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何成為放射科醫師:視覺與思考的熱愛

 tn_MedStudent

 

7月3日,我將在台北榮總演講兩場。這是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為醫學生舉辦的活動,內容與講題都很有意思,講者陣容除了小弟在下我之外 相當堅強,會中還有iPad 2抽獎活動!為了廣告一下,增加參與,我將演講的內容簡介,發佈在這邊。

 

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活動報名頁面。

 

 

時間:2011年7月3日11:30~12:00

講題:我為何成為放射科醫師:視覺與思考的熱愛

講者:蔡依橙 醫師 (http://i-chentsai.blogspot.com/)

 

你曾經這樣想嗎?

 

「我對這個,好像有點天分。」

 

「我在完成這事的過程,總感覺特別開心,時間過得好快!」

 

這些事情,可能是化妝、組模型、寫篇部落格文章、也可能是在線上跟朋友一起打怪。對我來說,二十四歲以前,我發現自己對影像特別有興趣,也特喜歡思考,所以我選擇了放射線科,作為我的終生志業,以融合興趣與工作。至今進社會十年,不僅沒有後悔,每天醒來,我仍為自己的工作感到快樂與自豪。

 

我有多喜歡影像呢?看電影,我可以一眼分出數位跟類比的不同;看電視,如果是HD的畫質,我會感動並開心,即使內容很爛;要我選擇看書還是看漫畫,我會選看漫畫(咦?這不是很多人都這樣嗎?)。

 

實習時,我發現自己對X光、CT、超音波、MRI的興趣不少於對患者本身。看到任何能用影像導引的手術,都自忖「有為者、亦若是」。

 

我有多喜歡思考呢?我從小就是個好奇寶寶:對MP3與CD音質的差異,我很好奇人耳是否真的能區分,作了一些搜尋與簡單研究後,寫成部落格文章跟全世界分享;對汽車改裝,我也很有興趣,上Amazon買原文書,自行設計渦輪管路,並在極少的預算內,實際完成輪上馬力300匹、五檔斷油240 km/h的極速目標,並在網路上分享所有改裝歷程。

 

於是,我知道視覺與思考是我的天分所在,我應該選一個學門,光看影像並深度思考,就能幫助患者,這樣便可以極大化我的成就感、同時對患者做出貢獻。

 

在這三十分鐘,我將會告訴您我年輕時的故事,並分享我在放射線學中,得到了怎樣的快樂、過了怎樣的生活。

 

希望對您有幫助。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我為何成為放射科醫師:視覺與思考的熱愛〉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從校內社團到國際學會:從蹺課學會我的生涯策略

 tn_MedStudent

 

7月3日,我將在台北榮總演講兩場。這是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為醫學生舉辦的活動,內容與講題都很有意思,講者陣容除了小弟在下我之外 相當堅強,會中還有iPad 2抽獎活動!為了廣告一下,增加參與,我將演講的內容簡介,發佈在這邊。

 

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活動報名頁面。

 

 

時間:2011年7月3日15:30~16:00

講題:從校內社團到國際學會:從蹺課學會我的生涯策略

講者:蔡依橙 醫師 (http://i-chentsai.blogspot.com/)

 

 

每個醫學生,一定都翹過課,或多或少。

 

先別急著下道德判斷,我們來分析一下蹺課的心理歷程。

蹺課,本身就是一個資源分配的過程,選擇放棄聽老師上課的機會,把寶貴的時間,拿去作我們更想要的事情,不管那是補眠、社團、約會或是打線上遊戲。

 

「每個醫學生都蹺課」的這個事實,暗示我們:(1)長輩安排的學習規劃,不見得適合我們每一個人。(2)以人生的角度看,真正該為學習成果負責的人,是自己。

 

當你大學畢業的時候,你對人生的看法、你對金錢的看法、醫學對你的意義,都是要靠自己去形塑的。這些東西,老師不會教、也沒辦法教,作為一個法定的「成人」,這是你應自行參透的禪。

 

在大學,我翹很多課,補考近半,咎由自取。但同時,我用蹺課的時間,在衛福所聽研究所的課、在台灣藝術大學參與博士班的討論、在誠品書局聽楊照講經濟、聽陳芳明講台灣史。因為我深信,只有這樣,我才能在畢業時,讓自己變成一個完整的「公民」。

 

也因為這些經驗,我認識了許多校內外的朋友。校內,我當上陽明十字軍的總領隊,帶著四百個社員,創辦全國人文醫學營、創辦人權隊、帶社區醫學隊下鄉。校外,我參與了十大傑出青年基金會的青年培訓,與全國大學生交流,學會時間管理、提企劃與預算、了解兩岸關係與外交政策。

 

這些經驗,都讓我學會了用更宏觀的角度看事情,並同時細膩地執行細節,兼顧「策略經營」與「細節控制」。在醫療服務上,我用一樣的技術,讓台中榮總的多切面電腦斷層,在短時間內站上國際舞台,除發表多篇論文外,並受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邀請,領導制定亞洲guideline,亦獲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專函請託,撰寫「Radiology in Taiwan」,向國際學術社群介紹台灣、提昇台灣國際能見度。

 

在這三十分鐘,我將分享一個下港的鄉下小孩,十八歲那年,到了目眩神迷的台北城後,怎麼在蹺課中思考與學習,進而學到受用一生的觀念。

 

希望這樣的經驗分享,對您有幫助。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從校內社團到國際學會:從蹺課學會我的生涯策略〉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2011年5月 近況更新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PhD) 給新鮮人年輕世代 優勢何在

 

tn_scmh

由於很多朋友關心小弟的近況,非常感謝,在此一併向各位報告:

 

1. 我已離職,目前是休假狀態,閱讀與陪小孩中。下週將帶靜仔環島旅行。

 

2. 七月一日起,將與老朋友蔡瑋琳醫師一起到彰化秀傳工作,到一個新的城市、新的環境,體驗新的生活、創造新的未來。

 

 

以下為FAQ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常見問與答):

 

Q. 為什麼要離職,公家醫院退休福利不是很好嗎?

 

A. 掐指一算,小弟到退休還要20多年,國號到時都不確定是PROC還是ROC了(無誤),退休終身俸對我的吸引力其實不大。

 

Q. 可是公家機關很穩定啊?這樣放棄不是很可惜嗎?

 

A. 個性不同,我的個性喜歡挑戰與風險,對於長時間的穩定會感到腰酸背痛,這是我的命,Genetically encoded。

 

Q. 有受到什麼委屈還是跟誰吵架嗎?

 

A. 完全沒有,不是每個年輕人離職都是負氣離開的(笑)。我很感謝栽培我十年的台中榮總,在這裡我成為了一個成熟的放射科醫師,學到了各種待人處事與臨床服務的經驗與技能。這次離開,單純是因為我想看看不同的世界,讓自己的人生經歷能在不同體系、不同架構的機構中磨練。台中榮總是公立的醫學中心,所以這次我選擇了一個私立的區域醫院去試試看。台中榮總給我的待遇也相當不錯,我心裡只有感恩。<—我不是慈濟人,所以我是真的感恩,不是習慣性講感恩。

 

Q. 會不會擔心出去混得不好?

 

A. 坦白說,會。但是我自己短暫的人生告訴我,作決定不能被「不安全感」左右。風險永遠存在,逃避風險是不對的,「正視風險並穩當的控制其最大可能傷害」才是正途。

 

Q. 給年輕人或同事的話。

 

A. 我認為台中榮總,對年輕人來說,是最好的訓練中心,不管是臨床知識、技能、行政經歷,都相當理想。對於需要穩定生活與保障的伙伴來說,清楚的規範與退休制度,也是相當適合人居的環境。我自己是因為個性使然,總想看看這個寬廣的世界,我從小到大,居住過彰化、南投、台中、台北等地,從實習起算,這次在台中西屯區已經生活十年了,該是時候給自己一點新的刺激。

 

Q. 你的部落格最近怎麼都沒更新?

 

A. 部落格作為傳遞個人價值的媒介,我喜歡放上反覆思考後所形成的言論,最近生活狀態改變頗大,很多事情有想法,但尚未成一家言,所以沒放上來。想瞭解小弟最近接觸了什麼?看了什麼?在想啥?歡迎短信自我介紹,並加我臉書好友。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2011年5月 近況更新〉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書評]《明騎西行記》是歷史小說?不,這是本值得一看再看的成長小說!


tn_Fig01cover

 

書評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影評]《殺客同萌》:國際化的御宅美學

[樂評]《世說心語》:孫燕姿出道十年的藝術脈絡

完稿日:2010/4/12

 

讀完《明騎西行記》,上網搜尋書評,多數人都圍繞在歷史考究企圖恢弘還有女性角色。坦白說,我有點失望。大多數人竟真把這當一本歷史小說,沒人把他放在一個當代圖文創作藝術的脈絡中閱讀。那就像去看村上隆的藝術,人家說自己的作品叫「超扁平」,你還真以為人家思想扁平。

 

為了解決心裡的疙瘩,我決定自己寫一篇。

 

 

「書的構成」與「內容」的對話

 

一個圖文創作者,寫小說,會把自己限制在文字上嗎?那是無可能的代誌。

 

 tn_Fig02title


        從封面開始看,這「明騎西行記」是作者父親題字的。父親在版面上的巨大存在,對比以現代印刷字樣出現的「藍弋丰」與故事大要,就暗示了「兩代之間」將是觀察重點。

 

《明騎西行記》中,宋慕在父親的忠孝節義觀念中長大,原本宋參軍期待兒子學大明武術,偶然間,宋慕頂個嘴,透露了自己想學日本國之武,宋參軍微怒後,竟改變態度,積極地為宋慕找了飯篠家直教他「居合」大絕,學成之後,一人上路,不明就裡地遠征西洋。這是書本裡,兩代歧異與對話的開端。

 

故事之外,作者藍弋丰從小受父母之命念完了醫學系,畢業之際卻離開醫界轉而從事圖文創作,並闖出一片天。父親期待的價值,與最後藍弋丰自己的選擇;父親對傳統藝術的愛好,與藍弋丰使用電腦技術修復、繪製與創作。這是書本之外,兩代間的傳承與突破。

 

在這樣的觀點下看故事,便能浮出主線,整理如下:

 

 

藍弋丰本人
 
《明騎西行記》的宋慕
在父母的期待下,進入聯考制度,一路升學,考進了醫學系。
 
在父母的期待下,學習忠孝節義,為了追隨建文帝,回到大明、上了鄭和的船隊。
 
在升學競賽中,濛濛懂懂就考上醫學系(!),大學聯考之前,是時間與考試推著他前進,即便對自己的能力略有感知,卻不曾堅定地探索自己。
 
大學之後,才是藍弋丰人生故事的主軸,也有更多對自己的深度思考。
 
在下西洋的過程中,昏昏沈沈就到了亞丁港,這之前,是船與整個鄭和體系帶著他前進。直到上岸。
 
亞丁之後,才是宋慕故事的主軸,也有更多的內心描寫。
身處台灣教育體系的大環境中,其實藍弋丰是有能力生存並掌握得不錯的,高分考上台大醫學系並順利畢業便是鐵證。
 
身處一個歐亞大陸的大敘事,靠著一招「居合」與幾個女人,宋慕是有能力生存並逐漸將脈絡釐清的。
 
唸完醫學系,發現醫療的世界狗屁 倒灶並非如自己想像一般。決定棄醫從文,轉走文創產業。
 
找到建文帝後,發現這傢伙竟自認過去是一場虛妄,皇上也不想做了,宋慕於是開始自己與女人們 的生活。
 
選擇不做醫生,聆聽心中鼓聲。
 
選擇不做忠臣,上路帶群女人 做個自由之人。
 
棄醫從文之後,藍弋丰與其父親的期待在本書封面設計上達成了和解。
 
由於建文帝與大環境的變化,宋慕與父親的長久期待得到和解。

 

 

這只是宋慕藍弋丰的故事嗎?不是的。

 

所有的人,都曾在長輩的期待或要求下成長,我們先是活在權威人物給我們的價值體系中,長大的過程,會發現這個世界竟是那麼多元,曾堅信的價值受到搖晃與挑戰,出社會後,更遲早要回頭解決自己與「那個權威」之間的關係,並嘗試尋找和解或共存之道。

 

所以,這本書可說是借古諷今,反映了年輕世代的成長。但藍弋丰的處理是溫婉的,他鉅細靡遺的營造了一個大世界,用看似虛構且遙遠的故事,讓讀者去靜靜體會那「追尋自我」的過程。

 

除了前表所述的宋慕故事,這樣的價值辯證還出現在故事中的鄭和,他所持的信念是癱瘓明朝國力,給金主的價值是揪出建文帝,在外界看來卻是浩浩蕩蕩的宣揚國威。這是層次更複雜的內心和解。

 

不管是鄭和、宋慕、建文帝或是藍弋丰自己的人生,都說著同樣的故事:「人活著,是可以有自己的價值的,並因這價值受到尊敬。」即使大家聚散離合,即使最後達致的人生樣貌與預期不同,都將會是值得回憶的人生,因為我們都盡力了,也成長了。

 

在我看來,《明騎西行記》所有的歷史細節,皆是雕工細膩的鱗片,而真正貫穿全書的龍身,卻是那兩代之間的價值辯證與和解。所以,明騎西行記看似歷史小說,實則為成長小說

 

 

明騎西行圖 鄭和航海圖

 

我們繼續說說書前的「明騎西行圖」與書末的「鄭和航海圖」。

 

 tn_Fig03minchi

圖、明騎西行圖。

 

 tn_Fig04chenghosea

圖、鄭和航海圖。

 

書末的「鄭和航海圖」,據作者自述,「圖本身長達2公尺,超過最大印刷版面,需以人工貼合而成。」由於該圖非常古味,置於今日的製圖觀念中不免令人發噱,為了使讀者更清楚整個故事的地理背景,書前又附了一張作者自繪、較容易理解的「明騎西行圖」。

 

仔細看,會發現那張古色古香的「鄭和航海圖」,其終點為忽魯模斯。這在藍弋丰的《明騎西行記》故事中,是個宋慕迷迷糊糊就超越的點,是「明騎西行圖」上的半路而已。這暗示著,作者的寫作計畫,是要一口氣跨越古老的各種傳承,用蓄積已久的圖文創作能量,以「居合」之勢,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創作體系。

 

 tn_Fig05end

圖、古色古香的「鄭和航海圖」,其終點為「忽魯模斯」。

 

tn_Fig06midpoint

圖、作者自繪的「明騎西行圖」,

說明「過去前輩的終點,只是我將輕易跨越的驛站。

《明騎西行記》的主要故事,其實都發生在亞丁之後。

 

 

綜合以上,藍弋丰修圖復原「鄭和航海圖」且不計成本印於書後,其炫技的意義是多層次的:(1)「這圖我看過了,一筆一筆考證修復過。您對書中任何歷史場景有意見,歡迎放馬過來,我做過功課的。」(2)「我今天要講的故事,根基於歷史,但遠超過歷史,宋慕暈個船就超越了忽魯模斯,我今天寫的小說,也將超越中文世界的標竿,在『沒圖沒真相』的網路時代,展現層次繁複的全新圖文創作形式。」

 

 

結語

 

在當代新銳華文創作者中,藍弋丰是少數願意設下高標準,並一步一腳印,從考據、製圖、架構乃至文字堆砌去實踐的藝術家。流暢令人不忍釋手的文字與劇情,證明本書已融合精準的史地考據與絕佳的故事鋪陳。我們在回味此書的同時,也將繼續期待一個為華文小說世界持續帶來深度、層次與創意的藍弋丰

 

 

tn_Fig07cover

(利益揭露:你買他的書,我不會得到任何好處 XD)

明騎西行記

(The Lost Emperor, the Westering Chevalier)

藍弋丰

大塊文化 2009.2

線上購買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在〈[書評]《明騎西行記》是歷史小說?不,這是本值得一看再看的成長小說!〉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如何辦好一個國際研討會:TICCS 籌備回顧 Part 1 – 整體思考、外賓與本地講者


tn_Fig01symposium

 

作者:蔡依橙 醫師

完稿日:2011/4/10

 

 

最近剛寫成「十年的自我追尋:2002 至 2011 年放射線醫學年會回顧」一文,回饋心得如雪片般飛來。(你知道,其實台灣不太下雪的 XD)

 

「看到辦 TICCS 那段,不知道為什麼,有種很懷念的感覺。」(團隊伙伴)

「很想進一步瞭解那次成功的研討會,你們是怎麼辦起來的?考慮了些什麼?」(網友)

 

TICCS,是一個團隊成員極少,但非常有效率且熱情的一次計畫。為了讓後來者有所依循,我把電腦裡的資料翻過一次,回憶一下當初的想法與實踐過程,整理成本文。

 tn_Fig02MyFiles

 圖、TICCS 籌備總企畫,所有大小細節都在裡頭:每週的進度、每個人的困難、待解決的問題。企畫內容總容量,548 MB;TICCS 的回憶:無價。

 

 

誰需要看這篇?

 

1. 你想瞭解我們怎麼運作團隊的?為什麼才經過兩年,就讓當初的團隊成員感到懷念?

 

2. 你對於經營醫療團隊有興趣,想知道,怎樣才能讓每個人各安其所、各展所長?並創造團隊內部的和諧與公平,成功的把成員特質與團隊成績做連結?

 

3. 你想知道一個國際研討會,各種面向彼此之間如何互相影響、如何平衡思考?你對於自力、低成本舉辦國際研討會有興趣,想知道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怎麼去把事情做到最好?

 

 

TICCS 是什麼?

 

tn_Fig03cover

 

1. TICCS = Taiwan International Cardiovascular CT Symposium,是在2009年3月28日星期六,於台中榮總舉辦的「台灣國際心血管電腦斷層研討會」。我們還做了專屬的網站以及觀念新潮的講義

 

2. TICCS 是個僅一天的研討會,有七位演講者,是個在 PubMed 上共有 373 篇文章發表的強棒陣容,這七位中,有:放射科醫師、心臟內科醫師、心臟外科醫師、兒童心臟科醫師與放射師。

 

3. TICCS 是一個半獨立的研討會,與 2009 年中華民國放射醫學年會合辦,年會為期兩天,TICCS 使用了第一天最大的場地,作為該次年會主軸

 

4. TICCS給了與會者不一樣的體驗,有人說:「TICCS 不只是一場活動,而是一種精神。

 

 

整體思考

 

舉辦研討會,成功的定義便是「賓主盡歡」,賓有「外賓」以及「聽眾」,主則是「籌辦團隊」,但難的是,「賓」要怎麼歡?「主」又要怎麼歡?

 

以下,有圖有真相。(出來混,這點道理我還是懂的。)

 

 

外賓邀請

 

這次的研討會,根據手上資源與文獻回顧,我預計邀請 Dr. Mathias Prokop 以及 Dr. Hyun Woo Goo 兩位外賓。加上我自己,就湊成三個了。

 

Dr. Prokop 是有 NEJM 論文的國際 MDCT(多切面電腦斷層)大師,出版過教科書,在放射線界有很高的聲望。籌備之初,我電郵並同時寄了紙本的邀請函給 Dr. Prokop,但都沒有回音。後來,偶然得知 Dr. Prokop 要來台北演講,我決定北上當面邀請他。

 

 

 tn_Fig04PhilipsSymposium

 圖、Prokop 來台的活動,我預計北上到會場當面邀請 Dr. Prokop,畢竟見面三分情。請注意,這是 TICCS 九個月之前的活動,也就是說,我們的籌備其實從一年前就開始了。

 

 

 tn_Fig05ProkopAndMe

圖、左起為 Dr. Prokop、刁翠美主任與我。為什麼我沒穿西裝呢?因為那是七月,趕高鐵、捷運、接著走路到會場,穿西裝實在太熱了。後來,我才懂得,原來可以根據一個人穿的衣服,很快的知道他慣用的交通工具、工作環境,甚至社經地位。

 

 

當天我藉由休息時間向 Dr. Prokop 自我介紹,並提及我們的研討會:

 

「Dr. Prokop 您好,我是台灣台中的蔡依橙醫師,在心臟 CT 領域有幾篇論文發表,2009 年 3 月將舉辦 TICCS,希望能邀請您擔任主要的 Speaker 之一。」

 

「有,我有看到你們寄來的邀請函,如果有時間的話,我會去。」

(Coffee break 時間結束,轉身上台準備演講。)

 

我心想,「如果有時間的話我會去」大概是全台灣最常被使用的拒絕話術,簡直可以說是學術界的好人卡。這可不行,我必須讓他知道我的決心,即使被直接拒絕也沒關係,辦事情總要有個 Yes or No 才能繼續。

 

於是我繼續待到午餐時間,並不經意的坐到他旁邊的位子。

 

「Dr. Prokop,這是您第一次來台灣嗎?」

 

「不是的,我 16 年前來過台灣,講 CT angiography 的題目,用單切機種作的。」

 

「啊~好早以前啊,後來您改用多切機種作,也出了一本教科書。幫助我們很大。」

 

「喔,是嗎?有幫助那就太好了。」

 

「因為從您的書,我們開始做了許多研發,也有些文章發表,我們很希望能請到您,參加這次的國際研討會,確定會來的還有南韓的 Dr. Goo,剛好我們可以就相同的主題,分享荷蘭、南韓以及台灣的不同經驗。」

 

「……」(放下刀叉、用餐巾擦了嘴巴,轉過身來)

 

這時候的我好緊張啊,好像快被打槍了。砰!砰!

 

「OKAY, ,我回國後會跟我的秘書確認,如果時間許可,我一定來。」

 

呼~~鬆了一大口氣。

 

後來就在腦袋空白的狀態下繼續聊天,結束了這次的談話。

 

 

您可能會覺得我很沒禮貌,其實我也這麼覺得 XD。不過,今天一個國際研討會要舉行,經過多次的電郵以及郵寄相關資料,都還沒辦法確認主要講者,我必須盡我最大的能力,去確保事情能繼續進行。對 Dr. Prokop 有冒犯的部分,就只好等他來台灣時,用細心的招待來彌補了。

 

 tn_Fig06wanho

圖、萬和宮前合照。本來要去鎮瀾宮的,但事先探勘時得知當日大甲媽祖回鑾,怕外賓給擠傷了,便改到同為重要古蹟的萬和宮。我們將屋頂形式、裝飾、石獅子、抱鼓石、壁畫、雕刻、龍柱一一解釋,並說明台灣的媽祖信仰,最後 Dr. Prokop 興致大發,還擲茭抽了一隻籤求工作,由我用英文解籤詩給他聽,很有意思。左後起,Dr. Prokop、蔡依橙醫師(我)、Dr. Goo、蔡瑋琳醫師。左前起,林雁婷醫師、廖婉君小姐(我太太)、林俶敏小姐(瑋琳的太太)。

 

 

tn_Fig07TeaHouse

圖、春水堂。我們用台灣的茶具,泡天天在喝的烏龍茶,請外國朋友喝,邊聊邊泡,算是 technical demonstration。這樣人家回國後,才知道你送他的茶葉跟茶具,要怎麼泡出好喝的茶啊。

 

 

最後,離開台灣前,Dr. Prokop在裕元花園酒店的大廳,對我說:「I am really impressed by all the details you prepared. And also your great hospitality.」並接著詢問我到歐洲工作的可能性,我婉拒了,因為我的家人都在台灣,長輩有我在會比較放心。

 

至於邀請 Dr. Goo,其實在電子郵件初步接觸時,他就很阿莎力的答應了,主要的原因是,他對我所設計的研討會架構很有興趣,認為自己也能從中學到許多(詳見課程設計一節)。雖然 Dr. Goo 很爽快的答應了,我還是希望能當面跟他致意,剛好 ASCI 2008 在新加坡舉行,一聊才發現,我是受邀講者,而他也將與會。

 

 IF

圖、ASCI 2008,是我第一次登上國際學術舞台演講,也在這邊,認識許多國際學術友人,逐漸變成好朋友、老朋友。

 

 

在 ASCI 2008 會場,一早我就開始東看西看,想靠自己的能力找到 Dr. Goo,但因為沒看過他的照片,很快我就發現這樣是找不到的(爆)。忽然,一位先生在貼壁報的時候遇到困難,壁報紙捲的厲害,沒辦法貼好雙面膠,我便過去趴在地上、壓平壁報一起幫忙。貼好後,順道看一下壁報內容,驚!他就是 Dr. Goo 啊!接著我們便聊開了,來台灣的事情自然也就底定。

 

這個故事說明了「日行一善」的重要。(無誤)

 

 

外賓接待

 

回到剛才 Dr. Prokop 說的I am really impressed by all the details you prepared.到底我們做了什麼,讓他認為我們整個籌備過程非常細膩呢?

 

我們思考過,一個外國人到台灣,他不可能感到很自在,因為我們沒有機場捷運,而整個觀光產業對外國人的親善程度也不好,所以,我們細膩的關注到每個細節,例如:根據每一位外賓的飛機時間,設計了 handbook,這本 handbook 打上了所有他在台灣的行程與資訊:每天要做什麼?每天要穿怎樣的衣服?要不要帶傘?並附上所有相關行程的英文資訊,包括:會議行程、媽祖信仰烏龍茶珍珠奶茶101故宮、鼎泰豐……等等。

 

 

 tn_Fig09HandbookGoo

圖、給 Dr. Goo 的 handbook。這是本 25 頁的專屬手冊,專門給他一個人用的,詳列台灣五天行程,有演講、有旅遊。旅遊資訊部分,詳細的把 101、鼎泰豐、故宮、台中等會參觀到的細節都列上了。由林雁婷醫師製作,並在會議前一個月就寄到 Dr. Goo 手中,意思是「我們都準備好了,歡迎你來!」



又例如,Dr. Prokop 是會議前一天晚上才到台灣,我們請租車公司在機場接他,到飯店的時候都晚上10點了。到飯店,他一定會想「明天我要幾點起來啊?誰要來接我去醫院?我自己去嗎?去醫院的哪裡?」於是,我們留了一張英文字條,說明蔡瑋琳醫師林雁婷醫師將會在早上 7 點 50 分於大廳等候,接他到會場。我們還用了放射科論文常用的箭頭與箭號,說明要載他的人長怎樣!這是為了讓他有個好的第一印象安全感

 

 tn_Fig06wanho

圖、Dr. Prokop到裕元花園酒店check-in時,領到的說明。「明天早上7:50,箭頭箭號這兩位醫師會在大廳等,接您到會場。」用黑白的印,實在是沒辦法,那時候為了做研究寫論文,只買得起黑白雷射印表機,也沒噴墨的機器。

 

 

本地講者

 

外賓部分我們花了不少心思,本地講者我們也沒怠慢。

 

若要說明「MDCT 在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照護上很有幫助」,自己講,難避老王賣瓜之嫌。我們便邀請了三位台中榮總做心血管疾病的臨床醫師,分別是心臟血管外科的張燕主任、介入性心臟科的李文領主任以及兒童心臟科的傅雲慶主任,來分享How MDCT changed our patient care?

 

由比我資深很多的三位心血管界臨床達人,根據台中榮總實際的經驗來分享,更真實,也更有說服力。

 

tn_Fig11TICCS4

 

MDCT 在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照護上,我們算是最早開始探討的,所以這幾位臨床醫師,想必還沒針對這個議題做過演講。為了讓他們更快能理解這個研討會的主旨,並在製作演講投影片上更為輕鬆,我為三位演講者各準備了一份 DVD,內容是過去合作的一些疑難雜症,讓他們有現成的素材能準備演講。

 

 

 tn_Fig12CD

圖、準備給李文領主任的DVD內容,有我們團隊截至目前為止的所有發表文章,以及抓好圖的許多臨床病例。

 

 

待續……

 

這次的研討會企畫,因為我們不是國際大學會,也不是國際觀光大城,沒有天生的吸引力,自然必須使出渾身解數來邀請外賓。尤其心血管電腦斷層界,有卓著成績且演講有個人風格不無聊 的人有限,Dr. Prokop 跟 Dr. Goo 是我們鎖定的第一順位人選,無論如何一定要讓他們願意來,所以我們花了很多心思準備。

 

對於參加者而言,很容易產生的一個疑問便是:「講 MDCT 講的這麼神奇,請了兩個老外,就真的臨床可用嗎?我的經驗可不是這樣,你在吹牛吧?」

 

要說服,不是自己說,所以我們實際請來三位在台中榮總具有代表性的臨床醫師,實際用臨床觀點與合作經驗來說明:MDCT 真的改變了病人的照護流程

 

下一篇,我們將繼續分享一些舉辦研討會時比較容易被忽略的部分。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2 則迴響

如何辦好一個國際研討會:TICCS籌備回顧 Part 2 – 課程設計、觀眾、籌備團隊與領導人

 

 

tn_Fig01Meeting

 

作者:蔡依橙 醫師

完稿日:2011/4/10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幾個面向,都是一般辦國際研討會時,不容易被忽略的,畢竟大家還是知道,研討會最重要的就是卡司陣容,《無間道》如果不是梁朝偉跟現在的劉德華合演,也不會這麼好看。

 

這次,我們將繼續介紹一些常常被忘記的部分,包括課程設計、觀眾分析、籌備團隊以及領導人。

 

 

課程設計

 

傳統的課程設計,講一個題目就四五十分鐘,但其實 15 分鐘後,睡著的人常常超過一半,怎麼克服?

 

站在觀眾的角度,自己醫院有了一台新機器,要怎麼把他在醫療與研究上做發揮?TICCS能回答這個問題嗎?

 

台中榮總第一會場,有 400 個座位,全台灣放射線專科醫師僅 751 位,作心血管的人又不多,加上在台中辦年會,第一段節目 8 點 30 分,能有 50 人就偷笑了。不過,既然活動都辦了,400 人的大會場只坐了 50 個人,豈不丟臉?該怎麼擴大觀眾族群呢?

 

綜合以上,我們規劃了下面的議程,一次解決以上問題:

 

 tn_Fig02TICCS1



心血管電腦斷層之所以困難,一是施作、二是判讀,我們將技術實作的課程放在一早,並用中文講課,希望吸引廣大的放射師朋友們,在一早就來幫我們衝衝人氣。

 

經過多年參與研討會的經驗,我深深體會到,要讓觀眾多的訣竅只有一個:「課程必須針對觀眾的需求設計、要對觀眾有用。」

 

課程開始的時間是經過計算的,剛好是第一班高鐵轉第一台接駁車到台中榮總的時間,還有點餘裕。因此,我們的宣傳口號是:「一個值得你搭早上第一班高鐵的研討會!」

 

 

 tn_Fig03TICCS2

 

第二段的課程,讓外賓九點以前到就行,這是希望讓他們有時間在飯店吃個五星級自助早餐,刷個牙、洗個臉再來。人都一樣,吃了喜歡的食物,心情就好,講起課來特別帶勁。

 

整個研討會,所有演講都在 15-20 分鐘內,並規劃成五個區塊,每個區塊都是「不同的講者講同樣的主題」,並留有足夠的 Panel discussion 時間,讓「觀眾與講者」或甚至「講者與講者」互動,非常有趣。尤其當講者彼此互問時,因為都是業內高手,刀光劍影但不失和氣,非常精彩。

 

這個課程設計的靈感,來自於本土台灣的「對場造」或稱「拼場」,以廟中線為界,兩個承包商各做一邊,比拼最後完成的工藝品質。「拼場」,能讓選手拿出全力,並吸收對方長處。為了讓荷蘭與南韓的兩位外賓體驗台灣人的學術創意,我想出了這樣三方對話、華山論劍的形式。

 

 

 tn_Fig04TICCS3



        延續施作技術,並加上正夯的輻射劑量控制概念,我們將第三部分規劃成 Radiation dosage and contrast medium injection,這些主題我都是查過的,三位主講人在 PubMed 上都有相關文獻,而且使用的 approach 各有不同。「對場造」要打得有趣,主辦單位一定要做好功課,沒事去找個蓋野台的來廟裡「拼場」,那就鐵定不歡而散囉。所以,看似輕鬆有趣,其實背後是要做大量功課的。

 

 tn_Fig05TICCS4

 

接著,是本地講者的分享時間,講「How MDCT changed our patient care?」,之所以安排在午餐前,是因為當時台中榮總美食街整修,必須到外面去吃,而 1 小時 15 分鐘的時間接送外賓加吃飯根本不夠,所以上個「拼場」結束後,雁婷與瑋琳就先載兩位外賓去梨子咖啡館用中餐。

 

我自己則繼續主持會議,與三位臨床伙伴對談,於外賓不在的時候演講,他們用中文便不會不好意思,課程之後我也能一一話別,不會因為接待外賓,而疏忽了對自己人的禮數。

 

午餐時間,帶著所有現場工作人員一起吃便當。畢竟,主帥不在戰場,士氣是會低落的,除了陪陪他們以外,還要確認 都拿到便當,有午餐吃。

 

 tn_Fig06TICCS5



年會第一天下午三點後,按慣例是最熱鬧的閱片時間,所以研討會就只到2點50分。下午的內容,著重在研究發展的經驗與未來規劃。

 

這場說來慚愧,前面的幾個「拼場」,跟外賓算是戰成平手,但最後這個研究的部分,我徹底領略到先進國家醫學中心的競爭力以及研究深度,無論如何是輸了。我不想裝逼騙大家 其實我們很棒 我們研究一樣很好 云云,事實是,因為台灣的醫療環境、制度與文化有明顯缺陷,我認為台灣年輕人要走到那樣的等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一些個別小型的戰役或許能打成平手,但要說到研究的深度、傳承與長期規劃,我們還差得遠。

 

不過沒關係,我懂精神勝利法。外國人來台灣,我們作地主的,最後總要讓個幾球,「賓主盡歡」嘛!畢竟 Dr. Prokop 在有 12 個諾貝爾獎的大學工作,而 Dr. Goo 在南韓最大的醫學中心工作,萬一戰成平手,叫人家面子往哪擺,這畢竟不是做主人的道理 XD

 

 

 tn_Fig07audience

 

經過課程的設計、適當的宣傳,當天研討會的觀眾情況如上圖,400 人的場地能有這樣的成績,已經令我們相當滿意了。

 

 

觀眾分析

 

除了將觀眾族群擴大到放射技術學會,針對放射師安排技術的中文課程。我們在宣傳上也有自己的風格與步調。畢竟,人都是有點惰性的,坐早上 點 30 分第一班高鐵,很累很愛睏,需要一個好理由。於是我們配合課程設計,將整個活動定位成「就這一次了」「為你設計的」「什麼都有喔」,並以口號與研討會主題作清楚的呈現。

 

 tn_Fig08Promote

圖、一個值得你搭早上第一班高鐵的學術研討會!「國際心血管電腦斷層研討會:從技術到判讀、從臨床到研究、從條件設置到輻射控制」用前所未見的有力文案,打進會員的心中。

 

在這些文案的背後,其實是長時間的細膩準備,大約半年前,所有的宣傳、細節跟議程都確定了。很多人說:「研討會啊,可以隨性一點,臨時改時間也行,反正你說了算」。但我們還是選擇在半年前於網站上逐漸公告所有的資料,且從不更動。我們想給參加者一個很明確的印象:「我們是認真的、我們很重視你、我們的講義上線就是完整版、我們不會朝令夕改。」

 

 

 tn_Fig09intro

圖、講義截圖。我們的導讀講義,在會議前兩個月就定稿上線。內容經過反覆校對,一上線就是正式版,這是對最積極、最早下載的死忠支持者的尊重。

 

 

籌備團隊

 

這次籌備團隊,經過精算人力後,除了我們多切面電腦斷層團隊的鐵咖,我進一步邀請了三位住院醫師一同進入籌辦過程,分別是:林雁婷醫師、蔡昇亨醫師、黃筱婷醫師。我們進一步說說這三位年輕成員。

 

問題是:「他們為什麼要聽我的?」

 

他們的薪水不是我發的,作為主治醫師,我也沒有什麼權力,更不喜歡abuse別人。如果想請他們一起來幫忙,我就必須讓他們覺得「加入這個團隊是值得的」。於是,我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與大師對談」。我保證三位年輕人,一定有一次「與大師對談」,而且為了有效地把握這機會,更要求他們事前研究外賓的成長歷程,向我報告。在這過程中,想出一個最想問的問題,在與 Dr. Goo 見面時提出來。

 

 

 tn_Fig10MeetGoo

圖、我承諾所有工作人員的「與大師見面」。吃完飯菜,我宣布「現在是問題時間,從我自己開始,每個人一個問題,詢問我們的國際大師 Dr. Goo(Dr. Prokop 已上飛機)」我的工作是翻譯與主持,目的是讓每個人問到想問的、並聽清楚答案。問題五花八門,包括:為什麼做放射科?為什麼做兒童放射科?為什麼要做研究?最累的事情是什麼?如何兼顧家庭?

 

 

「為什麼我要特別花自己的錢請客、安排這樣的活動?」

 

因為,我們的社群老是說「年輕人是未來的主人翁」,但真的有國際大師來台灣,卻總是年長資深的行政主管們陪吃飯,由於做的專業不見得相同,英文也不見得流暢,往往席間就聊些空泛的事情,甚至冷場,最後就是大家一起浪費了幾個小時。

 

我想,就讓年輕人直接去跟國際大師對話吧。作老師的,這點飯菜錢,承受得起。

 

 

第二,讓名字被看到。有關導讀,我承諾,文章是他們寫的,我一定會幫忙修改到最好的狀況,並放上他們的名字,讓這些認真寫的導讀,能被全台灣的放射科醫師看到,建立自己的名聲,日後找工作也方便。

 

 tn_Fig11YT

 圖、林雁婷醫師專門研究Dr. Prokop,並負責相關導讀。

 

 

 tn_Fig12SH

圖、蔡昇亨醫師專門研究 Dr. Goo,並負責相關導讀。

 

 

第三,「我一定挺你」。在整個過程中,不管是準備紀念品、帶外賓吃中飯,我一定先把錢給年輕人,並保證他們去辦任何事情,絕對不會花到自己的錢,萬一真墊付了,我立馬掏給你。另外,有困難時我一定帶頭解決,像是我們送給外賓跟全體籌備團隊做紀念的鶯歌陶杯,在製作過程中出了點問題,我第一時間是跟雁婷說,這不是你的錯,我們來拍照跟他們談(ㄔㄠˇ)。於是我做了下圖。

 

 

 tn_Fig13TeaCup

圖、林雁婷醫師親自到鶯歌訂做 TICCS 紀念杯,因為最後的成品跟樣品有差,我做了這張圖,與雁婷一起向廠商反映。(最後結果是啥我真忘了。)

 

 

第四,個人化的學習。畢竟帶過寫作一陣子了,三位住院醫師的個性略有不同,我根據他們不同的特質安排工作。

 

雁婷反應快、語言能力強、有藝術素養,獨立作業能力高,但缺乏處理大型活動公關的經驗,我請他負責研討會當天的外賓接待、跟瑋琳帶外賓去梨子咖啡館吃中餐以及負責 TICCS 的紀念杯。

 

昇亨有自己的主見,對自己的期待也高,但一些決策與經驗需要有人指導,我請他負責研討會全場的場地布置與控制,從細節中理解整個活動,並藉由我的監督,訓練籌畫大型活動的細膩度。

 

筱婷個性溫和,能按部就班把分內的事情做好,但在新事物的掌握上缺乏自信,所以我請他按照我們預定的時程,做各學會的聯絡與宣傳,並負責講義中「Panel discussion」的部分。這部分很難寫,需要閱讀大量的資料,並說出自己的想法,幾乎像是擔任討論會的主持人一樣,只是畢竟導讀是在紙上,有時間可以慢慢寫,我也能逐次給予意見做回饋。

 

規劃工作,要盡量根據每個人的強項安排,容易有成就感。除此之外,也必須在安全的範圍內,讓每個人就自己弱點處做學習與補強。

 

 

 tn_Fig14RunDown

圖、蔡昇亨醫師所做的,TICCS 的場地布置與流程圖。這是一個 16 的檔案,詳細記載了每個地方應該要準備什麼東西,每一分鐘應該發生什麼事情,每一個人應該在哪裡。我要求昇亨做這樣細膩的規劃,是希望帶著他學會,在大型企畫中對細節的掌控。

 

 

 tn_Fig15lecture

圖、上圖放大,可見每個時段,那個人應該出現在哪裡、做怎樣的事情、應付怎樣的突發狀況,都記錄得鉅細靡遺。我們靠這樣的內容,彩排了無數次,確認一切工作流暢進行。

 

 

 tn_Fig16STintro2

圖、黃筱婷醫師,在新事物的掌握上缺乏自信,我請他負責「Panel discussion」的導讀,這必須讀過所有講者的資料與背景,預測在討論時會有怎樣的火花產生,並不是件簡單工作。她事後私下跟我說,這次中文寫作,給他的壓力真的很大。但畢竟還是寫出來了,進步是一定有的。

 

 

第五、以身作則。我要能服人,就必須做事。我應瞭解所有的事情,作支持的角色,而不是監督指導出一張嘴。我自己也該有負責的事情,例如:上台北邀請 Dr. Prokop、赴新加坡邀請 Dr. Goo、搞定外賓前後的旅遊行程、紀念品選擇、困難排除、危機處理、經費協調、確認進度……等等。

 

總之,必須以實際行動挑起研討會的成敗,把成功與全體同仁分享,讓所有可能失敗的因素消失。

 

 

結語:有關領導人自己

 

「我為什麼要辦 TICCS?」

 

外部的原因是,自己醫院要辦年會,多少要貢獻心力來幫忙。

 

內部的原因則是,我在這行工作也十年了,有點自己的教學研究醫療成績,也站上國際舞台,總想做個東,規劃個有趣的活動,請同領域的高手來台灣「華山論劍」一下,比比武,也交個朋友。所以我在 TICCS 以及後來的 ASCI 2010 in Taipei,著力甚深,也繼續嘗試舉辦不同風格的研討會,如:1st Asian Young Radiologist Forum

 

有朋友說:「這樣辦研討會,會不會太累了啊?交給會議公司或者學會處理就好了啊?」也有批評指出:「你就叫下面的人去做就好了,這麼多細節扛在身上,真是愚蠢。」

 

我的回答如下:

 

1. 沒有什麼「下面的人」這回事。很多人認為,住院醫師幫主治醫師做事,天經地義。主治醫師幫主任做事,天經地義。但,這在我這樣的「網路世代」,是根本不成立的。網路世代,每個人都是一個 ID,都有一個 IP,基本上平等,如果真有權力大小之分,那也是根據貢獻與所承擔的責任去區分,就像維基百科、就像 Google Page Rank。我們的世界,沒有不勞而獲,也沒有無聊的年齡階級。

 

2. 我希望的是「完成一個生命記憶」,不是去應付一個活動。人生短暫,我總喜歡把握每一次的機會、每一次的緣分,跟生命中剛好並肩而行的朋友們,留下一些回憶。當然,這次分配到的經費非常有限,根本不可能由會議公司代辦,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就追求一些金錢換不到的價值吧。所以,成員才會說:「有種很懷念的感覺」。所以,觀眾才會說:「TICCS 不只是一場活動,而是一種精神。

 

 

 tn_Fig17memory

 

 

總之,在這個小型的國際研討會,我想證明的是,在金錢與工作之外,我們可以用信念跟熱情,塑造良好的團隊文化,讓賓主盡歡,讓活動成功,也讓自己的人生,留下一段精彩的回憶。

 

以上分享,希望對您有幫助。也歡迎您於部落格這兒或我的臉書留言。謝謝。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已標籤 ticcs, 國際研討會, 團隊, 籌備, 過程 | 在〈如何辦好一個國際研討會:TICCS籌備回顧 Part 2 – 課程設計、觀眾、籌備團隊與領導人〉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影評]《殺客同萌》:國際化的御宅美學

 

 tn_Fig01


作者:吸力鴨

完稿日:2011/3/26

 

 

誰適合看這部片?

 

昨天,我們夫妻倆一起去看《殺客同萌(Sucker Punch)》。在亂馬1/2侍魂下長大的我,看戲是頻頻叫好;喜歡言情小說BL漫的老婆(丸子)卻差點睡著。因此,我深刻的理解到,御宅文化已經自成一個體系,有龐雜的美學跟脈絡,而且還正演化著,它有著獨特的語言與觀眾族群。

 

那麼,究竟誰適合看《殺客同萌》呢?

 

1. 你從小在宅文化中長大,亂馬1/2小叮噹美少女夢工廠快打旋風重返德軍總部的美學邏輯,對你來說絲毫沒有不正常的地方。那你一定要看。

 

(啊?你說這些本來就很正常?跳一下就到屋頂上、隨時變出想要的道具、挨大絕會停格慢動作、八種武器在身上隨時可以瞬間切換……這些都不尋常啊。)

 

2. 你想知道御宅族的許多元素,如果大量而純粹的放在電影裡頭,並嘗試超越起源地日本的脈絡,走向美日融合,形成一個跨文化的御宅族美學,該會是什麼樣子?

 

3. 你單純就想看精彩的萌妹高解析科幻戰鬥。←記得看數位的

 

 

以下有雷的分隔線  以下有雷的分隔線  以下有雷的分隔線



虛擬與真實的關係

 

《殺客同萌》英文原片名叫做「Sucker Punch」,中文翻譯是「偷打」,例如摔角比賽開始前,趁打招呼時,就朝人家臉上打一重拳,便是Sucker Punch,作為片名,是取其「在毫無準備的狀態下被重擊」的意思。

 

片中,最萌的Baby Doll(小娃仔),以為柔弱,但卻最能思考、策劃,並有強大戰鬥力;而Sweet Pea(甜豆)從頭到尾一點都不Sweat;Blondie(金髮仔)也不是金髮。這些奇怪的名字,就像我們在PTTMSN的ID,這ID有時候反應真實,但大多數時候卻與真實悖反。

 

片中,「真實層」是Baby Doll被繼父送到精神病院的故事,具有灰暗的顏色、痛苦的現實。不過,顏色最鮮豔,壓力/希望、真實/虛擬混雜的,是夜總會妓院層。而最精彩且比例最重的,則是「虛擬」的戰鬥世界。

 

這種層層遞進的生命經驗,其實就是御宅族的世界。在現實中,上班領著微薄的薪水,社會階層上升的機會渺茫,也找不到突破困境的可能。到了網路上,進到「人人都是一個ID」的公平世界,充滿各種機會與危險。在線上遊戲的世界裡,與公會成員一起戰鬥,卻是最血脈賁張、感受自己真實存在的時候。事實是,虛擬的成分越高,感受卻越真實。

 

這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世界構成,丸子就抱怨:「為什麼都不給我們看Baby Doll跳舞?這樣搖兩下,就切到戰鬥畫面去了,會不會太偷懶?」原來,宅如我們,早就習慣在遊戲中,一遇到敵人,就展開戰鬥畫面,對時間與空間作跳躍的切割。對我們,這像喝水一樣自然;非此道中人,自然感到莫名其妙。

 

 

動漫世界的語言

影、《殺客同萌》預告片。

 

這部電影從頭到尾使用了大量的御宅美學語言,舉個例來說,在這個預告片1分12秒時,萌妹降落在地面上。這種御宅族能接受的降落方式,其實是違反物理原則的,他們沒用降落傘還能存活、力道由地板震裂吸收而不是全身骨折、還擺出定格的不自然姿勢,這些元素的堆砌,在御宅美學的指涉是:他們 除此以外,沒有別的意思了,的確是很奇怪的美學。


tn_Fig02

圖、御宅族能接受的降落美學。Baby Doll又萌又到位。可能是角度關係,Rocket的姿勢有點像跌倒。

 

tn_Fig03

圖、超級戰隊,圖片取自這裡。宅美學:不自然的定格姿勢 = 很帥很強大

 

 

東方長髮萌妹,一進機器人就能開始戰鬥,直覺的操控介面、不用練習同步值就爆高,這也是有前例的,一整個美學傳承:


tn_Fig04

圖、新世紀福音戰士明日香駕駛二號機。


tn_Fig05

圖、《殺客同萌》,Amber駕駛人形機器人。

東西方短髮萌妹的重點都一樣:尖臉、大眼、染髮、自信、酷。「萌」的語言,超越國界與文化藩籬!


tn_Fig06

圖、《殺客同萌》,Rocket為歐美系短髮萌妹。


tn_Fig07

圖、《名偵探柯南》,灰原哀為日本系短髮萌妹。


快打旋風一路傳承的2D格鬥世界中,女性角色以輕盈的高跳躍配合準確打擊,永遠是戰勝高大反派魔王的訣竅。



tn_Fig08

圖、《殺客同萌》,2D格鬥捲軸畫面,趁敵人打地上的時候,跳上去殺了他。




tn_Fig09

圖、沙卡特 vs. 春麗,春麗要利用沙卡特發下氣功時,跳過他,從上面攻擊。

 

 

宅格鬥世界中,蹲低代表女性的爆發力,不管那個姿勢蹲起來有多不平衡、多不自然,這就是爆發力的意思,無庸置疑。



tn_Fig10

圖、《殺客同萌》,Baby Doll。



tn_Fig11

圖、《Street Fighter IV》,Cammy

 

 

說到凡人的交通工具「軌道列車系統」,開向城市的列車永遠要高架、這樣才浪漫,回到城市的列車永遠最危險、是正邪大戰的必爭之地。



tn_Fig12

圖、《殺客同萌》,開向城市的高架列車。


tn_Fig13

圖、《蝙蝠俠:開戰時刻》,開向高譚市的高架列車


tn_Fig14

圖、鐵路「一高架了就會很浪漫」的始祖。

 

 

二次世界大戰也是動漫常見題材,不管戰場有沒有毒氣,德軍總是要戴防毒面罩,這樣才能讓他們更醜陋,忘記他們也是人,讓主角能不帶罪惡感的砍下去。



tn_Fig15

圖、《殺客同萌》,德軍樣貌。


tn_Fig16

圖、《重返德軍總部》遊戲畫面,德軍樣貌。

 

 

 

東西方文化的交會

 

西方人同樣的年紀看起來都會比較老些,所以洋人演「萌」,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一不小心就會流露大嬸味。不過這片很有意思,海報看起來略帶嬸味,但電影的整體呈現卻不會,現在的化妝跟影像後製真是高明啊

 

個人覺得最具挑戰性的場景,是Baby Doll跳舞前的大特寫,一整個銀幕剩下臉,是「萌」是大嬸,一拍兩瞪眼,但事實上電影作的蠻好,裝無辜的表情很到位。



tn_Fig17

圖、Emily Browning大嬸照


tn_Fig18

圖、影片截圖,仍隱約透出大嬸味,可說是萌嬸參半。


影、拍成電影,很神奇的,嬸味不見了,只剩萌味。跳舞前的萌表情,請見39秒。

 

 

Baby Doll與Rocket,都是西方演員被以日本為主的萌美學去設定,作萌文化的融合。Amber則不一樣,演員Jamie Chung其實是西方人眼中的亞洲美女,不是亞洲人眼中的亞洲美女,這是觀看者與被觀看者的辯證。白靈也是這個路數,販賣的是好萊塢對「亞洲」的想像。



tn_Fig19

圖、豆花妹,亞洲人眼中的亞洲美女,瞳鈴眼(玫瑰瞳鈴眼?)、額蛋臉、清新路線。

 

tn_Fig20

圖、殺客同萌Jamie Chung,西方人眼中的亞洲「美女」,丹鳳眼、稜角臉、冶艷路線。(不解啊不解!)

 

 

御宅族的人生觀

 

有朋友問,那個在戰場跟片尾公車出現的小男孩,是什麼意義?

 

這個小正太其實是御宅族觀眾的投射,指涉的是一個在群體中平淡無奇的肉身,等著御姐來臨幸 的關注,卻沒有勇氣推倒御姐 與御姐對話,這個橋段也帶出御宅族的草食性格。

 

回顧全片,會發現萌妹們沒有殺人:殺掉的大量敵軍,不是水蒸氣推動的就是機器人,Blue那麼罪大惡極也只是被砍一刀,連繼父這個萬惡淵藪,有幾次機會一槍斃了他,也都沒殺。

 

這種良善的草食性格,也在團隊合作中出現,成功不必在我,只要成功有我,犧牲自己,讓Sweat Pea順利的逃脫,有別於一般的英雄敘事。誠如線上遊戲的世界中,互助合作與最後的團隊勝利,永遠比真實世界的搶功、內鬥來得重要。

 

這是種人生觀:「現實中那些狗屁倒灶的東西點到為止,這噁爛的東西我們知道,但是不想碰。我們有自己的公平世界,在裡面照規矩競爭。世界和平。」

 

 

御宅美學國際化

 

隨著英國的殖民地漸廣,英文成為世界強勢語言,卻同時也分支出American English,在亞洲崛起的年代,由於語言邏輯的根本不同,逐漸演化出SinglishChinglish乃至全世界通用的Globish

 

強大且具滲透力的御宅族文化,走出日本、邁向亞洲後,也漸漸影響歐美以及全世界各地。《殺客同萌》的出現,證明了御宅族的動漫文化有著超越地區、語言的特質,能與世界各地的當代藝術作融合與對話。

 

這樣的交會當然不只在娛樂世界,在買不起的 精品領域,最有名的便是村上隆LV的合作案。在「藝術戰鬥論」一書中,村上隆對御宅文化與當代藝術的交會有很好的論述:御宅族的他,如何以思考與實踐,打入歐美的當代藝術世界。閱讀這本書,或許能對《殺客同萌》所代表的文化脈絡,有更清楚的認識。

 




影、村上隆與LV合作案

 

 

結論

 



tn_Fig21
tn_Fig22

 

 

御宅文化中,「Reality is a prison.」「Your mind can set you free.」都是常見的主題,《新世紀福音戰士》以及《駭客任務》,分別用日本與歐美的美學風格來闡釋,《殺客同萌》則嘗試尋找一個「國際化御宅美學」的可能,也完成了很好的實踐。誠心推薦給各位御宅族朋友。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已標籤 punch, sucker, 御宅族, 殺客同萌 | 在〈[影評]《殺客同萌》:國際化的御宅美學〉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I-Chen Tsai, MD 部落格的文字雲分析

 

剛玩了一個蠻有趣的文字雲分析,我的博客中所含文字出現最多的是「台灣」,共出現85次。詳細文字雲結果如下:
 

tn_01world-map



        可見我的寫作模式中,探索最多的是台灣、醫學、自己、以及閱讀。這的確相當程度反映了我的思考。有博客的朋友,歡迎也一起玩玩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I-Chen Tsai, MD 部落格的文字雲分析〉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十年的自我追尋:2002 至 2011 年放射線醫學年會回顧

 

tn_Fig01-rsroc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1/3/20

 

 

每年三月底,是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舉辦年會的時候。我從確定要當個放射科醫師之後,至今參加了十次年會。今天與一位老友聊天,忽然想到以前的事情,百感交集。

 

翻了一下自己的電腦,把過去十年有關年會的回憶作整理,嘗試從中找到些脈絡,並看看自己的足跡。與各位分享。

 

 

2002  台北榮民總醫院 主辦

 

這一年我還沒成為學會準會員,拿不到節目表,也不知道要聽什麼演講。

 

因為實習時對 Chest Radiology 很有興趣,我向力大黃彥文先生電話函購了一套 Fraser’s Diagnosis of Diseases of the Chest,做為一個專業的鄉民,當然要逛到力大的實體攤位,看看自己是不是買貴了。

 

可能力大的黃彥文老闆沒認出我,所以現場報的價格,比我之前買的還低(我真忘了多少錢了,記得是一套一萬多的書,好像報價差一千吧?)。那時是實習醫師啊,一個月薪水才九千,買貴一千元當然很生氣,那是三天的工資啊!現場就吵起來了。

 

黃彥文很客氣低調的把我拉到旁邊,說如果我買別的書,他把差價加更多補給我。於是我買了Meyers’ Dynamic Radiology of the Abdomen: Normal and Pathologic Anatomy,一本也影響我很大的書,讓我一窺閱片高手的領域。因為這本 Dynamic Radiology 實在太讚了,他賣我的成本價也太便宜,之前的不愉快自然就煙消雲散。

 

因為這事,我開始知道業務是一門專門的學問,真正的高手,是懂得在危機出現時,漂亮的來一次逆轉勝。

 

用棒球比喻,大概是落後三分的九局下,二出局、滿壘、滿球數,最後一球投出,哈哈,逮到正中直球,準備揮大棒,哇靠,原來是外角滑球。在一切將要落幕時,仍能好整以暇地移動重心,用全身的力氣,把球從壞球區,撈到全壘打牆外面。紮紮實實的逆轉勝。

 

因為這個逆轉勝,後來的幾年,在投資自己的專業實力時,我幾乎所有的醫學書都跟力大買,一個人陸陸續續買了六七十萬。今年,我第一本在台灣出版的書,也交由力大圖書公司發行。

 

 

tn_Fig02-cover

圖、心血管電腦斷層:「實例與討論」。

 

 

2003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主辦

 

這年,因為投稿期間我仍沒有自己的研究,只幫了李覃主任代工,做了一張壁報。從這張壁報,能發現我對版面的處理稍有水平,但仍有許多改進空間。

 

 

tn_Fig03-2003-1

圖、早期幫李覃主任代工的壁報,以今日眼光來看,仍有許多改進空間。

 

 

我還記得這年,我聽了許多堂課,但總覺得一點歸屬感都沒有,走在路上,感覺這些講者都有自己的一片天,但是 。那天很熱、感覺很沒有未來。

 

 

2004  三軍總醫院 主辦

 

這年在三總新院區辦,環境不錯。

 

如果上講台 Oral presentation 算出道,那這就是我出道的場合了。

 

患者若在施作電腦斷層時心跳停止,影像上會有特別的發現,陳中和醫師稱之 “Dependent pooling” sign,而高常發醫師則稱之為 “Dense abdominal veins” sign,都有文章發表在國際期刊。

 

我回顧台中榮總的影像資料庫,找到三例,作了歸納與整理,題目為「Dependent pooling sign revisited」。

 

 

tn_Fig04-2004-1

圖、Dependent pooling sign revisited 口頭報告截圖。

 

 

這張標題頁,已經有我現在簡報的大致風格。年輕時很騷包啊,左邊那個行草的「台中榮總 放射線部」,是我從王羲之的所有現存字帖中找到的集字。而右下角則是我網路 ID 的簽名,形式很明顯是仿 Frank H. Netter 的。

 

 

tn_Fig05-fnetter

圖、Frank Netter 簽名

 

 

八分鐘口頭報完後,陳中和醫師與高常發醫師竟都接連提出評論。看到兩位國際論文加起來將近200篇的大師,拿起麥克風評論小弟在下我的報告,一整個頭昏眼花,完全不記得他們講什麼。我的出道報告就在腦袋一片空白下結束了。

 

後來的幾年,我在心臟血管影像學界有了成績後,跟兩位醫師都變成朋友,常 email 互相交換一些對人生、對科學研究的看法。

 

 

tn_Fig06-chenjh

圖、陳中和醫師與我書信往來截圖,討論了許多他個人的科學觀及宗教觀。

 

 

tn_Fig07-kosf

圖、高常發醫師與我書信往來截圖,我們針對人生目標與快樂作了討論。

 

 

2005  高雄榮民總醫院 主辦

高榮這次主軸是心臟,這是對我蠻重要的一次年會,因為 2005 年 1 月時,我們剛裝好 40 切面電腦斷層。而我也清楚知道,我未來能不能有自己的一片天,就看這幾年了。

 

 tn_Fig08-akuettner

圖、Axel Kuettner來台演講

 

 

這次高榮與友信行邀請了多位國際大師,包括 Axel Kuettner 以及 Koen Nieman,我那時候像粉絲一樣,一直拍、一直學、一直問。那是料理新鮮人裡頭 Bambino (=little boy)的心情吧。好懷念。

 

很感謝舉辦這次年會的高雄榮總團隊,以及負責邀請外賓的友信行,當年這些國際大師都是用 Siemens 機器的,那時台灣的代理商是友信行。後來台灣的醫療儀器代理市場,經歷了戰國時代,友信行與 Siemens 合作關係破裂,轉而代理 Philips。這也是業界一件令人不勝欷噓的大事,所牽涉的人事異動與後續效應都非常廣泛,至今餘波蕩漾。

 

 

2006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主辦

 

在發展 MDCT 的過程中,我們發明了自己的獨有技術:「顯影劑涵蓋時間(contrast-covering time)」,並證明這個技術能成功施作所有大小體型患者的 CT angiography。2006 年的年會,我們發表了應用在「新生兒」的經驗。

 

 

tn_Fig09-2006-1

圖、應用「顯影劑涵蓋時間(contrast-covering time)」施作新生兒心臟電腦斷層。

 

 

新生兒的定義,是一個月以下的嬰兒,其中甚至包括一部分的早產兒,在所有可能掃瞄的人類中,這是體重最輕、構造最微細、施作最困難的族群,我們使用自主研發的技術,能準確而穩定的作造影。

 

漸漸的,我們開始有點獨特的東西,能夠拿到年會的舞台上。

 

 

2007  台北榮民總醫院 主辦

 

在電腦斷層施作技術逐漸成熟後,我們陸續開發了許多臨床應用,2007 年,我們發表使用 MDCT 診斷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相關併發症的經驗。

 

 

tn_Fig10-2007-2

圖、MDCT for Amplatzer septal occluder 簡報截圖。以今天的角度來看,這張圖片與文字都沒有最佳化,文字可以更精簡,右圖則應該上下裁切,使與左圖對齊。

 

 

這次的報告,也顯示我們在研究上,已經有自己的風格了:以現代化的高科技、配合數位影像處理的深度理解,產出華麗的圖片與動畫,提供實用的臨床意義。包括: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合成瓣膜、周邊血管等研究,都是這個路數的。

 

 

2008  奇美醫院主辦  活動地點:大億麗緻酒店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次年會,就像曾文盛主任所說的:「年會,應該是在一個舒服的地方,老朋友見見面、聊聊天。」

 

在舒適的會議室聽演講,在寬敞的大廳遇到老朋友,若累了,按個電梯便能回房間放東西、洗把臉。理想中的年會該是這樣,如果不要想到經費的話

 

這年我得了「徐鈞論文獎」第一名,在自己本國學會得獎還是有點意義的。

 

我剛開始寫作那幾年,幾次被國內前輩審稿,滿江紅不說,情緒化的批評字眼充斥,讓你不免自忖「我真是豬狗不如」。流淚悔恨之餘,我忽然領悟到,踐踏剛出道的年輕人,或許是某些長輩們證明自己存在價值的唯一方法,由於我並非主修老人精神療癒,著實沒時間繼續「將別人的快樂建築在自己的痛苦上」,便決定繞過國內環境,直接往國際期刊發展。多虧網路,我作為 I-Chen Tsai, MD 在國際上活躍,稿件能受到公平審查,免受「不過是住院醫師」「唉,年輕人啊」這些無聊標籤的影響。

 

 

 

圖、「徐鈞論文獎」獎牌

 

 

對學會來說,我認為這個獎說明了幾件事情:

(1) 學會本身辦的雜誌以及年會,勉強來說只是提供一個舞台,其實我們並沒有良好的育成體系,年輕人只能靠閱讀、靠網路,自己去與世界競爭。我們都在等天才從天上掉下來,卻沒有準備一地能種出人才的土壤。

(2) 國外的 reviewer 水準比較好,一部分國內的審稿長輩們,你把他寫的批評當真,鐵定先精神崩潰,認定自己簡直是失敗中的失敗、無能中的無能。我多數研究概念與寫作技術都是各國不記名的佛心 reviewers 教會我的,爛的當然也有,但整體來說,國際期刊的審稿人比較就事論事。

(3) 放射學會中,還是有些獎項是評價國際競爭力的,並非只是酬庸或社交用途。這是好事。

 

 

2009  台中榮民總醫院 主辦

 

這年在自己醫院裡辦,我負責籌畫 Taiwan International Cardiovascular CT Symposium (TICCS),我的年輕朋友們,決定用自己的風格辦活動,所以我們有很多有趣的創意:

 

 

tn_Fig12-2009-0

圖、「國際心血管電腦斷層研討會」文宣。我們有文案、有標語。「一個值得你搭早上第一班高鐵的研討會」,加上後續的研討會設計說明,用堅實的論述支持直白的呼籲,使早上的出席率就達到幾乎滿座。

 

 

tn_Fig13-2009-1

圖、講義封面。我們走環保風,一個月前就能在網路下載閱讀,講義內容則是各場演講的中文導讀,由專人為聽眾特別量身訂作寫成的,捨棄不會去看的英文摘要、浪費紙張的投影片講義,連講者履歷都針對活動本身作最佳化。會後,這份講義飽受好評,還有醫院主管特別要我再留五份給他作紀念。

 

 

tn_Fig14-2009-2

圖、荷蘭 Mathias Prokop、南韓 Hyun Woo Goo 以及,作為華山論劍的主軸。研討會議程設計上也有特殊風格,每個 section,三個人都講一樣的題目,但分別提供荷蘭經驗、南韓經驗以及台灣經驗。這樣的課程設計,能讓聽眾從多角度觀看同一件事情,而演講者本身,也能從其他講者學到很多。整個是從賓主盡歡的角度去設計的。

 

 

tn_Fig15-2009-4

圖、研討會謝卡之一。結婚的謝卡,是回憶婚禮的好物。我們也製作了符合研討會精神的謝卡,免費送給所有參加者。下圖有局部放大,說明寓意。

 

 

tn_Fig16-2009-5

圖、這個圖是用一萬張台中榮總多切面電腦斷層團隊的相關圖片拼貼而成,其寓意為:「以影像回顧這四年走過的日子,雖然每一塊拼圖都只是一段小故事,但溯其脈絡,才赫然發現,我們已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寫下屬於自己的感動歷史。」

 

 

tn_Fig17-2009-6

圖、研討會籌備團隊開會實況。

 

 

tn_Fig18-tn_DSC00542

圖、每個主要籌備成員,都會拿到兩幅放大的謝卡圖案,並彼此交換簽名,紀念共同努力過的那段時光。

 

 

2010  ASCI 2010 及 AOCR 2010  活動地點:台北國際會議中心

 

這次放射學會辦大活動,一定是要情義相挺的。除了籌備的行政活動外,我帶著年輕人共投稿了十篇,包括我自己一篇口頭報告蔡欣宇醫師一篇口頭報告、以及其他成員壁報展示八篇。

會議過程中,我總共負責八場演講,內容包括動物實驗、影像研究發展歷程、心臟判讀技巧、閱片評論與年輕放射科醫師論壇等。

 

 tn_Fig19-BYPA

圖、以節律器刺激後的動物實驗以及臨床經驗,獲 Best Young Presenter Award

 

 

tn_Fig20-2010-4

圖、回顧從 40 切到 iCT,台中榮總的影像研究發展歷程。

 

 

tn_Fig21-2010-6

圖、每年的重頭戲,閱片分析,我主持兒科部分的講解。

 

 

tn_Fig22-2010-7

圖、1st Asian Young Radiologist Forum,全部內容在 YouTube 上的截圖。

 

 

2011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主辦

 

這次,我報告過去兩年在國際學會制訂 Guideline 的經驗,希望給未來的年輕人一個更好的起點。

 

 

tn_Fig23-2011-1

圖、「亞洲心臟影像醫學會 2010 年心臟電腦斷層適應症指引」演講截圖。

 

 

另外,今年有六位住院醫師找我指導,似乎找我寫作已經變成一種流行病,為了避免教學過勞,我用「一定要口頭報告、每週四報告進度、一定要寫成文章投稿」作為條件,希望年輕人能知難而退,但沒想到,六位都決定接受這樣的嚴苛條件。所以今年我們幾乎包下整個 CV 的 section……。

 

 

tn_Fig24-2011-2

圖、Free Papers – CV II 的節目表,我總共指導六位住院醫師上台報告。

 

 

很有趣的,這個 section 的主持人,是我出道那年給我 comment 的高常發醫師。今年,我們一起看著下一代的年輕人出道。

這些年輕人的表現,都比當年的我好很多,也讓我領悟到,協助別人達成夢想,比自己達成夢想還要開心。

 

 

總結

 

如果我從這十年的學會參與學到什麼的話,那應該是:

1. 很多事情,在當下會有很大的情緒,可能會生氣到罵人(力大事件)、可能是腦袋麻痺一片空白(陳中和、高常發醫師起身評論)、可能是感到挫折而暗自掉淚(被國內前輩嫌到一無是處),但這些事情的真正意義,卻需要經過許多時間,才能看出。而且,這些真實的面貌與意義脈絡,往往與一開始所以為的

2. 經歷這一切,我發現,真誠的面對自己、面對錯誤、面對困難、面對周遭的變化,一步一腳印的走過,是能讓心靈得到平靜的。

以上,很平靜地,與各位分享這十年來,我的年會故事。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1 則迴響

我從《王者之聲》學到了好多!

 

 

作者:吸力鴨

完稿日:2011/3/20

 

tn_Fig01



上網搜尋本片影評,多數人認為《王者之聲》是一部有關內心探索、超越自我、打破階級藩籬的勵志電影。我非常不以為然,乾脆自己寫一篇。

 

事實上,《王者之聲》是絕佳的育兒電影,也是很好的人生指南,更是部佛教電影。總之,我從《王者之聲》學到了好多!

 

 

tn_Fig02

 

從喬治五世,我學到了:

 

1. 即使你是國王,也沒辦法把小孩教成你要的樣子。希望大的檢點一點,希望小的說話流利,這兩件事情,在他死前都沒看到。

 

2. 即使你是國王,也不會知道員工怎麼虐待你的小孩。所以說,小孩還是要自己帶,你看人家萊諾的親子關係多好。

 

3. 你寵的老大不成材,擔心的老二,等你死後,自然會繼往開來。所以啊,還是別在那裡瞎安排。

 

 

tn_Fig03

 

從萊諾身上,我學到了:

 

1. 萊諾是個很好的典型,和樂家庭、不求名利、有自己的價值觀、喜歡幫助別人、情緒穩定、家庭和樂、親子關係理想。簡直是英國的雷鋒,一雷鋒、一萊諾,名字多像你看。

 

2. 之所以萊諾幾乎沒有缺點,是因為《王者之聲》原著小說是他孫子寫的。個性再好,不如一個孫子好。不過反正萊諾自己都看不到了。

 

 

tn_Fig04

 

從喬治六世身上,我學到了:

 

1. 喬治六世死得早,登基十六年後,在56歲因肺癌死掉。算是職業災害,但是當年沒有職災鑑定,自己愛抽菸,大概也沒辦法賠到什麼錢,老師在講,你都沒在聽。這是說,官作到太大,也很無奈的。

 

2. 喬治六世的女兒,也就是伊莉莎白二世,認為這一切都是華麗斯(Wallis)的錯,女王認為:華麗斯出現→大衛為了華麗斯放棄國王資格→喬治六世登基→壓力大狂抽菸→早死。所以啊,官作太大,連帶孩子的價值觀因果判斷都會扭曲。

 

 

tn_Fig05

 

從萊諾與喬治六世的友情,我學到了:

 

1. 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階級電影,如果你只看到他們倆超越階級的友情,就好像看到狗洞竟感動莫名,忘了那兒還有一面牆禁止通行。若沒有牢不可破的階級概念,這「正常」的彼此尊重,根本沒什麼好偉大的。

 

2. 不管你有多聰明、多笨、多淫亂、多荒唐,一生下來,王就是王,民就是民,這就是牢不可破的階級制度,偶然的兩人友情,對這架構根本撼動不了。你看萊諾不被白白刮了好幾次?那是人家有風度,不然喬治六世早被扁死了。

 

3. 階級制度中,受害的不只是下層階級,上層階級也是一樣的,大衛因此不快樂、喬治六世壓力大早死、華麗斯被伊莉莎白二世怪罪一輩子。這才是階級制度最悲哀的地方。

 

4. 喬治六世有權力、有王位,看似擁有一切,但一回家,連女兒都跟他敬禮。萊諾沒頭銜、沒階級,卻能陪小孩作功課、唸書、組模型,演得一套爛梗,小孩還繼續配合。喬治六世貴為國王,但永遠焦慮、緊張。萊諾無權無勢,卻永遠那麼淡定、輕鬆、自然。

 

 

從整部電影,我學到了:

 

有卻是無、無卻是有。曰:「佛向心中求」。(你看,早說這是部佛教電影吧!)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我從《王者之聲》學到了好多!〉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