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黑天鵝》學到了好多!

 

tn_poster

 

作者:蔡依橙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1/3/12

 

 

前幾天去看了這部IMDb網友評價8.5分的電影,號稱第83屆奧斯卡多項提名,其中Natalie Portman (娜塔莉·波曼)並獲得「最佳女主角」(怎麼可能?這小姐演《飯飯之交》啊,那部只有劇照好的片)

 

作為一個醫療從業者(啊,我只有去過精神科實習) 與藝術愛好者(啊,我只有花很多錢在看電影),從這部電影,我學到很多,慷慨的與各位分享:

 

tn_poster

 

整部片來說,我學會了:

 

1. 驚竦電影總是可以讓我很專注在 (1)電影院很冷的冷氣以及 (2)永遠忘不掉的尿意。

 

2. 偉大的藝術家總是 不穩定 或 神經病 或 精神病 或 以上皆是。(Great artists are neurotic, psychotic or both. Also, mostly unstable.)

 

3. 小成本小製作以及不有名的導演,上映檔期最好在奧斯卡頒獎附近,這樣有助於海外市場推廣,不然我本來是不會去看這片的啦。如果你大成本大製作又有名導演,管他什麼奧斯卡,IMDb會還你公道

 

 

tn_actress

 

從女主角,我學會了:

 

1. 偉大的藝術家,要靠持續的努力,在對的位子上持續聽牌,但能不能破格而出,要靠機會以及自我突破的完美配合。

 

2. 精神病患或情緒障礙者,因為平日就常常在衝撞各種社會文化限制,比別人容易成功,也只是剛好而已。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疾病都有許多名人。科學研究也發現,當這些疾病受到良好控制,且他們的特質剛好放在適合的行業上時(如:數學家有自閉症特質與專注力、藝術與詩碰到發散思考與精神分裂),成就會極大化。

 

3. 如果努力沒有精神疾病,但你的主要對手跟你一樣努力,卻有控制良好的精神病或情緒障礙, 。這些人的腦袋,是人類文明的寶藏,是萬中選一的武林奇才,等你練成了蝦蟆功,人家早悟出如來神掌了。

 

tn_boss

 

從劇團總監身上,我學會了:

 

1. 作老闆的要做得好,要有點專業、知道自己要什麼樣的成果,行為上則帶疏離感、冷漠,社交能力一流,感情收放自如。這些特質注定了老闆不會是最好的球員,但卻他老師的 註定是老闆。

 

2. 老闆最自在放鬆的地方,是在社交場合、是在眾人努力的榮耀集於自己時。老闆最機車,是濫用權力玩女人的時候。不過呢,這戲告訴我們,你不去睡女舞者,別人一樣會這麼想,所以不睡白不睡 ,所以行為與言語上一定要更小心,避免瓜田李下。

 

 

tn_friend

 

從藝術家的朋友,我學到了:

 

1. 你看,我們是不會記得 藝術家的朋友 的名字的。即便這是多大的鼓勵與支持力量。

 

2. 全劇唯一正常的人,但正常人的能力註定不能登峰造極,為了生活跑跑龍套,老闆偶爾稱讚舞技自然,也是先批評她基本動作都不到位。

 

3. 不管你對朋友多好,朋友還是會猜忌你,在心裡砍你幾刀,不如你就先上了他比較實際

 

4. 做正常人呢,最大的好處就是:你能有個正常的生活 (這是屁話嗎?)。畢竟,全劇裡頭唯一有休閒生活、懂得找點樂子的,只有他。

 

 

 

tn_mother

 

從藝術家的媽媽身上我們學到了:

 

1. 連官網都沒放媽媽劇照,太慘了,人家還放了「朋友」,「媽媽」徹底給忘了。

 

2. 當控制欲很強的虎媽,有機會讓下一代獲得極高的成就,但成本是 (1)痛苦且終將被憎恨的自己 以及 (2)兒女不快樂且壓抑的童年。 一場演出的極大成功(當然只有一場,難不成下一場你還跌倒跟幻想殺人嗎?),值不值得用兩個人的一生去換,見仁見智。

 

3. 媽媽永遠是媽媽,跟你吵架、跟你翻臉,當你在台上閃耀的時候,他還是最替你感到驕傲的那個人。

 

 

tn_website

 

 

總結(哈哈,終於要總結了)

 

1. 這編劇很有醫學概念,知道拿碎玻璃刺肚子,是不會立刻死人的,一來深度不夠刺到腹主動脈,二來若感染得腹膜炎死掉也不是一瞬間。(這就是內行人,看碎玻璃殺人那段,一看就知道這個是假的!請讀者多跟我學習。)

 

2. 同理可證,最後女主角肚子流點血,是不會死的。不要再問「最後女主角會不會死?」這樣沒有常識 的問題了。

 

3. 雖然全片驚竦,但其實編劇宅心仁厚,總結所有人的死傷,一來沒人死,二來受傷的都是皮肉傷。可以算是快樂結局,所以這電影應該歸類為喜劇

 

4. 唯一的例外是舞團前女主角斷腿,所以這也是一部交通安全宣導片:大家過馬路記得走斑馬線、看紅綠燈喔!

 

這就是我最喜歡這部片的地方。謝謝大家。

 

 

(本文中圖片皆為官網截圖,雖然我盜圖了,但版權仍為原公司所有。

大家看得喜歡的話,記得要支持原版喔!)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我從《黑天鵝》學到了好多!〉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帶小孩、學當官。 (舊文回收)

 

作者:蔡依橙 (I-Chen Tsai, MD)

初次完稿日:2011/3/16

改題目重刊日:2012/6/2

 

 

 

我有一個兩歲半的女兒:「靜仔」。

 

以前,路上看別人的小孩,覺得好吵,尤其坐飛機遇到小孩哭鬧,真是惡夢。現在有了自己的女兒,哇, 。我開始理解,飛機上那些父母的無地自容。

 

更糟糕的是,基因這件事是真的,那個「 」根本就是三十年前的自己!

 

懷著感恩父母、為過去贖罪的心情,我只好 心甘情願的承擔這一切。

 

前幾天偶然與一位當代左慈談天,他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吾道一以貫之」,詳細一問,大驚,原來帶小孩,還能學做官。

 

經仙人同意,整理如下,與各界善男信女分享:

 

 

討好幼兒

討好上級

只有長期陪伴,小孩才會聽你的。陪伴,就是花大量的時間、沒有效率的陪他無所事事。

 

你可能會覺得,這就整個下班時間陪他吃喝拉撒、言不及義,但,這就是陪伴。

只有長期陪伴,上級才會聽你的。陪伴,就是花大量的時間、沒有效率的陪他無所事事。

 

你可能會覺得,這就整個下班時間陪他吃喝拉撒、言不及義,但這就是陪伴。

再怎麼壞,還是你的小孩。再怎麼壞,他就是你的上級。
小孩心情不好的時候,完全不講道理。作爸爸的要說什麼,等孩子情緒過了再說。上級心情不好的時候,完全不講道理。作屬下的,要說什麼,等老闆情緒過了再說。
當你花大量的時間陪伴後,小孩偶爾會真情流露:「爸爸都會照顧我。」因為事實上都是媽媽在照顧,這就表示,你成功了。當你花大量的時間應酬 陪伴之後,酒酣耳熱、恍惚疲倦之際,上級偶然說出:「你做得真不錯。」這就表示,你成功了。因為事實上都是別的同事在做。
要跟小孩有話聊,要從聯絡簿、老師那邊打聽,小孩在學校學了什麼、唱什麼歌,不經意的提起共同的話題,親密感將倍增。放心,小孩不會懷疑你是不是特別有心去打聽的,他只會覺得「我爸真瞭解我」。要跟老闆有話聊,要從他的秘書、朋友那邊打聽,老闆平常喜歡什麼娛樂、作什麼消遣,不經意的提起共同的話題,親密感倍增。放心,上級不會懷疑你是不是特別有心去打聽的,他只會覺得「這年輕人跟我真有緣」。
要製造共同的回憶,出去玩是一定要的,尤其連續幾天的出遊,如:太魯閣或墾丁。好好安排,小孩會對你有持久的好印象。要製造共同的回憶,出去玩是一定要的,尤其連續幾天的出遊,如:太魯閣或墾丁。好好安排,老闆也是人,會對你有持久的好印象。
好感度破表後,事情就能作得順。沒有好感基礎,講道理,小孩鐵定跟你生氣、跟你鬧,事情只有搞砸的份。好感度破表後,事情就能作得順。沒有好感基礎,講道理,上級鐵定跟你生氣、跟你鬧,事情只有搞砸的份。
你說別只是順著他,該好好教些東西?拜託,講道理比得上用心陪伴嗎?

 

講道理那是以後的事,學著點。

你說別只是奉承他,該好好為公司作點事情?拜託,作實績比得上攀關係嗎?

 

作實績那是凡人在做的事,學著點。

終極目標:親子和樂終極目標:官運亨通

 

 

歸納了這麼多,就是希望本版讀者能有更多的官,日後飛黃騰達了,別忘了拉拔拉拔小弟我啊。

 

若要官運亨通,秘訣育兒之中。

 

仙人云:「記得啊,育兒照顧的是你兒子,奉承上級時,你自己才是龜兒子。別搞混了唷,揪瞇 ^.<」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已標籤 主管, 兒童, 奉承, 孩子, 教育, 當官, 糟糕, 阿諛 | 在〈「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帶小孩、學當官。 (舊文回收)〉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形塑自己的世界觀:善用網路資源建立個人化的媒體 Part 1 – 為什麼?

 

作者:蔡依橙

完稿日:2011/3/6

 

 

tn_01world-map

 

 

朋友 A:「學長,請問你是怎麼持續關注很多世界議題?我看那個埃及和平抗爭,你比台灣媒體還早就在臉書提到。台灣還沒出版韓寒的雜文,你就轉錄過了。就國際議題來說,好像看新聞、看報紙,有時還沒有看你的臉書快?」

 

朋友 B:「我剛因朋友介紹,翻過牆來,發現這世界資訊太多,沒法吸收,我英文又不好。但牆內資訊,不靠譜的很多,能寫個入門教程,讓咱們這些小草泥馬參考一下嗎?」

 

為了教學,於是我寫了這個系列,「形塑自己的世界觀:善用網路資源建立個人化的媒體」。

 

 

誰需要看這系列的文章?

 

1. 你整天跟著人家罵電視報紙上的新聞水準差,但每天回家你還是繼續看,總覺得好像該找些不同的消息來源,顯得自己高尚點。

 

2. 你好不容易翻墙来,发现一大堆资讯跟墙内完全不同,这因特网太大,想要有个入门教程,介绍一些靠谱的中文资讯来源,开始建构属于自己的草泥马世界观。

 

3. 你每天上班、帶小孩之餘,上網時間很有限,且你閱讀英文的速度不快,但你很想最大化的瞭解這個世界,如果一天能用 10 分鐘快速瞭解一下世界那該有多好。

 

4. 你是憂國憂民的文藝知青,很想知道世界還有什麼可以讓你關注的,想知道怎麼提昇自己的思考層次與視野?

 

 

我們都很會罵媒體,但我們自己做了什麼?

 

這是一個記者跟醫生差不多,人人喊打的年代(急診醫學會表示:我們是真的被打。),隨便問一個路人,都可以很容易的講出壹週刊很黃很暴力、自由時報很綠很偏頗、中國時報很假很中國、有線電視很爛很置入。但是你也會發現,其實他們每天在看的,還是這些東西。人還真是有趣(ㄐㄧㄢˋ),嘴巴說不要,身體倒是挺誠實的嘛。

 

網路,是個讓心靈自由的世界,只要連上線,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一個端點,也可以取得任何公開的資訊(兲朝网民笑而不语,但人很奇妙,資訊全部擺在前頭了,真的每天連上網卻就是那幾個網站,久了以後,還真的以為網路世界就只是入口網站、臉書噗浪跟線上遊戲。

 

這種整天吃回頭草的固著性,與文化、環境、語言、族群、全球化與殖民時代的歷史都有點關係。即使網路已經使我們離全世界都只有一個點擊,卻還是過不去。

 

推薦您,花點時間看一下這個影片,認識傳統媒體甚至網際網路上嚴重的資訊選擇問題,這影片有簡體與繁體中文字幕可選擇,在嵌入影片的左下角。

 

Ethan Zuckerman: 聆聽全球之聲



依賴記者、報社、電視的問題?

 

1. 商業媒體有營利壓力,無法確實獨立。

 

政府花納稅人的錢搞置入性行銷,由前中時記者黃哲斌的「乘著噴射機,我離開《中國時報》」開始,吸引了一些關切。但除了政府拿我們的錢洗我們的腦之外,其實目前的新聞與節目製作,有更系統性的問題,美食節目跟商家收錢做專訪、新聞部幫特定候選人壓下負面消息、花點錢便能宣傳醫療技術還能偽裝成新聞,這些都比電影裡出現可口可樂還要令人厭惡,像是Matrix母體插入腦袋做資訊供給,讓你宛若白紙的吸收各種意識型態。

 

這種立場不獨立的問題,不只台灣有,連南美洲委內瑞拉的新聞台,對於利比亞的報導,也因許多曖昧的利益關係,而極端偏頗。至於CCTV新聞聯播,嗯,你曉得的。

 

追根究底,政商結構盤根錯節,記者也要養家活口,世界的現實畢竟不是小蝦米能抵抗的。

 

所以在資訊選擇上,一要盡量選擇沒有營利壓力或上級指示的消息來源,二是要選擇立場對立的多元資訊。或許我們永遠不能知道確切的真相,但至少不要活在無知或假象中。

 

 

2. 我們不自覺的受到全球化進程、報導成本以及語言隔閡所限制。

 

舉個例來說,我們很關心最近中國的茉莉花革命 散步活動,但對於茉莉花革命起源的突尼西亞,卻連人家政府都倒台了還不知道。這是因為突尼西亞位在北非(我們不熟悉的大陸)、講阿拉伯語(我們不熟悉的語言)、曾被法國殖民(跟我們曾被日本殖民與接受美援不同),所以雖然同在一個地球上,但台灣與突尼西亞在全球化的脈絡中,幾乎是沒有任何關連的,如果不是中國與茉莉花散步活動,或許我們到老死還以為突尼西亞住的是突厥人

 

這不僅僅是距離的問題,就像我們很關心地球對面的美國,甚至歷任總統對兩岸關係的態度都清楚,但對於隔壁的菲律賓,卻除了人家來台灣當勞工與幫傭以外一無所知。又如,我們認識新加坡,因為曾經同為亞洲四小龍,雖然人家現在把我們拋在後頭了,包括他們的制度、政黨、領導人物、發展策略都略通一二,但對新加坡旁邊的全世界第四大國「印尼」卻是一無所知。

 

Alisa Miller 曾經在 TED,用美國的資料作了一些分析,一個很簡短但卻很震撼的演講,四分鐘。

 

Alisa Miller 新聞的新聞

 

3. 記者也是人,品質有好也有壞,壞的甚至連中文新聞編譯都會出包。

 

我們就舉兩個例子,首先是一則美國新聞的編譯:

 

tn_01world-map

 

 

我看完後就覺得奇怪,摩天輪速度一般都很慢,怎麼撞死人?夾死還有點可能。難不成美國的摩天輪都像電風扇或血滴子一樣的轉嗎?衝著好奇心,我換了好幾組關鍵字,才找到原始的新聞

 

tn_01world-map

 

 

看了新聞標題與內文,實在非常火,雲霄飛車翻譯成摩天輪、小男生翻譯成小女生、地點從喬治亞改成亞特蘭大,這翻譯簡直是英文盲,還打著中廣新聞網的旗號,放在奇摩國際新聞。

 

我很委婉的寫了信去指正,而中廣的回覆也相當公家單位。

 

 

tn_04RCreply

 

你以為這之後他們會改進嗎?你認為大概是語言問題才會出包嗎?我們看看兩年後的另一則新聞,這次連中文的新聞都出包了:

 

 

tn_05RPreply

 

即使是中國,出現這樣的判決與新聞,還是令人匪夷所思,看到來源是「中廣新聞網」,心裡有數!上網 Google 了一下,很容易就找到新浪的澄清報導以及洛陽人民法院的聲明:

 

tn_01world-map

 

 

甚至台灣的 Now News 也做過查證,直接就說這是假的(參閱下方截圖)。人家 3/29 新浪知道是假,還有聲明截圖;人家 4/1 Now News 也知道是假;怎麼你中廣新聞網 4/3 出來的新聞,比人家慢就算了,還被整了呢?這世界上有種東西叫做 Google,使用上真的很難嗎?

 

 

tn_07RPNow1

tn_08RPNow2

 

這次,我真的哀莫大於心死,再寫信去提醒,看來也是沒救了。我得到一個結論:「如果你依賴台灣的國際新聞編譯水平,會認為美國的摩天輪都像血滴子,會認為中國女人被強姦是要配合的。」

 

本來無知,看了新聞變白癡。這樣不行,我決定自己建立我的訊息來源。

 

 

改變瀏覽習慣便是解答

 

本系列便是希望能藉由簡單的介紹,讓入門者能在網路上多一點好奇心,其實現在的網路資訊量,已經可以讓我們完全脫離電視與報紙的宰制,取得更豐富多元的資訊,其深度甚至超越傳統媒體(你看看那個中廣新聞網的國際編譯,還能比那差嗎?)。取得世界各地的獨立聲音,可以不用花錢,也可以不用會英文,只要能連上網,找到適合自己的資訊來源,便能使用瀏覽器、RSS、推特、臉書,完成一個屬於自己的個人化媒體,而且這個媒體,將包含快訊、新聞、評論甚至也能互動討論。

 

這種對網路世界的主動探索,其實就是思考與眼界的開拓,雖然還是宅在電腦前面

 

我們將在下一篇介紹實際作法。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3 則迴響

「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抬轎世代的困境與出路 (舊文回收)

 

作者:蔡依橙(I-Chen Tsai, MD)

初次完稿日:2011/3/5

改題目重刊日:2012/6/2

 

 

故事一

 

朋友 K,男,38 歲,為人謙和,卻總堅持著自己的價值。能力特出,大學時代便因自製軟體成為網路名人,嚮往自由,夢想是環遊世界。工作後,憑藉獨到的觀點與執行力,迅速成為專精領域的高手,於國際獲獎連連。由於不能忍受主管持續利用、剽竊他的心血結晶,還打壓升遷,便接連換了四次工作。偶然的機緣,K 遇到 100% 女孩,結婚,順其自然生了兩個可愛的小女孩。幾次的轉換跑道,終於升到了小主管職位,但一家四口的不停遷徙,讓他認知到:家庭,是需要穩定環境的,不能再換工作了。

 

專業上的高自我期待、行政工作必要的應酬、女兒們因少見到爸爸而逐漸疏遠,都讓他鬱鬱寡歡。看著防潮箱裡頭那台曾跟著自己到處旅遊的 DSLR,以及螢幕上不再那麼精準掌握的程式碼,K 總覺得,這一路上,似乎已經失去了純粹的 那 個 什 麼 。

 

 

故事二

 

朋友 Y,女,34 歲,有著不輸給任何人的專業能力與執著,高分畢業,在大型公司總部上班,沒有加入任何派系,由於持續替公司做出業績,一路跟著主管升遷,但 Y 也發現,光彩永遠是主管的,相對的,主管也開始猜忌 Y,總在專案的重要階段,抽走最關鍵的資源,使 Y 疲累不堪、表現大打折扣。曾經,更高的長官暗示,加入他們的派系,每週私下聚會一次,互通情報,便可幫他除掉上級。Y 想,一路上靠專業能力走到這了,雖厭惡主管,但加入了派系,自己跟所討厭的人又有什麼不同。為了避免日後更大的衝突,Y 決定自行請調到分公司,離開人多是非多的總部。十多年的工作,Y 瞭解到社會的現實,也學會了妥協與圓融。

 

分公司的業務畢竟清閒,她常望著窗外的車流想,如果三年前,願意停止在總公司沒日沒夜的工作,情緒穩定點、多點時間晚餐,或許同居五年的男友就不會走吧。三年後的我,終於能在週末好好看個電影;三年後的他,結 婚 了嗎?有小孩了嗎?

 

 

三少四壯的困境


你的故事跟這兩位朋友很類似嗎?

 

這群在家庭、專業、人生、自我間掙扎的族群,其實已經不年輕了,從三十到四十都有,我們用「六年級生(七零後)」簡單概括,但年紀不是絕對的切割要件,總之是一群進了社會多年但卻感到非常迷惘的族群。他們能承受的工作強度很高,甚至這個社會現下多數的生產都是由他們貢獻的,但因為年功序列制,永遠他們只能當抬轎世代,抬著許多還沒退休但已經沒有太大生產力的前輩,這些前輩坐著轎,還一邊罵轎顛,希望讓這些轎夫相信他們天生就是抬轎的命,這樣轎才坐得穩、坐得久。

 

一部分人結婚了,有了小孩,這世代不喜歡生而不養,也瞭解隔代教養的許多問題,不想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席。但一天 24 小時畢竟有限,蠟燭兩頭燒,在追求專業突破以及陪伴兒女成長間,持續的思索、徬徨、無奈而焦躁。

 

沒結婚(沒小孩)的人也不見得好過,雖然在經濟上更為自由,但工作上的許多挫折,開始令這群單身貴族(頂克族)深度思索人生的意義,「如果我將單身過一輩子(如果我們要一起過一輩子),純粹地以想要的樣貌活這一生,那我(我們)究竟想要怎樣的一生?」

 

 

流行文化沒有提供解答

 

這族群的人生觀,對於家庭是重視的,也因此才會在事業與家庭間,顯得那麼無助而焦躁。他們想找精神導師,但很快他們發現多數(偽)精神導師不是在利用他們就是在騙他們的香油錢和奉獻,更糟的是,這些人給的答案幾乎都沒用,偶爾一些聽起來有道理的建議,也只是很表面的一些勵志話語。似乎,這問題是別的世代不曾遭遇的狀況。

 

他們想從電影裡找到解答,卻發現不管是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全面啟動(Inception)甚至功夫熊貓(Kung Fu Panda),聰明、傑出又武功高強的故事主角總是沒有小孩或不用帶小孩的,女(男)友除掉性愛場面之外,幾乎都是主角唯一的弱點。他們想從電視卡通裡找答案,卻發現豪斯(House, MD)個性機車到連男女交往都成問題、碇源堂父子(Neon Genesis Evangelion)家庭破碎且扭曲、Mac Taylor(CSI: NY)單身喪偶。

 

這個世代的人,有著網際網路的平等思維,嚮往維基百科式的團隊文化,卻往往不相容於重視階級的職場;這些人,能在極大壓力下高品質完成大量任務,卻沒有得到相稱的報酬與回饋;這些人,有著生活/家庭/專業都兼顧的希望,卻沒有可資學習的典範。

 

 

代表人物:新的價值、新的嘗試、新的路

 

那麼,這世代裡頭的代表人物,走怎樣的路?提出怎樣的人生答案呢?

 

韓寒,1982 年生,對教育體制感到失望,高中退學,堅持用自己的文字,寫自己想寫的事,在現實變得嚴峻的時候,偶爾接些商業演出換點現金,完成賽車與出版文藝雜誌的夢想。娶妻、生女,幸福滿溢,但極為低調,他的人生順序是:作一個有趣的自己、守護自己的家人,至於金錢與名利,不重要。

 

韓寒,不願妥協,選擇離開世俗評價體系,用自己的力量,過自己的生活,保護自己想要的價值。

 

孫燕姿,1978 年生,出道後三年七張專輯,取得巨大成功,但「站在最頂端上 卻失去光芒」,疲倦中,感到這一切的名利,已經開始異化自己。《The Moment》發行,冒著可能再也不被歌迷青睞的風險,退出演藝圈。一年後,復出唱歌,《完美的一天》與自身形象不符,銷售慘澹,《逆光》宣傳時唱片公司的炒作手法,也讓她感到厭惡,於是再次沈潛。四年之後,以《世說心語》告訴大家,我還是要誠實作自己,因為「自己,才是人生的解答」

 

孫燕姿,在大紅大紫時,感到被名利框限,看不到自己,重新出發兩次,就為了找到「真實的自我」。

 

韓寒與孫燕姿,有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專業,但相同的是,他們分別對「文壇」與「娛樂圈」不屑一顧。也就是說,這世界自顧自的狗屁倒灶,但我們還是可以把握自己的價值,過自己想要的一生的,或許鼓勵會少些、掌聲少些、名利少些,但只有當座標尺是在自己手上時,才能真的快樂

 

 

典範轉移過程中的迷惘

 

當暢銷漫畫已經從單打獨鬥的七龍珠,典範轉移到重視團隊的海賊王,或許也預告了,總有一天,咱們將會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用團隊的力量,去實現一個夢想中的世界,一個更為友善、平等、兼顧工作與家庭但仍具有競爭力的世界。

 

或許,感到迷惘,是因為舊的典範已不足取,而新的典範正由我們自己形塑中!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抬轎世代的困境與出路 (舊文回收)〉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世說心語》:孫燕姿出道十年的藝術脈絡

 

作者:蔡依橙 (I-Chen Tsai, MD. 其餘孫燕姿相關文章)

完稿日:2011/2/27

 

 

 tn_yanzi

圖、華納音樂發行孫燕姿《是時候》

 

 

「好的流行藝術是能夠呈現時代困境,並提出解答的。」

 

孫燕姿將在 3月8日發表新專輯《是時候》,最近強打的《世說心語》是首很有趣的歌。

 

我很喜歡,也去預購了(先講明立場,免得被姿迷圍剿)

 

歌與 MV 是這樣的:在如緩慢心跳聲的重低音節奏中,開始灰暗的曲風與 MV,一直要到「我是自由的」、「真的快樂」,聲線才首見明亮、MV 中的燕姿開始鮮活、立體。歌曲沒有明顯的結束,就剩背景節奏,不知所終。這時搭配的是閉著眼睛自我感覺良好的旋轉燕姿。





只聽歌,真不容易聽懂,黯淡的曲風與 MV,還以為自己的音響螢幕都壞了。不過,若把這首歌放在燕姿自 2000 年出道至今的脈絡中閱讀,十年,燕姿已經用他的人生,創作了屬於這個時代的藝術。

 

除掉流行樂壇必定要有的情愛內容,燕姿一直在作品中,放進自己的想法,整理如下:

 

發片時間
專輯名稱
代表歌詞、文案節錄
對「孫燕姿」這個整體藝術的意義
20021
Start
文案:「她的音樂,是從這些歌開始的」、「從小女孩到音樂天后,這些歌陪著孫燕姿長大」 
用翻唱來回顧自己的歌唱生涯,向大師致敬,希望從這樣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未來的方向。
20025
Leave
「我多想能朝你方向飛吧飛吧」
暗示想逃離現狀的渴望。
20031
《未完成》
「有些事開始複雜拐個彎說話代表必須長大啦」
說明成長(爆紅)後的辛苦調適。
20038
The moment
「這一刻回頭看見自己這一路的風景百感交集的我」
站在巔峰,百感交集,選擇休息一年,離開「演藝圈」,尋找單純「歌唱」的可能。
200410
Stephanie
「站在最頂端上卻失去光芒」、「對天空大聲咆哮答案我卻聽不到」
成功之後,人生的謎團仍未解開,問誰都沒有答案的,原來,「心靈」沒有導師。
20069
My story, your song
Is your smile genuine. Are you that really kind. Do you like money & what it can bring.
Where would you wanna hide. What would you seek. Would you want what you thought. What you want if no one can see.
精選輯,用標題告訴歌迷們,你們所看到的每一首歌,都是我用我的人生、我的故事,獻給你們的。
歌詞很有意思,建議看一下,是燕姿所有歌曲中比較被忽略的一首。被忽略的原因一則可能是英文,一則可能是說實在燕姿跟倉木麻衣和得沒有很好,嗯,應該英文是唯一的原因。
20073
《逆光》
「那是淚光那力量我不想再去抵擋面對希望逆著光感覺愛存在的地方一直就在我身旁」
復出後的兩張專輯,表現不如預期,尤其《完美的一天》,與孫燕姿一向的知性與反省風格有差異,銷售慘澹。(你的歌迷多數都還是房奴、車奴、工作奴甚至卡奴,《完美的一天》是怎樣?在炫耀你有錢還是在比作夢?作夢不用錢,買你專輯可不是免費呢。)
20113
《是時候》
「我又起飛了我是自由的隨風旋轉著開心唱著歌有那麽一天時間停止了才發現心自由才能快樂這種感動我記得像出發的那一刻哪一段才是永久」
雖然幾次休息後復出再起不能成績不如預期,但這次決定作我自己,用我的方式唱歌,相信自己、走自己的人生,希望你們會懂,也希望你們給我支持與祝福。

 

 

再退一步看這個 MV,最後美妙音樂那個「Wonderful~」的 CIS 配得恰到好處,跳離了曲子,白色的床單 背景,忽地噴濺的碎花,沈澱在渾圓飽滿的線條上,下頭用扭曲的字型呈現「音樂」二字,好像在嘲笑 提醒燕姿,人生不用那麼辛苦,快樂就好。你自己不是唱:「太多美麗的語言 不比 心語的純潔」嗎?

 

tn_wonderful

圖、美妙音樂 CIS 圖樣。

 

 

是啊,人生就是這麼機車。

 

孫燕姿出道滿十年了,相較於蔡依林的舞技精進、張惠妹的舞台魅力,跳舞不理想,風格也沒大變化的孫燕姿,為什麼仍然是天后?仍然有死忠的基本盤?這是因為燕姿的創作路數並不侷限在舞台上、不只在情愛傷悲的淚水裡,他用自己的人生創作藝術,持續地尋找與追尋自我,他不跟人比,甚至不挑戰自己,只想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麼?在這個世界,又該怎麼自處?」

 

這次,他想傳達給歌迷的訊息是:「人生真的是很灰暗、現實、嚴峻甚至可笑的(感謝美妙音樂 CIS 客串演出),但答案永遠在你自己心中,只有往自己的心裡找,才能找到自由、答案以及快樂。」

 

這是The moment之後的孫燕姿,在《完美的一天》與《逆光》的挫折後,想告訴我們的。那個生活在「富士康 跳樓」、「HTC 過勞死」、「台大 醫師 猝死」等 Google 熱門關鍵字的

 

「你自己,就是人生的解答。」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世說心語》:孫燕姿出道十年的藝術脈絡〉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重質也重量:RSNA 2010 Top Twitterers 之客觀數據分析

 

tn_ichentsait

 

作者:蔡依橙醫師 (I-Chen Tsai, MDRSNA 推特故事RSNA 得獎故事RSNA 攝影介紹)

完稿日:2011/1/28

 

「我們台灣的網友,即使是玩原生於美國的  Twitter不管是質還是量,都不會輸的啦!」

 

2010年1月3日,醫療照護策略專家 Guy Shechter,針對剛結束的 RSNA 2010 網路活動作分析,於其部落格刊出「Twitter at RSNA 2010」一文。

 

文中針對推特活動作數據分析,將會議日程中,所有推文來源作歸納,做出最活躍的頂尖推友表,如下:

 

 tn_figure2

(Image source: Guy Shechter’s blog)

 

台灣的蔡依橙醫師(I-Chen Tsai、推號 @ichentsai、在下小弟我),為本屆 RSNA 所有推文網友中,原創推文量第十名。

 

扣除公司行號與廠商,以及似乎是在 KNB 工作的 Josh Silverman。純就學術參與者身份來說,I-Chen Tsai 在本次 RSNA 大會,推文「量」排第三。

 

回顧本次快樂的 RSNA 推特參與,在原創推文的「質」方面,很榮幸得到 RSNA Top Tweet 大獎。經由獨立部落客的數據分析,發現在「量」上頭,也是在排行榜前十名的。這顯示了,我們台灣的網友,即使是玩原生於美國的 Twitter,不管是質還是量,都不會輸的啦!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重質也重量:RSNA 2010 Top Twitterers 之客觀數據分析〉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孫同天院士 2/22 陽明大學演講 Survival Skills for Young Biomedical Investigators

 

tn_STT

這是我個人看過最棒的科學研究寫作技巧的演講,孫院士台風非常幽默,講解內容極為實用,四年前偶然聽過,受用無窮。推薦各位醫學或科學研究起步者,這絕對值得你休一天假、花高鐵錢(或太魯閣號),從全台灣各地來到陽明大學聽講的。

題目:Survival Skills for Young Biomedical Investigators

講者:孫同天院士Tung-Tien Sun, NYU School of Medicine

日期:2011年2月22日9:00-16:30

地點:陽明大學活動中心大禮堂



活動結束後,以下是我的臉書朋友們的回饋:

黃貞瑜:今天聽了孫同天院士醍醐灌頂令人轉念的好演講! 回想我的奇檬子人生, 是該好好地用 scientific methods 和 risk assessment 整頓一下了…

Jeffery Yu:在陽明大學 :「 Survival skills for young biomedical investigators~才上一堂就值回票價」

Jeffery Yu:我受到你很多啟發,我也排開所有手術,北上聆聽孫院士的演說,也是收獲滿滿。我們開刀的訓練是夠了,就少了科學寫作的訓練。

Jay Yang:還好啦,孫院士說的有一半是我知道的,另一半是我一知半解而解決了疑惑的。雖然過程有點不順但是我算是上得挺高興的。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孫同天院士 2/22 陽明大學演講 Survival Skills for Young Biomedical Investigators〉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書籍推薦「心血管電腦斷層:實例與討論」

 

tn_cover

 

書名:「心血管電腦斷層:實例與討論」

作者:蔡依橙 醫師

出版社:力大圖書公司 2010 年 11 月

 

線上購買「心血管電腦斷層:實例與討論」

◆ 這是華文世界第一本以中文寫成的心血管電腦斷層案例分享,三十個病例,將近兩百張影像,橫跨缺血性心臟病、心肌病變、瓣膜疾病、先天性心臟病與各種周邊血管應用,總結近五年多切面電腦斷層在臨床工作上的各種突破,圖文並茂、技術實用、淺顯易懂。

 

◆ 蔡依橙寫作風格獨特,介紹醫學知識淺白易懂,更能由臨床實例出發,回答許多年輕醫者所困惑的生涯問題:「為什麼顯而易見的診斷線索會被忽略?(病例5)」、「為什麼要用英文寫作科學論文?(病例 26)」、「電影《黑暗騎士》的哲學與心臟電腦斷層發展有什麼共通之處?(病例 13)」、「健康是理所當然的嗎?疾病是摧殘生命的負面事件嗎?(病例 23)」、「價格與價值如何取捨?(病例 25)」。

 

◆各位心臟內外科、兒童心臟科、影像學科的從業人員們,你覺得醫療科技的進步是冷硬的嗎?你覺得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找不到熱情與感動嗎?看看這本書,你會知道,原來疾病、科技與生命永遠都是處處充滿熱情的,只是有時我們忘記了。

 

 

自序

 

2005 年,當我開始發展心臟血管電腦斷層的臨床應用時,翻遍Amazon.com,心臟電腦斷層的教科書僅一本,血管電腦斷層與先天性心臟病方面的甚至沒有,一切都必須自己來,從搜尋文獻、讀懂電腦斷層物理、計算檢查條件與注射設定,掃瞄結束後再抱著心臟外科、心臟內科、兒童心臟科的教科書一本本翻閱,由文字、手繪圖、導管、超音波的圖片去想像該疾病在電腦斷層下將是什麼樣貌。更別說,失敗檢查的檢討、看不懂的影像,往往一個人下班後找資料、想問題到超過午夜 12 點。

 

這樣的學習過程當然可貴,但要未來的年輕人個個都經歷這樣艱辛的學習過程,又似乎顯得這醫療教育體系一點都沒進步,我想我們需要給年輕人準備一些東西,讓他們能更容易地進入這個很實用的影像領域。於是在 2008 年,我們寫成了「電腦斷層應用專刊」,將台中榮總心血管電腦斷層團隊的技術與理論公開出版。

 

但理論與技術的東西畢竟生硬,如果能由實際病例出發,並介紹相關的知識,或許更有幫助。於是我把從 2006 年到 2009 年,在「臨床醫學」雜誌所連載的 30 篇專欄文章重新改寫並編排。以實際的案例為本,介紹相關的檢查技巧、影像判讀以及臨床思維,甚至旁及該疾病的醫學歷史公案,以及所帶給我們的啟發,例如:為什麼要作研究寫文章?為什麼要用英文作科學發表?健康、疾病與生命之間的關係……等等,並用電影「黑暗騎士」、畫家馬諦斯舉例,希望能做到雅俗共賞,並讓讀者瞭解,原來人生的一些道理,在我們身邊不斷上演著,不管是醫學、科技、人文或娛樂,其實都有共通之處。

 

本書的預設讀者主要是放射科、心臟外科、心臟內科與兒童心臟科的醫護從業人員,尤其是年輕的住院醫師及主治醫師們。藉由本書,希望讓各位瞭解到,哪些疾病可以由多切面電腦斷層診斷,對於臨床照護又帶來什麼改變,進而使更多的患者在不同的醫院、不同的地區甚至不同的國家受惠。

 

衷心希望這本書對「您」與「您的患者們」有幫助。

 

蔡依橙 醫師

2010/5/15 於台灣台中

 

 

作者介紹

 

蔡依橙醫師,畢業於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現為台中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主治醫師。長期熱情投注於教學、研究以及醫療工作。曾獲台中榮總住院醫師與實習醫師票選為「教學績優主治醫師」、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徐鈞論文獎」、Society of Pediatric Radiology之「Walter E. Berdon Award for Best Clinical Research Paper」、Asian 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之「Best Young Presenter Award」等多項國內外獎項。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書籍推薦「心血管電腦斷層:實例與討論」〉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RSNA 2010 最佳攝影作品

 

攝影師:邱建勳 醫師 (Jainn-Shiun Chiu, MD)

評論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tn_GoodbyeChicago

 (Goodbye RSNA 2010 & McCormick Place 邱建勳醫師)

 

剛參加完 RSNA 2010,今年主辦單位在推特上舉辦攝影大賽,每天都有不同的主題,並送出包括美金一百元現金禮物卡在內的獎品組合。回到台灣,跟朋友在臉書、電郵、網路上閒聊 post-RSNA 的心得,忽然看到幾張很高手的作品,取得原作者同意後,轉載到這邊並加評論。

 

以下兩張圖都是邱建勳醫師的作品,使用賈伯斯神教 iPhone 4 拍攝,我也提供一些解說在下頭:

 

 

 tn_SouthBuilding

 Level 4 of South Building

 

說明:

 

芝加哥對台灣來的我們來說太冷了,會場也太大,這張表現了「會場好壯觀、我卻很孤獨」的感覺。

 

最遠的就是南棟,選擇這裡作創作是很對味的。

 

向右下角延伸的透視構圖,呼應了在 RSNA 換教室時,有時要走好遠好遠的經驗。但,無論如何,為了追求新知,這些孤獨感跟不確定性,都是要去忍受的。

 

 

 

tn_GoodbyeChicago

Goodbye RSNA 2010 & McCormick Place

 

說明:

 

這張帶來的是簡單的構圖,但卻直接的感動。

 

RSNA 會議過程中每個人都會經過的就是那座空橋,其功能是聯絡兩邊的會場,但由於建築設計得當,在上頭走不會覺得時間經過,而是一種享受。選擇空橋來詮釋與會者的心情是最理想的。

 

但是,當 RSNA 到了最後一天,繁華落盡,剩下幾堂課還不能走,會場人也少些,其實很冷很孤獨,這張作品的光線安排,天空明亮略微過曝、芝加哥建築豔麗、但 McCormick Place 曝光不足而偏暗,呼應在會場最後一天的心情:會議本身有趣的事情少了,想去城市裡走走,但更想飛上天、飛回故鄉。

 

 

結語

 

這是今年 RSNA 2010 我個人覺得最好的攝影作品,可惜邱醫師沒投稿,否則我想那大獎應該是他的才對。

 

 

後記

 

有年輕朋友問我,為什麼邱醫師能拍出這樣的東西?為什麼我看了影像或者一些別人看不懂的當代藝術,總能說出一些好像很有道理但不知道是不是在唬爛 的評論?

 

「那是因為我們 真 熱 愛 影像!」

 

邱醫師把對影像的熱愛延伸到生活上醫療診斷上學術研究上,而我則選擇在影像、文字、醫學、生活與藝術中,用自己的熱情,模糊其難懂的邊界,並將感動帶給更多的人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已標籤 rsna, 勳哥, 攝影 | 在〈RSNA 2010 最佳攝影作品〉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我(@ichentsai)與艾未未(@aiww)及其支持者的意見辯論

 

作者:台灣 台中 蔡依橙 @ichentsai

完稿日:2010/12/18

 

 

 tn_whale

 

 

故事是這樣的

 

2010年11月21日早上,我在中文推特圈上與艾未未以及其支持者有過一番討(ㄕㄜˊ)論(ㄓㄢˋ),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更理解中國草泥馬族(對現狀有覺醒的翻牆網民、新一代知識份子,在台灣有點類似鄉民的意思,不過比較正面些)對於台灣的一些想像、認識以及不諒解。一些台灣朋友對這個過程有點興趣,我把這些公開的推文作了整理,照時間排序,給大家參考。

我個人將之視為相當難得的學習經驗:直接與中國當代藝術家、草泥馬族們即時的線上舌戰。過程中,大家的觀念都略有不同,但仍能以嘲諷、調侃、比喻、說理等方式持續進行討論。不動氣的溝通,是互相瞭解、並通往成熟社會的必經途徑。

 

對中國發展有興趣的台灣網友,我也建議您可以自己上推特(台灣地區可以用敏感詞上推,頂方便),follow些意見領袖,一起感受中國草泥馬族的訊息流以及觀念流。那裡頭有很多在台灣的我們從來沒想過、從來沒看過的事情,與報紙、網站、新聞或甚至親自去中國所看到的,都不一樣。

 

推特是艾未未傳播訊息的主要戰場。另外,溫雲超也因致力於推特在中國的普及、並推動言論自由,而獲得法國人權獎。敏感詞列有中文推特圈的排行榜,是個很好的觀察起點。(現敏感詞已停止經營)

 

 

有關艾未未

 

我個人相當尊敬艾未未的入世情懷,也非常喜歡他的一些藝術,尤其是《1亿颗陶瓷瓜子》,以及每天清晨十二點多,在推特上以汶川大地震罹難者生日作悼念推文的行為藝術。

 

《1亿颗陶瓷瓜子》以乍看之下相似但實際上全部不同的一億顆手工瓜子,隱喻人的獨特性與群體的辯證。《1亿颗陶瓷瓜子》在因健康理由被關展後,他將這些瓜子免費送給全中國的草泥馬族,讓大家看看瓜子,思考自己。

 

以下是很適合的閱讀起點,如果需要更多資訊,只需Google即可,資料相當多。

 

艾未未維基百科條目 (因常遭惡意刪改,資訊不見得全數正確)

 

Ai Weiwei Sunflower Seeds (中文字幕)

 

BBC中文网视频:艾未未的一亿葵花子展

 

 

推文閱讀教學

 

在中文推特圈上,推友多用官方不認可的retweet方法作討論,將之前的推文放後面,加個RT,接著在最前頭加上自己的意見。閱讀較多人討論的意見時,其閱讀順序是反過來的。舉個例來說:

 

ichentsai 方便舉例嗎?RT @aiww: 台湾太小气RT @ichentsai: 看你從人的角度還是從兲朝的角度看了..RT @aiww: 台湾还在地球上吗RT @ichentsai: @aiww 我是台灣的推友,請問艾嬸想對台灣的朋友說什麼呢?」

 

這則推短短69個字,包含了以下對話:

 

@ichentsai: @aiww 我是台灣的推友,請問艾嬸想對台灣的朋友說什麼呢?

 

當天早上,艾未未開放與全推特網民互動,有問必答。但艾未未有規定,一次一個問題,問題要簡短。於是我作為台灣推友,問了個問題:以@aiww起頭,呼叫艾未未,問他「我是台灣的推友,請問艾嬸想對台灣的朋友說什麼呢?」

 

@aiww: 台湾还在地球上吗

 

這是艾未未的回答,非常玄妙。

 

@ichentsai: 看你從人的角度還是從兲朝的角度看了..

 

由於不確定艾未未的意思,所以我回問了一句試探,並使用「兲朝」這個中文推特圈常用的詞,暗示我是瞭解中文推特圈的。

 

@aiww: 台湾太小气

 

這是艾未未的回覆。自此之後,艾未未「本人」就沒有回覆我的推了。藝術家性格,事情不愛說太白,去作去想就是了。

 

後來,有許多艾未未的支持者與追蹤者,給了些後續的註解,以下的,就請各位繼續自行探索了。

 

 

 

當日舌戰選推

 

ichentsai @aiww 我是台灣的推友,請問艾嬸想對台灣的朋友說什麼呢?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09:51:25

 

ichentsai 看你從人的角度還是從兲朝的角度看了..RT @aiww: 台湾还在地球上吗RT @ichentsai: @aiww 我是台灣的推友,請問艾嬸想對台灣的朋友說什麼呢?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09:55:35

 

ichentsai 這種論述就如同”屁民不如共黨員聰明”一樣,充滿對群體的想像與歧視,失去對個人的觀察與基本尊重。RT @henicom1: 台湾不如香港人厚道RT @aiww: 台湾还在地球上吗RT @ichentsai: @aiww 我是台灣的推友,請問艾嬸想對台灣的朋友說什麼呢?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09:57:13

 

ichentsai 方便舉例嗎?RT @aiww: 台湾太小气RT @ichentsai: 看你從人的角度還是從兲朝的角度看了..RT @aiww: 台湾还在地球上吗RT @ichentsai: @aiww 我是台灣的推友,請問艾嬸想對台灣的朋友說什麼呢?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09:59:46

 

ichentsai 有此傾向,但如果在國際上被個大傢伙擠壓外交生存空間,在隔壁拿一千多顆導彈放你家隔壁,整天喊要強拆,您叫不叫?RT @chenting1983117: @aiww @ichentsai 有些时候,不知道作为孤岛的台湾,思想上可能有些靠向容易激动的南韩和趋于疯狂的大陆愤青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0:06:29

 

ichentsai 透過制度與文化交流或有可能,是誰主政、是不是一個國都好,有自由、公平、人權、快樂,就好。RT @elaoda: 台湾一定要光复大陆。@ccav8964: RT @aiww: 台湾还在地球上吗RT @ichentsai: @aiww 我是台灣的推友,請問艾嬸想對台灣的朋友說什麼呢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0:10:18

 

ichentsai http://goo.gl/ESBL4 慈濟收了許多台灣善款 有效率的應用在中國賑災 不問國家 只助蒼生 RT @aiww: 台湾太小气RT @ichentsai: 看你從人的角度還是從兲朝的角度看了..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0:16:09

 

ichentsai 陳水扁搞對抗八年,效果不彰,馬英九改嘗試交流,實行中。RT @qo_opz: 只是叫嗎?不稍微反抗下強拆隊嗎? >@ichentsai 有此傾向,但如果在隔壁拿一千多顆導彈放你家隔壁,整天喊要強拆,您叫不叫?@chenting1983117 @aiww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0:19:04

 

ichentsai 您覺得該怎麼作呢?假如您是台灣人?RT @n30133: 自己吃饱了看着兄弟饿着!RT @qo_opz 台灣人還在地球上嗎?不為被打的人喊聲痛,卻要被打的人先別唉痛,來尊重下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ichentsai @aiww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0:21:53

 

ichentsai 利用民主制度作兩手策略,拉高層次與複雜度,配合民間交流傳遞「華人可以有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從根本上做起。RT @qo_opz: 與強拆隊能交流? >@ichentsai 陳水扁搞對抗八年,馬英九改嘗試交流,實行中。@chenting1983117 @aiww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0:24:37

 

ichentsai 商界交媾中,民間交流中。RT @shevalxj11: 非交流也,交媾也>@qo_opz: 與強拆隊能交流??? >@ichentsai 陳水扁搞對抗八年,效果不彰,馬英九改嘗試交流,實行中。@chenting1983117 @aiww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0:25:45

 

ichentsai 我認為香港與台灣對於中共政權的牽制作用是不同的,且都有必要,今天若是台灣也成TWSAR,還能破解「華人不值得民主」的論述嗎?RT @henicom1: 你误解我的意思,香港为内地民主做努力,台湾却没有,只想自己独立,自己过好就行。RT @ichentsai: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0:28:25

 

ichentsai 這是正在作的,民間學者很多人與推特圈的草泥馬相熟,也長期介紹中國現狀給台灣年輕人知道,這是人的問題,不是國家界線的問題。當然我們還有很多該作或可以作的。RT @chenting1983117: @qo_opz @ichentsai @aiww 我支持ichentsai的意见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0:36:29

 

ichentsai 男女相愛,你情我願,請自行加油。入門請參考 http://goo.gl/gwY2p RT @n30133: 帮我介绍个台妹娶走我移民台湾哈哈!RT @ichentsai 您覺得該怎麼作呢?假如您是台灣人?RT @n30133 RT @qo_opz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0:38:51

 

ichentsai 您的建議我會悉數貼在我的臉書給我所有朋友看 RT @Puritan2011: 3.臺灣各教會應協同關注大陸獨立家庭教會遭受逼迫的主内肢體,為他們發出公義的聲音;4.臺灣學界應多湧現出幾個相龍應台先生那樣的學者;杜絕李敖、陳文茜之流。 @ichentsai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0:40:51

 

ichentsai 這是問題,主因推特在台市佔率低,多數人玩噗浪臉書。而台灣媒體分兩派,一派如CCTV分支,一派則閉眼不見中國,基本上我個人不看電視。RT @qo_opz: 我在台灣奇摩搜不到程建萍的新聞呢~但CNN早報導了~隻字不提要如何了解? @n30133 @ichentsai @aiww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0:47:52

 

ichentsai 我持續推薦朋友看推特、看全球之聲、看韓寒李承鵬、關注中國問題,建立自己的獨立媒體管道。這是實際上能作也在作的。RT @qo_opz: 我在台灣奇摩搜不到程建萍的新聞呢~但CNN早報導了 @n30133 @ichentsai @aiww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0:50:04

 

ichentsai 余杰的書我在香港買了,回台介紹給很多人,也希望他平安,推上持續關注。RT @Puritan2011: @ichentsai 看韓寒李承鵬固然重要,但目前關注餘傑更爲迫切!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0:59:07

 

ichentsai 親疏遠近之別,草泥馬先關注西藏人民還是先關注朝鮮人民呢?HKSAR, China與Taiwan畢竟有點不同。RT @henicom1: 这点是有意义,但整体上台湾对内地的推动比香港人付出的少RT @ichentsai: 我認為香港與台灣對於中共政權的牽制作用是不同的,且都有必要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1:39:14

 

ichentsai 其實會上推的中國網友多數是可以溝通的,或許有些刻板印象,我相信那是因為彼此的不瞭解,用彼此能懂的話,用事實溝通,我覺得蠻好,也學到很多。RT @Likebook: @ichentsai 蔡兄,我挺你!我現在不太喜歡一種大而化之的說法:XX地方人怎么樣。每個個體都是不同。

对 Likebook 的回复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1:57:52

 

ichentsai 個人的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事情也有順位,如同草泥馬無力介入朝鮮人權、泰國愛滋、印度貧窮,關注、瞭解、散佈便是基本能作的。影響,也是一點一滴累積而成。RT @Likebook: @ichentsai 作為一個大陸人,我感謝台灣朋友的關注和幫助,但我並不覺得台灣朋友有義務來幫助我們。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2:03:38

 

ichentsai 打台灣不如買台灣,雙向交流時中國人民會發現「其實民主自由可以讓人安居樂業好像也不錯」,人民醒來了,未來的事就很難說。RT @soundfury: RT @dongline: 傻逼台湾人还加入什么艾科发,等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RT: @qo_opz @lihlii

通过 敏感词 2010-11-21 18:11:20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我(@ichentsai)與艾未未(@aiww)及其支持者的意見辯論〉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