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被攔住詢問的事
最近幾位新思惟之友,下課攔轎 攔住並私下問我,知識爆炸怎麼辦?要不要聽書、要不要訂閱得到專欄?要不要用「省時間」的各種知識服務?是不是要裝微信,訂閱中國的好多公眾號?
讀者:蔡依橙
小學搭過爸媽的「新天王星 (Telstar Ghia)」之後,我是在出社會存了些錢的 2004 年,買車時,因緣際會購入 Ford Tierra 2.0 MT。當初買,其實沒什麼了不起的原因,就是為了「手排」跟「便宜」,你知道的,年輕人都會亂花錢,而且勸不聽,非要走一遭才甘願。
後來發現,這台車底盤好、皮略硬、改裝配件多、車友團體熱鬧,所以就走上改裝的不歸路,你知道的,年輕人都會亂花錢,而且勸不聽,非要走一遭才甘願。
後來發現,福特似乎在改變他們的產品策略,把低價的 Tierra 收掉,改推 Focus;故障率超高的 Metrostar 也轉變成新造型的 Mondeo。
更神奇的是,過去 Tierra 跟 Metrostar 長得根本不一樣,像是「異父異母」的兄弟,連故障率與內部設計都不同。變成 Focus / Mondeo 後,怎麼外型開始類似,引擎蓋翻開風格也類似,連內裝與操作都一致,開始像是「系列作品」。
可以感覺到,福特總公司的產品策略在改變,而且質感越來越好。
讀者:蔡依橙
我 1978 年生。出生後到 12 歲,台灣社會發生了以下事情:1978 台美斷交,中美建交;1979 美麗島事件;1980 林宅血案;1981 陳文成命案;1984 江南命案;1986 民進黨成立;1987 解嚴;1989 鄭南榕自焚。
但住在草屯,在中興新村讀小學的我,這些事,通。通。不。知。道。
中興新村,由於其獨特的政治地位與人口組成,這些事情絲毫不提,很是正常。
草屯的我們家,從阿公阿嬤祖父祖母都交代,政治不要碰,爸爸媽媽給孩子看國語日報(但其實沒有很好看,所以也沒訂很久),家裡也只訂做生意需要的工商日報,或許,「將孩子與這些新聞隔絕,是保護他們最好的方法。」畢竟,那是一個政治立場不對,就可能會沒命的時代。
讀者:蔡依橙
這本書很有意思,是美國知名約會網站 OkCupid 的創辦人,用自己的資料存取特權,在不洩漏客戶隱私的狀況下(廢話他當然要這麼講),公開他的一些統計與觀察,妙趣橫生。
全書幾乎是一個「數位人類學」調查,觀察在網路上尋找伴侶的市場中,種族、性別、年齡、彼此評價……等,到底呈現怎樣的事實。
在課後的分享中,彭老師很有意思的寫道:「請大家思考一下為什麼校長要辦這場讀書會?應該有隱而未言的意義,只是校長沒有說出來而已。」
文中也提出了 5 個他認為可能的原因,都是對的。
不過還有一點比較私人的原因,我一直沒有說:「事實上,我對弱勢如何向上爬,一直很有興趣。因為我的求學過程,就是從相對弱勢出發。」
剛從農村出來打拼的父母,進入工商台灣,把握一切機會工作,能溫飽就很不錯了,陪伴寫功課那是不可能,因為經常臨時加班,接送時間也總喬不好,所以很早父母就教我搭公車(那時候還叫做公路局,有車掌小姐的時代喔),拿著 3 塊錢,搭 4 公里的車,走 1 公里回家,聽起來不遠,但對一個小學 2 年級的孩子來說,那是一段充滿未知與恐懼的冒險。
短短的十年之內,我經歷了從都是水田的草屯,到軍公教重鎮中興新村,再到繁華都市台中,以及首善之都台北的歷程。
你完全可以想像,當我國小第一次看到同學家是租 007 錄影帶來看當假日娛樂、國中第一次知道原來書是要讀的考試是要準備的、高中第一次看到那麼多強者、大學第一次看到傑出建中北一女同學的廣泛興趣與傑出能力時,有多大的衝擊。
我一直在回顧,這個過程中,誰是改變我的貴人,當時我的感覺如何?為什麼有些我們以為的貴人,不願意幫助我們,而有些我們一開始以為只是過客的人,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如果,我想讓自己的孩子突破我這一代的侷限,讓他們看到更大的世界、有更多的選擇,怎樣的性格與特色,會讓他們更容易獲得幫助,該給他們怎樣的心理建設,讓他們更容易把握住難得的機會?
社會是分層的,這是確定的事實,而我們一定在某些面向,是「相對弱勢」,所以,關懷弱勢,其實是關懷自己,站在弱勢的立場思考,其實,也是替自己思考。
作者:蔡依橙
非常具有能量的一本書。連續做出數十萬銷量暢銷書的日本編輯傳奇見城徹,將認真回覆網友的短文,重新編輯後出書。
有趣的是,這本不是他自己編的,是個新一代的編輯狂熱者,幫他收集並重新編輯而成的。看來這個年輕人,一定讓見城徹看到了年輕的自己。
書中隨便節錄幾句,就能讓人感受到強大的能量:
作者:蔡依橙
從老婆開始懷大女兒的 2007 年起,我開始學著當一個父親,很快的,我就發現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們的世代,專業與證照通貨膨脹,訓練時間特長,雖然大家都晚婚晚生了,但在職場上,我們往往仍是基層,也正在發展專業生涯中。所以,沒時間、手頭沒太多資源。
感覺未來沒什麼希望,怎麼辦?
作者:蔡依橙
每一個時代,其實看起來,未來都沒什麼希望。真正覺得未來一直很有希望的,只有從苦難中走出來的狂飆年代,以及泡沫將破的狂歡尾聲。台灣經歷過了,中國正在經歷。
真正重要的不是「確定未來會變好」才要努力。因為你的人生就是活在這個當下,不管這個未來是「變好」還是「變不好」,你的人生就卡在這數十年,沒得選。
問題不是「未來會不會變好」,而是「我要不要努力」。
因為等你知道這個「未來」到底是好是壞的時候,人生又過了幾個十年。最後你會發現,「努力的人變好,不努力的人變不好」,如此而已。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一起來吧。
(此短文寫作於健保給付熱議時期,許多醫療界的朋友,感覺未來似乎沒什麼希望,而這是我的想法,原發表於 Facebook。該事件相關連結,請見:施景中醫師發文、健保署回應、晨塵看法、林佳緯醫師看法、林靜儀立委回應、我在一年前的趨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