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轎世代,出路何在?」:建立自我品牌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6/24

 

 

01fat

 

 

今天,我想用一堆例子,說服你:「30 歲以前,沒日沒夜、不計報酬、拼命努力工作與學習都沒關係。但 30 歲開始,你必須把所有學到的東西,整合起來,打造自己成為一個『可以被人信任且有風格的品牌』。然後,你就能掌握自己的未來,不管你要拼歷史定位,還是要過個幸福人生,都行。」

 

 02yanzi

 

 

孫燕姿,1978 年生,25 歲時,已發行過《孫燕姿》、《我要的幸福》、《風箏》、《Start》、《Leave》、《未完成》、《The moment》等專輯,中間還休息一年。接著就以自己的步調過著想過的生活,不想上綜藝節目玩愚蠢遊戲就不去、想消聲匿跡就消聲匿跡、想結婚就結婚、想懷孕就懷孕,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03hanhan

 

 

韓寒,1982 年生,19 歲時出版《三重門》,一炮而紅。歷經十年,寫作益發沉穩,29 歲,出版《1988: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31 歲,在博客自抒:「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養活自己,養活家人。」

 

 04thoseyears

 

 

台灣網路界出名的年輕世代們,如:Mr. JamieXDite九把刀……等,全都如此:年輕時拼命努力,接著發展自有品牌,定義自己的工作,終能定義自己的人生。

 

你說,這不能一概而論,有的行業需要很高的技術性,訓練過程較長。所以 30 歲出道不能一體適用。

 

是的,有些行業因為其難度較高、牽涉層面廣、訓練過程長,出道是比較晚,但那也只是晚幾年而已。大家都愛看電影,我們就拿導演來舉例好了。這職業要能掌握演員、攝影、現場、團隊、剪接、特效、後製、行銷,資金調度隨便都是台幣兩億以上,又廣、又深、資金壓力又大。訓練完整之後,大家都是 50 歲出道嗎?

 

不!50 歲出道的話,你還剩下多少人生啊?

 

 

05starwars

 

 

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1944 年生,34 歲就拍出了劃時代的《星際大戰》(Star Wars),改變了人類世界對星際世界的想像,甚至指引人類科技的演進。名利雙收之後,好整以暇的把這個故事接連拍了六集。

 

 

06JAWS_Movie_poster

 


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1946 年生,30 歲推出《大白鯊》(Jaws),被譽為動作片領域的分水嶺,是最早的「高概念」電影之一。39 歲推出《外星人E.T.》(E.T.: The Extra-Terrestrial),再次刷新票房記錄。名利雙收之後,反省人類文明、挑戰自我歷史定位,接連拍了《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以及會讓人睡著的《戰馬》(War Horse)。

 

 

07darkknight

 

 

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1970 年生,31 歲拍出《記憶拼圖》(Momento),在 IMDb 史上強片中,排行 33 名,驚艷全球。接著,39 歲時推出《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IMDb 8.9 分,史上第 8 名。

 

想對你說的是:「不要再抬轎了。」

 

年輕時這麼做,是為了瞭解轎子產業的組成與運作,如果你持續在不對的環境抬轎,永遠沒有未來。弄一頂自己的轎子,小也沒關係,配合你的各種技能與經驗,作整合式的發揮,才是通往自由的出口。

 

這不代表一定要創業,做自有品牌是一種態度,如果收入還行,在大公司繼續工作也沒關係,但你就是要塑造「這件事情由 XXX 來做就是會不一樣」、「這個專案如果能由 XXX 負責應該會很不錯」的品牌內涵和形象。

 

唯有如此,你才能擺脫「可替換零件」的宿命,對工作取得更大的主控權,讓更多更大的機會來找你,而你將能從這些機會中,選擇自己最想要的未來,不管是在事業上挑戰自我,或者朝向一個更平衡的生活狀態。

 

總之,「不要再抬轎喔,會被吃掉的!」

 

 

01fat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已標籤 世代, 品牌, 年輕, 抬轎, 自己 | 1 則迴響

「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美好童話 必定有詐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6/9

 

 01MurakamiMain

Takashi Murakami / Tan Tan Bo Puking / 2002

 

Q: 醫護人員以及一般大眾,不應該整天講生活品質與薪資福利,要多講心靈層面的東西。像是「不丹」,成為最快樂的窮國。只要有信念,就能活得富足。

 

A: 同學,你的資訊有點落伍,不丹傳奇已經破功了。藉此機會,幫各位回顧一下這個童話的破滅過程。

 

「幸福不丹」是這六年的報導熱潮,金融海嘯前後,全世界都在講「國民生產毛額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時,不丹順勢提出他們的老口號:「國民幸福指數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GNH)」,成為差異化行銷典範。

 

事情開始,是 2006 年英國 Leicester 大學的 Adrian G. White,提出「生活滿足指標(Satisfaction with Life Index)」,並列出全世界的排行。

 

 

02rank

 

 

忽然,大家嚇一跳,前十名有九個都是富裕國家,丹麥、瑞士、奧地利、冰島、巴哈馬、芬蘭、瑞典、汶萊、加拿大,怎麼第八名是個又小又窮的國家「不丹」?

 

你知道的,媒體就愛報反差大的東西,故事勁爆,才有人買!

 

國外媒體如 The New York TimesEconomist,中文媒體如商業周刊天下,爭相報導。加上金融海嘯一來,全世界都在金錢中迷失自己,不丹成為文明發展的救贖。華人地區,這熱潮在 2010 年,梁朝偉與劉嘉玲到不丹舉辦婚禮達到高峰。

 

一系列的媒體文章,都有同樣的見解:「物質慾望該貶抑,靜心追求快樂。我們應從不丹模式中,萃取出人類的最後解答。」

 

那時我對這國家不熟,做了點搜尋,發現不丹的狀況其實很艱困。政治方面,受到印度嚴重的牽制,沒有像樣的外交,跟台灣差不多。

 

 03bhutan

 

地理方面,不臨海、沒有港口,經濟就靠水力發電跟旅遊業。政府規定,觀光客每人每天要繳給政府 200 到 250 美元,如果沒了童話行銷,這跟搶劫不是一樣嗎?

 

04whynotworth

 

預期餘命低於世界平均,僅 65.6 歲。人均 GDP 僅約 2200 美元,平均每天收入 6 美元。根據 Hans Rosling 走遍世界後歸納出的 Dollar Street,每天收入 6 美元的人民,住這樣的地方:

 

 

05_6dollar

 

 

幾乎所有東西都是舊物回收,屋頂是鐵皮、主結構用木頭湊起來。遇到大風、大雨會怎樣也可想而知。自宅如此,學校跟醫院的水平也能同理類推。

 

我想,這些人的快樂,是不是像北韓人民一樣,來自於與世界的隔離。如果他們有機會選擇,還能如此安貧樂道嗎?所有的脫北者(離開北韓的人),在北韓的時候都覺得生活還行,但因故離開北韓後,幾乎不約而同的感到憤怒,也理解「過去的滿足其實是源自於國家的蒙蔽與欺騙」。

 

在臉書上,討論到「不丹」,即使有所懷疑,多數人也都不敢說,似乎說出來,就顯示自己利慾薰心,思想不單純。只有 Homer Lee 同學,與在英國的不丹人實際有過交談,理解到,事情其實不是媒體所報導的那麼簡單。

 

類似的言論,如毓琇圖書山莊莊主曾寫道:

 

『身為不丹人,生活沒有太大的選擇空間,外人唬弄的「最快樂的貧窮國家」,是發展觀光必要的說詞,是美化了的行銷術語;看嘛!不丹山多田少,除了觀光,還能發展什麼呢?投資酒店,有半年閒置關門大吉,誰還投資別的?不丹人追求幸福,是求而不得,非我不求也。』

 

『不丹人所謂的快樂,有極大部分來自貧窮和無知(跟外界接觸有限,知悉無多的意思),這種快樂是矇昧式、抑制性的快樂,很難說是真正的快樂;許多外國人向國際組織申請到不丹從事社福工作,一旦任務完成,莫不急於束裝返國。』

 

 

過幾年,主流媒體的追蹤報導也出來了:

 

『不丹最新(去年)的 GNH 顯示,只有 41% 的國民稱得上「快樂」,而不丹曾經有過 97% 人民感覺幸福的紀錄。GNH 依據心靈快樂、環境保護、健康、教育、文化、生活水準、時間分配、社區活力及良好的治理等九項標準評斷。』

 

『富裕帶來更多慾望。有些家有四、五輛車,這些進口名車應該開在遠比這裡好的路上。』

 

『我們逐漸背離 GNH 的價值,像多數國家一樣走向物質掛帥……我們的經濟問題是對外開放以及成為全球化過程一分子的結果。』

 

 

看看不丹現在的窘況,才知過去報導如何虛妄。世界還是一樣那麼複雜,只是我們寧願相信童話。

 

幸運的是,不丹選擇誠實面對這些轉變,理解這是全球化進程必經的痛。選擇面對,才有機會解決。

 

 

Q: 為什麼會這樣?要找到一個解答那麼難嗎?

 

A: 這是人缺乏自信的一種表現,我們很希望找到一個遙遠的地方,那裡的一切都是現在眼前不完美的終極解決之道,然後我們相信童話、然後我們幻想破滅,然後我們繼續輪迴。

 

一個人的幸福或許很簡單,換個心境就可以。但一群人的幸福從來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個口號、一個領導人、一本書所提供的簡單解決方案,一定要小心。

 

06jesus

 

如果不丹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那就是:

(1) 一群人的事情,解決方案從來不是那麼簡單。

(2) 自己的問題要自己解決,多看看別的國家怎麼做也很好,但基本的查證跟思考還是要的。

(3) 精神的寧靜仍必須以物質為基礎,你願意以修行與及缺乏的資源找到人生意義,大家不會有意見。但你不能要求一堆有妻有小的人都安貧樂道,小孩沒錢吃飯就是會哭,嬰兒得肺炎沒錢打抗生素就是會死。

 

 

Q: 但是台灣的全民健保,在國際上很有知名度,也是醫療外交、跟 WHO 接軌的一部分,不是嗎?

 

A: 醫療是醫療,外交是外交。自慰三五分鐘就該停,整天這樣就不行。

 

是的,我們去世界衛生大會 (WHA),署長常常以全民健保為題發言,新聞報導驚艷國際,但實際上根本沒有人理我們。

 

『世界衛生大會的演說順序採登記制,需在會員國發言結束後,才會輪到觀察員演說5分鐘。』

 

國際外交是很現實的,人家 WHO 會員國可是用看小學生科展報告的態度,給你五分鐘說說,最多是私下鼓勵幾句:「小朋友,做得不錯喔。」我們就歡天喜地一整年。

 

全世界都相信台灣健保傳奇,但他與不丹的幸福童話有一樣的特質。

 

差異化行銷:價格便宜、納保率高、醫療可近性極高。在平均餘命 78 歲以上的國家,只有新加坡做得比我們好。

 

07healthcost

 

難以查證:由於中國的關係,台灣邦交國不多,也沒參加聯合國或世界衛生組織,本身資料並不夠國際化,一些健保的內部問題很難被知道或查證。

 

難以窺得全貌:在台灣,健保的成功其實是犧牲醫護人員換來的。媒體都懂平衡報導,但過去幾年,護理人員默默流失,沒出什麼聲音。急重症醫師默默承受,也沒出什麼聲音。到了最近,由於年輕一代人國際視野不錯,才漸漸讓世界知道,原來健保童話的根基,是醫護人員的淚痕與血跡。

 

08ireport

 

Q: 「健保童話的根基,是醫護人員的淚痕與血跡。」這太誇張了吧?健保幫助了很多家庭啊!

 

A: 健保幫助了很多家庭,但現在,卻傷害越來越多醫護人員的家庭。

 

健保童話失控的現在,繼續流血流淚的會是誰呢?

 

第一,是過勞的醫護,過勞死、沒尊嚴,護理人員靜靜流失,醫師也靜靜流失,在這些人出走之前,健保曾造成多少家庭的疏離、多少小孩沒辦法每天看到爸媽?

 

第二,是一般民眾,尤其是沒權沒勢的老百姓。這些人,病床喬不到,誰開刀手藝好、誰頭腦清楚沒有過勞,通通不知道。是的,開壞了你去告,但那有用嗎?醫療訴訟曠日廢時,家人的命用幾百萬去換,是你要的嗎?

 

 

Q: 沒關係,我們還有選票,只要事情真的太糟,民主制度會讓我們回到目標!

 

A: 不,選票不如你想像的有效。

 

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叫做印度,時常舉辦各種全民參與的選舉。但這個國家的貧富差距、基礎建設、性別問題、族群問題,從來沒有被選票所導正過。現在的印度,還是一個讓人會讓觀光客不忍的國家。

 

 PARAISÓPOLIS

10streetkid

 

 

民主與人權,並非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本身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價值:「我們相信所有人應該都是平等的、所有人都應該能行使自己的權力。」

 

如果你沒思考過這個議題,這觀念可能有點難懂,因為他與政治機器對你的洗腦不同。建議您看這段 Hans Rosling 的自錄演講,多想幾次,會有深刻體悟的。

 

Human rights & democracy statistics



印度與新加坡的故事告訴我們,貧富差距極大時,權力與話語權將集中於統治集團。當你住在貧民窟,連生活條件都不穩時,你的聲音便消失了。那時候,只要能控制你家的收音機或電視頻道,用政策買票,選前施以小惠,控制選票的成本甚至更低。

 

 

Q: 那麼,台灣的醫療危機要怎麼處理才好呢?

 

A: 目前政府官員與主要醫療集團的統治階層,並不認為這個議題很嚴重。因為達官貴人要找誰開刀還是找得到,要喬床還是喬得到。在急診室候床的幾千人、過勞的急重症醫護人員,說白一點,選舉剛過,也沒什麼話語權。別忘了,洪浩雲出走時,台大的官方回覆可是不疾不徐。

 

11ntuh


改變,需要能量,目前累積的民怨遠遠不夠。

 

在政府來看,所謂的醫療崩壞,充其量只是少數醫護人員跟少數病家受到委屈,所謂的天價醫療糾紛,也只是人民彼此之間的法律訴訟。比起油電雙漲、美牛貿易、超高房價、核電議題,這些每天都讓他們跳腳的事情,醫療崩壞的順位根本進不了前十。網路上醫療崩壞都燒好幾個月了,你看到政府有動作嗎?

 

後座乘客要繫安全帶,講很久都過不了,終於國父孫女孫穗芬付出了生命,民氣可用,才迅速立法通過。如果你仔細讀過那陣子的新聞,會發現立委陳朝龍與胡志強夫人邵曉玲,都是後座沒繫安全帶的受害者,邵曉玲甚至失去一支手,都沒有造成社會變革。一個社會要進步,需要很久的醞釀、很多的鮮血。一直都是如此。

 

時代巨輪進步的過程中,總會碾壓一些人的。黑夜漫長,黎明尚遠,朋友各自保重!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在〈「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美好童話 必定有詐〉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醫療視窗:心血管電腦斷層專刊》免費下載



Cover

 

心血管電腦斷層專刊 (2008 年飛利浦 CT 專刊醫療視窗)

出版商:飛利浦(中國)投資有限公司

出版年:2008

下載點:按此可閱讀下載

 

「這數千例的經驗,讓我們有了一些新的心得,想與華人醫療社群分享。」

 

 

 

在 2007 年中的一次研討會上,飛利浦公司希望我談談多切面電腦斷層在心血管方面的應用,這是由於大中華地區已經有非常多部多切面電腦斷層的裝設,心血管方面的應用也一直是大家感興趣的題目。回顧過去,我們在 2005 年裝機後,也曾遇到相當的瓶頸,包括輻射劑量調控、顯影劑注射技巧與判讀經驗等,之後參考國外既有文獻,並依據華人的特殊狀況思考後,作了些技術上的調整,三年間於心臟電腦斷層以及周邊血管電腦斷層各約完成兩千例:心臟電腦斷層涵蓋了缺血性心臟病病人、兒童先天性心臟病以及各種手術後病人追蹤;周邊血管電腦斷層則是從新生兒到老年人、從頭到腳都有施作的經驗。當然這樣的個案數相較於大陸許多大城市的重點醫院,實在微不足道,但這數千例的經驗,也讓我們有了一些新的心得,想與華人醫療社群分享。

 

於是在初步討論後,便預計由我們整理相關心得與經驗,飛利浦公司慷慨提供印刷的機會,使之能於華文世界出版。如果能夠藉由我們拋磚引玉,引起大中華放射社群對心血管電腦斷層的討論,乃至嘉惠更多華人患者,那真是我們最大的願望。

 

本專刊的書寫,代表的僅是我們三年來的一些經驗以及觀點,若有訛誤,亦請各位先進同好不吝指正(我的電子郵件:sillyduck.radiology@gmail.com)。科學的進展永遠如此:今天我們認為是對的觀念,或許明天就會被更好的理論給取代。但在我們實踐的同時,紀錄我們的想法並書寫,供下一代的研究者有個更好的基礎向前邁進,也就是今天我們積極作科學書寫的最大意義了。

 

這本專刊能夠完成,要感謝王丹江院長、陳穎從副院長、藍忠亮副院長、丁紀台主任、張燕主任、傅雲慶主任、陳啟昌主任以及李覃主任的長期支持;飛利浦公司的提議、編輯以及印刷是使得這本專刊順利發行的最大推手;陳明至與林保鐘放射師長年對電腦斷層的鑽研以及討論,令專刊中的許多觀念漸趨成熟;許多心血管同好一直以來的鼓勵與指導,讓我們累積了很多寶貴的經驗。謹以此專刊感謝各位,並標誌我們曾經共同努力過的三年。

 

蔡依橙 醫師

2007 年 12 月 30 日 於台中



博客序(2012於部落格回顧)

 

這是我在 2008 年所寫的小書,裡頭是我對心血管電腦斷層的技術與經驗分享。

 

當時,我只想把技術分享給最多的人,並不預期靠書本獲利,經過一番對醫學書本市場的調查後,發現台灣心臟血管書市小,能分享的人有限,中國市場大但與台灣版權交流困難(書寫時仍是陳水扁總統執政時期),且強勢通路難尋。

 

那時我所工作的醫院,電腦斷層都是 Philips 的,所有疑難雜症也都是在 Philips Brilliance 40, Brilliance 64 完成掃描。我想,藉由跨國大型公司的網絡,這本書應該能有更大的傳播效果。

 

經過一番思考,我選擇與中國飛利浦合作,藉由他們的「客戶」與「潛在客戶」通路,讓我的經驗與技術,達到「目標族群分享效益最大化」。於是這本書就以「2008年飛利浦CT 專刊醫療視窗」的形式出版。

 

由於寫作的初衷是分享,並非獲利。所以我從 2008 年起,就提供 PDF 免費下載,原先是放在 Taiwan International Cardiovascular CT Symposium 網站。2012年的今天,才想到該在部落格放個連結才對。(按此下載)

 

蔡依橙 醫師

2012 年 6 月 2 日 週六早上帶小孩去科博館前的空檔 還是於台中

 

 

目錄

 

使用多切面 CT 對缺血性心臟病病人做全心臟評估 (蔡依橙)

冠狀動脈繞道術後應用現況介紹 (蔡依橙)

成人心臟 CT 施作要訣 (陳明至)

周邊血管 CT 施作技巧與「顯影劑涵蓋時間」觀念介紹 (陳明至)

多切面 CT 應用於先天性心臟病之現況 (蔡依橙)

新生兒心臟 CT 施作要訣 (陳明至)

我們的足跡 (蔡依橙)

「隨心而動 知心達意」 飛利浦 Brilliance CT 64 (中國飛利浦)

業界最快的螺旋 CT Brilliance iCT (中國飛利浦)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已標籤 CT, MDCT, Philips, 中國, 多切面電腦斷層, 心臟電腦斷層, 蔡依橙, 醫療視窗 | 在〈《醫療視窗:心血管電腦斷層專刊》免費下載〉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從計程車看人生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醫療崩壞版本):2012/6/2

 

 

 yellow-cab

 

2010年三月底,因為台灣舉辦ASCI/AOCR 2010的關係,很常在台北坐計程車,與各國計程車司機作閒聊式的田野調查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這次採樣夠多,我稍微瞭解到為什麼有些人成功而有些人會失敗。這對剛出社會幾年的抬轎世代,應該有點幫助,於是花點時間整理出來。以下司機與車子特徵略作更動,以免對不知情的受訪者造成困擾。

 

 

第一位司機

 

老Sentra一台,車內有異味。車內空間狹小,地毯毛也已經很髒了。

 

開車20年,抱怨馬政府沒把經濟弄好,越來越多人失業去開計程車,與他競爭,導致他從以前一個月五六萬,到現在一個月只有兩萬多接近三萬。我問他,為什麼不加入無線車隊呢?他說,那還要給別人賺,自己當老闆比較好。

 

在車內,很愛講政治。我提到馬政府增加兩岸交流,日後自由行陸客多,生意應該會好。他說,大陸客計較的要死,一週旅遊費僅台幣三萬,坐計程車也不會給小費,根本沒有用。

 

抱怨、批評別人,自己卻不願意改善車子狀況以及自己給乘客的印象。是以在景氣循環中,很容易就成為經濟弱勢。

 

 

第二位司機

 

Toyota的車,老到我都不知道那是什麼型號了。在晶華後面的林森北路跟老婆閒逛時攔到的車。

 

山東口音的old lady。車老,有味道,沒開冷氣、只開窗戶。這是沙塵暴的隔天啊!

 

「您是台北人嗎?」

 

「算是。我嫁到台北。」

 

嫁到台北來,老了還要開車出來賺,大概有些家庭故事,這邊我就不繼續碰了。

 

「您為什麼不裝無線電或GPS呢?」

 

「不好玩。」

 

「為什麼呢?」

 

「加入無線電,要穿西裝打領帶。女生要穿有跟的鞋。車上要裝很多GPS什麼很多東西,會弄得很亂(OS:其實你現在沒裝GPS也很亂啊)。還有我血糖會低,所以要隨時吃糖果餅乾,但車行規定不能在車上吃,還會真的定期搜車。被對向計程車看到開車有吃東西的話,一檢舉就是罰500元。後來我覺得不好玩就不加入了。」

 

我又想,在晚上懂得到林森北路繞,應該是懂得載人道理的,從其優勢繼續訪問……

 

「您晚上這時候都跑林森北路啊?」

 

「沒有啊!這裡都被車隊給霸佔了,根本沒有生意(OS:那我還真倒楣啊)。」

 

給自己過多的自由,離成功會有點遠。要自由,要用錢、用頭腦來換……

 

 

第三位司機

 

車是Altis,新,屬於XXX衛星車隊。

 

「喔,您有加入XXX車隊喔。」

 

「對啊,現在GPS車隊只有XXX跟OOO比較有組織。」

 

「為什麼要加入GPS車隊呢?而不是無線車隊?」

 

「因為GPS車隊比無線的有制度、不用搶生意,無線的要一直聽,察察叫的,很吵。GPS的如果一有case進來,中央電腦自己會抓最近的車,不用搶。而且,因為有GPS,顧客比較放心。」

 

他又說:「另外,顧客常常抱怨我們會繞路,有GPS的話,資料一調出來就知道路線,不用花時間吵。」

 

「加入GPS會不會很貴?」

 

「還好啊!入會1000、月租700、每載到一個客人抽10元,我覺得還不錯,生意變多,他們賺一點也是合理的。」

 

「那加入車隊是不是賺得大家都差不多?」

 

「是的,不會差很多。」

 

「那你開車這麼久了,遠遠看到一個客人,你可以在幾秒內知道他是要走長途或短程嗎(註:長途好賺)?」

 

「不行。」

 

他很清楚自己的優勢跟劣勢,也知道加入不同車行的好處與壞處。

 

接著,我跟他分享一些我以前聽到的經驗,例如:中午時間沒穿外套在辦公大樓出來的多是短程吃飯,或者九點到十點半,從商務旅館出來的多是要去機場或洽公,較長途。

 

他很清楚自己是普通人,不會去觀察也不懂技巧,所以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車隊去加入,並配合其規定,求得穩定。

 

認清自己的才智在社會上的位子,作相對應的規劃,不要抱怨,其實要有穩定的生活是很容易的。

 

 

第四位司機

 

車是Toyota 2.4 Camry,蠻新的,車內裝ETC,我從這裡開始切入。

 

「頭家,你有裝ETC,很常跑機場長途喔。」

 

「少年耶,你內行!」

 

「老闆,我看你沒有無線電,只跑長途有辦法生存嗎?」

 

「少年耶,我們自己有15台車形成一個group,跟其他朋友結合,專門跟外國商務客多的旅館合作。他們叫車我們一定會到,因為商務客有行李,我們不裝瓦斯(會減少行李空間)。英語日語多少會一點,穿西裝打領帶。西方人你只要準時到就有小費。日本人的話要穩,不要超車。臺灣人不會給小費,就一般開即可。」

 

「那你一個月可以賺多少呢?」

 

「六、七萬差不多。」

 

他還從手套箱拿出他們所有合作飯店的地址跟「排班表」,看來跟醫院值班一樣嚴謹,總之全天24小時,任何合作飯店都有人可以立刻到達。又,拿班表的時候,剛好掉出一張護貝的證件。

 

「喔,這是我的殘障證明,我的右手被機器壓壞了,關節活動受限,沒辦法繼續上班,之後才開車的」

 

我說:「頭家你很厲害喔,找出這樣一條路,生存得不錯。」

 

他說:「我們總要用點「高等智慧」啊,講話有涵養,鬍子刮乾淨,給人家好印象,向上提升。

 

提到政治的時候,他反應並不多。

 

人生的起落不能打倒持續向上的人。重點是自己怎麼去思考。成功的人要求自己,不太抱怨。

 

 

總結

 

這是印象最深的四位司機。其他的大概都在這個光譜裡頭。基本上,講政治越多的、批評越多的,車越糟、給人的感覺也越糟。成功的人喜歡講很多不同領域的話題,而且你會訝異其實他們看到這城市很多現象,並能夠從現象中去抽取具有意義的想法。較不成功者,對於現象喜歡評斷、喜歡批評,然後停在那裡。

 

如果一個右手腕不能動、只能壓著方向盤的司機先生都能賺到一個月六七萬,那麼我們要重新思考很多事情了。

 

最後一位司機,下車前我跟他說:「聽您講話很愉快,而且覺得台灣很有希望!」


發表於 短篇評論 | 在〈「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從計程車看人生〉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發展第二專長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5/30

 

01spring

「生命之樹:春 (蔡依橙)」寒冬過後,只有積極儲備能量者,才能最快冒出枝芽。



Q:
醫療業大環境差,工作又忙,我先辭職,再發展第二專長。反正這社會上做什麼都可以成功。這樣好不好?

 

A: 同學,社會是很殘酷的。

 

我之前建議的是:「如果過勞危及到健康,請休息一下,考慮換個工作型態或地點。」如果你沒有過勞,只是最近網路文章看多了,上班不爽,貿然離職,您到社會上並不會成功。

 

你是個醫師護理師,會寫作、會畫漫畫、會 PhotoShop、會架站,大家說你好有才華、好厲害。但當你拿這些技能養家活口,便完全不是這麼回事。賺不賺錢,必須回到「需求與供給」、「市場與行銷」、「為顧客創造價值」、「你在業界排老幾」,那是大聯盟等級的拼搏,拳拳到肉。

 

 

Q: 最近應徵上一家醫學中心當兒科住院醫師,我不想去報到。反正當作家很容易,打字就可以賺錢,我的臉書隨便都有 100 個讚。

 

A: 按讚的那些人都支持你、願意掏錢嗎?別傻了。

 

Makiyo 毆打司機時,「反 Makiyo」臉書社團有 208,729 人按讚,但只有 26 人捐款,照這比例,100 個人對你按讚,估計可以賣出 0.01 本書,寫書好簡單,設計個封面就可以,連序都不用寫!

 

02justice

 

殘酷的事實是,「作家」這個職業沒有明顯的門檻,真正能賺到「養家錢」的人很少,多數都在一個字 0.5 到 2.0 元中間浮沈。加上紙本書市場萎縮,台灣又是以翻譯文學為主的奇特環境,連一本造假的《賈伯斯送給年輕人的 11 個忠告》都贏過一堆本土作家,現在去當全職作家,傻了嗎?

03pseudo


一流醫學中心的兒科訓練還是很值得的,三年辛苦,換紮實的病童照護經驗和一張國家權力保障的專科牌,成為開業(創業)的強勢科別。怎麼看都比當作家划算。

 

 

Q: 睜眼說瞎話,你的同學藍弋丰就是全職去做文創,為什麼我不行?

 

A: 藍弋丰做文創,那是紮紮實實的在書市裡頭跟人比拼,醫師的過去,只是一個話題罷了。書賣得好不好、評價好不好,是真刀真槍在市場裡給人秤斤論兩的。

 

如果你真的很能寫,先去 blogspot 開個部落格,發表文章、貼上臉書,然後問自己:你能創造超過一萬的點閱率嗎?你有吸引人的文字魅力嗎?或者讀讀《明騎西行記》,有那種水準再來說。

 

04hanhan

 

 

Q: 全職作家還有侯文詠啊,他就辭掉醫師去寫作!

 

A: 侯文詠的太太是牙醫自己也當了多年醫師,已經過了缺錢的年紀。你如果真的看過他的書,會發現他進步很快,從消費醫院工作經驗起家,開始建構完整的小說情境,接著面對經典文學做深度挖掘,一路鍛鍊自己成為專業作家。

 

05howenyong

 

侯文詠辭掉醫師後,第一本作品是「沒有神的所在:侯文詠私房閱讀《金瓶梅》」,去翻一翻,如果您的作品有這種水平,再來講棄醫從文,比較安全。

 

 06goldenvase

 

你想消費醫院工作經驗也行,但是生死小品,前人用過,沒新鮮感,建議可以從「單身醫師相親百次 找援交遭詐騙」、「離婚心情差 女醫師跳樓身亡」這類開始,畢竟這社會越來越重鹹。

 

只是,動新聞一分鐘說完的故事,為什麼讀者要花錢花時間去看你的書?

 

 

Q: 可是,很多護理人員去做業務代表、空姐、賣保險,很順利啊?

 

A: 那不一樣,這是把第二專長與原本的醫護強項合併發揮,並非徹底轉業。

 

護理人員作藥商業代容易成功,是因為過去的工作經驗,讓他們熟悉醫院運作的模式、也懂得醫院生態與權力分配,要舉辦藥物說明會、要採購編碼、要增加業績量,他們都知道關鍵人物該找誰,怎樣才說得上話。

 

護理人員去應徵空姐容易錄取,是因為懂醫療、有實際工作經驗,飛機上的緊急救護不慌張。

 

護理人員賣保險容易成功,是因為了解病家困難時,哪些地方需要錢、哪些保險真的有用,看過悲傷的故事,推銷產品才有說服力。

 

殘酷的事實是:護理師轉行,要做到原本的薪水很容易;但醫師轉行,要做到原本的薪水,有點難。這是機會成本的概念。尤其醫師訓練過程忙得要死,生活圈封閉,三腳貓式的第二專長,拿到社會與人拼搏,啪喳一下就再見。

 

 

Q: 你很勢利,分析事情不能多點夢想嗎?去努力總會成功,不是嗎?

 

A: 是的,去努力總會成功。但,我不希望你「拿另一個世界當成逃避現在的藉口」。

 

與我合作的夥伴都知道,我是最常講「夢想」的人,也是最實際在「實踐夢想」的人。

 

有夢想,你必須用最大努力實踐他,包括實力規劃、風險規劃、財務規劃、退場規劃。俗話說,一塊錢逼死一個英雄漢。因為你的莽撞與無腦,生活費沒了,「夢想」變成別人茶餘飯後的笑柄,這是你要的嗎?

 

「若真重視夢想,不該如此莽撞。」

 

 

Q: 什麼一塊錢逼死一個英雄漢?拜託,現在的社會,貧富差距就夠慘了,你還在這裡講錢?會不會太殘酷?

 

A: 很殘酷嗎?我還要告訴你更殘酷的。

 

這個世界,除了「貧富差距」,還有「能力差距」、「階級差距」、「牽掛差距」:我對上IQ 150 的天才,付出一樣的時間,考試成績硬是慘敗 20 分(90 vs. 70);我對上富二代,人家在用高科技學新技術時,我還得拼命工作還房貸。我有妻有小,對上單身整天住在醫院的年輕人,學習時間就少了些。這是我實踐夢想的劣勢。

 

先殘酷,後夢想。

 

了解這些輸人的事實,再盤點自己的優點,才能找到出路。我的強項是 既成發展經驗國際協調能力跨國視野對目標有強大的專注力與熱情,在教學研究醫療、行政各方面都已有完整經歷。這是我實踐夢想的優勢。

 

清楚盤點「你有的」跟「你沒有的」。這才叫「尊重夢想」!

 

夢想,不是用嘴巴說的。

 

 

Q: 醫護人員那麼忙,該怎麼發展第二專長?

 

A: 發展第二專長,是經年累月的過程,你不可能今天想,下個月就有第二專長。

 

時間管理部分,請參考拙作「時間管理技巧」系列文章。

 

方向設定部分,請記得,我們都先是個「人」,然後才是「醫護人員」。你總有許多熱愛的事情,想辦法把它做好,並與自己既有的知識體系做加成發揮。

 

例如,2006 到 2010 年,我因「心血管電腦斷層」的臨床與研究成績,四處受邀演講。看著別人跟自己的演講方式 (早期演講,每一場我太太都錄起來,讓我回家反覆觀看,修正表達方式。),發現演講技巧有好有壞,便研究起「醫學簡報與演講技巧」,參考國內外資料,整理成總點閱數破七萬的系列文章。

 

07goodlec

 

2011 年,經常受邀講「醫學簡報與演講技巧」,並賺進少量 業外收入,確定自己多了一項第二專長。如果哪天失業,我光靠演講也能勉強度日。

 

又如,我與團隊成員們,用半年時間,共同發展了 網站建置文案設計活動規劃場控創意數據分析、行政協調、議題設定社群經營 等能力,舉辦了「那些年,我們如何走出挫折。」研討會,也創造了正向現金流。哪天咱們一起開個公司,辦教育訓練都可以活。

08hwof2012

 

以我們的故事為例,醫護專業是一個點,這個點往其他領域擴散,發展了 演講能力、財務能力、文案能力、網路能力,使我們又有了辦活動與議題設定 (agenda setting)的能力,這些「第二專長們」,彼此都可以連結加值。

 

配上醫療的核心優勢,在下次機會出現時,甚至能創造更大的商業模式。萬一醫療環境大崩壞,我們的能力已形成完整的網絡,將有更大的機會繼續存活。

 

這是我對「第二專長」與「生存」的淺見。供您參考。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已標籤 努力, 國際, 寫作, 文創, 演講, 生存, 發展, 知名度, 第二專長, 網站, 蔡依橙, 部落格, 醫療崩壞 | 1 則迴響

「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鄉民懶人包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5/19

 

 

00_autumn

數位醫療藝術創作 「生命之樹:秋」 蔡依橙 醫師

 

 

Q: 屁啦,什麼醫療崩壞,這些醫護人員賺很多,在抱怨什麼鬼啊?

 

A: 這個社會很偽善,認為低薪才有道德正當性,受害者才值得同情。

 

你知道,錢只是人生的一個環節而已嗎?多領一萬的薪水,就必須承受月經失調、鹹豬手騷擾、沒空喝水的過勞?真覺得好賺,考個試念點書,你來做做看。

 

 

Q: 哪個行業沒挫折?他們抱怨的那些,我看來很無聊。

 

A: 醫護人員的苦悶,非在其中,不能了解。就像我們不了解私立幼稚園老師的苦悶、不了解上市公司財務長的苦悶、不了解金錢豹要辦高中卻被人誤解的苦悶。(咦?)

 

所以,我也不期待社會大眾,在醫療體系開始內部崩壞時,能有什麼深刻的理解。

 

簡單說,內外婦兒急重症的醫師以及護理人員們,都是前線的戰士,用體力、家庭、榮譽感苦撐,以經驗與專業在前線奉獻。長期生活在威脅中、壓力下,沒尊嚴、不健康、又不能平衡家庭生活時,回頭一看,「唉呀!怎麼章魚燒工讀生跟我差不多?怎麼幫人打玻尿酸過得比我還好?」

 

 01_33000

 

 

Q: 要抱怨,連名帶姓出來講,一大堆筆名是怎樣?分明「既得利益者」的嘴臉。

 

A: 奇怪,梁詠琪不用本名唱歌、楊照不用本名寫作,你也沒叫過。不然你知道「觀世音菩薩」本名嗎?

 

事實上,護理界能跑的都跑得差不多了,四大科急重症的醫師們,可能因為養成過程比較久,一時放不下,還在叫,但你放心,以現在的崩壞速度,再叫也不會很久了。

 

如果真有心想閱讀,我推薦「洪浩雲醫師」所寫的「我為何最後決定放棄外科走醫美」。

 

 

Q: 醫院很好賺啊,真那麼難經營嗎?為什麼不加薪?

 

A: 「便當一個吃不飽,為什麼不吃兩個呢?

 

健保使得醫院無法自由定價,毛利逐年下降,虧損歇業者眾。以電腦斷層為例,八年前,高級機器一台四千萬,現在新機種則要價八千萬,貴了整整一倍。健保給付點值,1995 年公告 5300 點後,隔年向下調成 5035 點,維持至今十六年。

 

國家規定排骨飯價格從 65 降成 60,但廚具、食材全部漲一倍,你能經營嗎?

 

 

Q: 醫院可以向病人收錢啊?政府規定的排骨飯那麼廉價,還怕你給我偷工減料,我點高級牛排套餐,自己出錢可以吧!

 

A: 近幾年,因為經營過於困難,自費項目成為醫院生死存亡關鍵,不做就是倒,做了頂多偶爾被健保局修理,自費買飲料甜點的人,的確是越來越多了。

 

不過,在銀幕前用鍵盤維護世界和平的您,不知是否真有能力購買醫療牛排?

 

東南亞旅遊醫療最有名的泰國 Bumrungrad 醫院,在國際上有物美價廉的名聲,價目表上提到,一台冠狀動脈繞道接枝手術(CABG),平均在 80 萬到 120 萬之間。

 

 02_CABG

 



台灣的健保局,對於冠狀動脈繞道接枝手術,總給付約 40 萬點,約合 32 到 36 萬,是「物美價廉」Bumrungrad 開價的三分之一。

 

這就是醫療崩壞。有錢人上億的身價,台幣一百萬不過是個零頭,找最好的醫師來開,手術成功、預後良好,這些醫師也有餘裕去吸收新知,繼續精進專業。

 

中產階級以下,就請找願意做低價排骨飯的店家,因進貨成本高、毛利低,為了生存,只好飯菜少、排骨小。而且,以英國為例,這種排骨飯不是你想要就吃得到,排六個月的隊不要太意外。

 

 

Q: 全自費我看不起,但我想要醫術高超的醫師幫我治療,怎麼辦?

 

A: 是啊,幾百萬我沒有,但我想要台賓士 S350 附司機,怎麼辦?

 

 

Q: 醫院跟醫護人員要有醫德,你們就該留在醫院裡頭工作,服務大家!

 

A: 賓士的工廠跟技師要有使命感,明天免費送我一台含領牌保險,對了,我的家人也要。

 

大哥,這些急重症的醫護人員,已經有醫德很久了。在這個連結,你可以看到,大環境怎麼摧毀一個急診護理師的信念。一時的熱情,比不上永遠的煎熬。他們漸漸離開,去尋找對自己、對健康、對家人比較好的方向。你用罵的、用酸的、用批評的,他們一樣只會靜靜離開。

 

 

03_inception_shore

圖、我們曾經打造過一個不錯的醫療體制,但他崩壞了。

 

 

Q: 商周有百大良醫啊,我去找他們就好。

 

A: 2008 年,商周製作的百大良醫專輯,儘管並非完美,的確是當時臺灣最有參考價值的一份名單。但諷刺的是,2012 年的今天,名單上多位高人,皆已離職或退休。其中知名的乳癌高手「王惠暢」醫師,在網路上分享了他封刀的原因:

 

「不正常的健保制度及伴隨而來的人性黑暗面。」

 

「良好醫療服務耗神、耗時,絕不是以量取勝的,但良醫若執著於良好醫療品質及醫病互動的內涵,往往生活品質反而遠低於庸醫,這是不公平的。」

 

「病患在醫療商業化和醫療服務對價化的氛圍下,也忘記了人與人相處應有的基本尊重以及醫病和諧的重要性,動則怒罵威脅,小至掛號不順,大至醫療成效不如預期,都可以產生醫病糾紛。」

 

建議商周可以重做一份名單,名稱記得改成:「百大良醫之依然拋家棄子燃燒生命不怕罵不怕告不怕砍專刊」

 

 

Q: 聽說現在高風險手術,醫師都不想開。沒關係,遇到不幫我手術的醫師,我就告他!

 

A: 打籃球,眼鏡被撞歪,拿到眼鏡行,老闆心想:「這個變形太大,八成可以調回來,但有兩成機會可能折斷。」猶豫中……

 

「老闆不用負責任,盡量幫我,我簽同意書。」

 

很不幸的,手術同意書的效力非常薄弱。而且,每位盡心盡力的醫師,幾乎都遇過患者翻臉不認帳的:手術前「費用不是問題」,手術後忽然消失匿跡;手術前「盡力就好」,手術後上法庭告。

 

「你不修,我就告你。」

 

「我不是不幫你,是真的不會處理,你找別人吧。 ╮(╯▽╰)╭」

 

老闆沒說的是:我幫你調回來,替你省錢,換聲謝謝。萬一失手,是你打籃球撞歪的,要我賠新的鏡架。姊妹們,傻了嗎?

 

「依法行政,謝謝指教。」=「是的,我無能。無能沒有罪,你告不到。」

 

 

Q: 那我該怎麼辦?

 

A: 保養身體,注意安全,外傷癌症文明病,盡量少上身。

把握當下,實踐人生,生命盡頭到來時,遺憾才不深。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已標籤 介紹, 低薪, 勞動條件, 懶人包, 比喻, 眼鏡行, 自費, 鄉民, 醫療崩壞 | 1 則迴響

「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死去只會被遺忘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5/17

 

 

Q: 你這人怎麼這樣?鼓勵過勞的醫護人員離職,以後沒有醫護人員怎麼辦?

 

A: 過勞的醫護人員需要休息。想休息,可以請假。如果連假都請不了,請問除了離職還有別條路嗎?

 

超速的車子如果不能煞車,只有撞毀一途。醫生護士都是人生父母養,叫人繼續過勞,真正「把狼A因啊西美料(別人的孩子死不完)」。

 

你看過醫護人員倒下嗎?我看過不少。

 

實習醫師因為一天四十多床次傷口換藥,換不完也沒人幫,在宿舍上吊自殺了。護理師懷疑因過勞,騎機車下班車禍身亡。住院醫師因為壓力太大,門窗封死燒炭自殺。還有被人遺忘的林彥廷、陳至全、呂學堃。

 

倒下的人不會替自己說話,也不能替你看病。

 

 

Q: 你這樣講不對,應該要鼓勵他們積極去爭取,改變大環境,怎麼叫人一走了之呢?

 

A: 是的,在高速公路上煞車失靈,請快點打電話給製造商,修改煞車設計。

 

 

Q: 這什麼爛比喻。不是每個醫護人員都那麼累,我們應該連結還有餘裕的每個人,一起來改變環境。像是有志之士成立「醫勞盟」,就是為了改變現狀。叫人腳底抹油,存何居心?

 

A: 我支持「醫勞盟」的理念,這是民主社會正確的發聲管道。前輩們近來迅速的搶占媒體版面,相當不容易,也值得尊敬。最近,「護理工會」的成立,更是令人振奮。

 

然而,這世界不是非友即敵的:就因為沒投給謝長廷,我就是國民黨?沒在塔里爾廣場流血,就是穆巴拉克的同路人?那武昌起義時孫中山沒在現場,他是不是滿清遺毒啊?一百元鈔票上面那位,你認識吧。

 

 01nationalfather

 

 

Q: 問題是薪水!所以國家應該加錢,留住這些護理人力!

 

A: 當然,錢多一點,基層員工都不會反對的(笑)。加薪後,任何護理人員都可以重新評估自己的去留,覺得這工作很不錯,多找些學弟妹一起來更好!

 

如果人員繼續流失,就表示問題並非「薪水太少」這麼簡單,而是比起診所護士、醫美護士、空姐、保險、直銷、研究助理這些工作,在醫院裡頭當護理師實在不是一件吸引人的事情。人工作,不只要錢,還要尊嚴、健康、對未來的憧憬以及工作的成就感。

 

 

Q: 這些年輕護士不耐操、水蜜桃,對患者也沒有同理心,才會想離職!

 

A: 我能理解,當你的世界只剩下醫院的時候,這麼想是很正常的。現在社會變化很大,有空多離開醫院走一走,眼界會比較寬,對身體也比較好。

 

試想,年輕人去王品當服務員,起薪24k低了些,但月休九天、晚上正常睡覺、有加班費、年終、旅遊補助、全勤獎金,傑出一點的,還有機會往上爬,能力夠者當店長,分享利潤,出去跟人家說自己是2727的重要幹部,股價四百多,多有面子。

02wang

或者,以護理背景轉藥廠業務,業績好的,70k很正常,電話費核銷、配車或付給交通費也很正常,難得朋友來,上班時間到Dazzling喝個下午茶更是正常。

 

 03dazzling

 

是的,業務工作有起有落並不穩定,但是跟「穩定」的把屎把尿、拍背抽痰、翻身擦澡輪三班,不知道哪個比較吸引人?

 

護理界的長官狀況、升遷體制、公職約聘對士氣的殺傷力,這些我就不多說了。

 

「花無百日紅」當然是個問題,但「花無紅」問題更大吧!

 

 

Q: 問題是健保,所以我們應該讓健保倒掉!

 

A: 問題不只是健保而已,的確護理費給付太低,但根本原因是「這個工作不吸引人」,懷著憧憬的年輕人一畢業,工作半年就會發現情況不對。

 

 

Q: 所以問題到底要怎麼解決?

 

A: 系統性的問題要有系統性的解法,這必須從整體台灣的醫護環境、給付、護理人力供需、與其他職業相比的競爭力去思考。

 

就像Nokia認為,其市佔率消失,罪魁禍首是SmartPhone吃掉他們的市場,所以他們就跟Microsoft合作推出Lumia,橫空出世、眾所期待,但換來一片慘敗

 

iPhone從來不由問題本身出發,而是系統性的用生態觀念重新定義市場。防堵問題,只會越堵越大,惟有順勢疏通、重新定義路徑,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換言之,我們是要整天救火,還是在蓋房子的時候就設計逃生梯、裝灑水頭、用防火材料?這是管理視野與高度的差異。

 

我們的政府其實懂這個,很多事情都是震怒並以國安等級處理。只可惜,國安等級要處理的事情太多,美牛、自由貿易協定、禽流感、油電雙漲、核四商轉、便當吃不飽、伏地挺身等等,醫護過勞的問題暫時應該排不上議程,殘念。

 

政府怎作我不知道。只確定,過勞的你不再閃耀。

若是有天環境變好。請記得,唯有活著才能看到。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在〈「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死去只會被遺忘〉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之 如何精進專業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5/11

 

00_summer

數位醫療藝術創作 「生命之樹:夏」 蔡依橙 醫師

 

 

上一篇「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至今有3200人按讚, 11000人點閱,打擊率 按讚率將近30%。這一個月,明信片如雪片般飛來 許多朋友私訊與電郵,詢問著「如何精進專業不被淘汰?」「如何發展第二專長以備不時之需?」等問題。

 

我不是什麼大師前輩,也只能用自己有限的人生經驗做點建議。個人經驗,不見得對,參考參考即可。這次先討論「精進專業」。

 

 

Q: 我評估了一下,由於家人的關係,暫時我不能換工作,這裡也勉強還行。打算跟他拼了,在業界裡繼續做幾年。那我應該怎麼讓自己過得好一點?

 

A: 任何行業,要活得好,「精進專業」是唯一的路。這個藍色連結請您點進去看,大前研一對於個人發展所做的建議,在環境艱困時尤其值得細讀。「精進專業」,能使你在大環境崩壞時,避免成為首先被壓垮/裁撤/減薪的那群。

 

「精進專業」之後,要多學習各種第二、第三專長,發揮跨領域的效力,甚至在醫療崩壞後,作為備用的退路。

 

 

Q: 學長,你講這風涼話,聽說當初你在台中榮總,都不用作臨床工作,才能「精進」你心臟血管的「專業」。

 

A: ˊ_>ˋ 淡定……這已經是考古題了,每隔一陣子就有人這麼說,也不知道哪裡傳出來的謠言,在這裡一併回覆吧。

 

我在台中榮總不管做實習醫師、住院醫師或總醫師,工作都沒比別人少,只有更多。

 

我也很感謝環境給我這樣的訓練機會,讓我鍛鍊出快速閱片、到全台灣任何地方都能生存的能力。現在的我,正常上班時間,若狀況理想,普遍能打 1000 片以上 plain film;只打 CT 的話,一天能打 80 片 Chest CT。

 

這很多人可以求證的,跟我同辦公室的蔡瑋琳主任陳佩倫醫師,都親眼看過實際的臨床工作狀況。

 

01_1000

圖、狀況好時,一天能打1000片plain film。

 

 

必須說,這就像有臨床醫師一個診能看 100 位患者一樣,不過是效率好一點而已,沒什麼好說嘴的。是為了說明「我曾經在很大工作量的環境訓練很久」,進而說服你「要變強並不一定要脫離既有忙碌環境」,才舉這當例子。

 

 

Q: 學長,聽說那也是因為你都只做診斷,沒做介入性治療,才能做研究。

 

A: ˊ_>ˋ 淡定……這也是考古題,每隔一陣子就有人這麼說。

 

過去我在國際上,是因為心臟血管論文出名的,所以很多人以為我在台中榮總專做診斷,不做介入性。但事實是,我介入性做得不少、難度也不低。主治醫師期間,TAE、PCN、PTCD 等都是照表操課,一個下午四五台在做,而且速度頂快,因為我用上了時間管理的概念:充分的術前評估、完善的器材準備、減少不必要的動作。

 

這也都有人可以求證的,像我帶過的伙伴:蔡欣宇醫師蘇德晟醫師等。

 

這些考古題,就是我舉辦「那些年」研討會的原因之一。人就這樣,很容易覺得「別人的成功,都是一路順遂的。」要不就有背景、運氣好,要不就真天才、環境佳,但實際上如果我們去細看,會發現真正的原因是「他們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遭遇比別人更嚴重的挫折,卻仍然繼續堅持。」

 

02_Frustrate

圖、他人的成功,都是一路順遂的故事嗎?

 

 

我一個人說,沒什麼說服力。但黃明和閻紫宸曾文盛鄭慧正謝賜吉都傳達一樣的概念時,總該有說服力了吧!

 

 

Q: 我理解了,現況不該是逃避的藉口。那應該如何做,才能「精進專業」,讓自己在大環境不好時,仍保有競爭力呢?

 

A: 要確定自己掌握了「學新東西的技巧」,而不只是「學會新的技術」。

 

以我來說,「心血管電腦斷層」這個領域,因為開始做的時候沒有老師可以問,是看網路跟期刊就自己做起來的。但我也曾懷疑自己,心血管方面的能力,會不會只是偶然?只是剛好我適合這領域?如果這樣,有朝一日環境改變,「心血管電腦斷層」不再重要,會不會不能謀生?

 

於是我想,那我來發展介入性治療好了,所以我開始協助鄭紹彬的換肝團隊,解決疑難雜症,例如:bile leak 時的困難 PTCD 或者 術後膽道阻塞重新打通原路 等。我念期刊、吸取國外經驗,思考其中關鍵,然後配合以前的經驗做突破。



03_DifficultPTCD

圖、困難病例:術後 bile leak,puncture 比針還細的 IHD。

 

 

但這些勉強只能說是既有技術的改良,基本功都是黃振義主任、熊小澐主任教的。或許不是我突破,只是老師們的功夫我學得多、用得好而已。我問自己:如果是全新的介入性技術,沒有老師帶,我是否能自行開拓出新的臨床服務?

 

所以我選擇開發 CT-guided lung biopsy,從引進切片針、打造臨床服務流程、修正細節、與團隊共同成長,顛峰時期,我們團隊能做到 0.4 公分的病灶、穿過骨頭阻擋,把相關經驗投稿到國際期刊接受檢驗,也獲得刊登與肯定,確定我們的技術具有國際水平。

 

04_TransSternal

圖、穿過骨頭做縱膈腔腫瘤切片

 

 

這幾次的訓練後,我確定的知道,不管是診斷或治療的新技術,只要當成自己的事業經營,拿出熱情,給我時間與舞台,我一定會做到國際水平。

 

請記住,真正的重點,是「學習的技巧」,而非學到的「技術」本身。

 

 

Q: 那你為什麼離開中榮,到秀傳去呢?這些技藝,不都可以讓你在醫學中心過得很好嗎?

 

A: 因為我想知道,同樣的做事與學習方法,能不能用在行政、管理與領導。

 

台中榮總發展已經 20 年,其升遷飽和而緩慢,要做行政、管理與領導,我至少得再等 15 年,對我來說,15 年就像下輩子一樣遙遠

 

當時,黃明和總裁與葉永祥院長,誠心邀請我到秀傳醫療體系,解決彰秀、彰濱兩院放射科,長期報告完成率都在 60% 左右的問題。因為是個難度不小的挑戰,想說還年輕,禁得起失敗,不如就試試看吧。

 

 

Q: 後來呢?

 

A: 當時,秀傳長官只希望我盡量幫忙,沒有時間限制,也沒有目標值。本來想,半年適應、半年調整,用一年左右,拉到 70% 就很好了。

 

結果,六個月內,同樣只有五位專任醫師人力,完成率從 60% 爬升到 90% 以上,科內相處氣氛也更和諧。財務上,因為報告效率變快,帶動自費體檢業績,讓科收入與毛利都明顯增加。

 

05_rate

圖、秀傳體系彰化院區(彰秀+彰濱)報告完成率

 

 

從這個經驗中,我學到了:「精進專業」的方法與態度,應用在行政、管理與領導上,也是可以的。

 

如果你真的能夠抓到「學習的方法」並看透「事情的本質」,其實專業、技術、行政、管理、領導,都是類似的。

 

 

Q: 總結來說,到底應該如何精進自己的專業呢?

 

A: 以下流程:

 

學會一項技術,專精,成為 top 5%。

思考學習過程,哪些是學習的關鍵、哪些其實可以快速跳過。

用更好的學習技巧,學會第二項技術,專精,成為 top 5%。

再次反省學習過程,這次有沒有變快了呢?

省略掉的步驟是不是真的能省略?關鍵的步驟是不是真的關鍵?

用萃取出來的know-how,學會第三項技術,專精,成為 top 5%。

繼續反省學習過程,是不是又更快了呢?

還是學習方法有誤?反而更慢了?

繼續學新技術、反省學習方法……

 

 

當你有三項 top 5% 的技術,不只餓不死,在組織中應能如魚得水。

 

當你有五項以上 top 5% 的技術,想轉職時,找你的人會很多,廠商、醫院人資、獵頭公司都會跟你約時間。喜歡哪個工作,自己挑。

 

 

Q: 以上好難,我選醫護這條路,好像錯了?為什麼一個神聖的職業變得如此艱困?

 

A: 我開始念書的時候,電子業如日中天,新創公司的初始股東,40 歲就身家上億,提早退休。我畢業的時候,工程師年終分紅動輒千萬以上,買房買跑車。我拿到專科醫師證書時,多數的電子業工程師,月薪不到十萬,還得加班到半夜,一輩子沒機會領到千萬年終。這轉變,不過二十年光景。

 

醫護人員的薪資與社會地位下降,是不是與電子業的轉變很像呢?(唉,除了40歲身家上億便退休那部分。)

 

你說,醫護團隊拯救「人」的生命,是神聖的。

 

我說,人類社會資源有限,健保定好點值與給付,醫護職業就是工作換薪水。如果真要計較神聖,穿白襯衫騎腳踏車的摩門教徒,神不神聖?到處貼電線杆「神愛世人」的基督教徒,神不神聖?年薪買不起台北一坪豪宅的彭淮南,守護新台幣這麼多年,神不神聖?

 

神聖不能量化,但健保點值可以。逝去的光環不能養家,但薪水可以。

 

理想可以放在心裡,但請別忘記,生存,才是硬道理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已標籤 生存, 精進專頁, 醫療崩壞 | 在〈「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之 如何精進專業〉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免費軟體的創作之旅:OsiriX vs. Medical Images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4/28

 

 06lifeslikeafire

圖、Life’s like a fire (生命似火) 蔡依橙醫師 創作

 

OsiriX是個Mac OsX平台上的免費開源軟體,在醫學影像界中,被廣泛用在各種臨床情境,主要作為一個低成本、可修改的PACS或重組工作站,讓每個醫護人員都負擔得起。

 

過去一年中,我發現OsiriX的高度可自訂性,使他天生就是個絕佳的「數位醫療藝術創作」工具,以下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以及作品。

 

 01append

圖、Appendicitis with appendicolith 蔡依橙醫師 創作

 

剛開始做,還是比較傳統,先做疾病診斷,在重組的過程中,用Window/level維持色階分布均衡、凸顯病灶,並在構圖上力求協調。這時候的作品,醫學九成、美學一成。話說這闌尾還真像隻毛毛蟲。

 

 

 02adamkiewicz

圖、One of the Amazing Two: Adamkiewicz artery蔡依橙醫師 創作

 

這還是傳統作法,但放進去的元素比較多。Adamkiewicz artery是全身「很重要但最難清楚呈現」的兩條動脈之一,另一條是neonatal coronary artery,我將這兩個命名為The Amazing Two。

 

作品中,把CT掃描技術、OsiriX重組技術、視覺構成以及科學圖片標示法用上。使用的視覺技法,是以CT的黑白概念為本,使用slab volume rendering,混合平面與立體效果。

 

 

 03fatmap

圖、My Fat Map (我的脂肪分布圖) 蔡依橙醫師 創作

 

肥胖,是每個婚後男人都會犯的錯。(謎之音:什麼每個男人,你自己吧。) 所以我決定作個脂肪分布圖警惕自己,利用機器剛裝好的測試空檔,作了幾組肚子的MRI,以T2WI影像為本,疊上T1WI處理後的脂肪影像,能很清楚的看到visceral fat以及subcutaneous fat的分佈。

 

至於這張圖有沒有警惕的效果,進而達成減重。……嗯,這個問題我拒絕回答 XD

 

 

 04pelvisfracture

圖、Cherish your life (珍惜生命) 蔡依橙醫師 創作

 

彰化地區機車多、道路規劃不良,外傷患者頗多。這是一位18歲女孩,騎機車發生意外,骨盆碎裂,幸運的是血管沒傷到,且命保下來了。

 

我常勸小有積蓄的年輕人,考慮買台二手車,不要再騎機車。但我發現,用講的效果不好,「沒圖沒真相,自己做一張。」早知骨盆會碎成這樣,摩托車你還騎嗎?

 

 

 05anatomy

圖、Anatomy on left lateral view of CXR 蔡依橙醫師 創作

 

有天,陳震寰醫師(陽明大學醫學系系主任)在臉書上問我,大家都不太會看CXR的lateral view,是否可以做一張說明圖,給大家作學習比對之用。

 

我覺得這議題頂有趣,有圖有真相,彩色勝黑白,所以我用正常的Chest CT資料,作了重組,讓大家理解在lateral view看到的那一大團白白,裡面有哪些東西。按圖索驥,閱片不難。

 

這張圖片上,埋了兩個小梗 (不是小「便」好嗎?) ,一個是衣服上的鈕扣,我給重組進去,另一個,是模仿Frank H. Netter,找個角落寫上自己的名字。您找到了嗎?

 

 

 06lifeslikeafire

圖、Life’s like a fire (生命似火) 蔡依橙醫師 創作

 

前一張是科學精準,這張則是藝術氛圍。我前七年的人生,都投注在心臟與胸腔影像專業,像火一樣的燃燒自己,換得生命的奧祕。作一張,紀念自己的過去,也勉勵後進。

 

對了,這張是OsiriX直出,沒有經過PhotoShop。如果你玩得夠深,會訝異於OsiriX的功能真的很強大。

 

 

 08spring

圖、The tree of life: spring (生命之樹:春) 蔡依橙醫師 創作


09summer

圖、The tree of life: summer (生命之樹:夏) 蔡依橙醫師 創作

 

10autumn

圖、The tree of life: autumn (生命之樹:秋) 蔡依橙醫師 創作

 

11winter

圖、The tree of life: winter (生命之樹:冬) 蔡依橙醫師 創作


        畫家中,我最喜歡的是莫內,顛覆傳統、在逆境中堅持,一生的系列畫作,有許多主題(如:火車站),都用不同時間、不同季節、不同光影、不同技法,去反覆探討。其實這根本就是臨床試驗的設計概念,用一樣的病人族群(如:肺癌),不同的劑量、不同的藥物組合、不同的給藥規劃,去交叉比較。

 

最後,當這些畫作/患者預後擺在一起分析時,我們更了解美學概念如何形成,也更了解癌症對藥物的反應。「格物致知」的道理。

 

在醫療界工作多年,看著生老病死,頗有感慨。用這一系列創作,向莫內致敬。


影片、Pelvic bone fracture navigation by OsiriX 蔡依橙醫師 創作

 

「各位乘客,請坐好並繫好安全帶。我們將從患者的股骨飛入,接著進入骨盆腔。患者因為車禍衝擊造成的骨折範圍很大,且有多片零散碎片,幸運的是,沒有傷及重要血管,命暫時是保住了。圍繞著骨折部位360度的觀察後,我們將回到腹腔,巡視腹主動脈後,在優美的音樂與藍色的肺部中,結束這次的旅程。」

 

我很喜歡看電影,所以作品能動起來是最理想,而且一定要高解析的!啟蒙我的網路老師,是YouTube上有名的KMRT3000。哪天我們辦個OsiriX美學研討會,該請他來開幕致詞。利用OsiriX的FlyThru功能,配合情結的設計與運鏡,用真實的醫學影像,作虛擬飛行,兼具科學精準與美學氛圍。

 

這些影片都有720p選項,開喇叭、配合全螢幕,有點電影效果喔!

影片、CT lower limb angiography 蔡依橙醫師 創作

 

作老師久了,教學變成一種習慣。下肢動脈判讀是許多年輕醫師的罩門。於是我做個飛行影片,從肚子飛到腳趾頭,配合YouTube的字幕功能,把判讀時的重點全部標上去,讓年輕人在快樂中學習、隨時隨地上網都可學習。

 

喔對了,YouTube字幕是走flash的,所以你用iPad看不到字幕唷,揪咪 ^.<


影片:Post-operative aortic dissection 蔡依橙醫師 創作

 

「悶熱的晚上,配上藍調音樂,一起從手術後的升主動脈,往下走過患者剝離的全段主動脈,接著在雙側股動脈接枝處,結束今天的虛擬飛行吧。」


影片、Celebrate your life(歌頌生命) 蔡依橙醫師 創作

 

最近醫療崩壞的議題很夯,醫護過勞真的很嚴重。上個月,一位29歲、四大科醫師來找我,說他在連續值班後,出現典型胸痛,心臟科醫師看心電圖,發現過去沒有的ST depression。懷疑有冠狀動脈疾病。

 

心臟電腦斷層做完,排除冠狀動脈疾病、心肌病變、結構性心臟病等,基本上就是一顆正常又健康的心臟。我花了些自己的時間,作個動畫,想對他說的是:「拯救疾病的同時,請別忘了歌頌自己的生命。」

 

其實,我的OsiriX創作,也是一連串歌頌自己生命的過程。很好玩,您也試試看?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已標籤 imac, image, mac, medical, osirix, 影像, 漂亮, 醫療 | 在〈免費軟體的創作之旅:OsiriX vs. Medical Images〉中留言功能已關閉

「醫療崩壞中,我該怎麼辦?」:給年輕醫護人員的問答集

 

作者:蔡依橙 醫師 (I-Chen Tsai, MD)

完稿日:2012/4/7

 

 11winter

數位醫療藝術創作 「生命之樹:冬」 蔡依橙 醫師

 

 

Q: 為什麼醫院都很摳門,福利一直縮?

 

A: 私人醫院,每天都在現金流裡搏鬥,每收購一塊地,就要考慮戰略意義與戰術,並想辦法榨出正向現金流,自然,在人事銓敘的思維上,也會一樣。每個人都必須被評價、每個人都必須發揮其價值,不管你的價值是生論文、帶團隊、做臨床還是喬事情,都是價值。私人醫院要在資本社會中生存,健保給付艱困,敘薪邏輯如此,其實相當合理。你來開醫院,也會這麼做。

 

 

Q: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為什麼醫院要一直評價我的業績、我的產出,一逮到機會就要扣我薪水?

 

A: 企業,會對員工評價,並給予企業認為合理的報酬。人,是企業成本中,最貴的一項,資本家仔細關心自己的投資是否有產出,本就合理,就像你會去看自己的股票漲了沒。

 

當然,員工也可以反過來評估,我在這裡工作,對我人生的價值如何?我學到新東西了嗎?我有安全感嗎?如果沒有,大可離職,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地方。

 

 

Q: 新一代的學生已經越來越有這種自覺,也因此台灣已經跨過了醫療崩壞的可逆點。

 

A: 是的,這是共識 XD 我們有生之年一定看得到台灣醫療崩壞,請拉椅子、買個鹹酥雞。

 

 

Q: 我真的很討厭我現在的工作,這種疲累,遲早我的身體會出問題,XX附醫怎麼這麼惡劣?管理階層有沒有良心啊?

 

A: 我們沒有能力改變趨勢,就像沒有任何市井小民能夠抵擋王家被拆。但是,與其整天埋怨擔心,最後真的變成職災受害者,大家覺得你好可憐好悲傷,成為大家茶餘飯後惋惜的對象,為什麼當初不選擇勇敢離開,到輕鬆一點的地方呢?

 

需要錢,同樣的勞力,很多方法可以換錢;你想發展,很多類似的地方可以完成夢想。XX附醫,說穿了,就是眾多醫院裡頭的其中一家,如此而已。如果醫院對你不夠好,你當然也不需要有什麼忠誠度。

 

 

Q: 可是,我的家就在醫院旁邊,我也需要這份工作的薪資才夠讓小孩念私校。不管啦!XX醫院太無良!XXXXX

 

A: 改變現狀,一定需要代價,有考慮過開車一小時內可到的其他醫院/診所嗎?或者,你有其他專長,可以嘗試發展?我有朋友從護理改做金融、保險、藥商業務的。醫師朋友中,自行開業、到中小型醫院、做進出口貿易、婚姻介紹的都有。

 

你的家就在醫院旁邊,表示你省下了時間成本。你覺得太累身體不好,表示你付出了健康成本。換個薪水較低的工作,小孩只好念公立學校,這是機會成本。這些放在天平上秤,結果如何,答案只有您自己知道了。

 

對我來說,健康第一。我看過公立學校小孩,知書達禮創意滿點;我看過通勤一個小時上班的朋友,家庭幸福快樂;但過勞死之後又復活的,目前倒真沒聽說。

 

再說,護士、醫生,也只是眾多職業中的其中一種,如果你認為這個工作會讓你疲倦、中風、被告、賠三千萬,大可以去做網拍、做直銷、賣保險、頂個雞排攤或開家五十嵐啊。為什麼還要花那麼多精力去埋怨一些「以自己的能力與位子完全不可能改變」的事情?

 

或者,你有能力在網路上抱怨,卻沒有勇氣為自己的人生做一個負責任的決定?

 

 

Q: 你的意思是,我們大家都姑息系統出現的問題,然後各自鳥獸散嗎?

 

A: 我不知道你從哪裡推導出我在姑息。

 

是的,大環境需要改變、系統必須修改,但你不需要跟著這個大環境與系統一起墜毀。大家都知道醫療要崩潰了,要不你挺身而出改變它,要不就腳底抹油快點溜。

 

 

Q: 每年還是有好多新鮮的肝加入熱血的XX附醫…

 

A: 今天XX附醫或者CMUH或者NTUH或者VGHTPE或者CGMH為什麼可以有那麼多的年輕肝臟可以用,因為大家還是一直去啊。

 

為什麼一樣的薪水,這些醫院可以叫人做更多的事情?因為他們給你「在大都會工作的感覺」、「在一流醫學中心工作的感覺」、「跟朋友家人提起好像比較有面子的感覺」,所以他們可以獲得溢價。這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品牌價值。

 

不然,你大可以到地區醫院、基層診所工作,在這些地方,工作輕鬆、薪資合理,缺也不少。都市找不到,就到鄉下,鄉下找不到,就到山上。要一份工作,真的沒有那麼難。

 

 

Q: XX附醫還有一個問題,需要你時不惜重金挖角,覺得你沒有大用處了就狠狠一腳踢開。

 

A: XX附醫的這個作法,我個人不覺得是問題。

 

在資本主義社會想要享有溢價,就必須持續維持自己的價值,跟股票一樣,股民喜歡你的時候可以把你捧上天,120萬買一張宏達電也覺得未來有機會,但你漲不上去,就不能怪人家在80萬的時候,停損把你賣了。

 

想要享有職業球員般的天價高薪,就要忍受走下坡時被無情釋出。

 

 

Q: 可是我的手術技能沒變,為什麼薪水變低?

 

A: 因為你的技能不再是醫院殷切需要的,「市場價值」就是這樣的東西。

 

威盛做的東西還是CPU,國泰人壽賣的還是保險,為什麼股價從天上掉下來?

 

 

Q: 怎麼好像你都替資本家說話?

 

A: 我不是替資本家或企業說話,而是嘗試讓年輕人醒來,看清楚世界是怎麼運作的。不喜歡的話,可以去公家醫院找個缺,因為掃弊案的關係,最近署立醫院缺很多,剛好是進去的好時機。

 

 

Q: 我覺得怪的地方是,蔡主任似乎假設資本家/體制和勞工/個體是對等的,所以可以互相評價,功利自處。實務上,在「不堪忍」之前,壓迫一直存在,而且是單方向的,而誰在壓迫階級,誰在被壓迫階級,最大的因素是出身,而不是努力、能力、毅力這些可由個人決定的因素,「二代的起點是小資的終點」顯現出這種壓迫的不正義。不正義應該被矯正,而不是視而不見。

 

A: 您說的我同意,我並沒有「這些不正義不需要被矯正」的想法,如果個體認為應該積極抗爭,那就有系統、有策略的去抗爭,取得成績。但如果覺得在facebook上按讚或者抱怨一下,世界就會改變,那還是早點醒來比較好。

 

我的策略比較不同的,是我重視「人生是短暫的」這回事,更重視「人在台灣多元社會的獨立性」,或許我們的起點不如富二代,但我們能獲得的快樂與自由,也是很多富二代一輩子達不到的(光這個我可以講一大堆故事給你聽)。貧富差距的擴大,不是你我能在幾年內逆轉的,但你可以讓自己活得比有錢人、資本家,更快樂、更健康。

 

台灣還是希望之島,我們的環境還能出現「沈芯菱」這樣的孩子,利用網路跟自學,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資深一點的,還有「王錦雲」小妹妹,用自己的腦力發展出策略,建立成功的入世佛教系統。

 

跟大多數網路的憤怒之氣不同的是,我想提醒年輕人,即使你要憤怒、要抗爭,也必須理解到你要抗爭的是什麼東西?那是一整個體制、一整個趨勢。你總要理解你的敵人才有勝算吧。

 

當壓迫者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停不下來的系統時,悲劇很難避免。都更法就那樣,所以王家被拆了;健保財務問題就那樣,所以護士倒下了。

 

被壓迫的時候,有幾條路可以選:1. 有策略的抗爭(士林王家案) 2. 沒策略的謾罵(醫界三千萬內鬨討論) 3. 腳底抹油快溜。

 

我想說的是:請選1或3,2沒有用。

 

如果你想要的是一個平靜快樂的生活,相信我,台灣還有很多條路,不是人家開了夜市你就要去逛、弄一個教職體系你就得去鑽、有個主任位子你就得去搶。也不是因為你學了護理就得做護理,也不是你醫學系畢業就得當醫師。我以前三角函數跟對數都會算,難道我應該靠算數學賺錢嗎?

 

證照制度,是保障你可以吃這行飯,但不是限制你只能吃這行飯。人還是獨立的、人還是自由的。

 

 

 

發表於 教學文章 | 1 則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