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

新進研究者常問:「要不要投稿到 open access 期刊?怎麼考慮?」,最近我上網研究了一下,做些整理。今天先談 PLOS 系統,之後再慢慢擴及其他主題。如果我沒有富奸的話 XD
PLOS =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 =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一開始出現這個名字,是諾貝爾獎得主 Harold Varmus 與生物化學家 Patrick O. Brown 與計算生物學家 Michael Eisen,對於圖書館跟研究機構,要付給雜誌社越來越高的訂閱費,感到不爽,所以邀請了許多科學家,一起線上簽署「我們要退訂不在六個月內開放全文的雜誌」行動訴求。
諾貝爾獎得主登高一呼,聲勢浩蕩,獲得數萬科學家上網簽名,但最後幾乎沒有人真的退訂!這個網站後來也收掉了…… (不要笑鄉民「萬人按讚、一人到場」,因為全世界的知名科學家們其實也這樣 XD)
Patrick O. Brown 與 Michael Eisen 覺得面子掛不住 這樣不行,決定創業反制,所以成立 non-profit organization,訴求有其理想性,順利募得資金,開始嘗試發行自己的期刊,他們很清楚,靠捐款有其極限,實務運作還是有其 business model,才能活得長久。
閱讀更多 »
年輕研究者,真有機會做出一片天嗎?
作者:蔡依橙
對學術策略的批評
上次發表了 open access 初探,以及 PLOS ONE 分析後,有些長輩批評的聲音,部分直接嗆我,更多的是在我沒參加的學術討論與會議上,針對這些思考與策略,作大幅的貶抑,一些年輕朋友,輾轉與我分享。
去掉情緒化的批評後,我把幾個主要的論點列舉如下:
閱讀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