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小布刷油漆》:童書中的工程性格、人生況味與性別設定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4/26

 

《小布刷油漆》是一本我跟靜仔都很喜歡的童書,裡頭的工程性格、人生況味與性別設定都很有意思。淡淡的,但很寧靜而深邃。

 

很多人可能沒看過這書,我就一邊說故事大要,一邊介紹裡頭有趣的地方吧。

 

tn_Fig03cover

 

靜仔這本是幼稚園送的,這早稻田幼稚園很厲害,能找到平價質精的贈送用童書。選書的功力,顯示出一個學校對幼兒教育的掌握力有多少。

 

台灣童書翻譯本居多,且翻譯重製時,以實用能讀為主,品味不是重點,往往會有中文字跟圖片風格迥異的慘劇出現,瞧,那可怕的標題字型。原版封面風格在此

 

tn_Fig03cover


左邊那隻是小布,右邊是奴奴。小布想幫這櫃子上油漆。這兩隻海貍從頭到尾你都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性別。

 

tn_Fig03cover

 

既然決定要做了,就要認真。把所有部件拆下來,一個個處理。看,小布多專注。

 

經過討論,他們決定,每一塊板子都要塗上不同的顏色,很浪漫!是不是!

 

tn_Fig03cover


作者 Lars Klinting 工程師性格出現,對於每個出場的工具停格介紹。

 

tn_Fig03cover

 

工作前,要先鋪場地,別弄髒地板了。這裡鋪個梗:頑皮的奴奴哪裡去了呢?

 

tn_Fig03cover

 

登登,奴奴被壓在紙下頭啦。仔細看,小布不但沒有生氣,還很開心,是不是很包容、個性很好、情趣十足的好伴侶啊?

 

tn_Fig03cover


小布幫奴奴穿好圍裙,這角色關係混合了一些親子成分,很有「愛」。

 

tn_Fig03cover

 

奴奴比較粗心,常滴到身上。仔細看,奴奴身上的油漆髒污,數量與顏色完全符合所使用的油漆順序。顯示作者對故事與圖畫的掌握力很夠,產生相互呼應的立體結構。

 

tn_Fig03cover

 

地上的髒污以及奴奴身上的油漆噴濺,其出現順序、多寡,都符合油漆顏色出現的順序。

 

當作者對細節很用心時,父母也開始可以放心,這本書想傳遞的價值跟精神,應該是精準的設計過了。

 

tn_Fig03cover

 

工作區域一景,這裡埋了一個梗。

 

仔細注意左手邊,有個畫一半的藍色太陽,是誰這麼調皮,工作中帶點情趣的呢?靜仔才三歲,都能猜到是奴奴。可見作者功力深厚,才幾張畫作,角色個性已有效傳達。

 

這梗還沒完喔。

 

tn_Fig03cover


後來小布幫奴奴擦身體,把油漆擦乾淨。後頭的說明特別提到,擦得掉,表示所用的是「水溶性」油漆。多麼工程師性格你看:實事求是、繁複堆砌、首尾相合。

 

話說,小布跟奴奴,是兄弟或姊妹嗎?但他們不住一起,應該不是。

 

是朋友嗎?但你會在家幫一般朋友擦澡啊?太親密了吧。

 

看很多次之後,我認為小布跟奴奴的設定,是「無性別指涉」的曖昧戀人。在社會用傳統性別規範框限他們前,讓孩子感受單純的愛戀,不管是男是女,還是 LGBT,都好,人是生來先有愛,然後才有性別 (gender) 的。

 

tn_Fig03cover

 

工作告一段落,奴奴回家,時間下午 6:55。記得,「再喜愛的事物,也不要超時工作。」

 

tn_Fig03cover

 

隔天,小布等到中午,才在奇怪奴奴怎麼還沒來時,奴奴出現了。這段情節也很戀人

 

奴奴帶了一個自己剛上色的筆筒送給小布,真是濃情蜜意。原來今天早上遲到,是因為奴奴用剛學會的油漆技術,作了一個禮物給小布呢。

 

注意上頭的圖案,就是他昨天在紙上畫的太陽,暗示當時他就在醞釀這個禮物囉。是不是很有「愛」!

 

tn_Fig03cover

 

辛勤的工作後,小布系列均以吃餅乾跟喝飲料作結,提醒我們:「工作,是為了享受人生。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你多久沒有跟朋友家人,輕鬆的喝個下午茶了呢?

 

最後,總結一下我很喜歡這本書的原因。

 

1. 單純的工程性格:全書很細膩的傳達一種工程師性格,在堆砌中見細膩、在細膩中見層次。

2. 單純的人生況味:工作認真、樂在其中、享受生活。

3. 單純的性別設定:愛戀先行於性別,愛戀是單純的,性別是社會規範的。

 

我很喜歡,希望你也喜歡。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已標籤 奴奴, 孩子, 小布, 幼兒, 幼稚園, 早稻田, 童書, 靜仔 | 1 則迴響

醫學簡報與演講技巧:標題頁怎麼做才好?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4/8



Good2

 

 

之前的介紹中,我們介紹了「什麼叫做好的演講?」以及「如何開始構思一場演講?」,知道原則後,接著就該到 PowerPoint 上製作簡報了。

 

整份簡報中,標題頁與結尾頁是最重要的。標題頁,是你到達會場後、主持人介紹你、到你開講,出現在觀眾眼前時間最長的一張。其重要性,就如相親時,還沒開始說話,雙方會就衣著、舉止開始評量一般。不然你以為,為什麼大家臉書大頭貼都要精挑細選啊?

 

所以,標題頁很重要。

 

 

首先,我們來看幾個不理想的例子:

 

Bad1


這是最常見的醫學簡報標題頁風格,選個看起來比較順眼的預設範本,在規定的地方填上字,看起來沒什麼不對嗎?那是因為你已經被這種爛模式同化而不自知了 其實問題不少。

 

1. 這張配色跟樣式雖然還行,但跟你要報告的主題無關,Stroke 是中風的意思,請問藍白極簡配色,加上現代性的線條,跟中風有什麼關係呢?

 

2. 為什麼「指導老師」用中文,你的頭銜「Clerk (見習醫師)」卻用英文呢?因為你不會寫「指導老師」的英文嗎?

 

3. 既然標題、頭銜用英文,為什麼名字用中文呢?建議,使用全中文或全英文做簡報,會顯得比較一致。畢竟報告用中文報、聽眾用中文聽,如果簡報能以中文為主,只有專有名詞使用英文,會更好。其次,如果你所在的地方,用全英文做簡報,會顯得專業一點,那就用吧。無論如何,中英文持續的交替夾雜總是不好的。

 

4. 以認知心理與表演儀式的角度來看,這張標題頁傳達給聽眾的意涵是:「我很忙,也不想用心做,選個預設範本是我能做到最大的努力,我中文和英文其實都不太好,想到什麼就打什麼,大家來電我吧!」

 

這當然不是我們想要傳達的。

 

 

 Bad2

 

也是一個使用預設範本的例子,唉……

 

1. 這是中國的天壇嗎?作者沒寫出工作的醫院或頭銜,表示他在天壇工作嗎?是當祭品還是收門票?

 

2. 全大寫的標題難以閱讀

 

3. 整個圖文搭配的美學,很有改進空間。上面那顆,是太陽還是月亮呢?標題第一行跟第三行都觸碰到圖片物件,名字甚至橫過天壇建築。如果這張標題頁傳達了什麼意涵給聽眾,那應該是:「我其實作事情沒有什麼規劃,也不太瞻前顧後。」

 

這當然也不是我們想要傳達的。

 

 

 

 Bad3

 

這位業務很用心的做了這張,但還是搞砸了

 

1. 您是 OO 廠商,想強調獨有特色,但是你選的顏色(橘色漸層),對比黯淡且不和諧。又,這個獨有特色,是上方的 IC 板、下頭的光碟片、還是右手邊的那位女性呢?這張圖片跟你們家軟體有關係嗎?

 

2. FDA approved 是你的名字嗎?你的名字跟機構職稱在哪邊呢?這個軟體真的好的話,我該聯絡哪個公司?聯絡誰?

 

3. 數位影像之臨床應用軟體,英文不是 Advanced software 啊?翻譯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

 

4. 斜體字在視覺上不易閱讀、粗體與陰影也使得文字不易閱讀,可能你其實不希望讀者閱讀內容吧。

 

5. 這個標題頁,傳達的意涵是:「作為一個業務,我很勤勞但沒有組織能力,會抓一些跟產品無關的圖片來貼,想到什麼寫什麼,連名字都忘了放。」

 

 

 

Bad4

 

用自己拍的照片當背景,想營造人文氣質的形象的例子,但是又搞砸了

 

1. 純就攝影來說,右下角的路燈過曝,使得整體強度變得不和諧。您知道搖黑卡這回事嗎?如果您的攝影沒辦法真正走到專業級,跟主題無關的話,建議就不要放了。(事實上這張是我自己拍的,貼出來給大家笑一笑 XD)

 

2. 如果您認為自己真的很有美學素養,那標題配色為什麼那麼俗爛?名字選黑色加陰影,在植物園的鋼骨背景下,顯得非常不清楚。還是您刻意選用保護色,要傳達一種凝態的意念,說明我們在國家機器中工作,很多時候必須違逆自己的良心順從錯誤的文化

 

3. 沒寫機構名稱,所以您是在科博館工作嗎?

 

4. 後面那個不相干的土色範本是怎麼回事啊?

 

5. 這張標題頁,傳達的意念是:「我自以為很有人文素養,但實際上攝影跟配色水準都是幼稚園等級。」觀眾可以合理的懷疑:「你自以為在肝癌的治療 (HCC treatment) 很專精,但實際上知識跟臨床經驗都是幼稚園等級。」

 

以上,您可以發現,用心、努力,並不等於好結果,我們往往忽略了視覺心理,以及基本的美學概念。

 

 

 

再來,我們看看一些很棒的標題頁範例:

 

 Good1

 

這是邱建勳醫師,為中台科技大學上課的標題頁,非常清楚簡潔:

 

1. 正黑體,有穩重、清楚的意涵。選用的文字顏色,與圖片有很和諧且恰當的對比。

 

 

2. 因為學生已經從課程大綱與講義中,知道邱醫師了,沒放上自己的名字與工作的單位,當然可以,簡報只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環節。

 

3. 白色的字,讓人聯想到粉筆,似乎有衝動想去拿板擦擦掉這行字,靜態的影像,帶出動態的慾望,告訴學生:「要開始上課了,你們準備好了沒呢?我可是用心準備了很久,希望你們滿載而歸。」

 

 

Good2

 

這是蔡欣宇醫師在台中榮總 MDCT team meeting 時的簡報標題頁:

 

1. 用全版面的圖,配上標題與名字,全英文的版面,一致感很棒。

 

2. 主題是前陣子流行過的 H1N1 病毒,選用的打噴嚏圖片,讓人感受到強大的傳染力!

 

3. 圖片重量在左,文字重量在右,整體構成相當協調自然。

 

4. 標題頁傳達的整體意念是:「我對這個主題做了很多閱讀與研究,抓到知識的精髓,在資料呈現上也很用心,想與你分享。」

 

 

 

Good3

 

這是蔡欣宇醫師在台中榮總放射線部晨會報告的標題頁:

 

1. 晨會是例行的,就回顧一些病例影像,沒有特殊主題,所以標題頁直接走純美學風,當然可以。這是幾米的圖,蔡欣宇醫師很細心的在右下角標示出處與版權,尊重原作。

 

2. 因為是科內晨會,聽眾都是同事,可以不打上機構頭銜。記得,所有簡報內容的呈現,都要根據聽眾需求做細部的調整,聽眾為王!

 

3. 仔細看,他在 Morning Meeting 與 Hsin-Yu Tsai, MD 的選色上,選了一個跟圖片色系自然融合的灰色,擺放的位子,也跟圖片融為一體。

 

4. 這樣的標題頁,會讓早到的同事們覺得「今天有個好的開始,蔡醫師準備了很棒的知識饗宴呢!」

 

 

中華民國著作權法中,對於非營利教學使用,是很寬厚的,法條原文如下:

 

第 51 條 供個人或家庭為非營利之目的,在合理範圍內,得利用圖書館及非供公眾使用之機器重製已公開發表之著作。

第 52 條 為報導、評論、教學、研究或其他正當目的之必要,在合理範圍內,得引用已公開發表之著作。

 

 

 Good4

 

這是我剛到秀傳醫院工作時,將 MDCT 流程與條件修訂後,到心臟科去介紹:

 

1. 從這次要討論的患者,選出一張冠狀動脈支架的剖面圖當封面,因為這是技術上最困難的狀況,但還能把支架內細節看得這麼清楚,顯示「秀傳 MDCT」的水平已經與世界同步。在標題頁就清楚傳達我們的專業形象!

 

2. 因為我剛到,所以還是把部門跟頭銜寫清楚一些,為自己打點知名度,增加臨床合作與互動。

 

3. 這是我喜歡的版面,沒有邱建勳醫師或蔡欣宇醫師的那麼漂亮,但畫面風格極簡,模組化替換容易,對一年有 40 場演講的我,是一個維持自我風格、兼顧簡報製作速度、保有基本美學水平的好方法。

 

 

 

 Good5

 

這是我到台北榮民總醫院教師培育中心上課時,所用的標題頁:

 

1. 簡單押韻的標題,琅琅上口,讓大家清楚我今天要來分享什麼。

 

2. 右手邊的圖片,是全部使用免費軟體做成的教學影像,電腦斷層重組使用 OsiriX,圖片標記使用 PicPick,用來說明在胸腔X光素片側面照時,所看到的各種構造。這麼做的目的,是讓來的人一看到,就覺得:「原來免費軟體可以做到這樣啊,那我也來學學!」

 

3. 您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我不像邱建勳醫師與蔡欣宇醫師一樣,使用很有魄力、全版面的圖片?這是因為我過去數百場演講的經驗中,投影機投出去的畫面,「有時」會受限於場地的距離與布幕的大小,對邊界有裁切,所以我習慣留邊,尤其是上下的邊。但我必須說,如果場地的投影設備夠專業,全版面的圖,是很有穿透力的!

 

 

 

以多切面電腦斷層推進心血管疾病診斷疆界

View more presentations or Upload your own.

 

 

 

最後,是使用動畫作為標題頁的示範,這是我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講內科 Grand Round 時的標題頁:

 

1. 這次的主題是「以多切面電腦斷層推進心血管疾病診斷疆界」(題目是我自己定的,原則請見這篇),我選擇用一個彩色的 3D 動畫,顛覆一般人對 CT 黑白靜態切面的想像。這是一個金屬瓣膜(二尖瓣),傳統上,會認為這樣的東西在電腦斷層會造成嚴重假影,而不能判讀。但我們除了可以完成掃描、可以重組、可以做成動畫,甚至可以診斷其細微的瓣膜異常。仔細看,在內側的那個瓣膜小葉,打開時會晃動,顯示其血液動力學 (hemodynamic) 不順暢。

 

2. 使用動畫是比較需要注意細節的技術,我們常常看到,簡報者呈現失敗的動畫比成功的多。「奇怪,我在家裡明明可以。」「咦,怎麼當機了?」「為什麼不能播放呢?你們這裡的電腦是不是有問題。」想用動畫,記得深入研究以下關鍵字:codec、格式、嵌入、連結、avi、wmv、gif。當你對這些關鍵字都有自己的想法時,就表示你懂了,也能知道為什麼許多演講者在家明明可以,到了會場卻會出問題。

 

3. 這是一個 10 個 frame 的 GIF 動畫,設定為每個 frame 0.1 秒,模擬每分鐘 60 下的心跳。

 

4. 動畫標題頁傳遞的意涵是:「接下來要說的東西並非陳腔爛調,除了科學,我將顛覆你對醫學影像的美學想像。而且這些東西,是可以救人、臨床上有用的!」

 

 

 

結論:

 

標題頁是門面、是觀眾對你的第一印象,把它當成一張畫面,擺上精準的訊息,使觀眾對你的演講內容感到好奇。

 

專業的觀眾能從中讀出:你是否專業、你對事情的態度、你是否懂得做事的方法、你是否值得信賴。所以,停止使用簡報軟體預設的版型,永遠記得,「你」,才是簡報的主人!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在〈醫學簡報與演講技巧:標題頁怎麼做才好?〉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那些年,我們如何走出挫折。」網站統計分析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3/30

 

 tn_00


        在「那些年,我們如何走出挫折?」研討會的行銷策略中,網站是一個很重要的資訊集結地,提供籌備緣由大會手冊學員回饋籌備點滴等訊息,在網路上有個連結,比較方便在臉書或其他社群網站做宣傳。

 

這個網站,從建構、修正、更新到維護,都是團隊協同運作,成員各自貢獻策略規劃、美學設計、即時更新、數據統計的長才。

 

大活動有網站不新鮮,不過一個報名上限 100 人的活動,專屬網站就不常見。

 

以下我們來看一下 Google analytics 提供的各項網站流量數據(統計區間:2011年11月17日 網站上線,到 2011年3月30日):

tn_01Total


        總瀏覽量為 18529,以一個 100 人參與的研討會來說,這個數字超乎我們預期。

 tn_02Trend


        瀏覽量為雙峰分布。

 

第一次高峰為11月底網站上線,馬上就貢獻了 5000 左右的瀏覽量,接著因為報名人數很快的額滿,12月與1月我們停止網路宣傳。這個高峰,是爆衝式的宣傳。

 

第二次高峰,是活動(2/18)結束後,心得文逐漸出現,接著演講者主動回饋感想文,最近,籌備團隊又陸續分享工作點滴。導致二月三月的瀏覽量也都有5000左右。這個高峰,是小火慢燉式的宣傳。

tn_03country

 

造訪者地理分布,畢竟這是在台灣、講中文的研討會,還是以台灣流量最多,感謝美國、俄羅斯、香港、乃至於拉脫維亞的朋友。

 

比較奇怪的是,中國GFW會「牆」blogspot.com,這些零星流量怎麼來的,我就真的不知道了。

 tn_04browser

 

本網站流量中,Chrome的市佔率偏高,超越IE甚多。這個數據與全世界瀏覽器的市佔率不同,推測是我們活動的目標族群是年輕人、網路族,在這樣愛嘗試、求新、求變、求進步的次族群內,Chrome的滲透率特高。

 tn_05OS

 

就作業系統來說,Windows樂勝,Macintosh僅一成,這個數據與全世界作業系統市佔率分配類似。另外,手持式行動裝置(Android, iPhone, iPad, iPod, BlackBerry, Nokia全部加起來不到10%)。

 tn_06ManVisit

 

以人數統計,有7271人造訪本網站,以一個只能讓100人報名的活動來說,這結果也是超乎我們想像的。

 tn_07Returning



7271造訪人數中,有四成多的人是熟客,會反覆的回到網站取得他們想要的資訊。這也是我們設立網站的目的。

 tn_08VisitStay

 

瀏覽量分析,多數人會停留1分鐘以上。停留30分鐘以上的瀏覽量,甚至佔了8.24%。這表示,網站提供的資訊,是值得閱讀,且有人閱讀的。

 tn_09ArticleRand

 

大家都看些什麼文章呢?閻紫宸醫師會後回饋的『給「女醫師」的話』奪冠,而且遙遙領先其他所有文章。如果仔細分析前十名,會發現有七篇都是所謂的UGC (user-generated content),由學員或受邀講者自發性貢獻的,這表示,「那些年」研討會的整體規劃,真正促成了有效而質佳的互動。

 tn_10SEO

 

SEO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方面,不管使用「挫折 研討會」「那些年 挫折」,都可以很容易的到達我們的活動網站,設計上是成功的,不過使用量有點小。

 

另外,也發現,許多人對「閻紫宸」教授,特別有興趣!

 tn_facebookmost

 

最後分析轉介網站,這次活動的最大行銷管道,是「facebook」。4653/18529 = 25.1%。超過1/4的流量是由單一網站轉介而來。Google搜尋、Google plus、放射線醫學會、我個人的部落格、邱建勳醫師的部落格、韋伯醫師健康世界全部加起來,也打不過facebook。

 

所以,除了SEO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這年代辦活動,FBO (facebook optimization)也是一定要做的。社群經營,真的很重要!

 

報告完畢!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在〈「那些年,我們如何走出挫折。」網站統計分析〉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醫療市場觀察,以放射科為例。(舊文回收)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初次完稿日:2012/3/30

改題目重刊日:2012/6/2

 

growwithwind

 

作為一個放射科醫師,過去十年來,我當過實習醫師、住院醫師、總醫師、主治醫師、部主任,在地區醫院、區域醫院、醫學中心都工作過,待過公立醫院與私人醫院,被長輩教過、也教過別人,被領導過、也領導過別人,被挖角過、也挖角過別人,對這個市場,在很多面向,觀察了很久。

 

我認為,「放射科醫師」這個市場的內部體質,將有劇烈的變化,因素有下:

 

1. 影像科技進步甚快,需要能快速學會技術並應用的人才。但目前的訓練與環境,無法培育這類人才。

 

2. 醫療影像需求量變大,但醫師人數成長有限(住院醫師員額緊縮),加上訓練與環境的問題,能力差異擴大。

 

3. 次專科越來越深奧,一人難以全部熟悉,能互動融洽,並提供高品質服務的團隊,會越來越稀少而搶手。

 

以上種種因素,將導致放射科醫師族群內,個體工作能力差異擴大,群體的工作能力差異也擴大。在一個賣方市場,這會導致收入差異越來越大。

 

朋友質疑:「可是健保給付點值在下降,這個產業沒有未來。」

 

醫學影像不可能沒有未來。民眾自費影像檢查的市場在擴大,這就是社會自動調控的機制。現代人,不怕東西貴,只怕東西不好。看iPhone賣成那樣就知道,iPhone有健保給付嗎?

 

學弟問:「學長,那我該怎麼辦?」

 

我不能阻止政府強拆你的房子,但我可以告訴你怎麼經營自己,讓自己多買兩棟房子,至少被拆了還可以有地方去。

 

大環境的改變不是我們能抵擋的,但在貧富差距擴大的台灣,你必須為自己跟家人,想辦法避免成為低薪、工時長、生活沒保障、隨時被告賠三千萬的社會弱勢。

 

如果你只想成為隨時可以被直接取代的替代商品,那就只好用長時間的勞動、新鮮的肝,去換得勉強可生活的收入、不太幸福的家庭以及悔恨的人生。

 

如果你想改變,在大時代移動的當下,請讓自己變強、在對的團隊中學習你缺乏的能力、開放心胸、跨領域吸收新事物、保有快速的執行力,你的生活會很不錯的。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醫療市場觀察,以放射科為例。(舊文回收)〉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童書傳遞的意識型態:我們敢不敢讓孩子窺見真實世界?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3/29

 

藍弋丰說:「喜羊羊就是典型的華人兒童卡通,騙小孩的。」這句話很有道理。最近趁特價隨意買了一批童書,深有所感。

 

華人的童書畫家,也是得獎的喔,畫什麼「下雨了,動物擠來擠去輪流喝水,快沒水的時候就又下雨了真好」,沒啥明顯的衝突、封閉式的快樂結局,那故事基本上你念一次就過去了。這還比喜羊羊好一點,想想喜羊羊裡頭的故事,平面、沒有反省力,一整個虛構的和樂。喔,對了,雞排英雄也是這樣!

 

 tn_01sheep

 

歐美的童書畫家就很猛,主題有「小朋友對寵物膩了要把它丟到森林去」、「小孩整天幻想但爸媽配合之餘偶爾會酸一下」、「兩隻像同性戀的動物一隻去摘葉子一隻很心疼他」。

 tn_02GoodByeRabbit

圖、「小朋友對寵物膩了,要把他丟到森林去。」

 tn_03newHat

圖、「小孩整天幻想,但爸媽配合之餘偶爾會酸一下。」

 

tn_04homosexual

圖、「兩隻像同性戀的動物,一隻去摘葉子一隻很心疼他。」

 

 

看完這個,就知道為什麼華人的教育體系有問題,因為我們自以為可以建構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給小孩,結果是造成小孩從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後,沒辦法在真實世界中謀生。

 

世界快沒水的時候,不會剛好打雷下雨又有水。但小孩總有一天會對他的寵物厭煩、小孩總要接受「幻想畢竟是幻想」的衝擊、小孩總要面對同性情誼跟愛情。

 

孩子還在懷裡時,我們不敢讓他接受這樣的情感衝擊,等到小孩進了社會,跌倒了,我們說他怎麼都長不大學不會,自殺了,我們說他怎麼那麼不會想。

 

這個潛在的意識型態問題,不只是兒童文學,其實我們整個教育體系跟文創產業,很大一部分都是如此,我們不敢放手讓學生去做去跌倒,總覺得多上課孩子就能永不犯錯,於是,學生進到真實社會的時機,一直被延遲,也一直無法面對「對曾經喜愛的人事物厭煩」、「幻想破滅」、「如何面對自己的性傾向」。

 

最後,多數的小孩唯唯諾諾平庸終生;少數的小孩,跌倒後在這個世界消失;只有極少數適應力強的孩子,能在一兩年內順利的適應社會,並找到屬於自己的出口。

 

原來,是我們,不敢讓小孩看到真實的世界。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童書傳遞的意識型態:我們敢不敢讓孩子窺見真實世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醫學簡報與演講技巧:怎麼開始構思一場演講?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初次完稿日:2010/10/24

最新修訂:2013/3/6

 

 tn_00tn_IMG_2697

 

 

決定題目

 

從題目決定後,其實這場演講就開始了。

 

表演的角度來看,當你的講題出現在學會通訊、時程表或者會議邀請函時,就是「廣義的這場演講表演」的開始。就像「第一次買股票就賺錢」這樣的書名,在書局裡總是比較容易被人拿去結帳,或者像是「蔡依橙」這個名字,總會讓人覺得是可愛少女,想來搭訕一下

 

根據演講場合以及主辦人風格的不同,大致上有以下兩種情況:

 

1. 不適合改動題目:

 

這種往往是主辦人對該領域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在整個會議流程規劃上,是把演講者跟會議主題做層次思考的,不同的演講之間其實都有其相關性,輕則是不同講者題目本身的對仗,重則甚至是希望不同的講者激起互動火花。這種情況便不適合去改動演講主題,通常也不需要改,因為主辦單位花過心思設計了。

 

舉例來說,我們在 2009 年 3 月所舉辦的 Taiwan International Cardiovascular CT Symposium (TICCS),邀請到荷蘭的 Dr. Prokop、南韓的 Dr. Goo 以及我自己,做同主題的三角度探討,以 9:00-10:00 的課程為例:

 

9:00-9:15

Current status of cardiovascular applications of MDCT

 in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Utrecht

– Dr. Mathias Prokop (English)

9:15-9:30

Current status of cardiovascular applications of MDCT

 in Asan Medical Center

– Dr. Hyun Woo Goo (English)

9:30-9:45

Current status of cardiovascular applications of MDCT

 in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 Dr. I-Chen Tsai (English)

9:45-10:00

Panel discussion

(Dr. Mathias Prokop, Dr. Hyun Woo Goo, Dr. I-Chen Tsai, Mr. Min-Chi Chen)

 

 

這樣的課程設計是希望「不同的」醫院與專家針對「同樣的」臨床應用現況做分享,以立體的角度觀察醫療文化以及思維,並做最後的交互討論。

 

對於演講者來說,這類主題的準備重點,是去了解課程設計者當初的想法,並理解其他演講者可能的立場與態度,預備好可能的討論內容,迎接現場可能出現的創意火花。

 

再如 2009 年 SCCT 的節目表中,有這種 Mini Debate,請兩種持不同意見的專家做討論,也是屬於不適合改動題目的。畢竟一個人被指派成贊成,而一個人是反對,演講者換個題目或立場的話,會失去這個debate session的意義。



tn_01debate

圖、SCCT 2009 節目表截圖,Mini debate session。

 

 

這類的講題要準備得好不容易,因為人很容易陷在自己的思考與立場中,完全不關心對方反對的理由與邏輯,甚至當場聽講才知道「原來人家是這麼想的」,萬一對方言之成理,你又沒有深度資料可以反擊,那就兵敗如山倒。

 

推薦各位看下頭的核能辯論,現今文明世界,接受核能是主流,我們開始認知到核能為必要之惡,而我們的科技已經進步到可以掌控之。但反方的想法呢?他們就是一堆「不識大體」的無聊人士嗎?並不是的。以下,兩位演講者的深度以及現場兩派觀眾的互動,非常精采。如果你哪天被邀請準備這樣的議題,要費心在觀念高度與資料深度!

 

 

Debate: Does the world need nuclear energy?





2. 適合改動題目:

 

如果今天是單一演講,你的演講並沒有必要與其他人的內容做交互作用,或者在會議規劃上,主辦人其實是先找上你,讓你自由發揮一個主題,那麼這種題目就是可以改動的。作為演講者,應該盡量把題目改得更適合自己發揮,並使題目本身看起來吸引人。畢竟你才是這個領域的真正專家。

 

舉例來說,這是 ASCI 2010 的一個 mini symposium:「Comprehensive MDCT evaluation of whole heart」,從節目表來看,三位演講者的專長經驗略有不同,預計講的內容也不同,作為演講者,我當然是可以更改題目的,只要符合 symposium 本身的宗旨,且不與 Dr. Cury 或 Dr. Lai 重複,我便可以更改。

tn_02ascitable

圖、ASCI 2010 節目表截圖。以這個例子來說,

我可以改成:Interpreting clinical cases with expert

或者 Interactive case interpretation session,都是適當而貼切的。

 

 

進一步,我舉幾個過去我自己的例子,並分析其題目背後的意義以及差異:

 

普通附註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Using MDCTCardiac CT使用過於廣泛的統稱名詞,無法引起聽眾的事前期待。使用 comprehensive 讓人感到好奇,使用 ischemic heart disease 確實定義要針對的問題,會使得目標族群更願意來參加。
How MDCT changed our clinical practice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Cardiovascular CT in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除非你的醫院名稱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ex.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否則後者很容易讓人家看扁:「哈!是哪裡的地區醫院要分享初步經驗嗎?」前者很清楚的表明演講者將分享 MDCT 所帶來的臨床流程改變。如果聽眾的經驗中,MDCT 並沒有帶來太多的臨床流程改變,他們就會很有興趣來聽。
MDCT for heart failure patients – motion, viability, valve and beyondMDCT for heart failure patients多了一個副標題,清楚的定義了要講的內容,而且這些要講的內容,是多數醫院沒有經驗的,光題目就會引起參加者的期待。
住院醫師如何進入研究之門怎麼做研究前面的題目很清楚的針對這次要參加的成員們做了定義,題目本身也很有畫面感(進入研究之門),他們會認為:「這是為我特別準備的課程」,聽眾出席率便會增加。後面的題目就顯得非常廣泛,是誰做研究?做什麼研究?會不會是陳腔爛調?在不確定的狀況下,如果聽眾有其他更確定的選擇(如:睡覺、約會、看電影),便不會來了。
Analyze your situation, publish with your strengthClinical research後者是很廣泛的統稱名詞,前者則是站在聽眾的立場想,並嘗試協助其發展研究的語氣,聽眾傾向於會參加題目散發出「這跟我有關係」的演講。

 

 

題目的訂立,是演講的最開端,是你第一次接觸觀眾。必須用心。

 

總而言之,演講者在受邀演講的過程中,不一定要扮演完全被動的角色,你可以積極與主辦單位溝通,了解他們想要什麼,並依據你的專業擬定一個最好的題目,達到從會議議程公布開始,就持續對聽眾產生吸引力的效果。

 

 

時間規劃

 

近幾年,醫學會議的演講時間有明顯縮短的趨勢,從以前一位演講者講一個小時,慢慢的縮到 40 分鐘,乃至於目前最主流的演講都是 20 分鐘左右。

 

我個人非常喜歡 20 分鐘左右的演講,我認為這對演講者跟聽眾都是好的:演講者可以直接切入重點,省去無聊鋪陳的部份,直指核心,講比較少但是還是領一場的錢;聽眾也可以在短時間內得到他們想要的觀念與內容,萬一講得不好,也不會折磨太久

 

以 TED 來說,所有的演講都在 20 分鐘內,甚至也有 3 分鐘的,雖然簡短,但都發人深省,回味無窮。如果 Hans Rosling 以全球視野討論貧窮問題加上表演吞劍只需要 19 分鐘、Richard St. John 講成功八大要訣以及眾多成功故事只要 3 分鐘,請問我的 cardiac CT 的掃描技術需要 40 分鐘去介紹嗎?當然不需要!

 

Hans Rosling’s new insights on poverty





很多人認為醫學裡頭有很多技術性的東西,所以我們需要 40 分鐘以上,好好的介紹,但實際上不是的,演講的時間很寶貴,聽眾也不可能在你念過「120 kV, 300 mA, rotation time 0.27 sec, pitch 0.2, ECG-pulsing targeting 50-70%, carina to heart base, craniaocaudal scan direction, breath hold instruction, better with saline chaser」這些 slide 上有如咒語的文字 之後就會記得,那些描述細節的過程其實只是一種集體浪費時間的儀式,跟舉行全校週會差不多,國中生誰在聽啊。如果真的要講細節,最多一兩張投影片就好了。務必把所有的時間與精力集中在觀念的互相交流,細節則用紙本出版來傳達會比較有效率。

 

在準備內容時,永遠都要練習到比表定時間短一些,這裡的訣竅是刪除!只留下最最精采的投影片。以我來說,我的投影片張數大概是演講時間 +0 到 +5 之間,也就是說 20 分鐘的演講大概 20 張到 25 張,這包括標題頁以及結尾頁等。多次的練習也協助你自己熟悉內容,在演講當場有狀況時,才能臨機應變。

 

砍砍砍,稍微不精采的就砍,嚴格控制在表定時間內結束。寧早勿晚。

 

例如,前些日子到介入學會演講,由於一早有些狀況,整個研討會的時間延遲了 30 分鐘,到了 12:30 才輪到我講,如果我照規劃的講 25 分鐘,那麼觀眾吃飯時間就不夠了,鐵定邊吃邊罵,對於我的演講也不會留下好印象。所以我決定把握住演講的重點,臨時將時間縮短到 15 分鐘。一上台,便與聽眾搏感情:「作為延遲的研討會中午餐前的最後一位講者,我的情況是艱困的」,觀眾笑了。接著告訴大家我在意大家的聽講經驗以及午餐經驗,所以我會很快的講完,讓各位聽到重點也吃到午飯。於是,在全體觀眾輕鬆且專注的狀況下,順利的在 15 分鐘內完成,掌聲熱烈、反應良好。(新光三越週年慶滿 5000 送 500,商品再打 9 折中港路就塞爆。我這個 25 分鐘變 15 分鐘,6折耶,當然受歡迎。)

 

這樣的臨機應變,需要對自己的內容有很確切的掌握,並思考聽眾需要的是什麼(足夠的時間吃飯以及我的菁華觀念),配合現場的氣氛帶動,才能成功的讓「只剩半小時吃飯」的低落心情,轉換成「真是迅速精采而且我們還可以悠閒享受午餐」的愉悅經驗。

 

tn_03tscimd

圖、介入性研討會的時間表截圖。

我不知道早上發生了什麼事,但上午的演講者全部延遲 35 分鐘開始,

我身為「駱駝壓著的最下面一根稻草」,

必須用精準的時間控制去拯救全體觀眾免於低血糖與焦躁。


        另外,由於上台後,人在緊張、愉快、順利、慌亂時,對時間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演講者很難知道自己到底花掉多少時間,在時程比較緊湊的大型會議,我是使用智慧型手機,切到碼表功能,從上台開始便啟動並放在講桌上。這樣在演講中,才能很精確的知道自己是偏快還是偏慢了,並據之調整後續速度。



tn_04stopwatchHTCdesire

圖、我的智慧型手機,在演講廳中昏暗的光線,手機維持恒亮,

很容易看到演講已經經過的時間。

「咦,過 5 分鐘了,我還在 introduction,

剩下的 15 分鐘要快一點。講重點,不聊天了。」

 

PowerPoint 有些插件,可以讓時間顯示在你的投影片上,連觀眾都看得到,但我建議你不要這麼做,因為跳動的時間數字會吸走觀眾的注意力,他們會從你開始講,就幫你倒數計時,期待你的結束,沒有人會專心聽你的內容。

 

 

永遠從紙上塗鴉開始構思

 

初期規劃,建議都從紙上塗鴉開始(用印過的紙的背面更環保),隨手畫上自己想要在演講中呈現的主要意念,並隨時記錄一些靈感,最後去蕪存菁,把整個演講的走向規劃出來。千萬不要一開始就上電腦去 PowerPoint 打字。這是由於你所用的工具會限制你的思考。當你用白紙思考的時候,什麼都是有可能的,你的靈感之間彼此可以互相碰撞,並形成更有創意的呈現方法,可能是順序互調、可能會用動畫呈現,可能會用全版圖片呈現。當你用 PowerPoint 開始,那你的思考便會是呆板的,在概念上便只是「要有個標題,然後有些細項」。

 

這是革命,我們必須脫離 PowerPoint 預設版型的奴役,真正做演講的主人。

而我們革命的武器,就是原子筆跟白紙!(握拳)

 

 

這樣的概念其實就是手繪「心智圖」的概念:

 

心智圖的中心通常是一個單字或者是一個主題,而環繞在中心外的是相關的思想、言論和概念。Buzan 宣稱心智圖是一個深奧優秀的筆記方法,因為心智圖不會導致像其他筆記方式的「半睡眠的恍惚」(semi-hypnotic trance)狀態。或如直接使用 PowerPoint 構思演講的半痴呆狀態。(除已刪除部分,引用自維基百科。)



tn_05draft

圖、這個 Part 2 的書寫,我也是從一張塗鴉開始,

思考整篇文章想要涵蓋的內容,以及其邏輯性。

字很醜吧,但那些博物館裡的大師草圖不也都這樣,我故意的

 

 

思考你的風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與風格,例如我是個有活力並喜歡帶領觀眾衝撞既有觀念的演講者,Hans Rosling 則是好動而帶機鋒,Jill Bolte Taylor 強勢卻感性,Ken Robinson 隨性幽默但演講主軸仍在,又如 Tony Robbins 的極度自信與高激勵能力。這種台風都來自於個人的心理特質,是很寶貴的資產,應該盡量忠於自己做發展。從 TED 網站可以發現,最好的演講者們風格迥異,但全部都是樂於分享、對自己要說的事情有自信、並審慎思考過自己的演講內容的人。以下是四種不同風格,但同樣極為成功的演講者,你適合哪一種呢?

 

Hans Rosling: Asia’s rise — how and when




Jill Bolte Taylor’s stroke of insight




Sir Ken Robinson: Bring on the learning revolution!




Tony Robbins asks why we do what we do





簡報的表演呈現

 

我的演講概念是很線性的,雖然現在 PowerPoint 都可以做到連結、切換、跳轉,以完成複雜的簡報架構,但演講的時候觀眾的注意力是跟著你走的,結構繁複如紅樓夢的話,只會失去觀眾的注意力。例如:「你看,這邊我描述的概念是不是與我第三張 slide 剛好相反呢 (緩慢的移動鼠標切到超連結跳往第三張) ?這裡就產生了我們在第五張提出的科學問題(再次緩慢的點到超連結跳往第五張),也呼應了我上次演講最後留下的矛盾(開啟電腦中另一份簡報一直跳轉到最後一頁)。」(唯一呼應的是觀眾腦袋中的混亂吧)

 

在 20 分鐘左右的簡報上,最推薦的概念設計,是類似 CSI: NY 或古佃任三郎這種推理劇的。以 CSI: NY 來說,前兩分鐘一定有個人離奇的死亡了(引起興趣),接著便是鑑識組蒐證、找到嫌疑人、用科學證據水落石出(主秀),然後劇情結尾,藉由主要角色闡述這個故事帶來的意義(收尾)。

 

以簡報來說,前三分鐘必須做好自我介紹,並鋪陳為什麼接下來要上的主戲是重要的,在一連串的主戲菁華後,逐漸堆高聽眾的滿足度,便能做個華麗的結尾,說明剛才所秀的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中文常講「起承轉合」,但這是用在你能慢慢雕琢且讀者能靜靜閱讀的文字藝術上。至於演講,除非你是高手,能夠在 20 分鐘內明確做好轉折,準確帶領觀眾情緒通過懷疑、期待而後恍然大悟,否則我誠心建議,先遵守以下的「開場-主秀-結尾」概念(也就是只有「起承合」,沒有「轉」),會比較容易完成一個成功的演講。如 Richard St. John 很快速的「起、承、合」示範:

 

Richard St. John’s 8 secrets of success






演講構思:開場

 

以國際演講來說,我們畢竟不是諾貝爾獎得主或 TED 演講者那麼出名(一個蠻好的標準是維基百科上有沒有你的條目,自己建的不算),於是開場務必讓聽眾知道你是誰,以及為什麼是你來講?這有助於讓觀眾相信你後面所講的話,增加說服力,避免無謂的懷疑(如:「你是誰啊?憑什麼講這個?」)降低演講的效果。

 

一般有效率的作法,會用一張投影片介紹地理位置以及醫院,而用一張投影片介紹自己在這個領域的成績,間接告訴觀眾:「我講這個主題是夠格的,不是念念 paper 就來整理給你聽。我飛很遠來講,值得您用心聽!」



tn_06Location

圖、我受邀到德國柏林演講,

講 cardiovascular CT 給全世界的 Philips CT 使用者聽,

用一張投影片說明台灣在哪裡、我飛多久才來到柏林,

做國民外交之餘,也讓聽眾更珍惜你接下來的分享。

圖、世界各地的 CT 使用者,不見得認識我,

為了讓大家相信我講這主題的權威性,一一說明我曾「制定亞洲 guideline」、

「在 CT 領域得過獎」、「在中國與台灣各發行一本心血管電腦斷層教科書」的經歷。

 

 

接著便是要引起聽眾的興趣,這必須配合對觀眾組成的了解,例如同樣是講 CTVPA 可以一次診斷 pulmonary embolism 以及 deep vein thrombosis,對骨科醫師講時,要強調這個新的檢查可以減少他們不明原因的 mortality,使得診斷 pulmonary embolism 變成跟診斷 pneumonia 一樣簡單,引起他們的興趣。而如果是對放射科醫師演講,則必須從「影像判讀有時候很困難,這時候的解決方法是 XXX」下手。

 

 

即使講同樣的主題,當你的觀眾換了、場合換了、時間點換了,

就應該重新思考演講的呈現。

 

開場最重要的是「我是誰?我憑什麼講這個?聽眾為什麼要聽這個?」

 

 

演講構思:主秀

 

在主秀的堆疊上,以煙火來比喻,就是要打出「煙火、大煙火、好大的煙火」,讓觀眾的心情走向成為「哇!天啊!真是太精采了!」最理想的狀態是,連一開始的小煙火都是業界水平之上,這樣整個鋪陳便會非常令人 impressive。例如 Ken Robinson 說學校扼殺創意的這場演講,他從輕鬆的一些例子開始講,把「貓」與「歌劇魅影」編舞者這個最感人的故事放到最後,然後才做總結。

 

Ken Robinson says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至於怎麼生出這些煙火,則是關係到你的專業度,要打哪些煙火,這個問題要先問自己「主辦單位為什麼找你講?你在業界的特殊貢獻在哪裡?人家請你講,期待看到什麼?」這些問題。

 

例如:今天請小 S 來講,當然是要講他怎麼打造自己成為主持一姐,聽他講「康熙來了」掌握哪些要訣才成為華人第一的綜藝節目?如果小 S 講他在華岡藝校到大小 S 出道的故事,自然吸引力就低了。

 

以醫學研究者來說,你要問你自己:「人家請我是因為什麼?因為專業成績?臨床技術?還是新的研究?」針對最有話題性的主題做整體呈現,讓聽眾大呼值得。

 

演講者是接受大量時間託付的,例如你是對著 10 個老師演講 30 分鐘,那你就是背負了總共 300 分鐘研究者的黃金時間,因為他們醒著、腦袋淨空、準備聽你講 300 分鐘。若是對著 500 位醫師演講 20 分鐘,那就是 10000 分鐘的託付,相當於 20 個工作天,想想 20 個工作天可以看多少門診病人、開多少台刀、急救回多少患者?

 

好好的為這些寶貴的時間,放場燦爛的煙火吧!

 

 

演講構思:結尾

 

結論的部份,演講者必須在燦爛煙火施放完後,再一次口頭歸結整個演講中的主軸,重新確認演講本身想傳達的意念,準備為觀眾留下最後的清晰記憶。

 

結論部分的 take home points,最多兩個就好,因為超過聽眾是記不住的。想想台北 101 煙火放完後你記得住裡頭三個想要呈現的藝術意義嗎?我們只記得 101 煙火而已。這表示,其實演講只要能傳達 (1) 一個新的概念 (2) 你是這個概念的專家,這樣就很完美了。

 

而這個概念的選擇,盡量避免停留在技術層面,嘗試拉高到更廣泛的應用層面,或者觀念、哲學層面,會比較令人留下深刻。如以下表格比較:

 

 

普通附註
MDCT 已經成為現今介入性治療的 GPS,在手術前精準定位病灶以供評估。配合良好的顯影劑注射技術、檢查施作與判讀, MDCT 可以診斷血管狹窄。對放射科醫師演講,後者可能是很好的結論,因為這協助放射科醫師了解檢查的技術關鍵,這是他們在乎的。但對血管外科或心臟科醫師來說,前者才是好的「總結概念」,將技術結論拉高到應用層面、哲學層面,更好理解。
配合精確的策略設定與資源整合,台灣現有的醫療環境,有可能在五年內打造一個國際水準的團隊,參與國際學術社群。多閱讀學術期刊、多與臨床醫師以及技術同仁溝通,我們也能有不錯的成績。前者引領大家看到夢想,也腳踏實地,感染力較強;後者則顯得略為無力。

 

 

上表雖然是用文字表達意念,但那是準備拿來「說」的,不是打上投影片拿來「念」的。投影片還是要避免大量的文字,盡量使用圖片、視覺化的呈現方式,由「你」這個演講者清晰地講出來,並讓觀眾的焦點在你身上。

 

 

本章結論

 

本章想要介紹的概念,就是演講其實就像一場電影,演講者同時身兼「編、導、演」三個角色,而在「編」的部份,是最常被忽略、也最容易搞爛一場演講的。直接埋首電腦開啟 PowerPoint 去編投影片,會嚴重限制了這戲的層次、邏輯以及美感。從一張白紙的塗鴉開始,去想像一場專屬於你的煙火秀吧!

 

下一次,我們將介紹簡報實作部分。既然我們要作 PowerPoint 的主人,到底要怎麼做呢?在視覺呈現上,又有哪些根據人體視覺與認知研究的準則可以遵循嗎?我們下次見。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在〈醫學簡報與演講技巧:怎麼開始構思一場演講?〉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到底他們如何走出挫折?─「那些年」研討會策展概念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3/25

 

tn_Frustrate

 

過去幾年,在我鼓勵年輕人的過程中,少數會有很不錯的結果,但也有不少的朋友,會說:「學長,那是因為你很勇敢,跟一般人不一樣,所以可以做到。我不行的啦。」

 

這件事情我很在意,也一直無法釋懷,我認為這種說法只是一個我不知道該怎麼反駁的精妙藉口。所以,我持續在問自己:「成功的人,真的是因為天生比較勇敢才成功的嗎?他們在挫折之中,還是一樣天不怕地不怕嗎?」

 

花了幾年,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其實成功者跟一般人一樣,都不是天生勇敢」。在困頓的時候,他們也會猶豫、也會徬徨,但需要作關鍵決定時,成功者選擇相信自己的夢想與理性的分析,不受負面情緒或「怕失敗」的想法影響。

 

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有夢想,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都會疲倦、會累、會想說「我這樣到底對不對」。最後實現夢想者,在這些時候,會好好睡一覺,相信自己在體力充沛心情好時所做的決定,繼續修正錯誤,向前走去;最後沒有實現夢想者,則是在這些關鍵的低潮時刻,選擇放棄。

 

於是,我想策劃一個研討會,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情。

 

我們把一個研討會,用「策展」的概念去執行,邀請了各種不同性格的成功人士,包括:明星氣質強烈的黃明和總裁、兼具豪邁與細膩的閻紫宸教授、低調內斂的曾文盛主任、思慮縝密富創意的鄭慧正醫師、鄰家大哥型的謝賜吉醫師。再配合適當的引言與手冊導讀,勾勒出活動主軸與輪廓,讓學員們更融入。

 

全天的研討會聽下來,你會發現,這些人遭逢挫折時(疾病、環境限制、天災、組織規範……等),當年也都徬徨無助過,但他們會用平穩的心情,靜靜的走過那段。多年之後,竟不約而同地,對過去的挫折滿懷感激。

 

所以,到底他們如何走出挫折?

 

他們只是繼續「走」,沒有停下來。

 

這,其實是任何人都做得到的事情。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在〈到底他們如何走出挫折?─「那些年」研討會策展概念〉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爭你該爭的!學術世界的國籍問題。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tn_01original

 

我在「那些年,我們如何走出挫折。」研討會中,分享「那些國際學界教我的事」,其中一項重點,是請年輕人們,要「爭你該爭的!」最近遇到一個例子,跟大家補充說明。

 

很多人說,台灣常常被國際學會、國際期刊吃豆腐,選國名的時候根本沒有 Taiwan 可以選,也沒有 Republic of China,甚至沒有 Chinese Taipei。很辛苦。

 

我想說的是,在那裡自怨自艾、嘴上愛國是沒有用的。先仔細搞清楚,到底現在是我們要拜託人家,還是人家拜託我們。

 

閱讀更多 »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已標籤 china, cn, editor, european radiology, reviewer, taiwan, tw, 中國, 台灣, 國籍, 審閱, 幫忙 | 在〈爭你該爭的!學術世界的國籍問題。〉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Start:「那些年」研討會的最初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3/8

 

 

 tn_Meeting

 

 

「那些年,我們如何走出挫折。」研討會,看似順利成功,但其實一開始,是從失敗中開始思考的。

 

剛到秀傳擔任主管職,一直很擔心每年必須輪值舉辦的「中區月會」。

 

在彰化秀傳辦,場地較舊,有點不好意思。在彰濱秀傳辦,雖硬體豪華,但距離台中都會區超過三十分鐘,來者甚少。若是聽眾少,對遠道而來的演講者也難交代。

 

用月會的傳統規模去思考,很明顯沒有解答。我們必須用更大的視野,去解決這些問題:「彰濱有點遠,怎麼辦?」「吸引力不夠,怎麼辦?」「要辦什麼主題的活動?」

 

 

 

Q:來一趟,聽一個小時不划算,怎麼辦?

 

A:「一個小時」不夠,那我們就辦個「一天」的活動!只是,辦整天的活動,要有很強的主軸與吸引力,務必讓聽眾覺得「這個研討會解決了我的問題」「我來這趟真值得」。

 

現在的人都很厲害,很容易察覺一個研討會,到底是在滿足聽眾,還是只滿足主辦單位自己的需求。所以,務必把客人的需求當成最高要務!「民之所欲 常在我心」

 

 

Q:微創的場地很棒,但扣除講者跟工作人員,還有100個高級雙扶手座位,如果坐不滿,場面難看。彰濱有點遠,該怎麼把場地填滿人?

 

A:增加課程吸引力,並將宣傳做到全台灣,不能以中區自我設限。

 

我們很早就做好詳細的「半年」宣傳計畫,並設定了我們要的客層,作標靶式 (target therapy現在很流行你知道的) 的宣傳:三波宣傳、虛實交替、線上報名、積極互動。最後的報名族群,在職業與年齡分布上,恰如我們預期。

 

 

Q:到彰濱微創來上一天課,要怎麼避免讓參加者過勞?一天的活動,最適合人體工學的,該是怎樣的安排?

 

A:講的主題妙,故事又好笑。洗手間乾淨,點心品質好。中午不用睡,反正睡不著。

討論再精采,準時結束掉。回程上高鐵,想到都會笑。臉書上說起,自發式炫耀。

 

 

Q:在秀傳辦的活動,要有秀傳的特色。那麼,秀傳有怎麼樣的特色?秀傳自身能夠提供怎樣的演講者?

 

A:秀傳紀念醫院與彰濱秀傳紀念醫院,正努力朝醫學中心邁進,如果辦專業的研討會,與各醫學中心相比,很難有強烈的特色,我們必須另闢蹊徑。

 

在過去幾年個人生涯發展的過程中,我發現最難的,不是科學,而是人生。很多時候,微小的態度差異,決定了人生的高度。但是,我們有那麼多科學的研討會,卻很少有「人生」的研討會。我們有很多演講教人成功,卻很少有人教我們面對挫折。

 

黃明和總裁是秀傳醫療體系的明星,有很強的個人魅力。我與總裁多次的談話中,發現他很掛念「沒留台大」「(此處刪去六字)」與「竹山秀傳」三件事。但這三件看似挫折的事情,卻轉化成「秀傳醫療體系」「擔任立法委員」與「貨櫃醫院技術」。秀傳醫療體系的故事,其實就是一連串面對挫折的故事。

 

我們應該來辦個有關「挫折」的研討會!

 

 

Q:朋友願意協助我辦這次活動,那麼,我應該協助朋友們得到什麼?

 

A:一開始就情義相挺的朋友有二,跟我一起到秀傳的蔡瑋琳醫師,以及認識很多年後剛好在秀傳相遇的邱建勳醫師

 

瑋琳是臨床能力強的好醫師,但行政與協調接觸的少,於是這次我請他擔任場外組,希望他親自去組合一個團隊,作大量的橫向溝通,讓自己成為更完整的人才。

 

勳哥是協調能力很強的學術人才,但個性低調,很少站在幕前,這次我請他擔任場內組,負責站上台,主導現場流程。如果勳哥更懂得表達,日後也將更能為自己,取得更好的資源。

 

我希望的,是活動順利成功之外,能讓兩位朋友,在各自不熟悉的領域,得到成功的經驗,增加自信,作一個更好的自己。這些新領域,他們雖然不熟,但我還算有點經驗,幫忙瞻前顧後,協助整件事情順利完成,應該還作得到。

 

讓每個成員都能在挑戰中成長,是團隊規劃者的責任。

 

 

Q:辦活動需要經費,談錢傷感情。有沒有什麼多贏的模式,有適當的利益迴避,卻仍能讓我們得到贊助、聽眾有個美好的活動體驗、贊助商又覺得值得?創造多贏?

 

A:當然有多贏的模式。

 

「一度空間是拉扯,二度空間是零和,三度空間真獨特,多贏且難得!」

 

明眼人應該觀察到,這次的合作,完全是從形象出發的品牌結盟。包括:「彰濱的風力發電環境 vs Philips省電燈泡」、「挫折主題 vs Philips處分半導體的故事」、「研討會探討的是人 vs Philips轉型後事業軸心也是人」。

 

 

 

以上是我們的思考架構。2/18當天,各位所看到的,就是最終版本的解答。

 

這次的研討會規劃策略,其實是個綿密交織的複雜計畫,環環相扣,達致了最終的目的:聽眾好評餘音繞樑講師回憶難忘籌備團隊從中成長

 

我們將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分享我們的籌備思維。(如果我沒有富堅的話XD)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在〈Start:「那些年」研討會的最初〉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那些年,我們如何走出挫折。」報名學員分析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2/10

 

那些年,我們如何走出挫折。」不只是一個單向的研討會。活動中,安排了多次問答時間、休息時間以及用餐時間,除了學員可以充分的與講者溝通,學員之間也將有許多機會互動。以下是一些相關數據:

 

1. 除去講師、座長等,總共91人繳費報名。其中男性67名,女性24名。

 

2. 平均年齡34.7歲,從25到61歲都有人報名。分布上,25到40歲佔了絕大多數。

 

tn_Fig03cover

 

3. 放射線學會成員44名,非放射學會會員有47名。非會員報名人數略多於會員。

 

4. 放射學會44名成員中,會員(主治醫師)30名、準會員(住院醫師)14名。

 

5. 非放射學會會員47名中,有行銷人員、資訊人員、自行創業者、放射師、醫學生、醫師(核醫、神外、醫美等)等。分布非常廣泛。

 

6. 會員與非會員間,年紀與性別分布,經統計比較,皆無顯著差異。(年紀p = 0.077、性別p = 0.851)

 

 

這些數據顯示,參加者年齡相當集中,但卻各有不同專長,且願意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挫折」。

 

我們的建議是,既然都來了,請在問答時間多多對講者提出問題,讓全場的朋友認識你與你的看法,並於休息時,與各路伙伴認識交談。或許,未來的創業合夥人,就在你身邊喔!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在〈「那些年,我們如何走出挫折。」報名學員分析〉中留言功能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