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依橙(原發表於 2018/10/30)
歐洲多數大國的研究經費管控部門,在九月的時候簽了一個東西叫做 Plan S,這個聯盟,預計在 2020 年時,要求所有會員國,拿國家經費的,必須投稿在 open access 期刊。
作者:蔡依橙(原發表於 2018/10/30)
歐洲多數大國的研究經費管控部門,在九月的時候簽了一個東西叫做 Plan S,這個聯盟,預計在 2020 年時,要求所有會員國,拿國家經費的,必須投稿在 open access 期刊。
答:(蔡依橙,原發表於此)
這個說法很不幸也是錯的。
我不確定批評的人有沒有實際審稿的經驗,當你是國際學會主要的審稿貢獻者,每年審稿 50-100 篇以上的時候,應該會知道一些真相。
絕大多數優秀審稿者的審閱,都在 30 分鐘內結束,還包括打字回覆。
答:(蔡依橙,原發表於此)
不,這其實有背景脈絡的。
OA 期刊興起時,由諾貝爾獎得主創辦的 PLOS ONE 開始,樹立了一種「不以 reviewer 認定的科學價值不夠而退稿」的典範。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科學史上,太多重要的發現,都被當時的同儕給拒絕、退稿、訕笑、抹黑。