovascular intervention and cardiac CT. About academic community, the impact factors of general radiology journals, including Radiology, Radiographics, European Radiology, and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were all rising. The quality of articles improved while manuscript acceptance rates decreased. With these, this specialty is actually changing its definition, boundary and opportunity. At the mean time, young generation radiologists were entering this big family. This young generation can type much faster than they write. They can read, think and write on the computer without printing it out. They were growing with internet, and started their career in a digital working environment. With slower economic growth rate and economic crisis these years, the research resources were limited while the clinical workload was still heavy. These young radiologists developed their own way to cope with the clinical loading while keeping on research. With thes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hanges, we would like to know how these young radiologists faced the challenges. How do we suggest other new comers about the road to the future. We think we should have a platform for young radiologists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to exchange their ideas and discuss with each other.

In this first attempt, we invited five young leading radiologist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We believe this initial platform attempt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participating young radiologists to clarify their roads to the future.




1st Asian Young Radiologist Forum on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user/TYROevideo





Dr. Yuanyi Zheng (鄭元義) from Institute of Ultrasonic Imaging,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 Dr. Zheng is a young and brilliant doctor specialized in ultrasound. He and his team used ultrasonic destruction of microbubble to serve as a vehicle for gene delivery, which is a good example of combining clinical technique and basic research.





Dr. Benjamin M. Yeh from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USA. Dr. Yeh, specialized in abdominal imaging, is good at recognizing important subtle findings in routine film interpretation and expressing it in scientific language.





Dr. Satoshi Kobayashi from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Kanazawa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Kanazawa, Japan. Dr. Kobayashi is an expert in hepatobiliary imaging. His extensive publications covered both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topics on hepatic neoplasms and hepatobiliary diseases.





Dr. Hyun Woo Goo from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Asan Medical Center, University of Ulsan College of Medicine, Seoul, Korea. Dr. Goo is an well-known pediatric radiologist in the world. He is most notable for CT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nd pediatric whole body MRI examination.





Dr. I-Chen Tsai (蔡依橙) from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Taichung, Taiwan. Dr. Tsai focused his research on cardiovascular CT. With his contrast-covering time concept, many clinical applications were developed.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在〈1st Asian Young Radiologist Forum (video)〉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Radiology in Taiwan

 

 

tn_Fig1



Radiology in Taiwan

由於近幾年台中榮總多切面電腦斷層相關研究於國際上受到注目,2007 年 11 月,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資深編輯顧問 Dr. Eric J. Stern 來信邀請我,為國際學術社群介紹台灣。於是我尋求當時中國民國放射線醫學會理事長周宜宏醫師協助,寫成本文 Radiology in Taiwan。


 這篇文章正式刊載的網頁版本與 PDF 版本,於 2008 年 7 月號刊登,至今已經過了 12 個月,AJR 早已釋出線上免費全文。 這篇對於我的學術歷程當然是有其特殊意義的,雖然以目前國科會計算 RPI 的方式,這種文章並沒有什麼幫助,但我還是覺得意義非凡。

首先,這讓我理解到,國際上的確有一個虛擬的社群,超越國界、超越文化,只要你做的東西夠有趣,總會有人注意到的,而且甚至因此,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國家做一點事情,讓世界更知道我們,一個小小的島,有那麼多傑出、有趣的事情。

其次,Eric J. Stern 是幾本重要的 Chest Radiology 書籍作者,也是我實習與住院醫師時期的「虛擬老師」,更是我在 AJR 投稿第一次被退時的責任編輯(就是他跟我宣佈退稿噩耗的),而被他邀請、肯定,是很令人振奮的,表示我的確成長了。

第三、這是第一次我與學會理事長合作撰稿,過程很迅速愉快,很棒的經驗。

最後,我寫成這文章的時候其實只是第一年主治醫師,在重視「年功序列制」、講究階級倫理與頭銜的傳統醫界,不管是「第一年」或者是「主治醫師」的頭銜,我原本不可能有代表台灣寫 Radiology in Taiwan 的機會(少說也要有20年、主任或院長的頭銜才行),但國際上人家不是這樣看的。這事情讓我更確定,「國際社群」、「網路」才是我該去的地方,那是一個純粹競賽腦力、創意與實踐能力的有趣地方。

以下是全文刊載。


Radiology in Taiwan

I-Chen Tsai, MD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Taichung, and Institute of Clinical Medicine, School of Medicine,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Taipei, Taiwan.

Yi-Hong Chou, MD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and National Yang-M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Taipei, Taiwan.

Address correspondence to: Y.-H. Chou, MD
E-mail: yhchou@vghtpe.gov.tw 

Type of article: Perspective

Key words: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Radiology; History

Abstract

Taiwan is a small island that has always been influential in modern East Asia history. The radiology history of Taiwan dates back to 1951, when, following a series of conflicts, The Radiology Society in Taiwan, now the Radiology Socie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established. The ensuing 50 years has seen the burgeoning use of radiology and training of many radiologists in Taiwan.


     In 1895, Wilhelm Conrad Roentgen reported the discovery of the X-ray [1] and Qing China was defeated by Japan in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甲午戰爭) [2]. According to the Treaty of Shimonoseki (馬關條約), Taiwan (台灣) [3] was ceded to Japan in perpetuity [4]. There followed the importation of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X-ray machines to Imperial Japan to assist medical practice. An example of a machine of that vintage is shown in Fig. 1. In 1945, following Japan’s defeat in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and Word War II, Taiwan was taken over by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administration. Four years later, the ROC government retreated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moved their capital from Nanjing to Taipei, Taiwan’s largest city. At that time, several doctors established radiology service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governments of ROC and the United States (U.S.) [5]. On the basis of Sino-American Coopera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49-1958), the early Taiwanese radiology also benefited from the American side. Some ancillary radiology facilities were prenested from the U.S. (Fig. 2). The early pioneer radiologists from 1949 to 1960 established diagnostic services mainly in military hospital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currently, the 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and National Defense Medical Center. In 1951, Dr. Jane Ching Wu (吳靜) established the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SROC) in Taiwan [6]. With the assistance of Dr. Paul C. Hodges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the many radiologists who returned to Taiwan from the U.S.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I, radiology as a specialty gradually matured in the country [7]. In 1987, the Society of Nuclear Medicine in Taiwan was established, followed in 1993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Taiwan Society for Therapeutic Radiology and Oncology. Since its inception, the RSROC has evolved into a society focusing on diagnostic and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In order to avoid confusion with the existing Chinese Society of Radiology [8]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C), the council of the RSROC is recently considering to rename the society as the Taiwan Society of Radiology.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RSROC is the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which commenced publication in March 1976 as a quarterly journal. The English language journal’s mandate is the publication of original research, workshop proceedings, technical notes, and case reports of the society’s members. The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y is currently cited by EMBASE/Excerpta Medica.

     The current Taiwan medical education system is a modification of the American system [9]. Afte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ndertake a seven-year medical university training period that includes a one-year rotating internship. Students who choose radiology as their career then undertake a four-year radiology resident training program that includes a six-month period of general medicine training. After passing the radiology board examination administered by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they are qualified as a radiologist.

     Currently, most subspecialties work as subcommittees under the RSROC umbrella. Every year in March, the 733 radiologists (as of December 31, 2007), more than 130 trainees, and about 200 technical exhibitors attend the society’s annual meeting, which rotates between the major cities in Taiwan. Attendance at the 2007 meeting was 1050. There were 120 oral presentations, 115 scientific exhibits, and 36 technical exhibits. Experts in subspecialties delivered 40 lectures in 12 categories, and eleven foreign speakers were invited to give lectures in plenary and subspecialty sessions.

     In the early years when radiology training in Taiwan was in its infancy, many radiologists sought resident training in the U.S. Many choose to remain in the U.S., where their achievements have been notable; examples include Dr. Chien-Tai Lu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University of Iowa Hospital), Dr. Y.P. Huang and Dr. Hsu-Chong Yeh (Mt Sinai Medical Center, NYC), Dr. Ay-Ming Wang (William Beaumont Hospital), Dr. Fong Y. Tsa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Medical Center), Dr. Lee C. Chiu (Iowa University Hospital and Saint Joseph Medical Center, Burbank, CA), and Dr. Vincent P. Chuang (M.D. Anderson Medical Center). Others returned to Taiwan to pioneer the emergence of diagnostic and inteventional radiology in the country; the list includes Drs. Lan-Chang Chiang and Chun Hsu (trained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Dr. Virginia Y.C. Kuan (trained at Bellevue Hospital), Drs. Chun Yu and Chien-Fang Yang (trained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Dr. Tsun Chang (trained at Louvain University, Belgium), Dr. Tong-Chieh Yang (trained at Columbia University), Dr. Chien-Yao Hsu (trained at Baylor University College of Medicine), and Dr. Chang-Yi Yu (trained at Rochester University). In addition, Dr. Hodges, who first visited Shanghai, China in 1915, also assist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of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in Taipei in the early 1960s [10, 11]. With the maturation of the radiology training system in Taiwan and increased global collaboration, the radiology expertise of Taiwan now rivals any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residents and fellows have tended to complete their training in Taiwan rather than elsewhere. The robust quality of this training is reflected by the increasing contribution of Taiwan radiologists to leading radiology journals [12, 13].

     After the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 started in Taiwan in 1995, almost all radiological examinations were reimbursed by the single health insurance company, the Bureau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which is run by the Taiwan government. Only some new high-end examinations, such as cardiac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CT) for coronary arterial disease, whole bod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for health examination, and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T are not covered and are billed directly to the patient [14, 15]. The limited geography and dense population of Taiwan [16] means that services such as CT and MRI are readily available to a substantial 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Today, Taiwan boosts many research groups of international caliber such as the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Brain Research at 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17], MR research group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Tri-service General Hospital [18], and the MRI Laboratory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19], and the multi-detector CT team at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The latter have pioneered the use of ultra-low dose multi-detector CT in neonatal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20, 21]. Also of note, the first MRI health examination center in the world was established in Taiwan [14, 15].

     The development of radiology in Taiwan reflects both the complex history of East Asia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2-4]. For an island country whose geographical area ranks only 139 of all countries on the globe [16], radiology-related publications have become prodigious, ranking tenth among by-country submissions to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Within 50 years, radiology in Taiwan has risen from the ashes of post-war devastation to world-class status, a remarkable legacy of a small group of Asian radiologists who strived to serve their people and who aspired for excellence.


References

  1. Wikipedia contributors. Wilhelm Conrad Röntge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December 12, 2007. Available at: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helm_Conrad_R%C3%B6ntgen Accessed December 18, 2007
  2. Wikipedia contributors. First Sino-Japanese War.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December 12, 2007. Available at: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rst_Sino-Japanese_War Accessed December 18, 2007
  3. Wikipedia contributors. Taiwa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December 17, 2007. Available at: http://en.wikipedia.org/wiki/Taiwan Accessed December 18, 2007
  4. Wikipedia contributors. Treaty of Shimonoseki.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December 17, 2007. Available at: http://en.wikipedia.org/wiki/Treaty_of_Shimonoseki Accessed December 18, 2007
  5. Kuo WH. Radiation oncology i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August 27, 2004. Available at: http://sts.nthu.edu.tw/board/read.php?f=8&i=1001&t=996 Accessed December 18, 2007
  6.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Republic of China. President list. Available at:http://www.rsroc.org.tw/about/presidentlist.htm Accessed December 18, 2007
  7. Hodges PC. History of Radiology in China: one man’s view based on first hand observation on the mainland 1915-1927 and in Taiwan 1960-1964. Chinese J Radiol; 1976: 1:1-9
  8. Chinese Society of Radiology. Available at: http://www.chinaradiology.org/china/ Accessed December 18, 2007
  9. Lai CW. Medical education in Taiwa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Accessed December 18, 2007
  10. Chun Hsu. History of radiology i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Chinese J Radiol; 1987: 12:191-197
  11. Chun Hsu. Status quo of radiology in Taiwan. Chinese J Radiol 1976: 1: 114-117
  12. Chen MY, Jenkins CB, Elster A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1980-2002. Am J Roentgenol. 2003: 181:907-912
  13. Ehara S, Takahashi K. Reasons for rejection of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AJR by international authors. Am J Roentgenol 2007: 188:W113-116
  14. VGH-HT imaging center. Available at: http://www.imaging.com.tw/ Accessed December 18, 2007.
  15. RSNA news writers. Whole body MR screening found feasible. RSNA News 2004: 14: 10-11. Available at: http://www.rsna.org/Publications/rsnanews/upload/feb2004.pdf Accessed December 18, 2007.
  16. Wikipedia contributors. List of countries by population density.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December 16, 2007. Available at: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population_density Accessed December 18, 2007
  17. Laboratory of Integrated Brain Research at 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Available at:http://ibru.vghtpe.gov.tw/english/events_eng.htm
  18. MR research group, NTUEE & TSGH. Available at: http://www.mrilab.org/home.phpAccessed December 18, 2007
  19. NTUH MRI Laboratory a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vailable at: http://mrilab.mc.ntu.edu.tw/Accessed December 18, 2007
  20. Lee T, Tsai IC, Fu YC, et al. Using multi-detector row CT in neonates with 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to Replace diagnostic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for anatomic investigation – Initial experiences in technical and clinical feasibility. Pediatr Radiol 2006: 36:1273-1282
  21. Tsai IC, Lee T, Chen MC, et al. Visualization of neonatal coronary arteries on multidetector row CT: ECG-gated versus non-ECG-gated technique. Pediatr Radiol 2007: 37:818-825

Figures and Figure Legends


tn_Fig1
Fig. 1. A vintage X-ray machine used in Taiwan following World War II. The machine is an example of X-ray equipment imported to Taiwan in the Imperial Japan era. It is no longer operational and is on display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The design is similar to the first X-ray machine designed by Wilhelm Conrad Roentgen, with a power generator to produce high voltage electricity. The machine was manufactured by the Shimadzu Corporation, which remains active in the biomedical equipment market. The X-ray machine was used for several generations of patients during the Imperial Japan, Kuomintang martial law, and modern democratic eras. Even during turbulent and changing times, medical science remained important and politically impartial. (Photographed by Dr. I-Tzun Tsai)


tn_Fig2
Fig.2. An X-ray Stereoscope (Fred W. Borden, M.D., Designer and Manufacturer, San Jose, CA) presented from the U.S., had been used from late 1960s to late 1970s. Inserted is the label indicating 「Sino-American Cooperation」. (Photographed by Dr. Yi-Hong Chou)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在〈Radiology in Taiwan〉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ASCI]2參加後記:國際學會如何投資未來

 

作者:蔡依橙醫師(台中榮總 放射線部)

活動日期:2010年8月30日 至 9月2日

活動地點:Olympic Parktel, Seoul, South Korea

 

課程設計與內容簡介

 

[ASCI]2是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Asian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 ASCI)所舉辦,針對年輕研究者所量身訂做的學術訓練營,全名為「Advanced School for Core Investigators from Asian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 [ASCI]2」(圖一),目的是為亞洲培訓未來十年能走向世界舞台的研究者。由於活動本身的縮寫剛好與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的英文縮寫一樣,所以稱之為[ASCI]2,念做ASCI-square(ASCI的C發k的音)。

 

tn_Fig01

圖一、活動前一天抵達會場時,所拍的飯店門口橫幅。

 

這個活動是在ASCI 2010於台北舉行時正式公告,接著由亞洲各國推薦已有初步成績的年輕研究者(學會規定是45歲以下),經過各國資深學術代表評分,選出七位年輕且具絕佳研究潛力的主治醫師,在四天內,加以密集培訓,這次被選上的七位受訓代表(trainee)分別為:

 

南韓 KANG Joon-Won

南韓 PARK Eun-Ah

日本 ICHIKAWA Yasutaka

台灣 LEE Wen-Jeng (李文正)

中國香港 CHIU Sonny

中國北京 YU Wei (于薇)

中國北京 XU Lei (徐磊)

 

這七位trainee,由七位tutors以及七位tutor assistants個別指導。trainee針對其研究初稿做報告後,指導者接著給予研究設計、寫作、出版等全方位的建議。除個別報告之外,另有綜論課程,介紹統計、臨床研究、多中心臨床試驗等概念。

 

台灣部分,吳銘庭教授由於其廣泛且深入的研究成績[1-3],獲選為台灣區的代表tutor,主要指導南韓PARK Eun-Ah醫師審視並修改其研究。而我則以tutor assistant的身份協助中國北京的于薇醫師,另對所有trainee給予簡報製作與呈現的個人建議。

 

日韓年輕研究者的實力

 

這次經由亞洲各國申請者經過激烈競爭所選出的七位受訓代表,在各自的國家都是佼佼者,雖然稱之為trainee,且年紀普遍甚輕,但實際上有幾位醫師已經有文章發表在高impact factor期刊,例如:台灣的李文正醫師[4,5]、南韓的PARK Eun-Ah醫師[6]、日本的ICHIKAWA Yasutaka醫師[7-9]等。南韓的PARK Eun-Ah醫師,雖然還是Young VS(約V3),但已有Xenon ventilation CT研究刊登於Radiology[6],PubMed上共25篇學術論文,身兼母職,小孩也已七歲了(!),兼顧家庭、臨床工作與學術研究,實值我輩學習。日本的ICHIKAWA醫師,雖然在一間約600床的小型地區醫院工作,但其文章在PubMed上共15篇,其中有三篇刊登於心臟血管頂尖期刊JACC[7-9]。我很好奇,於是詢問ICHIKAWA醫師,您已經能獨力完成這樣的研究,為什麼還來參加[ASCI]2受訓呢?他說:「我想多練習我的英文以及簡報技巧,並聽聽其他人怎麼看我的研究。」原來,在亞洲各國,大家都不約而同的持續追求卓越,並專注在自己尚有不足的領域,努力向前。

 

tn_Fig02

圖二、南韓的PARK Eun-Ah醫師,同時身為Radiology文章的作者、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的Young VS、以及七歲小孩的媽媽(!)。

 

tn_Fig03

圖三、日本的ICHIKAWA Yasutaka醫師,在一間600床的地區醫院工作,使用一台1.5T MRI,與各地團隊合作了三篇JACC的論文。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名演講者:南韓Asan Medical Center的Dr. PARK Seong-Ho [10,11],他目前約為V6,但已受邀負責本訓練的統計課程。兩小時的統計課程,原以為可能會略微枯燥,但開始五分鐘後,他的表現讓在場聽眾皆「驚為天人」。在準備課程方面,他用心閱讀過七位trainee的文章初稿,並針對統計部分一一給予診斷、分析與建議,即使用英文,統計概念的解釋也相當清楚。上網搜尋,他本人在胃腸放射學部分的相關研究,除了量大之外,也多在高impact factor期刊[10,11]。南韓的年輕放射科醫師真是臥虎藏龍,其中傑出者,對知識的深度理解與掌握(自學的)、英語聽說讀寫(自學的)以及對教學的技巧(自學的)與熱忱,都相當具國際水準。

 

tn_Fig04

圖四、南韓Asan Medical Center的Dr. PARK Seong-Ho(右),英文表達流利、統計認識深入、在胃腸放射學研究上也已有卓越成績。演講後,吳銘庭醫師(左)與我(中)與之進一步交流意見。

 

回到台灣上臉書分享這段經驗,才發現病理科的朋友也看過他演講,也曾被他精湛的英語簡報能力以及研究深度撼動。

 

這次是我第二次進韓國,不管是仁川機場的流暢動線、機場聯外公車的準時與清潔、搭乘由現代工業生產的高級轎車、見證年輕醫師的傑出表現,我都深深感覺到亞洲四小龍的時代過去了,南韓其實已經贏我們一大截,用頭文字D的術語來說,就是「已經看不到車尾燈了」。想要追上,或許我們該凝聚共識,好好擬定一個十年的計畫並確實執行,才有機會。

 

中國、越南、泰國的迅速進步

 

雖然中國的研究者在PubMed上目前成績尚少,但考量他們是受中文醫學教育(英文專有名詞得重新學習)、比我們更繁重的臨床工作、更少的薪資給付以及醫院資源的使用限制,于薇與徐磊醫師的表現都已經是水準之上,而他們更善用其地大物博的優勢,在稀少疾病上,總是能夠迅速收集到我們在日本、南韓、台灣能看到十倍以上的量,配合所取得的高科技儀器,發揮其研究特色。

 

這次越南與泰國也各取得一位觀察員的資格,在與他們聊天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臨床與學術知識非常淵博,對自己所知的很有自信,也對自己仍待學習的部分相當謙虛。這樣的狀況其實很類似當年的台灣,在醫療研究剛起步時,我們到歐美去看去學,總覺得我們其實懂得比他們多、經驗也多,只是環境與資源不如人,英文表達與科學研究的概念差一點。現在的越南與泰國,這樣的狀況不會持續太久,憑著他們不輸人的天分與努力,隨著經濟起飛、醫療資源漸多,越南、泰國也將會漸漸有更多的醫療研究,並陸續產生國際級研究者的。

 

與各國傑出研究者的面對面交流

 

在這個課程中,其實最有趣的,是能夠近距離的與各國的傑出研究者接觸,在休息時間、午晚餐以及最後一天的青瓦台之旅,提供了大量機會讓大家輕鬆而無壓力的互動,或許是在餐桌上閒聊時、或許是在逛街一邊喝著飲料時,用著彼此都不太靈光的英語,輕鬆交換著夢想、兼顧家庭的方法、對未來發展的策略等等。

 

互動的過程中,我發現每個傑出的研究者,都有著高度的「熱愛」:有人熱愛統計的學問,所以在當兵期間自學成精,並在之後的日子熱心協助同事與臨床伙伴,使知識如滾雪球般擴大(PARK Seong Ho醫師)。有人熱愛臨床研究的各種面向,乃至於取得牙醫師、醫師、律師執照,並在澳洲、新加坡、台灣、韓國、馬來西亞各國不計薪水高低的擔任各種臨床試驗相關的職位(NGIM Chun Han醫師)。其實以現今的放射科執業環境,這些研究者都可以換個工作,取得兩倍以上的薪水,但他們寧願選擇在一個更具競爭力的環境、做自己熱愛的事情、鍛鍊自己的能力、追逐夢想。

 

tn_Fig05

圖五、午餐互動一景。在休息、午餐、晚餐與參訪活動中,有很多自由時間能與各國研究者做意見交換:談論對人生的夢想、兼顧家庭的方法、學習的歷程等等,原來大家在亞洲不同的地方,都有著同樣的熱情與努力。

 

結語

 

[ASCI]2本身對參加者的意義是多層次的,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台,同時兼顧教育、師徒指導、朋友交流、社交網路等各種面向,很感謝LIM Tae Hwan理事長的發起、LEE Jongmin醫師的籌辦,以及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的贊助,讓這樣一個凝聚熱情的活動得以成功舉辦。

 

希望在未來,我們在台灣也能有類似的活動,不管是那個學科或次專科的主題都好,能給年輕人更多的激勵、看到值得追尋的道路,發揮熱情、不枉此生。而我們全體,也將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台灣整體放射學界至世界一流水平。

 

tn_Fig06

圖六、[ASCI]2參加者合照,多數的參加者都換上活動專屬的T-shirt,說明這是個平等、輕鬆與互動的研習營,我們關注的是研究、未來與夢想,擱置一旁的是地位、階級與頭銜。

 

參考資料

 

1. Wu MT, Su MY, Huang YL, et al. Sequential changes of myocardial microstructure in patients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by diffusion-tensor cardiac MR: correlation with left ventricular structure and function. Circ Cardiovasc Imaging. 2009 Jan;2(1):32-40.

2. Wu MT, Huang YL, Hsieh KS, et al. Influence of pulmonary regurgitation inequality on differential perfusion of the lungs in tetralogy of Fallot after repair: a phase-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perfusion scintigraphy study. J Am Coll Cardiol. 2007 May 8;49(18):1880-6.

3. Wu MT, Tseng WY, Su MY, et al. Diffusion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apping the fiber architecture remodeling in human myocardium after infarction: correlation with viability and wall motion. Circulation. 2006 Sep 5;114(10):1036-45.

4. Wang TD, Lee WJ, Shih FY, et al. Association of 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with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s region-specific and independent of conventional risk factors and intra-abdominal adiposity. Atherosclerosis. 2010 Aug 10. [Epub ahead of print]

5. Wang TD, Lee WJ, Shih FY, et al. Relations of 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measured by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to component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re region-specific and independent of anthropometric indexes and intraabdominal visceral fat.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9 Feb;94(2):662-9. Epub 2008 Dec 2.

6. Park EA, Goo JM, Park SJ, et al.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quantitative and visual ventilation pattern analysis at xenon ventilation CT performed by using a dual-energy technique. Radiology. 2010 Sep;256(3):985-97.

7. Kato S, Kitagawa K, Ishida N, et al. Assessment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coronary angiography: a national multicenter trial. J Am Coll Cardiol. 2010 Sep 14;56(12):983-91.

8. Sakuma H, Ichikawa Y, Chino S, Hirano T, Makino K, Takeda K. De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with whole-heart coronar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J Am Coll Cardiol. 2006 Nov 21;48(10):1946-50.

9. Ichikawa Y, Sakuma H, Suzawa N, et al. Late gadolinium-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acute and chronic myocardial infarction. Improved prediction of regional myocardial contraction in the chronic state by measuring thickness of nonenhanced myocardium. J Am Coll Cardiol. 2005 Mar 15;45(6):901-9.

10. Park SH, Kim MH, Kim SY,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for the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Autoimmune Pancreatitis. Pancreas. 2010 May 7. [Epub ahead of print]

11. Park SH, Lee SS, Kim JK, et al. Volume rendering with color coding of tagged stool during endoluminal fly-through CT colonography: effect on reading efficiency. Radiology. 2008 Sep;248(3):1018-27.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在〈[ASCI]2參加後記:國際學會如何投資未來〉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投資亞洲的未來:觀察ASCI & AOCR 2010在台灣




tn_Fig02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TYRO: Taiwan Young Radiologists Organization發起人
完稿日:2010/04/04


        以往,參加一個國際級的大會議,如ECRRSNAARRS等,常要飛十五個小時以上,加上轉機,旅程時間甚至可能超過一天,即使漫長,但我們總覺值得,因為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近距離看到各領域的大師演講。這幾年,由於亞洲的崛起、韓國AOCR 2008的成功,使AOCR國際能見度大增。學會先進們更積極爭取到2010AOCRASCI的主辦權,讓台灣放射線界有了一個難忘的國際盛事。


做為老師的觀察

        國際會議在自家門口舉辦,個人認為得利最多的是學會內的年輕醫師們,會員、準會員們可以不用煩惱長途飛行的機票、長時間的請假,僅需花些旅館錢、國內交通費,便能參與一個全英文的大型國際會議,並親炙各領域大師風采。想想有多少台灣的年輕人在看到Osborn君臨天下的颱風、Resnick深入淺出的教學、台灣各領域研究者們領先世界的研究後,將產生「有為者亦若是」的想法,進而促進未來台灣放射線界的持續進步,便會覺得主辦ASCI & AOCR 2010該是值得的。

        今年我也以老師的身份指導多位住院醫師以口頭與壁報方式參與ASCI & AOCR,很有趣的,即使口頭報告時聽眾僅約十人、即使報告時間僅八分鐘,但這些學生光想到要站上一個寫著國際學會名稱的講台「講英文」,就整個下午都在緊張,報告結束後外國學者起身發問,更體驗到此生未曾經歷的困窘(圖一)。這些有趣的體驗都是無價的。做為老師,我把能讓自己國家的年輕人在熟悉的土地上、安全的環境中積極的去參與、體驗,視為一個不可多得的好機會。當然這種機會學到的不只是「緊張到跑廁所」跟「報完電上天」的感覺,而是讓年輕人親自去體認到使用國際語言清晰表達的重要性、學會如何使用簡報精準傳達思想、如何與口音不同的各國人溝通以及如何應付自己的緊張。經歷過這些,孩子會成長、會進到下一個階段、也會重新思索自己與科學研究的關係。


IF
圖一、當口頭發表終於結束時,有不認識的外國朋友站起來問問題,對第一次站上英文講台的年輕人來說,應該是個惡夢吧!但這個惡夢很快會消失,而且會讓年輕人成長。圖為ASCI科學事務副主席Jongmin Lee起身詢問本國第二年住院醫師蔡欣宇有關使用線性迴歸分析的前提假設。


做為ASCI參與者的觀察


        這次ASCI在亞洲年輕人身上投資甚多。首先,ASCI 2010首次舉辦Best Young Presenter Award,由中日韓台五位代表拿出自己最好的研究上台呈現、互相切磋,讓參與或未來將要參與的亞洲年輕人們開始嘗試dream big,以實際的活動鼓勵提升研究視野。其次,在ASCI大會中,更宣佈籌設[ASCI]2 (唸作ASCI square; Advanced School for Core Investigators in ASCI),這是由於ASCI執行委員會一致認為目前心臟影像的發言權多數仍在歐美,希望在未來的幾年內能有更多的亞洲傑出研究者站上世界舞台。預計將選擇一個離國際機場近的地方,籌辦密集課程,指導實驗設計、成果書寫、簡報技巧等進階課程,準備將目前亞洲散佈各地的零星潛力新星系統性的推向世界舞台,讓ASCIESCRNASCISCMRSCCT等國際大學會在科學成就上鼎足而立。我也已獲邀成為該計畫的授課者之一,可能負責簡報呈現的授課。ASCI這個成立僅三年,相當年輕的國際學會,在投資亞洲的未來上,不遺餘力。



做為AOCR參與者的觀察


        AOCR 2010的最後一天,在周理事長的大力支持下,秘書處與學會網路社群TYRO合力舉辦了1st Asian Young Radiologist Forum,也是AOCR歷次大會的首度創舉。這個Forum的緣起,是由於許多年輕的主治醫師與住院醫師常困擾於繁忙的臨床工作,並苦無研究方向與指引,所以我們邀請了中、日、韓、台、美五國,精挑細選PubMed上有多篇研究發表的年輕研究者們,齊聚一堂討論彼此成長的過程、所遭遇的挑戰以及解決的方法,直接且深入地探討亞洲獨特的工作情境,以及其與美國現況的不同,最後提出許多實用的建議與經驗分享(圖二)。論壇順利成功,現場互動熱烈,與會的醫師們皆大呼值得(圖三)。會後我們也順利徵得所有講者的同意,將當天的演講剪輯放上YouTube,以知識共享(creative commons)的理念分享給全世界。

1st Asian Young Radiologist Forum’ on YouTube
圖二、1st Asian Young Radiologist Forum,各個國家的代表用不同的方法切入學術世界,如圖中筆者使用企業常用的SWOT分析,說明如何在亞洲的忙碌的臨床工作環境中,擬定正確策略以增加學術市佔率。



tn_Fig03
圖三、1st Asian Young Radiologist Forum的討論時間中全無冷場,各國代表、與會先進都發表自己的看法與經驗。圖為TYRO北區聯絡人吳恩顥醫師快樂地發表意見。


做為主辦國成員的觀察

        做為一個國際會議的主辦國成員,我深刻體認到,台灣在硬體建設上,並不是一個外國人親善的城市,比起我們常去的新加坡、香港、東京,我們沒有機場捷運、會場離捷運站也有距離,比起新加坡、香港、東京這些亞洲國際大都會,我們的硬體建設還有很多要進步的。但在可見的未來,機場捷運會完工、TICC也將有捷運經過,落後其他國家的硬體建設會逐漸追上,但我們的放射線醫學界會追上日本或韓國嗎?未來二十年,我們在國際上的定位、在亞洲的定位會是如何?在各次專科的發展上,可能更有台灣或亞洲特色嗎?我們打算像韓國一樣為自己的進步感到自豪嗎?或者我們想要以與中國交流做為未來成長的主軸?我們期待二十年後的放射線界領袖群是什麼樣子呢?我們期待二十年後的住院醫師訓練與fellow訓練國際化嗎?這些夢想不會平白實現,必須在有限的資源中做出選擇,配合全體會員對未來的集體想像與群體努力,才有可能。感謝這些年在RSROCASCIAOCRTYRO持續努力著的前輩、先進、同事、朋友與年輕人們,讓這一切在今年匯聚成了一個很好的開始。希望二十年後,我們也能一起為我們在這塊土地上努力的足跡而自豪。


做為網路世代的觀察


        這是一個歐巴馬每天twitter、台灣多位政治人物都噗到Karma 100的年代,TYRO做為中放學會內自主發起的facebook論壇,目前已累積了256位成員、65則討論,成員包括國內外學者、科部主任、主治醫師、住院醫師、甚至實習醫師,科別則涵蓋了放射、核醫、放腫以及各種臨床科別,討論主題更是廣泛,從線上資源分享、會議心得到諾貝爾獎得主演講後的討論都有。在網路的世界中,每天都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在激盪、辯論,看法沒有對錯、討論也不見得總有共識,但對未來的集體想像卻是由此逐漸形成。

        想在這個集體想像中加入您的意見嗎?一起到TYRO分享您的看法吧!

TYRO: Taiwan Young Radiologists Organization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在〈投資亞洲的未來:觀察ASCI & AOCR 2010在台灣〉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YT 妹的故事……

 

 tn_DSC00402


這次我指導的住院醫師 YT 妹被接受文章的故事……(圖中間那一位,目前還沒嫁,有意思的歡迎洽詢,我會把您的 email 轉給他 XD。)

這篇是他自己寫的,我給予指導,投稿某雜誌的 special issue,有時效性的。初審後,結果是:「抱歉,被接受的優先順序較低,建議您修改 (major revision),我們下一本 special issue 會考慮,希望您修改後在一週內回覆。」

YT 妹來問我,我看了一下電子郵件,並加上我的經驗,我的評斷如下:


1. 最近這本 special issue 編輯部開始亂了章法,竟然給這種很奇怪的建議跟時限,一般 minor revision 才一週,major 至少需要半年,而且叫人 revision,要明年的 special issue 才「考慮」,很奇怪。

 

2. 重點來了,一般人會放棄,但我反向加碼,我跟 YT 妹說,他對我這樣(我也一篇結果很奇怪)、對你這樣、對其他的文章也一定這樣,一週內回覆這是因為他們整個作業流程開始緩慢, 但 special issue 是有出刊壓力的,所以這時間必須嚴格遵守,其他的作者一定也都被這樣要求。

3. 所以我建議你熬夜拼一下,改來,我幫你再修過,我們一週內回去,賭他們惹得其他作者已經雞飛狗跳,不是不交、遲交就是抵制,我們在這過程中積極配合的話,被接受的 priority 會上升,你有機會這期就被刊登。

4. 後來 YT 妹吃苦耐勞,聽我的話,也提早修正好回給我。我送回去,這次果真被接受了。

這裡有兩點值得年輕人學習的:

1. 你要找到一個有 vision 的老師,在學術社群上有較高視野的人。基本上作學術也講趨勢觀察的。

2. 找到可以信任的老師後,你自己要刻苦耐勞,照策略完成,便可得到豐碩成果。

 

這很像投資,在眾人不爽、恐懼、擺爛時,你敢不敢獨排眾議、持續努力、堅持到底?除了當下的「敢」,還要作得到、熬得過。


2010/10/21

邱建勳醫師針對這個故事寫了一篇「IC 家族的執著與細膩」,其實形成一個團隊是需要很多因素的,在 YT 的這些故事中,真正令人值得稱道的,是他的好個性、執著以及抗壓。就結果看我或許是個還不錯的指導者,但我給的壓力其實不小(每週都要有進度、每週都有回家功課、週四固定確認),要能耐得住的也不容易。現在要找到能這樣抗壓的年輕人越來越難,我給壓力的技藝也逐漸要封刀了。

總之,感謝勳哥介紹。

網路讀者們若有欣賞 YT 妹又還單身的男性朋友,我們會協助轉寄信件給 YT 妹的。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在〈YT 妹的故事……〉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生是台灣人,死是台灣魂!愛台灣終極挑戰賽。 解答篇


這是我在 Facebook 上所設計的測驗,有點難,可能有些朋友會有興趣知道這些問題背後的故事以及對台灣的意義,所以我整理在下頭。

 

原文本來是一題一題貼在 Facebook 上的,但因為 Facebook 對連續張貼有監控,我在三次輸入那些看不懂的驗證碼後,竟然被停權了!這也讓我瞭解到如果想講比較正經的事情,還是回到 blog 比較好。

 

有 Facebook 帳號的朋友,歡迎到這連結作測驗。[2015/10/17 update: 似乎因 FB 政策改變,測驗連結已失效。]

 

以下為測驗與解答:

 

 

 

Q. 以下哪位人物因所信仰的宗教有嚴重爭議,使其政治生命沈寂許久?

A . 謝長廷

B . 馬英九

C . 許信良

D . 陳水扁

 

謝長廷一定是台灣政治史上重要人物之一,包括他的宋七力事件、陳進興事件,與陳水扁、蘇貞昌的關係以及高雄市長任內的政績。在宋七力事件上,最特別的是,他並不認為自己的宗教信仰有什麼問題,而宋七力最後事實上也是無罪定讞。這也顯示了台灣社會與法律界對於宗教事實上是採取相當開放的態度。

 

 

Q. 以下那個族群在台灣雖佔少數,但多佔據軍公教要職並主導台灣解嚴前文化?

A . 本省人

B . 客家人
C . 外省人

D . 原住民

 

這題比較敏感,但真正要瞭解台灣就不能迴避族群歷史。台灣四大族群中,外省人一直是佔據軍公教以及藝文界的主要族群。以下是維基百科「外省人」條目的引用:

 

「長達三十八個年頭的戒嚴時期,外省菁英階層在政治、政黨、軍事、媒體、藝文等領域的優勢,雖在 1990 年代之後逐漸淡化,但還是存在。台灣媒體刻意淡化的事實是,戒嚴時期強制推廣的國語政策與中國意識及公務員維持分省錄取政策,使得外省菁英階層在當時享有與其人口比例不相稱的優勢;而這些優勢所產生的社會經濟地位往往具有外省菁英階層遺傳性,並影響國家資源的分配,部份台灣人認定此妨礙台灣「國家正常化」的發展。」

 

 

Q. 請問客家人約佔台灣人口比例多少?

A . 14%

B . 34%

C . 24%

D . 4%

 

台灣四大族群比例:福佬人(70%)、客家人(14%)、「外省人」(14%)、原住民(2%)

 

 

Q. 以下哪一位台灣天后沒有合約糾紛?

A . 林默娘

B . 張惠妹

C . 蔡依林

D . 孫燕姿

 

由於演藝相關制度與法律的不健全,台灣的歌唱天后都有不等程度的法律糾紛,相關歷史請見維基百科相關條目。林默娘則是媽祖本名,住在天后宮。

 

 

Q. 請問陳水扁在 2004 年大選的關鍵性事件中,其肚子上的肉總共劃過了幾顆子彈?

A . 兩顆

B . 一顆

C . 四顆

D . 三顆

 

319 槍擊事件 (2004/3/19) 子彈分佈:「一顆子彈穿過汽車擋風玻璃後擊中副總統呂秀蓮膝蓋,另一顆則擦過陳水扁腹部

 

 

 

Q. 購買力平價後,台灣的人均 GDP 在世界上排名大約是第幾?
A . 20

B . 25
C . 30

D . 35

E . 15

 

愛台灣,還要為了台灣而自豪。實際上不管是那個組織統計、用購買力平價或匯率換算,台灣的人均 GDP 排名大概都在 20-30 之間,這題 20-30 之間的答案都有分數,25 的 4 分全拿,20、30 拿 3 分。

 

如果你曾經看過世界 GDP 列表你會為台灣而驕傲,因為全世界約兩百個國家/地區,台灣竟然能排在這麼前面,而且比台灣更富裕的國家,一半是石油產國、一半是歐美高度已開發國家。

 

另外,有人提出一個 Human Development Index,根據以下三項合併計算:1. 健康長壽,用出生時預期壽命來衡量;2. 教育獲得,用成人識字率(2/3 權重)及小學、中學、大學綜合入學率(1/3 權重)共同衡量;3. 生活水平,用實際人均 GDP(購買力平價美元)來衡量。台灣也是在 25 名左右。

我們的國家其實發展得還不錯,問題只是國際上不太認為我們是一個國家,甚至我們國內也有人認為我們不是一個國家。各位也請參考鄰近的國家如 China, Japan, Hong Kong (HKSAR) 等地的資料。
Q. 曾於美國具名捐款支持美麗島雜誌,於 31 歲回國省親,於台大打球後失蹤,並陳屍研究生圖書館旁的是?該事件造成台灣當局甚大的國際人權壓力。
A . 陳文成

B . 陳鼓應
C . 陳屋

D . 陳澄波

 

這四位在維基百科上都查得到,陳文成就是本題解答,陳文成的死,引起了嚴重的國際關切,並使得警總開始注意收斂。陳鼓應是台大哲學系事件人物之一。陳屋與陳澄波則都是二二八受難者。陳澄波受難時穿的衣服(有彈孔),在嘉義的陳澄波文化館仍保存良好,有心的朋友可前往一觀,感受台灣當年的白色恐怖。

 

 

 

Q. 造成肝癌死亡的病毒種類因國而異,台灣主要的肝癌致死病毒為?
A . D 型肝炎

B . C 型肝炎
C . B 型肝炎

D . A 型肝炎

 

台灣 B 型肝炎為主要肝癌產生原因,日本則為 C 型肝炎。B 型肝炎跟肝癌,可以說是我們的國病。在疫苗全面接種後,肝癌盛行率開始下降。接著接棒的國病,可能會是肺癌,尤其是肺腺癌。

 

 

 

Q. 請問以下哪一位沒有與黃子佼交往過?

A . 蔡燦得 (正確答案)

B . 曾寶儀

C . 任家萱

D . 徐熙娣

 

黃子佼的演藝生涯,是陪伴著五六年級生成長的小故事,從助理主持人到逐漸走紅,然後與小 S 的高調交往,乃至與曾寶儀的地下戀情被第一期壹週刊踢爆,接著沈寂與付出,交往 Selina、夏宇童等等。人生有起有落,藝人的隱私與無奈,都在黃子佼的身上讓我們看到了。

 

 

 

Q. 請問以下哪一位衛生署長不是外科醫師?

A . 施純仁 神經外科

B . 詹啟賢 外科

C . 林芳郁 心臟外科

D . 涂醒哲 內科

 

台灣枱面上的醫療相關政治人物,以公衛相關訓練的最多,若是臨床出身的,則心臟相關學科較多。

 

 

 

Q. 請問以下哪位每天只睡一個小時還怕別人不相信?

A . 蕭淑慎

B . 蕭薔

C . 蕭大陸

D . 蕭敬騰

 

感謝 KiMogi 提供。

 

 

 

Q.以下哪一位台灣女歌手不是新加坡人?

A . 陳潔儀

B . 梁靜茹

C . 蔡健雅

D . 孫燕姿

 

台灣是個多元包容的社會,即使流行文化亦然。許多星馬地區的歌手都選擇來台灣發展,也有多位事實上是台灣造救了他們的今天。梁靜茹是馬來西亞人,其他三位都是新加坡人。台灣人不會計較你從哪裡來,只問你夠不夠水準當個偶像。

 

 

 

Q. 以下哪裡的芋頭並不有名?
A . 大甲

B . 玉里
C . 金山

D . 甲仙

 

這題感謝 Rita 提供。

 

請 Google 芋頭,你會在前兩頁中看到大甲、金山、甲仙,但沒有玉里。玉里是白米好吃,據說有芋頭香。

 

 

 

Q. 台灣高鐵的路線與車站位置是在哪一年訂下的?

A . 1992

B . 1987

C . 1999

D . 1990

 

台灣高鐵由於當初於民進黨時代,由親綠企業 BOT,接著政黨輪替,由國民黨執政後政治不正確,有相當多的輿論攻擊這些企業,其中有些並不合理,例如批評車站設點過於偏僻。事實上,車站的地點是 1992 年就決定了,當時執政的是國民黨政府,原因是平衡區域發展,而這高鐵五虎親綠企業根本還連邊都沒沾上。

 

台灣對事情的討論往往流於政治,真正關鍵性的決策其實很難被釐清。

 

1987 高鐵開始評估可行性、1990 確定興建高鐵、1992 定案、1999 開工、2007 對外營業。

 

 

 

Q. 請問以下哪位台灣藝人沒當過立法委員?

A . 葉啟田

B . 余天

C . 高凌風

D . 高金素梅

 

高凌風(本名葛元誠)由於經營特種行業遭到掃蕩,參選過台北市議員,甚至將本名改為「葛高凌風」參選,但沒選上過。

 

 

 

Q. 位於台北市中心的二二八紀念公園,在紀念碑完成後,有多久的時間有碑無文?該事件顯示了二二八之歷史真相仍有爭議,以及背後的政治角力。

A . 兩年

B . 一年

C . 三年

D . 四年

 

台北市二二八和平公園之和平紀念碑立於 1995 年 2 月 28 日,作者為王俊雄、鄭自財、陳振豐與張合清。該碑雖完工矗立於 1995 年,不過,經 2 年有碑無文爭議歲月後,其 642 字碑文才於 1997 年 2 月 28 日揭幕;至此,該紀念碑才算正式落成。

 

最後公布的碑文

 

當初之所以有碑無文,是因為我們都知道這件事情很重要,要紀念,但碑要怎麼寫?兇手是誰?要不要明言族群議題、歷史背景、政府極度腐敗以及這次事件對台灣知識份子摧殘的長遠影響?於是延宕兩年,出了一個其實沒講到什麼的碑文。
Q. 哪一位官員在與原住民溝通時,說了「我把你們當人看」這句經典名言?
A . 涂醒哲

B . 陳水扁
C . 馬英九

D . 薛香川

 

當官不容易唷……。

 

 

 

Q. 慈濟的證嚴法師,其兒時老家在?

A . 花蓮縣

B . 台中縣

C . 屏東縣

D . 台北縣

 

證嚴法師小時候生出後就過繼,所以其母親其實是養母,現在九十多歲,住在豐原

 

 

 

Q. 以下何者不是根基於台灣的國籍航空公司?

A . 華信

B . 長榮

C . 華航

D . 國泰

 

國泰其實是香港的航空公司,只是剛好名字跟國泰金控一樣而已。華信是華航的子公司,為了爭取一些政治敏感航線,與和信集團共同出資成立的民營公司。長榮當然是正港的台灣航空公司囉。

 

 

 

Q. 以下那個航空公司的成立與台灣特殊的國際政治因素有關?

A . 日本航空

B . 日亞航

C . 全日空

D . 日線航空

 

因當年日本航空有官方色彩,故在中國壓力下不許飛航台灣,為了避開這些政治因素,另外成立日亞航,但飛機其實是互通的。後來日本航空逐漸民營化,中國與台灣關係趨於和緩,日台關係也趨於正常化,於是在 2008 年,日亞航併回日本航空,走入歷史。一個小公司的成立與消失,說明了當年台灣艱困的外交、政治與經濟狀況。

 

 

 

Q. 日本國土最靠近台灣本島處為?(距離僅 111 公里)

A . 琉球

B . 波照間島

C . 石桓島

D . 與那國島

 

日本國土最西端跟最南端很近,最西端是與那國島,最南端為波照間島,若在 Google earth 上尋找,會很訝異與那國島非常靠近台灣,從宜蘭出海搭快艇,一下子就會到的距離。與那國島是潛水勝地,據說海底還有不知名人類遺跡,有可能改變教科書對人類歷史的觀念,但因打撈與測量不易,還放在那裡。

 

二戰以前,與那國島其實與台灣交通非常頻繁,後來因為東亞複雜的政治問題才停止。由於離東京有 2000 公里(電波訊號都快收不到了),離台灣又很近,島上居民常常在喊要獨立,還做護照,但應該也只是喊喊啦。

 

 

 

Q. 中國為了模擬攻台戰爭,在那個省分建造了一個與清泉崗機場一模一樣的複製機場?
A . 山西

B . 新疆

C . 甘肅

D . 江蘇甘肅。這個在 Google earth 可以很清楚的看到!

 

 

 

Q. 一代名將孫立人被蔣家軟禁 33 年的地點在台中市的哪裡?

A . 公益路

B . 梅亭街

C . 五權路

D . 向上路

 

這即使台中人都不一定知道,是因為政治因素的關係,政府不願意去承認我們關了一個其實沒有要造反的傑出人才 33 年。孫立人故居到現在還是維持原樣,有人倡議要作博物館,但也延宕至今。至少沒拆也就還好,日後還有機會作展示。

 

 

 

Q.以下那個不是立足台灣的國際品牌?

A . Giant

B . 達芙妮

C . 瑪吉斯

D . Acer

 

捷安特 (giant) 腳踏車、瑪吉斯 (MAXXIS) 輪胎、宏碁 (Acer) 電腦都是台灣的。達芙妮雖然找 SHE 代言,但卻是中國品牌,是台商在中國創立的國際品牌。

 

 

 

 

Q. 台灣史上首件持槍搶劫案主角李師科,其職業為?

A . 計程車司機

B . 菜販

C . 建築工人

D . 無業計程車司機。

 

有看過電影或者故事的應該會知道。其犯案動機、王迎先事件都值得台灣社會深思。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生是台灣人,死是台灣魂!愛台灣終極挑戰賽。 解答篇〉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所謂的「比爾蓋茲給高中生的11個建議」


事情是這樣的。

大概一兩年前,我在商業週刊看到了一個短專欄,說是比爾蓋茲在某次的高中生畢業演講中,給高中生的11個建議。我看了很有感覺,所以把專欄剪下來,放在我的辦公室內,定期拿起來看,直到有一天我把他紙回收。

其中幾條,深深的進到我的腦袋裡,在許多不同的場合以及人生的困境中,我時常拿出來勉勵自己,包括最近在朋友部落格的討論。由於那時我其實記不起來原文,所以我上了Google搜尋「bill gates boring parents」(因為父母的無趣是其中一個探討的主題),然後在瀏覽中,我發現了驚人的事實,其實這個所謂的「比爾蓋茲給高中生的11個建議」,並不是比爾蓋茲說的,而是另有其人,而其原來的版本也不是11個建議,而是50個。

雖然這些無損這十一個建議對我的影響,也無損這些建議中所傳達的人生價值,但作科學的人,能找到原始的citation,還是該作個記錄。

以下是所謂的「比爾蓋茲給高中生的11個建議」的原文:

Bill Gates’ High School Speech..good one

Bill Gates recently gave a speech at a high school about 11 things they

did not and will not learn in school. He talks about how feel-good,

politically correct teachings created a generation of kids with no

concept of reality and how this concept sets them up for failure in the

real world.
Rule 1: Life is not fair – get used to it!
Rule 2: The world won’t care about your self-esteem. The world will

expect you to accomplish something BEFORE you feel good about yourself.
Rule 3: You will NOT make $60,000 a year right out of high school. You

won’t be a vice president with a car phone until you earn both.

Rule 4: If you think your teacher is tough, wait till you get a boss.
Rule 5: Flipping burgers is not beneath your dignity. Your grandparents

had a different word for burger flipping: they called it opportunity.

Rule 6: If you mess up, it’s not your parents’ fault; so don’t whine about your mistakes, learn from them.
Rule 7: Before you were born, your parents weren’t as boring as they

are now. They got that way from paying your bills, cleaning your

clothes and listening to you talk about how cool you thought you were.

So before you save the rain forest from the parasites of your parent’s

generation, try delousing the closet in your own room.
Rule 8: Your school may have done away with winners and losers, but

life HAS NOT. In some schools, they have abolished failing grades and

they’ll give you as MANY TIMES as you want to get the right answer.

This doesn’t bear the slightest resemblance to ANYTHING in real life.
Rule 9: Life is not divided into semesters. You don’t get summers off

and very few employers are interested in helping you “FIND YOURSELF”.

Do that on your own time.
Rule 10: Television and video games are NOT real life. In real life

people actually have to leave the coffee shop and go to jobs.

Rule 11: Be nice to nerds. Chances are you’ll end up working for one.

而對於這個網路流言的解釋以及相關引用,則在這個網頁有說明:

 

Commentary:According to this email, the enclosed eleven “common sense” rules forlife were voiced to high school students during a recent speech by

Microsoft’s Bill Gates. Many parents and older people are likely to

agree with the ideas expressed in this set of “rules”, dubbed “11

Things Kids Will Not Learn in School”.
However, the rules were neither written nor spoken by Bill Gates, they

did not originate as a high school speech, and they are not at all

recent. In fact, the current incarnation of these rules is a somewhat

abridged version of an original piece that was penned by author Charles J. Sykes.

The full version was printed in the San Diego Union Tribune on

September 19, 1996 and in a number of other publications since then.

Sykes is the author of “Dumbing Down Our Kids”, “50 Rules Kids Won’t

Learn in School”, and several other books.
The piece has been falsely attributed to others as well as Bill Gates, including the late science fiction writer, Kurt Vonnegut, Jr.

References:

Some rules kids won’t learn in school

Charles J. Sykes

Kurt Vonnegut, Jr: Some Rules Kids Won’t Learn in School

其中一段我翻譯成中文:

然而,這些建議並非由比爾蓋茲所說或寫成的,也不是從對高中生的演講中摘錄的,更不是最近的事情。事實上,這是Charles J. Sykes的原作被刪減的版本,其原來的版本是在1996年9月出版。Sykes是個名作者,其最有名的作品有:”Dumbing Down Our Kids”及”50 Rules Kids Won’t Learn in School”。

這個故事是個很有趣而美麗的錯誤,我相信這個流言其實對許多人產生了正向的影響,雖然,Sykes並沒有直接享受到credit,很多卻被蓋茲坐享其成(雖然他也是無辜的)。世界還是會變好的,但是不一定以你能夠預期的方式、能夠追蹤的形式。

有關這個觀念,也請參考小弟拙作:「身教,開枝散葉」

http://www.wretch.cc/blog/sillyduck/27144841

總之,這十一個建議還是很好,但這個版本不是原作,也跟比爾蓋茲沒有關係。但仍然是個充滿人生智慧的建議。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所謂的「比爾蓋茲給高中生的11個建議」〉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山手線啟示

 

作者:蔡依橙

專欄:非凡新聞周刊 五六年級菁英怎麼說

完稿日:2009/6/15

全文:

 

六月初,為了制訂亞洲區的心臟影像臨床指引,受邀到日本東京與亞洲各國代表開了一整天的會。這是我第一次住在東京,會議之餘,也在市區四處遊覽。

 

到過東京自助行的人,幾乎都坐過山手線,這是條環繞東京最精華地帶的國營鐵路。令我意外的,山手線電車全線都在地面以上行駛,並非地下化的捷運設計,不論是鐵軌或月台,其實與我們熟悉的台鐵相當類似,抬頭一看,鐵皮屋一般的簡單屋頂,更是如出一轍,只是他們的電車總是準點、車廂內更是乾淨安全。日本人在傳統鐵道的基礎上,做到現代高運量捷運系統的多數特質。

 

台灣在日治時期,其實擁有與日本同樣系統的鐵路達五千公里。二戰後,日本作為戰敗國,積極修復幾乎被炸平的東京,重新運作山手線,並配合電車路線擴充,建置交通運輸網路,完成高運量、安全、準確、效率的交通藍圖。隨著基礎建設的完備,東京也迅速重回世界一流都會之林。戰後六十年間,日本國鐵也曾嚴重虧損,為求生存與發展,經由《國有鐵道改革法》分割成七家公司,並逐步上市釋出股份,引進民間經營思維並彼此競爭,達致今日的良好營運狀況。相對的,台灣鐵道則由戰勝的國民黨政府接管,成立台灣鐵路局,修復部分日治時期鐵道後,完成鐵路電氣化,卻由於債務與人事費用過於沈重,無力繼續擴張版圖以成為各都會的交通命脈。以台中市來說,都市發展軸心早已遠離當年最繁華的台中火車站,移到了沒有鐵路經過的七期與中科園區。「鐵路」在台灣,總有著浪漫、懷舊的指涉,或者落伍、無力改革的負面意涵。

 

日治時期的台灣與日本本國曾有著同樣的鐵道與月台,經過六十年的經營,日本電車網路已經成為當地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們從修築日本人留下的鐵路,轉變為以公路為主的車輛運輸,接著各縣市在捷運規劃上莫衷一是,更別說還有一個快速方便但財務不佳的高鐵,重創國內航空運輸。究竟台灣當初的交通願景是什麼?或者,政府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總是先作了再說。

 

在施作肝癌栓塞手術過程中,最重要的其實是術前的規劃:患者的肝功能如何?肝癌大小如何?適合怎樣的栓塞藥物?要作左葉、右葉還是全肝?要不要用特殊的微導管作局部治療?栓塞後應該多久回診?是否配合射頻燒灼?這些都該在患者來到血管攝影室前規劃完成。有了良好的規劃,手術便能順利、也能從容應對突發狀況,更能有效延續患者有尊嚴的生命。至於手術本身,不過只是技藝而已。

 

孫子曰:「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不管是醫療、兵法或國家治理,道理其實相同。我們真正需要的並非藍綠,而是一群充滿使命感的技術官僚,以及能為台灣打造百年願景的政府。



發表於 非凡專欄 | 已標籤 五六年級菁英怎麼說, 非凡新聞周刊 | 在〈山手線啟示〉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專業的最後考驗

 

作者:蔡依橙

專欄:非凡新聞周刊 五六年級菁英怎麼說

完稿日:2009/5/14

全文:

 

一直有朋友問我,作為一個醫師,為什麼選擇在非凡新聞週刊這樣的商業雜誌寫專欄?醫療跟商業之間,似乎沒有什麼關連啊?

 

其實,醫學與商業有很多共通點。我想講的並不是「醫療行為商業化」這樣簡單的陳述,而是這兩大專業在本質上的共通性。

 

首先是「不確定性」。商業與醫學是兩個不確定性都極大的職業,即使成功如郭台銘,未來進軍筆電代工、太陽能甚至生醫市場時,也許有萬全的準備,卻絕沒有必勝的把握,畢竟將面對的,是不同的敵人與更多不預期的風險。世界首富比爾蓋茲,以視窗系統改變了人類文明,在Windows ME及Vista這兩場戰役卻也不堪回首。醫學方面,再怎麼技藝高超的心臟外科醫師,每次將心跳停止並打開心臟修補時,也沒有百分百的把握能讓病人活著下手術台。因為這兩個行業所面對的都是人,人所構成的市場與人所根基的肉體生命,都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也需要極佳的風險管控能力。

 

其次是「成功模式」的類似。商業上的成功,需要知己知彼,也就是所謂「SWOT分析」,清楚釐清自身強項、弱點、外在威脅以及機會,然後採取對的策略做突破。宏碁結合台灣強大的代工後援,專注發展品牌,並致力於組織國際化,達致今日耀眼成績。成功的醫學發展也是一樣,必須理解既有資源、釐清當下問題,並找出關鍵點做突破。我們的多切面電腦斷層團隊三年前曾使用SWOT分析,確認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是值得開發的學術領域,接著潛心研究新技術,成功突破以往的顯影劑注射困境。現在,我們在這個領域,於世界上居領先地位。

 

接著則是「目的與過程的辯證」。商業手法與醫療行為其實都只是過程,並非目的本身。成功的商業手法是為了賺錢,但金錢並非人生的最終目的,而只是達致幸福的方法之一。有錢並不一定快樂,人生也不一定較為富足,許多人將金錢的數額當成人生的價值,將賺錢當成人生的目的,迷失其中。相對的,醫療技術也僅是延長生命的手段,反覆的手術或化療不該是患者人生最後的旅程,醫師的成就也不該建立在悖離人性尊嚴的治療上。我們該做的,是用這些工具,去協助患者走完最後一段有意義的生命。商業手法再好的商人、醫療技術再好的醫生,最終都必須思考人生的意義,迴避這個問題的人,無法成為偉大的企業家或醫師。不管是商業或醫療工作者,初學者面臨的都是技術與手法的入門,中階者挑戰的是擴張、忙碌、選擇與專注,但最後一階的歷練,卻是直指本心的生命思索:「你的工作,對生命帶來什麼意義?這工作,對你的人生又是什麼意義呢?」

 

醫療或商業,不過是職業的不同,但不管是所面對的風險、成功的秘訣或直指本心的最後考驗,其實一模一樣。



發表於 非凡專欄 | 已標籤 五六年級菁英怎麼說, 非凡新聞周刊 | 1 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