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壁報(e-poster)製作技巧 與 我如何指導住院醫師

 

作者:蔡依橙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0/12/17

 

 

RSNA 2010 Certificate of Merit

 

2010年底,我到芝加哥參加 RSNA(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 北美放射線醫學會),這是地球上最大的放射醫學盛會,共有將近六萬人參與。在會議期間,我們的團隊得了三個獎:一個是 RSNA 2010 Top Tweet,這個在我的部落格已經介紹過了;另外兩個則是電子壁報的 Certificate of Merit 獎項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已標籤 certificate of merit, rsna, 住院醫師, 展示, 得獎, 教學, 李覃, 蔡依橙, 蔡欣宇, 電子壁報 | 在〈電子壁報(e-poster)製作技巧 與 我如何指導住院醫師〉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歡樂的 RSNA Top Tweet 大獎!RSNA 如何與網路世代互動?


作者:蔡依橙醫師 (I-Chen Tsai, MD; 推號 @ichentsai)

完稿日:2010/12/10

 

 tn_Fig09r01

 

前一陣子我去了 RSNA,RSNA 是地球上最大的放射醫學會,有多大?活動持續7天、超過 300場演講、4000篇論文報告、近 60000人與會、700家廠商設有攤位。光 GE 的攤位就大到「你會懷疑這是外星人的廠商吧?」這麼誇張。

 

下圖是 GE 2008年的 RSNA 攤位示意圖,共 45000平方呎,約合「十座籃球場」!這只是 GE 一家廠商的攤位而已。

 

 tn_Fig01ge2008

 

因為 RSNA 的論文接受率大約僅在三成左右,在我們這行,能夠獲邀在 RSNA 演講,或者投稿被接受,都是走路能有點小風的事情。

 

RSNA 也是許多年輕人第一次大量看到世界一流 A咖 演講的地方,小小心靈,悄悄立志,「有為者亦若是」。

 

tn_Fig02rsnaLCD

 

這次我禮拜六(2010/11/27)清晨就到了,中午開始上 AAPM/RSNA physics tutorials for residents 的課,在 McCormick place 有名的空橋尾端,今年有個大 LCD 銀幕(如上圖中),輪撥重要訊息,提到今年 RSNA 歡迎大家使用 facebook(臉書) 與 twitter(推特),更公布今年的官方 hashtag 為 #rsna10。會議進行時,每天會選出 Top Tweets,表揚並頒發獎品「$50 prepaid gift card」。

 

我實在不知道什麼叫做 prepaid gift card,但對 RSNA 打算玩推特感到非常新奇,想說,既然我的 HTC Desire 手機帶在身邊,今年 RSNA 也提供全會場免費 WiFi,那就跟他玩玩看吧。

 

 tn_Fig03DSC03422

 

 

於是我連續發了幾條推,基本上就是走到哪裡就 murmur 一下心裡的想法,壞的也不隱瞞,現場直撥就是:(下頭顯示的日期有時差,顯示的其實是台灣時間)

 

tn_Fig04t01
tn_Fig05t03
tn_Fig06t04
tn_Fig07t06

 

其中我發的第一條,RSNA 回覆了:

 

tn_Fig08r00

 

隔天,RSNA 公布 Top Tweets 大獎,我成為第一批得獎者。我想這獎,中文應該可以叫做「酷推大賞」吧?

tn_Fig09r01

 

從 RSNA 的推文用詞來看,他是刻意選出幾個代表性的推友,並確實製造互動,希望大家把會場各角落的有趣狀況陸續推到網路上來。也就是說,從第一天的推廣、互動,第二天要讓大家知道「我們是玩真的了喔!」

 

有網友問:「到底 RSNA 怎麼選出 Top Tweets 的呢?」

tn_Fig10v1

 

RSNA 回覆如下:「我們的超級秘密團隊,依據推的內容來選擇的,而我們對能夠抓住 RSNA 會議特色的推比較偏心。」

 

tn_Fig11r02

 

當時的我半信半疑,想說發幾條有趣的酷推,就真的有美金 50元可以領嗎?於是我發了這條:


tn_Fig12t15

 

RSNA 很快的私訊給我:「是的,你贏了,請到 RSNA 商店領取您的獎品。」

tn_Fig13r03


看到 RSNA 的私訊,我便前往 RSNA 紀念品專櫃一探真假,沒想到是真的!

tn_Fig14g01

 

這一個漂亮袋子裡頭的獎品包括了:

 

tn_Fig15g02

 

一張 American Express 發行的美金50元預付禮物卡,輸入上頭的流水號,就能當作現金使用。不要以為抄下號碼你就可以領走我的 50元,嘿嘿,我早就把他花掉了。

tn_Fig16g03


一盒 Frango 芝加哥版本巧克力,原本以為這只是一般雜貨店的紀念巧克力,上網一查,有來歷的(驚),還有維基百科條目呢!自然拿去孝敬坐月子中的老婆了。(吃巧克力會去查維基百科,我看我也是宅到爆。)

tn_Fig17g04

 

最後是一個 RSNA 的杯子,頂有質感,好像用這個喝水,作研究都更有勁了!住院醫師有需要的,我提供一杯水 50元的優惠價。

 

為了徵信,RSNA還拍了一張照片,證明我拿到獎了。

tn_Fig18TopTweet

 

後來這照片被公布在 RSNA 臉書專頁,我的臉書友們也看到了,比較會做人的說 Top Sweet,比較會酸人的說像 show girl (我穿外套不是比基尼,謝謝)、貌似佛像慈悲之心溢于言表(莊圓大師嗎?)。小弟著實非常後悔,當初應該背對著鏡頭的。

tn_Fig19t16

 

來而不往,非禮也。我在領到獎後,也上推證實了這事情,網友一見「原來這是真的」,此後以 #rsna10 作為 hashtag 的推越來越多。

 

 tn_Fig20daily

 

第三天之後,RSNA 甚至在每天發行的紙本 Daily Bulletin 放上專欄,介紹每天得獎的推友以及其最具代表性的推文。有點像是蘋果日報都會抓幾個代表性路人,發表他們對議題的意見一樣。這是一種草根民意的捕捉,增加了很多參與的樂趣。

 

至此,RSNA 成功的以虛實交錯,促成了一次熱鬧的雲端網路世代互動。

 

如果我們回顧這次的 RSNA 在這些新媒體的策略,會發現他們成功的秘訣有幾:

 

1. 找對的人:讓瞭解 RSNA 會議的少數人團隊,全程追蹤大量的推特訊息、與網友互動,並將重要資訊放上臉書專頁。說實在的,我猜這整個 twitter 跟 facebook 活動,大概只有一個人在管,誰相信有什麼 super-secret team 

 

2. 給予權力:在網路上互動到一個程度後,RSNA 的推特小組甚至可以在 Daily Bulletin 佔用一個角落。這顯示其內部橫向溝通是通暢且靈活的。

 

3. 策略靈活:RSNA 沒有想到會有推友連領到獎的喜悅都會推(就是我啦),但他們發現了這個虛實交錯對於旁觀的推友很有鼓勵作用,便在隔天馬上進一步將這種效應延伸到實體的 Daily Bulletin 上,配合全會場的發放,讓這些活動在幾萬人間迅速散播開來。

 

在 RSNA 這樣大型的會議,動用無數的工作人員,竟然還能熱情擁抱全新的溝通科技,並有如此的靈活性以及資源分配精準度。見微知著,我想這就是 RSNA 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第一大學會的重要原因。

 

當許多亞洲主事者還在使用各種防火牆技術封鎖臉書推特噗浪的時候,世界級的RSNA卻是選擇積極的擁抱新溝通科技,以增加年輕世代的參與以及認同感。由此可知,對上網自由的封鎖,其實並非臉書推特是「善」是「惡」的問題,也不是年輕人能不能控制自己上網頻率的問題,而是主事者「積極擁抱變局追求成長」或「保守拒絕改變故步自封」的差異。

 

我的推特帳號 @ichentsai,裡頭是有我的基本資料的:「I-Chen Tsai, MD @ Taichung, Taiwan.」RSNA 並沒有因為我不是美國人,就沒讓我得獎。辦活動,不問國籍,每個推號一律平等,只看誰的推最能代表 RSNA。這也反映了美國崛起的秘密:「藉由機會的公開與平等,吸收全世界最好的人才。」

 

看似一個 Top Tweets 簡單的活動,仔細分析,其實是一連串正確的價值、正確的資源配置、正確的活動策略、正確的臨機應變所產生的。RSNA 用實際活動,傳遞了他做為世界領袖的風範。台灣的放射界、醫學界甚至整個科學界,能不能用這樣的風範邁向國際、邁向世界呢?我們能不能讓許多傑出的年輕心靈感到言論自由、機會平等,進而釋放所有的創意與活力呢?我們應該往哪走,答案是很清楚的。

 

在這次的 RSNA 中,Top Tweet 是我得到最歡樂的獎。下一次,我將介紹台中榮總團隊,如何打造兩個獲得 Certificate of Merit 的Educational Exhibits。我們下次見。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歡樂的 RSNA Top Tweet 大獎!RSNA 如何與網路世代互動?〉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見實習醫師的影像小天使:Imaging Consult 介紹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0/11/22

 

(2014/10/2 更新:檢測連結才發現,這個服務原廠已經收掉了,網址都連不上了……)

 

前言

 

醫院這次添購的 Imaging Consult 資料庫,是一個很適合年輕人的影像小老師。

 

Imaging Consult 是 ELSEVIER 公司的數位化產品之一,其設計原理是將該公司曾經出版過的所有版權內容,重新做過整理,並以 Web 2.0 的概念,架構一個多向連結的平台,使核心知識與相關的醫學影像重新連結。白話的說,就是他們拿出所有出版過的教科書,將裡頭的醫學圖片都放進去,以圖說作標籤,進一步整理出「診斷 (Diagnoses)」、「檢查項目 (Procedures)」與「解剖 (Anatomy)」三個分類方式,並提供「強大的圖片與文字搜尋功能」。

 

 

 tn_Fig01IChomepage

圖、Imaging Consult 首頁,如果你看到的畫面不是長這樣,那就表示你或你的醫院沒有購買使用權,可以考慮註冊個帳號,免費試用30天。

 

 

網路上其實也有一些免費資源,其中我比較常用的是「Google 圖片」以及ARRS GoldMiner,但這兩個圖片搜尋引擎,其實只有做到「強大的圖片搜尋功能」,其餘的核心知識以及疾病分類都是沒有的。另外,圖片的來源不同,使這三者各有不同特色。

 

 

 

 tn_Fig02GIhome

圖、Google圖片。免費,快速,但並未針對醫學最佳化。

 

 

 tn_Fig03AGMhome

圖、ARRS GoldMiner,是美國侖琴射線學會出資建構,針對醫學用語最佳化的圖片搜尋引擎,其圖片來源主要為醫學專業期刊。

 

 

Imaging Consult 之所以適合見實習醫師,是因為其資料來源出自「教科書」,且提供三種分類方式,比較容易入手。「Google 圖片」不用多介紹啦,大家都知道怎麼找補教人生喇舌圖 來源是公開的網際網路,在標籤的設定上是由電腦自動處理,想搜尋到精確的結果往往需要使用者進一步挑選,這也導致了你不管搜尋什麼關鍵字都會看到色情圖片。ARRS GoldMiner 是專門的醫療影像搜尋引擎,會從網路上公開的醫學期刊,識別「圖說 (figure legends)」內容以做為圖片標籤,完成更精確的醫療影像搜尋。但由於期刊內容往往偏研究性質,不見得能如教科書一樣提供典型且常見的範例圖片。

 

以下我們舉兩個例子說明:「見實習醫師應如何使用 Imaging Consult?」

 

 

問題一:我最近 run 到急診,學姐剛接一個兒科病人,診斷了 appendicitis,聽說臨床症狀不典型,後來用影像診斷的,到底可以用什麼影像呢?看起來是什麼樣子呢?(適用科別:急診、一般外科、大腸直腸外科、大外科、兒科、胃腸科、放射科等)

 

 

 tn_Fig04ICappendicitis

圖、進入 Imaging Consult 搜尋「appendicitis」,可以看到許多教科書中的 appendicitis 診斷影像。

 

 

這個問題很簡單,直接進入 Imaging Consult 的搜尋欄,打上「appendicitis」,綜觀搜尋結果,便可以知道這個疾病能用 KUB、大腸鋇劑檢查、超音波以及 CT 診斷。從影像的解析度來看,會發現超音波跟 CT 是比較容易判讀的:超音波沒有輻射,適合小孩,但需要醫師的經驗與技巧;CT 相對是比較簡單的選擇,但輻射的微小風險必須請家屬簽同意書,在出現的 CT 影像中,算一下,有四分之一是冠狀切面 (coronal section),這也暗示了使用 MDCT(多切面電腦斷層)配合細切與重組,對診斷是很有幫忙的。

 

接著,可以一個一個點進去看「圖說」,配合清楚的標示,連醫學生也可以輕易學會判讀技巧,如:KUB 的重點是觀察 appendicolith;appendicitis 的發炎證據在 CT 上是以 wall thickening, enhancing, adjacent fat stranding 表現;超音波最典型的則是 target sign。

 

 

tn_Fig05ICappendsono

圖、點縮圖,可看大圖與圖說,這張超音波的圖展示了 target sign 以及正中央的 appendicolith。

 tn_Fig06ICtext

圖、點進 Text Results,有許多不同的主題可以選擇閱讀,以本例來說,我們選擇 Pediatric Appendicitis 作閱讀。

 

 

想進一步念點知識嗎?點進 Text Results,可以看到很多主題,選擇 Pediatric Appendicitis,就像個懶人包一樣,簡潔地從 anatomy、presentation 介紹到臨床醫師需要知道的重點以及相關 imaging findings,不用自宮,也能練成神功

 

tn_Fig07ICpedappend

圖、點進Pediatric Appendicitis一項,可以看到大量的核心資訊,上方為許多相關圖片,中間為臨床核心知識,右欄為影像診斷技巧。

 

 

讓我們看看 Google 圖片在這個狀況題的表現。搜尋「appendicitis」後,我們會發現絕大多數的圖都是手繪圖、手術圖、病理圖,唯一的一張 CT 跟超音波還算可以,KUB 的兩張圖就有點玄妙(通常放射科醫師講玄妙就是唬爛的意思)。「Google 圖片」最大的優勢是速度快、範圍廣,臨床工作中,我們常會用他來迅速確認一些比較少見的診斷,但由於我們已經是職業的了(無誤),有很強的能力去忽視錯誤的搜尋結果、忽視雜訊,這點與見實習醫師有所不同。叔叔有練過,小孩不要亂學。

 

 

 tn_Fig08GIappend

圖、在 Google 圖片中搜尋 appendicitis,可以見到穿熱褲的洋御姐,這是 Google 圖片最大的強項, 會發現多數是手繪圖、標本圖。裡頭的 CT 跟超音波還算及格,但 KUB 就玄妙一點,要有佛緣才能懂了。

 

 

接著對比 ARRS GoldMiner 的表現,你可以發現找到的幾乎全部都是 CT 的圖,這主要是因為超音波診斷 appendicitis 已經「不是學術熱點」很久了,而近幾年放射科進步最快的科技就是 MDCT,自然會有比較多的 CT 相關文章。以職業級的放射科醫師來說,ARRS GoldMiner 可以讓我們很快速的抓到最近的研究趨勢,但對見實習醫師來說可能就會造成認知上的誤差,教育意義較為薄弱。我們從這個例子,可以清楚的看到「來源資料」如何影響「搜尋結果」,而不同的「搜尋結果」,又適合怎樣「不同的族群」使用。

 

 

問題二:我最近 run 到免疫風濕科,他們的病人很多都有間質性肺炎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我聽主治醫師老是說什麼 NSIP (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PF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的,很想懂,可是為了這個買一本書感覺好像 C/P 值不高,該怎麼辦?(適用科別:免疫風濕科、胸腔內科、大內科、放射科…等)

 

 

 tn_Fig09ICild

圖、使用 Diagnoses 選項,進入 Chest、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選擇 NSIP。

 

 

 tn_Fig10ICnsip

圖、選進 NSIP 後,可以快速的看到各種 CT 與 CXR 影像表現,右欄一樣會說明其 CT 與 CXR 的診斷特色。

 

 

進入 Imaging Consult,選擇 Diagnoses → Chest →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 之後,便會列出各式各樣的間質性肺炎,這時我們選進 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 (NSIP)一項,便可以看到有 11 張各式各樣 NSIP 的 CT 以及 CXR,下方也從症狀、鑑別診斷、影像發現、病理診斷等逐一簡短的介紹,對於忙碌的見實習醫師來說,能在短時間內抓住一個疾病,包括臨床、影像、病理與預後的內容,是很重要的。在來源的可靠度方面,由於 ELSEVIER 是國際大出版商,在他們那出教科書的,很多是世界大師,以 NSIP 這一章節來說,負責人是 Dr. Nestor Müller,這位在胸腔放射界,的確是當代第一把交椅。

 

 

tn_Fig11GInsip

圖、Google 圖片這次表現不錯,找到很多 NSIP 的圖。

 

 

相對的,在「Google 圖片」以及 ARRS GoldMiner 輸入「nonspecif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在圖片上也能取得不錯的結果,但對見實習醫師來說,少了 Imaging Consult 這樣簡短的核心知識,在消化吸收上是比較困難的。

 

 

結語

 

在現今的醫療環境,幾乎所有的科別都會用到影像診斷,對於一個在兩年內要 run 完所有科的見實習醫師來說,每科都買一本影像書是昂貴且看不完的,醫院這次添購的 Imaging Consult 資料庫,是一個很適合年輕人的影像小老師,他可以讓你用各種方式自由搜尋你想瞭解的疾病,並在短時間內取得核心知識並瞭解影像診斷技巧,台中榮總的小朋友們,每天實習結束,少上點八卦表特西斯,少打點魔獸天堂 RO,想想自己今天聽過什麼病,上 Imaging Consult 查看看吧!

 

 

後記

 

本文是應台中榮總圖書館邀請撰稿,目的為增進 Imaging Consult 電子資料庫之使用率,尤其針對年輕醫師。同樣內容,分別寫作院內期刊版與部落格版。部(ㄨ/)落(ㄧㄢ)格(ㄍㄜ)版刊登在此。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在〈見實習醫師的影像小天使:Imaging Consult 介紹〉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張大春的部落格」有夠嗆


tn_chang

圖、「張大春的部落格」截圖


翻了幾篇張大春的部落格,發現他有夠嗆,不只是上次那個答網友的,連吳淡如、王偉忠等「業界人士」一併例行得罪。但我想,如果沒有這種獨立思考的自傲,那來下筆的精準與機鋒。藝術工作者的靈魂,應該根本上是反和諧的(如:艾未未),把自己的人生當藝術品來雕琢的人,亦當如是。

 

RT @laoyang945: 韩寒十多年前在电视访谈节目里的最后一句话:鹅卵石为什么被人捏在手里玩,就是因为它没有棱角。

 

這句話應該送給所有已經忘記自己愛什麼、自己的夢想是什麼的年輕醫師。

 

現今的醫療教育階級體系把你們(咱們?)一個個磨成穿著白袍的鵝卵石,你們(咱們?)只好把任性當個性、把脾氣當勇氣、把空想當夢想。然後在淺薄的思考與情緒的言語中,繼續自己仍在「偉大航道」的意淫。

 

看看韓寒的故事,想想我們是不是活在一個建構出來的matrix。獨立思考、獨立意志、獨立行為呢?你跟其他鵝卵石,有沒有不一樣?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張大春的部落格」有夠嗆〉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你到底行不行?」:學術摸底系統 Web of Science 介紹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0/11/20

 

 

緒論

 

為了國家科研資源分配公平,國科會廣泛應用 RPI (Rising Penis Index) (Research Performance Index) 來評估你到底行不行? 一個科學研究者的成果表現。風行草偃,近幾年幾乎全台研究機構全數沿用,由於取得高分 RPI 實在有其難度,對於將青春奉獻給全民健保且工時超長的醫護人員尤其如此, 著實使多數研究者心中自卑且遺憾,現在問人「你 RPI 多少?」就有如問人「你三圍多少?」一樣,很不禮貌、沒文化,根本是把人往恥辱裡問。反對者自然視 RPI 如洪水猛獸,認為其評估標準過於單向,且標準一變再變,無法全面評價一個研究者「在國際學界的地位」。

 

但是,RPI 能夠屹立不搖是有其道理的。「在國際學界的地位」這種東西基本上跟「你到底行不行?」一樣虛無飄渺,嘴巴說的跟實際上的通常有顯著差異 (p < 0.05 cm)。公開的部落格少講黃色的,我們以「網路上的地位」說明好了。對不會上網的阿公阿媽來說,孫子說自己在網路發言都會有很多人看,但實際上可能只是個新警察成天貼文被炮而已;而像 PCMAN 這種華人傳奇,自己愛搞低調,當實習醫師時連被邀去華碩演講也不敢跟總醫師請假,弄得自己跟風中蟾蜍一般。可見,「在國際學界的地位」這回事,不是憨人想的那麼簡單。怎麼辦呢?

 

我們評價一個研究者,大概會看的有幾項:他在這個領域發表的數量?被引用次數的多寡?是否具有足夠能見度或市佔率?年復一年,其關注的議題是如何的變化,是往廣度走、往深度走、還是往有趣走?而要摸這些底,Web of Science 就是我們的好幫手,才不會把低調的假蟾蜍當成真蟾蜍了。

 

如果你所在的機構有訂閱 Web of Science,則直接點選連結,應該就可以使用了。如果不行的話,表示你所在的 IP 是沒付錢的,無權使用,只好廣結善,請親戚朋友幫你查吧。

 

 

人名查詢介紹

 

先講缺點,Web of Science 沒有支援「全名查找」,也就是說,例如韓寒的偶像「松島楓」的全名是 Matsushima Kaede(誰跟你說這是我的偶像了,亂猜),你打 Matsushima Kaede 進去是找不到的,必須要打 Matsushima K 才行。這點 PubMed 倒是比較先進,2002年之後就支援全名搜尋。

 

 

 tn_Fig01Matsushima

圖、輸入松島楓全名 Matsushima Kaede 進入作者 (Author) 搜尋欄是找不到東西的。(找得到才有鬼ㄌㄟ)

 

 

舉實例說明,假設你想摸蔡依橙的底(羞),首先你要知道他學術發表用的名字是 Tsai I-Chen,名字的部分改成 initials 便是 Tsai IC,打入作者 (Author) 搜尋欄,會發現 55 筆。仔細一看,有些文章看起來很難,不像是蔡依橙會的東西。這主要是使用 initials 的關係,蔡依橙、蔡儀純、蔡宜真其縮寫都是 Tsai IC,導致結果不夠精確。

 

 

 tn_Fig02tsaiic55

圖、名字部分使用英文縮寫,輸入 Tsai IC,便能找到 55 篇文章,但這不見得全部都是蔡依橙的,也可能是蔡儀純、蔡義正、蔡以致的。必須進一步以出目標作者的特色來縮小範圍。

 

 

沒關係,我們知道蔡依橙到目前為止都在台中榮總服務,可以把搜尋範圍用 Institutions 縮小到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這樣得出來的 34 篇就都是他的了,每篇文章也都附有被引用次數的。當然,也有可能台中榮總內還有另外一位蔡儀純 Tsai IC 也發表了很多文章,那就要看 Subject Areas 才能進一步區分。但很不幸的,目前並沒有這樣的人存在可供我們進一步舉例。

 

 

tn_Fig03

圖、在左方的機構欄 (Institutions) 選取台中榮總 (TAICHUNG VET GEN HOSPITAL),接著點選 Refine 便可縮小範圍到 34 篇。這縮寫跟台中綜合動物醫院 (Taichung Veterinary General Hospital)一樣啊。

 
 

 tn_Fig04tsaiic34

圖、經由機構與作者交互搜尋後,我們可以得到屬於作者的著作清單共 34 篇,每篇文章下頭也有被引用次數的統計。有趣的是,總文章數往往跟 PubMed 略有出入,通常 PubMed 收錄的速度比較快,Web of Science 會略微延遲,可能與資料庫欄位的鍵入需要人工確認有關。

 

 

其實使用這些資料庫的技巧,跟人肉搜索的技巧其實相差無幾的,只要有心,你就是學術界的 Z9、BillyPan 的傳人。

 

 

tn_Fig05z9

圖、PTT 神龍 Z9 簽名檔。其人肉搜索技巧見此專訪。

tn_Fig06billypan

圖、人肉搜索一代宗師 BillyPan,懸壺濟世之餘,一小時查出一個立委的雙重國籍,還推出「第一次查雙重國籍就上手」

 

 

學術同好查詢介紹

 

作了一陣子學術,總會想知道跟我們一樣在這個領域耕耘的國際學者還有誰,就像 Acer 跟 HP 整天在拼 NB 市佔率,我們也想看看自己在國際上跟人家相比,市佔率如何?在這個方面,Web of Science 強大的資料庫分析能力就很實用啦!

 

例如,台中榮總作 MDCT 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我們專愛作疑難雜症。最早與兒醫部發展的疑難雜症是「先天性心臟病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耕耘了幾年後,我們想知道,世界上跟我們一樣用多切面電腦斷層 (MDCT) 作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的團隊還有誰,考量到 MDCT (multi-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也有人稱作 MSCT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所以我們選擇兩個常用詞共通的部分,以 computed tomography 作為關鍵字,輸入「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omputed tomography」作主題 (Topic) 搜尋。

 

 

tn_Fig07chd309

圖、以「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omputed tomography」搜尋,結果共有 309 篇,使用左方作者分析,可以看到這個領域的前五名作者。

 

 

以「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omputed tomography」搜尋,結果有 309 篇,進一步分析作者分佈,發現金曲龍虎榜上前幾名分別為:

 

 

名次

國家

醫院

作者名

篇數

1

南韓

Asan Medical Center

Dr. Hyun Woo GOO

8

2

美國

Ohio Stat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Cardiology)

Dr. Subha V. RAMAN

7

2

台灣

台中榮總

蔡依橙醫師

7

4

台灣

台大醫院

陳世杰醫師

6

4

美國

Ohio Stat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Radiology)

Dr. Joachim G. EICHHORN

6

 

 

經由分析,我們瞭解到原來這領域的前四大重鎮,亞洲佔了三個、台灣就佔了其中兩個。後來在幾次國際會議舉辦的過程中,我與 Dr. GOO 和陳醫師都成為了朋友,並一起協助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制訂 2010 年的適應症指引,將先天性心臟病的應用列入亞洲特色適應症。這過程非常有趣,我們藉由網路資料庫,認識相同研究的同好,並再藉由網路上的合作,推動屬於亞洲的特色。

 

 

 tn_Fig08pvd17

圖、以「prosthetic heart valve computed tomography」作搜尋,發現有 17 篇,是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文章目前仍不多,其中有 3 篇是台中榮總發表的,共有 17.6% 的市佔率,業界最高。進一步可以按下在左方作者分析的「more options/values」觀看作者排名。


再如,近幾年我們與心臟外科積極合作,發展 MDCT 診斷合成瓣膜疾病的應用。經過了幾年,我們想瞭解,在這個領域上,我們的表現拿到國際上跟全世界相比,成果如何?於是我們以「prosthetic heart valve computed tomography」作為關鍵字搜尋,發現有17篇,而台中榮總以三篇佔據 17.6%(3/17) 市佔率,領先群雄,且前八名(蔡依橙醫師、張燕主任、陳啟昌主任、陳明至放射師、傅雲慶主任、謝世榮主任、林雍凱醫師及蔡瑋琳醫師)全部都是本院醫療團隊成員。於是,我們知道在這個新興領域的研究策略與後續執行都是成功的,在早期主導了學界發言權,也設定了議題走向,日後若是這個領域逐漸受到歐美研究者重視,被引用數也將水漲船高。

 

 

tn_Fig09pvd8authors

圖、針對「prosthetic heart valve computed tomography」進一步作「作者」分析,發現前八名發表數的作者,都是台中榮總團隊的成員。

 

 

研究領域達人查詢介紹

 

像是上推特(twitter)玩耍,一進去一定是先找幾位意見領袖或名人fo(follow、關注),像是中文锐推榜机器人(@rtmeme)、韩寒(@TwoCold)、艾未未(@aiww)、蒼井空(@aoi_sola)或者台灣幹得好新聞社(@gjtaiwan)、工頭堅 (@kenworker)等,看久了,再逐漸建立自己的訊息圈。同樣的,假設今天學術上,我想發展一個新領域,當然也是先去看看這個新領域中,以前誰發表得最多,以他們的作品做為起點,開始作功課。

 

 

tn_Fig10tuite

圖、中文推特的好起點:「敏感詞」,裡頭有被關注排行榜。中國推特圈人稱「空姐」的日本名 AV 女優 藝人蒼井空排名第三,由於推特本身在中國境內是被 GFW 的,這股追星熱潮促使數萬青年翻牆而來,成為草泥馬界的重要文化現象。

 

 

tn_Fig11lungcancer

圖、想研究一個新領域,我們也可以上Web of Science查詢,使用「lung cancer screening computed tomography」作關鍵字,會發現在 489 篇文章中,荷蘭的 Dr. Mathias PROKOP 以及美國的 Dr. Claudia HENSCHKE 是意見領袖,閱讀便可以從這兩位大師的回顧性文章開始。

 

 

假設我們想切入「電腦斷層的肺癌篩檢」這個領域,以「lung cancer screening computed tomography」做為搜尋起點,發現有 489 篇文章,第一名為 Dr. Mathias PROKOP 有 19 篇、第二名是 Dr. Claudia HENSCHKE 有 17 篇。在這個領域的探勘,便可以從這兩位寫的 review 文章開始作閱讀,甚至去瞭解他們整個學術發展的歷程。在這個尋找資料的過程中,我們也將理解這兩位達人,他們所付出的努力是怎樣的程度,而我們從現在開始作有沒有勝算?日後如果真的在這方面作學術寫作與投稿,被他們審到的機會也很大,如果我們的意見或結果與他們心目中的主流價值不同,又該如何去委婉敘述並提供堅實證據,避免正面衝突,免得人家大筆一揮就讓你的研究「再聯絡」。這些都是學問。

 

 

tn_Fig12CIhenschke

圖、The New York Times 專訪 Dr. Claudia HENSCHKE,如果你是女醫師,而且對自己的專業生涯有期待,我建議您讀讀這篇專訪,瞭解她的故事。而對於她的相關爭議以及歷史定位,我曾在此博文中略作介紹。

 

 

總之,Web of Science 提供了很好的市場分析素材,讓我們快速的瞭解學術市場現況,並據之分配研究資源、決定研究策略。

 

 

Web of Science的限制 (←寫論文啊,還 limitation 勒…..)

 

各種評價方式都有其限制,自然 Web of Science 也有其侷限。

 

首先,Web of Science 作為一個資料庫,在搜尋時跟 Google 一樣,其關鍵字的選擇是有技巧的,正確的選擇關鍵字,才能正確的完成人肉搜索 取得你要的資訊。搜尋結果的良好與否,與使用者的宅度 思考的網路化將成正比。相對的,既然這個世界大量依賴 Search Engine,就自然會產生所謂的 SEO: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作為一個研究者,如果您寫多切面電腦斷層的文章,有時用 multi-detector row、有時用 multi-slice、有時用 computed tomography、有時用 computer-aided tomography,當然在國際上就很難有集中度與能見度。選擇適當且一致的用詞,對於增加自己在數位資料庫的「可搜尋性」是很重要的,這是 Web 2.0 時代的科學研究者必修的課程。(意思是說,不會用或者覺得不好用,請先檢討自己是不是不夠宅。)

 

其次,您可能會認為以上的一些搜尋感覺很小眾,像是我們舉的「電腦斷層評估合成瓣膜」的例子,全世界也才 17 篇,在裡頭排到第一名又有什麼意義?這麼說吧。這就像是今天一個三十幾歲的女歌手,想在台語歌壇取得成績,如果整天盯著台語歷史銷售排行榜,怎麼看,第一名永遠是江蕙,唱三輩子都唱不贏他。但是換個角度想,如果我們用搖滾風來唱、歌詞帶點叛逆,走一個小眾路線,反而很容易取得成功,這就是阿密特(張惠妹)的「好膽你就來」啊。作為晚進的學術研究者,尋找自己的利基市場是很重要的,快速取得能見度、累積自己的小成功比較實際,一下子要跟那些一兩百篇的研究者競爭大題目,很容易萬念俱灰。

 

 

江蕙 – 落雨聲

 

阿妹 A MEI/阿密特 A MIT – 好膽你就來 完整 MV

 
 

結語

 

這是一個多元價值的年代,我們有網路、有推特中文榜、有 Google,其實學術研究也是與時俱進的,Web of Science 就是一個很好的 Web 2.0 概念資料庫(雖然他是要收錢且不讓人盜連的),讓我們用新的觀念去觀察、取得並分析我們想要的資訊,在這同時,我們也將能重新思考自己在浩瀚學海中的定位。今天的課程,我們就在江蕙的「落雨聲」以及阿密特的「好膽你就來」中結束啦,各位同學,下次再會。

 

 

後記

 

本文原為台中榮總圖書館邀請本人撰文介紹 Web of Science 資料庫,以期增加院內同仁電子資料庫使用率(買了沒啥人用很可惜啊),同樣內容,分別寫作「院內期刊」版本以及部落格版本。部落格版本在此刊出。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已標籤 JCR, SCI, 世界, 學術, 排名, 查詢, 競爭力, 資料庫 | 在〈「你到底行不行?」:學術摸底系統 Web of Science 介紹〉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時間管理技巧:Part 2 切細夢想、捨棄的藝術與「口袋行事曆」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0 / 11 / 15

 


在介紹了時間管理的根本原則後,這次我們將逐漸從「思考」轉到「實作技術」的層面。究竟「能夠完成夢想的人們是怎麼思考事情的?」「他們又怎麼把這些思考落實到每天的現實生活中去完成?」

 

 

幫夢想畫條路 切細應做的事

 

 

tn_Fig01Darlie

圖、家庭號黑人牙膏

 

 

家庭號牙膏像大便一樣 那麼大一條,我要怎麼用才用得完啊?但實際上,只要一天刷牙五次,起床、三餐飯後加睡前,一條牙膏兩個月就會用完了。夢想,也是一樣,其實是在一點一滴中逐漸完成的。

 

我大三時,聽到同學說起在加拿大念語言學校的經驗,好生羨慕,夢想著自己也能以低成本完成這樣的學習,免去代辦公司的剝削,把英文練好。剛開始覺得真是遙不可及,但認真寫下該作的事情後,發現這夢想的路其實就是:規劃好時間、上網找學校、完成報名與繳費、透過同學的朋友在當地找個短租公寓、買好機票、辦好簽證、換外幣,按部就班照著作,竟也完成了「以台幣七萬元讓自己進入全英文環境獨立生活兩個月」的夢想。

 

 

IF

圖、大三結束的暑假,我到加拿大 Concordia University 念了兩個月語言學校,上課講英文自不用說,連吃飯、打撞球、逛街、買書都是用英文,回國之前,連作夢都是英文發音了(無誤)。


tn_Fig02concordia



近幾年很多住院醫師跟我寫作,通常都由 case report 開始入手。多數人想到要寫一篇 1800 字的個案報告,一打開電腦看到空白的 WORD 檔案就頭暈,完全無法下筆,接著就去上臉書噗浪約會吃宵夜看電影,一整個逃避。但實際上,如果我們一週完成一小部分,從 Figures 開始,接著寫 Figure Legends,然後完成 Introduction、Case Report、Discussion,放上 References、再寫 Abstract、Title Page,其實一篇文章是可以在兩個月左右完成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每週都要確認進度,而不是一個月確認一次,因為樓梯那麼長,一階一階走,就會走完,一口氣想要跳八階,任誰都會跑去臉書噗浪約會吃宵夜看電影 不由自主的逃避。

 

再舉一個「切細往夢想之路」的例子。2009 年,我獲邀主持亞洲區心臟影像學會的適應症指引制訂,在全亞洲都沒有類似經驗的狀況下,我也只能盤點既有資源,畫出道路、切細各步驟,填入時程表,並確實執行,最後也幸運地完成了這個大型寫作計畫看到了夢想,就試著去找出通往夢想的路,然後專注腳下的每一步。

 

 

tn_Fig04schedule

圖、ASCI 2010 cardiac CT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 規劃過程中的時程表

 

 

夢想就像大雞排一樣,炸出來一塊比臉還大怎麼吃?一口一口吃、慢慢吃、照進度吃,總會吃完的。

 

 

tn_Fig05chicken

圖、台灣「比臉大的雞排」在澳門一炮走紅

 

 

「切細通往夢想之路」另一個心理上的優勢是,當我們輕鬆完成每個小計畫時,所獲得的快樂與成就感,能繼續激勵我們向下一個步驟邁進,有效地暗示自己:「我作得到。」

 

 

捨棄的藝術

 

「捨棄」,其實是時間管理上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讓一些事情完全不出現在你的行事曆上,而讓你的時間與腦容量可以專注在想完成的夢想。」這個概念跟上一次所提到的「時間管理矩陣」很類似,但「如何捨棄」,確實值得再強調一次。

 

訂定夢想很容易,例如住院醫師常常發願要把所run的科弄熟,可能是肺癌治療的各種藥物、可能是胃癌的各種手術技巧、可能是希望能獨立完成肝癌栓塞,但往往三個月過去了,發現自己一點也沒有朝夢想前進,回頭仔細盤點時間流向,原來自己參加了四場同學的婚禮、十次公司內不同團體的小型應酬、看了五場電影、衝了三天週年慶、剩下的時間在 PPS 上看了些 House, MD 與 CSI: NY,再上上 PTT 以及噗浪,三個月竟也就這樣過了(別忘了這是一群一週工作超過80小時的年輕人,其實下班時間並不多,很容易就填滿了)。假設我們是外星人,客觀地觀察著這個住院醫師,必定會覺得這年輕人的夢想,應該是「成為人際關係很好的人」以及「瞭解當代影視網路娛樂流行趨勢」,而非「盡快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醫師」。

 

這種思想與行為的不一致,其實就是多數人不快樂的源頭。你當然可以參加婚禮、應酬、看電影、電視、熬夜上網、週年慶,以保有良好人際關係並熟悉流行文化,但當自己的專業實力不如人時,不要嫉妒、不要生氣,因為這是你所選擇的。你當然也可以日以繼夜的研讀醫學書籍並反覆練習各種醫療技術,成為教學、研究、醫療三方面都具有超凡實力的醫師,但當人家講「航向偉大航道」你以為在講哥倫布而被恥笑時,不要嫉妒、不要生氣,因為這是你所選擇的。

 

以我個人來說,我選擇「捨棄/專注」的標準,是以較大的時間尺度來看的:我所作的事情,能不能讓年老退休的我坐在搖椅上微笑 30 秒?或者,我所留下的足跡,如何與一百年後的年輕人對話?我傾向在短暫的人生中,追求較為長久的價值。因為有了自己的價值與選擇,在不如人的部分,也就沒什麼好怨嘆的了。

 

 

tn_Fig06asciguideline

圖、寫作「制訂ASCI 2010 cardiac CT guideline經驗分享」一文,其實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過程花了我不少時間,對個人的 RPI 沒有幫助,還可能引來「棒打出頭鳥」的負面效應,但我仍選擇寫出來,並無償於部落格公開,因為我相信這樣的資訊對一百年後的年輕人們是有幫助的,能讓他們理解一百年前的我們,怎麼想事情、怎麼作事情。



看看 Blizzard 的故事,也告訴我們:「專注,是通往夢想唯一的路。」



口袋行事曆:平行完成多項專案的密技

 

我們在這個社會中同時扮演多個角色,每個角色又有多項任務必須完成。做為爸爸,要去評估幼稚園、和小孩去參加科博館活動、看房子、喬貸款、搞定家中資訊設備;作為醫師,有許多臨床事務、醫療研究以及學生的寫作進度要確認;作為家族中的一份子,有多位長輩要來看門診、開刀、或作心導管。這些事情永遠是交錯著出現的,如何同步管理這些事情呢?我的私房密技是「口袋行事曆」。

 

「口袋行事曆」是我已經使用十年的工作密技,大小可以放入襯衫口袋,格式上使用左邊為日期,而右邊空白的,在左邊每天的格子中填上「重要且急迫」的事情,在右邊填上「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有圖有真相:

 

 

tn_Fig07Week1

圖、剛過去的一週,我的記事本。馬賽克掉一些細節。左邊為每天需完成的事情,如該開的會、該確認的細節,屬「重要且急迫」類。右邊則為許多寫作計畫與想作的事,「重要但不急迫」類。每天例行的臨床工作已經固定,不佔用空間,「不重要」的事情,不管是否急迫,都不寫。

 

 

tn_Fig08Week2

圖、將要到來的一週,我的記事本。將上一週沒有完成的「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手抄到本週的右方來,手寫的過程也提醒自己,這些真正想作的事情,又推遲一週了,連續幾週反覆抄寫,會使自己產生罪惡感與急迫感,讓自己往這些真正想作的事情逐漸前進(其中也包括這個Blog)。另外,也請注意中間的橡皮筋,利用橡皮筋定位,使得口袋行事曆能以單手快速的翻到「今天」。

 

 

口袋行事曆 vs. 智慧型手機

 

身為一個曾經使用過 Treo 650 以及 HTC Desire 並被虛榮心及科技感蒙蔽多年 的科技宅,口袋行事曆還是我的最愛,請見以下的表格,字字血淚

 

 

table

 

 

行事曆使用技巧:事情出現→立刻規劃→立刻寫下→忘記他

 

在「口袋行事曆」的實際使用上,最重要的技巧還是「切細」這個動作:我們把一件重要的事情,切細成許多小的步驟,並記錄到對應的時間後,一步一步的完成他。

 

舉例來說,我答應了一場 2010/11/4 (週四)早上 9:10-9:35 在台北的英文演講,在答應的同時,我除了在 11/4 (週四)寫下演講的時間地點,我還會在前一週的 10/25 (週一)寫上「準備11/4 slides」以及「訂台中-台北來回高鐵票」,並於 10/31 (週日)寫上「練演講」。寫完之後,我就可以完全忘了這件事情,到了 10/25 那天,再開始準備這場演講的相關事項。

 

也就是說,我們要把「一件重要事情」所需要的準備,化成明確的步驟,並填在適當的日期。這樣在時間還沒到時,便完全不需佔用腦容量去思考。時間一到,該作的事情也可以得到 100% 的注意力,準確快速的完成。

 

 

小結

 

這次我們介紹了「如何切細你的夢想」,以及「捨棄的藝術」,接著以實例說明這些原則如何在「口袋行事曆」上具像化,以實際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口袋行事曆的使用當然只是個技巧,但這些技巧的產生,其實是根基於「人生資源的分配準則」。(看到沒,這樣之前所講的東西忽然就有脈絡了,真是有才。)

 

這兩次的課程中,我們從「道」的確立,延伸到了「術」的介紹。下一次,我們將持續介紹「術」的部分,回答許多朋友提出的問題,如:「電子資料如何整理才有效率」、「如何有效的放空/休息」、「如何建構有效率的工作環境」等。今天講到這裡。


 

2015 / 2 / 27 後記

 

這篇被 Albert Yang 拿出來轉貼,才發現,X,五年了捏!說好的 part 3 咧?XDD

 

其實我一直有在寫這個主題,只是分散在很多地方,以下我作個列表,算是幫大概永遠不會出來的 part 3 代打一下 XD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前往閱讀。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2 則迴響

時間管理技巧:Part 1 前言、資源規劃與80/20法則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0 / 11 / 07

 

 

tn_work

 

 

前言

 

許多住院醫師與實習醫師常問我:「學長,你都怎麼管理時間的啊?為什麼你能同時完成那麼多的事情?」

 

其實,在醫師的養成階段,臨床工作破表,光寫病歷、查房、上刀、換藥、急救、intern 3G (不是手機上網好嗎?是 NG、EKG、ABG)、值班,一週工作時間都已經超過 80 小時,這是正常人上班時間的 2 倍,很可憐的,根本就是過著畜生一樣的生活!沒有過勞死或者憂鬱跳樓已是萬幸,難得的下班時間,其實應該多多休息,約會看電影,重新找回人的尊嚴才是。

 

說實話,對年輕醫師來說,所謂的時間管理,其實比較像是自我壓榨,把所剩無幾的休閒時間以及睡覺時間繼續作有效的切割與運用。欲練神功,必先揮刀自宮,我猶豫了很久,到底要不要教這些孩子揮刀自宮呢?時間管理呢?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已標籤 20, 80, 8020法則, 人生價值, 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技巧, 楊宗龍, 綠角, 財經筆記, 資源規劃 | 4 則迴響

電腦斷層檢查可減低抽菸者之肺癌死亡率

作者:蔡依橙

完稿日:2010/11/5

 

tn_Adenocar

圖、電腦斷層導引切片,經病理證實為早期肺腺癌。

 

 

美國時間 2010/11/4,美國國家癌症中心發佈了新聞稿,說明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的結果,在曾經抽過菸的肺癌高危險群中,比起使用傳統 X光,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可以有效的減少肺癌死亡率 20%。我們回顧一下過去幾年的一些爭議以及相關連結。

 

 

這幾年的爭議點

 

近年來將「低劑量胸腔電腦斷層」用於「肺癌篩檢」是很有爭議性的話題,其爭議在於:

 

1. 我們如何找出高危險群?

2. 如何偵測方為有效?

3. 偵測到病灶後的良惡性機會,偽陽性、偽陰性的問題?

4. 後續處理成本分析?

5. 是否真正改善患者預後、增加存活率?

6. 是否在公衛角度上真正有效?

 

 

相關歷史足跡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NEJM 文章)

這篇是在理論上最清楚的一篇,把可能的統計誤差都說明出來了。在 screening上,lesion detection 以及 detection rate 只是最初步的,真正要證明 screening 有用,cost/benefit 以及相關 bias 的去除是相當重要的,對於 lead time bias, length time bias, overdiagnosis bias 的認識,這篇深入淺出的介紹了。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AJR 文章)

這篇 2008 年的新文章,提供一個很好的 update。

 

i-ELCAP

i-ELCAP 在 lung cancer screening 的歷史上是具有指標意義的重要計畫。

 

When It Comes to Lung Cancer, She Doesn’t Believe in Waiting

如果你是女性、剛好也作 chest,那你一定要認識 Dr. Claudia Henschke,一個從非醫師、轉讀醫學系、立志走向國際學術舞台的堅毅女性。這篇是蠻正面的報導,對年輕人應有激勵作用,至少我當年受到鼓勵了,在我看到下面的故事之前……。

 

Claudia Henschke 的爭議

在 NEJM 發表後,Dr. Claudia Henschke 的團隊受到更嚴格的檢視,結果有人發現,Claudia Henschke 的研究經費竟然有煙草公司的贊助(如果 CT 可以發現並治癒早期肺癌、那香菸就更好賣了?),另外,他們與 GE 合作開發的軟體,Claudia Henschke 與其伙伴都可以收到權利金。這些 conflict of interests 並沒有在文章中說明。這個事件後來鬧蠻大,使得 NEJM 改變了他們對於利益衝突宣告的規定。這篇文章清楚說明了許多 Claudia Henschke 的爭議

 

NLST

經由 Dr. Henschke 的 ELCAP 早期結果激勵,美國 NCI 花大錢作 NLST,想確切瞭解 CT 對於 lung cancer screening 到底有沒有實質上的效益。這個 trial 已經停止收案,應該在 2010 年時會有正式結果。

 

當初,在 NLST 結果出來之前,根據過去七年 (2002-2009) 臨床經驗與直覺,我個人對 lung cancer screening 其實是持較消極看法的。後來的 NLST 結果證明我們醫護人員離臨床太近,悲劇個案會放大負面效應,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的效力由此可知。

 

 

2010 年 NLST 結果正式公布

 

NLST results show drop in lung cancer deaths with CT screening (AuntMinnie 新聞)

 

NLST 結果出來了,CT screening 是有用的!摘錄如下:

 

「Early results of the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NLST) — controversial from the start because it included an x-ray arm — show that far fewer smokers and former smokers died in the five years following CT screening compared to individuals randomized to radiography.」

 

而其有用之處在於:1. 高危險群(抽菸) 2. 與傳統 X-ray 相較 3. 五年死亡率降低 20%。

 

所謂的高危險群,在 NLST 的 trial 是 smoking,而或許在亞洲,家族史、基因型等也是未來研究的可能方向。

 

NCI 新聞稿全文連結:

NIH-funded study shows 20 percent reduction in lung cancer mortality with low-dose CT compared to chest X-ray

 

 

結論

 

這大概是 chest radiology 界最近最大的一個爭議,在美國國家資源介入下,使用大型的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解決了。我從實習到現在整整十年了,見證了許多醫學的進步,不只是科技本身的發展,也包含人類如何思考並應用科技,來增進人類整體的福祉。

 

這是一個現代醫學風起雲湧的大時代,很有意思呢!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電腦斷層檢查可減低抽菸者之肺癌死亡率〉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醫學簡報與演講技巧:什麼叫做好的演講?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相關文章:怎麼開始構思一場演講?

初次完稿日:2010/10/23

第一次修訂:2012/3/28

 

tn_00talk

 

前言:為什麼要寫這個主題?

 

作為一個不斷自我進修的放射科醫師,近十年間,我參與了無數的研討會、無數的課程以及無數的會議,深刻感受到醫療從業人員的簡報技巧實在是爛斃了 有非常大進步的空間,這個問題在亞洲國家尤其明顯,這些無聊、冗長或亂無章法 很有進步空間的簡報,有系統的把醫療研究者們的週末時間大規模的浪費掉,令人懷疑是否是阿共的陰謀 非常可惜。

 

看著一年一年上來的住院醫師,做著同樣令人愛睏、不耐、無聊的簡報 都那麼求知若渴。作為一個老師,我認為我們需要一個課程,從國民教育開始教起,好好的告訴學生,當你上台的時候,你背負的是台下人總計數十、數百、甚至數千小時的生命,你需要以對待臨床工作以及研究工作一樣的審慎態度,把簡報/演講視作一種傳達的技藝,去善待這些交付給你的時間。

 

 

我是誰?憑什麼整理這個題目?


在運動世界,只要有張嘴,就可以做教練了,甚至你球技比學生差都沒關係,所以
我是誰其實也不是很重要,但為了避免各位因此忽視這個主題要分享的許多重要概念,我還是稍微說一下我的演講經歷。

 

我從 2004 年在醫療研究上開始耕耘,也逐漸的受邀演講,從院內、院外、學會逐漸的走向國際,以 2010 年來說,全年演講場次 40 場,其中包含 20 場的國際英文演講。由於概念清晰、表達清楚、言之有物, 一直是許多國際學會固定邀約的演講者。除了個人經歷之外,我還指導多位住院醫師,到國際學會發表口頭報告,教學成效頗豐。

 

又如,2010 年我擔任首席講師的 6th Singapore Cardiac CT Teaching Course,學員回饋意見如下:

「Excellent course. Well done. Dr. Tsai is an excellent speaker / teacher, please invite him back.」

「Master class by Dr. Tsai I-Chen is very good.」

「More talks by Dr Tsai I-Chen!」

分享以上的作者資訊其實無意炫耀,只是希望各位能重視以下要分享的許多重要的演講與簡報技巧。讓我們在週末不斷大量消失的集體時間,能夠逐漸的活過來。而我以下所整理的,便是這些年間反覆向年輕人們指導的內容,只是找個下午把他們全部串起來,讓更多鄉民 網友能夠自由取得。

 

 

誰需要閱讀這個主題?

 

1. 你在專業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演講卻越講越少,雖然主持人都對你說「感謝某醫師的精采演講」,但他們從來不邀請你講第二次。而你也發現了聽眾睡著的比醒著的多,真是不受教

 

2. 你在專業上剛起步,但希望在未來受邀演講時,能把握一次次的機會,讓更多人理解你的研究、你的長處、你的成績,進而接觸到更好的工作機會

 

3. 你是個學生,每次簡報都被老師 K,你其實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或許是老師聽不懂,見效登生氣吧。希望能提昇報告的能力。

 

 

什麼叫做好的演講?

 

2008 年,由於我的國際演講生涯開始了,我決心要把英文練好,便開始像著迷一樣的聆聽網路上的各種英文演講,在這個過程中,我找到了 TED 網站,在練習英文的過程中,又能聽到很多發人深省、視野開闊的新觀念,誠心推薦給各位:

 

維基百科:TED 大會

(說明 TED 到底是什麼)

TED 視頻網站

(一大堆免費演講,有錢人要花 USD 6000 去聽的)

 

TED 最有名的就是他們會對受邀的演講者做簡報技巧的訓練,以確保 TED 演講一貫的高穿透力與啟發性風格,不致於被演講者本身的拙劣技巧給毀了。那麼,在 TED 網站上,最被推崇的演講是長怎樣的呢?

 

Ken Robinson 所講的「Ken Robinson says schools kill creativity」,這是所有 TED 演講中最多人觀看與轉寄的一個。

 

Ken Robinson says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很驚人嗎?他沒有用 PowerPoint!這是因為「演講」這個傳統技藝,在意的是觀念的交流以及啟發,觀眾來到這裡,要聽的是 Ken Robinson 演講,而不是來「閱讀 Ken Robinson 做好的簡報」,若有大量文字需要被傳遞的,應該附在講義上、放在網路上自由取閱,而不是讓演講者念出來。與其演講者念出來,不如我們自己在書桌前讀比較快。

 

演講的關鍵是「演講者跟演講者的腦袋」,而不是「PowerPoint」。

演講者應該主控整個呈現,而非無助的看著 PowerPoint

某些情況下,演講者可以拋棄 PowerPoint

 

這類網路廣泛流傳的演講,還包括 Steve Jobs 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的致詞「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Steve Jobs: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Steve Jobs 甚至是看稿講的,跟發表 iPhone 時那種君臨天下的自然流暢完全不同,但一樣穿透人心!

 

看完這兩個演講,你會發現,真正感動人心的演講,長度都在 20 分鐘以內、演講者有豐富的人生經驗、也對自己的觀察與分享極有自信,PowerPoint 原來只是輔助,你(演講者)才是主角!

 

你可能會抗議:「我做的是醫學報告,很多繁瑣的文字、圖表、實驗結果與資料,怎麼可能像他們這樣只用一張嘴 捨棄 PowerPoint 跟投影機呢?」的確,那我們來看看使用投影機跟簡報軟體,在 TED 上最受歡迎的演講。

 

Hans Rosling,瑞典醫師,曾在非洲行醫,並對統計有異常的執著,這視頻是他在 TED 講統計的一堂課。統計,一定是有大量的數字、圖表、比較、p值與昏昏欲睡的敘述吧?那你就錯了。

 

Hans Rosling shows the best stats you’ve ever seen



令人驚訝吧!20 分鐘完全沒有冷場,也顛覆了我們對統計的想像。這個演講中有哪些值得觀察的呢?

 

首先,Hans Rosling 以他的教授身分開場,暗示你他在這行是有地位的,並展示了大猩猩、大學生與大學教授的國際知識水平統計(注意他沒有向觀眾問答案,為什麼呢?因為羞辱觀眾不是他所規劃的呈現內容,不需要為了互動而互動),用真實的簡單統計,去引出關鍵議題「我們不只不了解世界,甚至還有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

 

接著,開始用他發展的 Gapminder 軟體,視覺化的呈現世界各國的統計數據,甚至用轉播球賽的方式,呈現世界健康狀態與家庭人數的關係。

 

如果一般認為「枯燥無味」的統計都可以這樣活潑呈現,那我們到底是怎麼把許多有趣的醫療主題變得那麼令人窒息的?

 

任何數據、方法與概念都可以被視覺化,並用生動的方式闡述。沒有枯燥的主題,只有枯燥的演講者。

 

有些朋友說:「這是因為 Hans Rosling 發明了這個軟體自己用,不然統計還是會很枯燥啊!例如我今天要講『成功的科學家必須持續不斷的努力』這個觀念,我就一定要用簡報、一定要把它打上去才能講啊!」

 

不幸的,這兩個陳述都是錯的。首先是這個世界泡泡軟體,Hans Rosling 並沒有只給自己用,相反地,他成立了 Gapminder.org這個網站,把所有他可以用的功能都開放在網站上,以 FLASH 技術達成跨平台,提供給全世界免費使用。後來,Google 更出手收購,繼續增加網站內的免費資源,包括 Gapminder Desktop 以及許多教學資料。(這世界有一種人,相信知識免費共享,能為人類帶來更好的未來。)

 

至於第二個問題,有關如何呈現抽象的概念:「成功的科學家必須持續不斷的努力」,我們看看 Richard St. John: “Success is a continuous journey”,他怎麼呈現:

 

Richard St. John: “Success is a continuous journey”




觀察到了嗎?他的簡報中都是圖片與技術層次很低的簡單 PowerPoint 動畫,教條式的抽象概念,變成一個個的故事,生動有趣且不乏味。短短三分鐘內,讓我們快速的理解了八個成功秘訣,以及持續努力的重要。

 

再怎麼需要文字的時候,也一定能濃縮成非常簡要的關鍵字,並配合圖片呈現。不要講教條與抽象概念,講故事!

 

最後,我們再看兩個網路上公開取得,而且非常「醫學」的簡報,讓您自己評價看看,怎樣的演講才是好的?

 

Catherine Mohr: Surgery’s past, present and robotic future




Clinical Trials in Pulmonary Hypertension




希望以上的介紹與說明,能讓您理解,我們現今多數人的醫學簡報與演講風格,已經造成 Slide Sleep Syndrome (幻燈片睡覺症候群)的大流行,也到了需要砍掉重練的地步 該是做點改變的時候了。

 

接下來,我們會在後面的篇章,介紹該怎麼去構思一個演講,並做好一份能夠為演講者真正加分的簡報。



讓專業被看見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2 則迴響

制定 ASCI 2010 Cardiac CT Guideline 經驗分享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會員

完稿日:2010/10/19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2009/3/16  接獲邀請函

 

2009 年 3 月 16 號,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Asian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 ASCI)寄邀請函給我,內容是說,亞洲一直需要心臟電腦斷層(cardiac CT; CCT)與心臟磁振造影(cardiac MR; CMR)的相關指引(guideline),ASCI 決定擔起這個責任,成立 CCT & CMR guideline working group (WG),經由 ASCI 的核心成員提名,邀請亞洲四個國家共七位在心臟影像具有廣泛臨床經驗以及研究成果的醫師一起合作,預計藉由幾次實際見面的討論以及大量的後續電子郵件溝通,於 2010 年 2 月出版的 ASCI special issue o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 中發表專屬於亞洲的心臟影像指引。難得有這樣的機會代表國家以「Taiwan」名義參加國際 guideline 的制定,當然是義不容辭立刻答應了。

 

 tn_Fig01

圖、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的邀請函

        之後的半年間,我領導工作小組成員,完成了 ASCI 2010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 for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一文,並成為以高品質獲得共識,準時刊登於 2010 年 2 月號 ASCI special issue 的「唯一」一篇。以下,便是想與讀者們分享這整個參與國際學術社群、制定國際指引的故事,提供未來即將走向國際的傑出醫師們,一些值得參考的經驗。

 

 tn_Fig02

圖、心臟電腦斷層適應症指引標題頁

 

 

工作小組成員簡介


people



2009/6/4 
在 ASCI 2009 東京年會之前的第一次會議

 

第一次工作小組的會議地點在 Tokyo Conference Center Shinagawa,重點是破冰與分派工作,大家都是初次接觸到這樣的國際寫作任務,也是第一次見面,剛開始的互動相當客氣,總是擔心話題過於敏感(當天是六四 20 週年!)。畢竟亞洲近代史有很多政治與民族情結,如:日本與韓國、中國在二戰時的恩怨、台灣香港與中國的微妙關係等。我的經驗是,從娛樂與文化入手,總是最容易的,跟韓國人提 Wonder girls 的 Nobody 或者冬季戀歌(Winter sonata)、對日本人提 NDSL 或 Doraemon、與中國人談談他們的土豆網、優酷與PPS,這些話題作為破冰是最安全、得體且有趣的。熟了之後,也發現這次的七位成員,大家心態上都很年輕,對政治與民族議題其實都採取很開放的態度,無所不談。

 

破冰之後,接著擬定工作計畫並各自認領。我由於對心臟電腦斷層較為熟悉,有兩個主題可選:一為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這是類似 indication guideline 的參考建議;另一個是 practice guideline,制定標準檢查技術的寫作計畫。由於在過去的寫作中,對於檢查技術的書寫已經有所經驗,於是我選擇了對我自己較有挑戰性的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 for CCT。

 

以下是各個專案的負責人名單,以及後續的狀況簡介:

 

project

 

Hwan Seok Yong 因認證各機構或各課程的施作水平,牽涉到權力、罰則,且有可能面臨許多人情問題,故此計畫取消。

 

第一次的會議,就在分派工作中結束了,想到刊登日期是 2010 年 2 月,離聚會當天還有 8 個月之久,像是明年的事情一樣,於是大家就在愉快輕鬆的心情中散會了。

 

 tn_Fig03

圖、第一次東京會議,剛認識,工作也是八個月後,大家都輕鬆的微笑著。

 

 

2009/8/15  南韓仁川機場旁 Hyatt Regency 的第二次會議

 

 tn_Fig04

圖、第二次開會,大家笑得比較保守,因為只剩下五周了!

 

第一次會議後兩個月,沒有人有動靜。但 Dr. Choi 詢問了一下 ASCI 總部,才發現,如果要在 2010 年 2 月刊登,按照 Springer 出版社(負責出版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也包括這次的 ASCI Special issue)的表定作業時間,在 9/22 之前就必須把稿件送到 Springer 編輯部,逾時不候!

 

這下代誌大條了!原本以為的八個月,忽然變成了八個禮拜不到,為了顯示事情的急迫程度,ASCI 總部緊急發出了第二次會議通知,這次沒有什麼其他學術會議合併舉辦,就專程為了這件事情開會,ASCI 提供來回機票、飯店住宿以及場所費用,很慎重的讓我們了解到「這個計畫是玩真的」、「請加油,好嗎?」。地點訂在南韓仁川機場旁的 Hyatt Regency,相當高級的飯店。經由飛行、入住、開會、回國的這整個儀式,我清楚的了解到事情的急迫性。

 

 tn_Fig05

圖、專程飛到仁川機場旁的會議室開一個緊急會。嗯,該加油了!

 IF

圖、第一次到韓國,就是想試試看韓國的石鍋拌飯跟台灣的有啥不同?這是仁川機場內的,結論是:「比台灣的辣很多!」

 

8 月 15 日開會時,根據 Springer 的 9 月 22 日底限,在記事本上算了算,發現我只剩五周的工作時間。這個有點棘手,一個從沒做過的計畫,要在五周內完成,包括規劃、執行、回收、統計、寫作和定稿,真的是一天都不能浪費。清點手上既有的資源:有 ASCI office 專業的秘書 Miss Kim 可以協助行政事項(順便說一下,insession 這家公司提供的會議與學會經營服務真的蠻專業的),其他只剩我自己的筆記型電腦以及一些網路上下載的歐美 guideline。現場幾位工作小組成員,紛紛反應要在五周內完成一篇代表 ASCI 的 guideline,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我逆勢思考,這是代表臺灣出來參與國際 guideline 制定,如果當別人都覺得不可能的時候,我們還能逆勢完成,是否更能取得各國研究者的尊敬?這個逆勢操作,有沒有機會成功呢?

 

 IF

圖、思考過程中所閱讀的大量參考文獻

 

 

2009/8/16 – 2009/8/25  十天間規劃與製作相關文件

 

回國的路上,我盤算著相關的資源,得出了「全力一搏,應該有機會成功」的結論。我想達成的目的是:2010 年 3 月在台北舉辦 ASCI 之前,讓國際學術社群知道,台灣除了有能力舉辦國際會議、更有能力領導制定國際學術指引。

 

空想無益,該腳踏實地。首先,我閱讀了之前由美國心臟學會出版的 appropriateness criteria,了解其背後意涵。原來,一個理想的 guideline 應該由大量證據力強大的研究整理而成,但現今的醫療科技進步太快,科學研究從設計、執行到出版又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可能實驗結果還沒出版,該科技就過時了。於是業界發展了 modified Delphi method,認為找到具代表性的一群技術專家(Technical Panel),收集並用特殊方式整理其意見,可以作為一個深具參考價值的 guideline。所以我的工作細節如下:(1)擬定適當的適應症 (2)找到具代表性的專家給予評分 (3)將結果寫成流暢且有意義的文章。難只難在,這些要在五周內完成,而且在品質上要有國際學會的水平。

 

在整個專案品質上,我抓了幾個要點與其對應的策略,列表如下:


points



tn_Fig08

圖、我給 ASCI office 的表格,清楚說明哪一天我需要他們幫忙什麼,註明重要的日期以及相關作為的理由跟重點。ASCI office 也很專業的全部準時做到了。



 tn_Fig09

圖、我給 ASCI office 的 email 範本,讓他們可以專注在發送郵件。


2009/8/26 – 2009/9/7  亞洲各國專家成員評分、陸續收集回函

 

經由亞洲各國代表推薦,最後我們列出了 34 人專家成員清單,其中韓國 6 位、日本 6 位、台灣 5 位、中國 3 位、香港 3 位、新加坡 3 位、菲律賓 2 位、越南 3 位、泰國 2 位、馬來西亞 1 位。這個清單是很政治的,必須在兼顧 ASCI 的參與度、國際學術的貢獻度、亞洲的代表性中取得平衡,而由於事先的規劃與充分的理由,雖然這樣的人數曾遭到質疑,但最後大家都能接受。例如:韓國近年在心臟電腦斷層的學術研究發表不少,所以理當與日本同樣擁有六位代表;中國加上香港,人數剛好超過台灣,而台灣作為 ASCI 年會主辦國之一,學術的地位也是有目共睹。在這種國際圓桌上,大家都是代表各自的國家與學會,彼此之間沒有階級也沒有必要聽誰的,「說服力」則是由以下因素構成:對現實情況的掌握力、對各國期待與實際實力的了解程度、發言者在該領域的地位。這些因素都必須做到精確掌握,才能達到國際喬事最高原則:「讓意見消弭於無形」,且「大家都能接受」。

 

接著我準備好 34 位專家的名字列表以及電子郵件清單,請 ASCI office 代表發函出去,我想這樣的國際學會指引,對於專家們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吸引力,畢竟寫個問卷與想法,名字便能以 Technical Panel member 身分出現在亞洲第一次的 guideline,也是種肯定,預計回收率應不會太差。

tn_Fig10

圖、技術專家問卷第一頁,基本資料調查。

 tn_Fig11

圖、技術專家問卷內容,共六頁51個適應症評分。

 

收集日期是 8/26到 9/7,這個日期規劃其中有幾個玄機:(1)先公布截止日是 9/4,但 9/4 週五預計做最後催票,實際截止日是 9/7,留個六日做最後補寫 (2)十天填個七頁問卷,時間上應該足夠 (3)這十天橫跨兩個六日,剛收到沒多久就有一個週末可以填。配合這一連串的策略,我們在 9/7 截止時回收到 23 份問卷,達成 67.6% 的回收率。

 

 

2009/9/7 – 2009/9/15  整理結果 寫作

 

9/7 當天收集了全部的回函後,便開始輸入到 excel 跑結果。一個客觀的 guideline,其說服力必須來自於有代表性的亞洲專家群,並忠實反應調查結果,打從開始,我們就預計將結果放在網路上做 online supplement,以昭公信。由於任何的小錯都可能賠上 ASCI 或台灣的名聲,所以這個表我花了非常多時間反覆確認,並用 excel 自動功能著色以求美觀與閱讀方便,最後輸出成 PDF 作為 online supplement。

 

tn_Fig12

圖、所有23位回函的統計結果,每一格都經過多次反覆校對,並公開為online supplement。

 

這個大表出來後,其實亞洲這份新 guideline 骨架已經出來了,剩下的只是寫作長肉,說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結果論述、與歐美既有 guideline 的不同等。

 

這寫作的八天,週一到週五每天下班後,吃晚餐邊吞下一罐純喫茶無糖綠茶,接著做到半夜 12:00 收工,加上六日全日泡醫院,總計大約用了 40 小時的寫作時間,比自己的研究文章花的時間長,畢竟所代表的是台灣、是 ASCI。

 

 IF

圖、我的寫作現場,一堆參考文獻,跟一台工作筆電。

        雖說七位工作小組成員的角色應該是共同作者,但真要七個人共同寫一篇文章,光處理意見大概就要過兩年,於是我採取的策略是:由我主筆,以公平客觀的角度,兼顧各國關鍵人物與工作小組成員們的重要文獻,讓整篇文章有亞洲特色、有原創觀點,但又四平八穩。希望能一口氣通過所有共同作者的審閱之眼,而能平安無事的儘速刊出。

 

 

2009/9/15 – 2009/9/21  將初稿給七人工作小組審閱並給予回饋意見

 

完成初稿後,我便 email 給工作小組有一周的時間審閱。各位可能會想,怎麼你寫花一周,給人家看也是一周?不留多一點時間給自己寫,而給工作小組兩三天看過就好?

 

在這件事情上,我的想法是:大家雖然英文不好、溝通有點卡卡,但都寫過文章,看到表格跟文章,就知道這要在一周內整理出來的難度了,如果我們很尊重工作小組成員,給他們也是一周時間看,加上文章流暢度夠、原創性佳、國際政治平衡好,工作小組成員都龍心大悅,少點麻煩意見,事情豈不容易得多。

 

 

2009/9/22  回覆 定稿 送出

 

9/21 我收到所有成員的回饋意見,有些的確是蠻尖銳的,例如:為什麼沒有引用誰的文章,而卻引了誰的文章?為什麼沒有提到某個團隊提出的重要觀念,卻講了誰的主觀陳述?幸好這類相關問題在下筆的時候,都已經用客觀的資料想好理由,所以我實際上需要改的部份其實不多,幾乎只是句子的使用或引用文獻的小幅修正。這也是我個人深覺重要的一個寫作與 revision 概念:勝者,先勝而後戰。

 

雖然七位工作小組成員的身分應是共同作者,但我還是很慎重的為每一位提出意見的作者,做了大表格,把他們的意見抄錄於上,並 point-by-point 的說明我的理由以及後來修改的地方,以高規格對待來顯示我的重視。

 

也因此,如預期的,在 9/22 用一天完成 revision 後,便迅速獲得全體同意,定稿,並送出到 ASCI office 與 Springer 編輯部。

 

 

2010/2/1 正式刊出

 tn_Fig14

圖、於ASCI special issue刊出的第一頁

終於趕在台灣 3 月舉辦 ASCI 之前刊出了。而這篇文章的完成,也讓參與這整個過程的 ASCI office、工作小組成員、技術專家成員充分理解到,台灣是一個臨床醫療與學術水平很高的地方,我們除了有能力舉辦超過 1000 人的國際會議(ASCI/AOCR 2010),也有能力整合亞洲區意見,寫作專屬於亞洲的適應症指引。

 

 

過程總整理

 

summary



給讀者的話

 

回顧這個過程的許多時刻,也許在當下您不會做跟我相同的決定,你可能覺得我對自己太嚴苛,給自己太少時間。但若時光倒流,角色交換,換你有個五週後想完成的小夢想,難道你能去跟各國研究者吵「填填問卷也要十天?」嗎?難道你去跟 Springer 吵「你們辦事效率太差,要四個月做一本期刊?」嗎?難道你去跟 ASCI 英修老師吵「你要那麼多天英修做什麼」嗎?可能花了七天吵,最後多吵出七天寫作時間,剛好抵消,心情還受影響。

 

我的觀念是,我不喜歡爭論,因為爭論完全無益。就像韓寒跑的拉力賽車,路很爛、彎很急、樹很多很危險,但我們能做的就是看好地形,選一個最快最可能的路,完成他。如果真的覺得資源不足、盡力也做不到,那就放棄吧。選項只有「完成他」與「放棄他」,「爭論」不在選項之內。而我只是看到一絲可能,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一個期限,去衝衝看。

 

又如打籃球,你要跟防守你的人吵「有必要靠這麼近?」嗎?你要跟你的隊友吵「傳球時機太差」嗎?重要的是,找到防守的空檔,在零點幾秒間漂亮出手,投進一個三分球逆轉局勢。真正值得你費心的,不是那些鼓譟的觀眾、黏人的對手,而其實是你自己出手的那零點幾秒。那零點幾秒,則是用幾萬小時的練習去換來的精華。

 

想跟你說的是:「把自己練強」,就這樣。

 

 

結語

 

很幸運有這樣難得的國際 guideline 制定經驗,能為國家、為學會爭一點國際能見度。希望以上的內容分享,能鼓勵更多的台灣朋友,繼續把臨床醫療做到世界水平,並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社群,留下我們受人尊敬的足跡。

 

 

後記

 

寫作的過程中,有朋友問我:「你寫這個出來好嗎?棒打出頭鳥,人家看你不順眼怎麼辦?萬一以後沒有類似的機會,豈不讓人看笑話了?」我說:「我不是這樣想的。我的想法是,因為台灣的進步與資源,我有機會在臨床上做出一些成績,也因此得到代表臺灣去制定國際 guideline 的資格。就像大隊接力一樣,輪到我了,我盡力跑,然後把棒子交出去,就是做好我的事。所以我去年盡力完成了這個 guideline 制定,結果還不錯,現在也把經驗寫出來傳承下去,讓其他的醫師能在這樣的基礎上做得更好。未來是不是還有我的機會,其實沒關係。」

 

只有當場上跑的人盡力,交棒迅速確實,場下沒跑的人衷心祝福,台灣才能在一個集體想像中前進。我們必須自己證明我們不會內耗,而且值得這樣的進步。不是嗎?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已標籤 ASCI, guideline, 制定, 努力, 南韓, 國際, 學會, 學者, 學術, 指引, 經驗, 緊張 | 1 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